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曹雪芹的诗词《香菱咏月;其三》.docx

4页
  • 卖家[上传人]:碎****木
  • 文档编号:251175511
  • 上传时间:2022-02-08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14.47KB
  • / 4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曹雪芹的诗词《香菱咏月•其三》 《香菱咏月其三》 清曹雪芹 精华欲掩料应难,影自娟娟魄自寒 一片砧敲千里白,半轮鸡唱五更残 绿蓑江上秋闻笛,红袖楼头夜倚栏 博得嫦娥应借问,缘何不使永团聚 【赏析】 “精华欲掩料应难”起句颇显气概,外表上写乌云难遮皎洁的月光,实则示意自己总有一天会脱颖而出的坚决信念次句写月的同时,融入自身形象,咏月而又咏人,两者水乳交融一片砧敲千里白,半轮鸡唱五更残”两句,在写景的同时,融入自己的情感言广袤的原野一片皎洁的月光之中传来阵阵捣衣声,雄鸡报晓,夜色将阑,一轮残月仍挂天涯诗以“一片”与“千里”对举,把“砧声”与“皎月”浑融,既写出了月光之邈远,又道出了愁思之绵长这两句对仗工稳,“一片”从大的背景下,来写月光,“半轮”则从小的视角来写月亮;“砧敲”、“鸡唱”均是从听觉角度衬托月夜的安静,一写人,一写物;“千里”、“五更”,一写空间之远,一写时间之深,衬托人物之孤独境况。

      诗人把自己满怀的愁绪,一腔的心事,尽托付这悄悄无言的半轮残月中,使客观的“月”与主观的“情”得到有机的融合,到达了诗美学上所谓“不隔”的艺术境地 颈联在境地上作深一层的开掘,将自身的哀愁集中开来,这是亘古至今游子思妇所共有的一种绵绵愁恨尾联归结,表达无可奈何之情此处借嫦娥的一问,问得新颖且有意趣,笔法老练而又寓意遥深 扩展阅读:曹雪芹的文学特点 “生于繁华,最终沦落”曹雪芹的家世从鲜花着锦之盛,一下子落入凋零衰败之境,使他深切地体验着人生悲伤和世道的无情,也摆脱了原属阶级的庸俗和褊狭,看到了封建贵族家庭不行挽回的颓败之势,同时也带来了幻灭感伤的心情他的悲剧体验,他的诗化情感,他的探究精神,他的创新意识,全部熔铸到《红楼梦》里 喜爱生活又有梦幻之感,入世又出世,这是曹雪芹在探究人生方面的冲突曹雪芹并不是厌世主义者,他并不真正认为人间万事皆空,也并未真正勘破红尘,真要劝人从所谓的尘梦中醒来,否则,他就不会那样苦痛地为尘世之悲洒辛酸之泪,就不会在感情上那样执着于现实的人生他正是以一种深挚的感情,以自己亲身的体验,写出入世的耽溺和出世的憧憬,写出了耽溺苦痛的人生真相和希求解脱的共同憧憬,写出了冲突的感情世界和真实的人生体验。

      《红楼梦》开卷第一回有两篇自序在这两篇自序里,曹雪芹自述写作缘起、写作经受和心得体会,鲜亮地表达了自己的文学思想和创作原则他首先批判了那些公式化、概念化、违反现实的创作倾向,认为这种创作远不如“按自己的事体情理”创作的作品“新奇别致”,那些“大不近情,自相冲突”之作,“竟不如我半世亲睹亲闻的这几个女子”,“至若离合悲欢,兴衰际遇,则又追踪蹑迹,不敢稍加穿凿,徒为供人之目而反失其真传者”他既不借助于任何历史故事,也不以任何民间创作为根底,而是直接取材于现实社会生活,是“字字看来皆是血”,渗透着个人的血泪感情作品“照实描写,并无讳饰”,保持了现实生活的多样性、现象的丰富性从形形色色的人物关系中,显示出那种富贵之家的荒唐、虚弱及其离析、败落的趋势他所写的人物打破了过去“叙好人完全是好,坏人完全是坏”的写法,“所叙的人物,都是真的人物”,使古代小说人物塑造完成了从类型化到共性化的转变,塑造出典型化的人物形象曹雪芹以诗人的敏感去感知生活,着重表现自己的人生体验,自觉地制造一种诗的意境,使作品婉约含蓄,是那样的历历在目,又是那样的难以企及他不像过去的小说居高临下地裁决生活,开设道德法庭,对人事进展义正词严的判决,而是极写人物心灵的抖动、令人参悟不透的心理、人生无可回避的苦涩和炎凉冷暖,让读者品尝人生的况味。

      扩展阅读:曹雪芹的评价 胡德平:英国人讲,宁愿失去英伦三岛,不愿失去莎士比亚曹雪芹和莎士比亚、塞万提斯一样,用文学的火把给人以真情,给人以暖和,给人以诀别旧制度的士气 蔡义江:曹雪芹是中国最宏大的文学家之一他在世界文学的地位与成就,比之于莎士比亚、歌德、巴尔扎克、普希金、托尔斯泰都毫不逊色 张庆善:曹雪芹是中国最宏大的作家,他值得中国人民缅怀、纪念由于他是《红楼梦》的,是中华民族文化的象征由于有了曹雪芹和《红楼梦》,中国人面对着莎士比亚、巴尔扎克、普希金、托尔斯泰等等世界文学巨匠,而不会不好意思由于曹雪芹的《红楼梦》以其深邃的思想、精湛的艺术和永恒的魅力,可以与世界上任何一部文学经典相媲美而毫不逊色,它永久耸立在世界文学的珠穆朗玛峰上,是中华民族的傲慢。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