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年农村问题财政包干是祸根.docx
21页农村问题,财政包干是祸根 ...层层包干的财政体制同日益扩大的地区差异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这是当前农村问题的经济根源 农村问题的核心是稳定问题,影响稳定的关鍵又是基层政府同农民的关系中西部欠兴旺地区县乡的财政危机十分严重和由此而发生的转嫁危机的加重农民负担行为,己经引发了严重的政府信用危机 一、财政包干体制的由来: 我国层层包干的财政体制,是在中央财政赤字巨大,部分地方财力过剩的情况下建立的收支基数是来之于计划经济条件下的地方分成国地税分家,是以保障地区既得利益为前提的这种体制的动机是为了充分调动中央和地方兴财、聚财、理财的积极性既保障中央财政需求,又激发地方财政活力这种初衷是无可厚非的,问题是没有及时采取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调节机制 当国家通过国地税分家,把大项的、易于收缴的收入集中在中央,零散的、收缴难度大、不可预期的收入分配给地方;地税中确定性高、收缴难度少的税种集中在省、市〔如信用社的营业税〕,而零散的、收缴难度大的留给了县和乡镇;而且层层包干、国税不足地税补优势资源不断上收,留给乡镇的自然没有好果子 财政支出呢,却是分级负责,县乡公务员工资和义务教育的投入是县乡的事,这些都是刚性的支出。
可以说,从分税制实施之初,中西部欠兴旺地区就处于不利地位,尤其是湖南这样有造假传统的省份记得分税制实施之前的几年,XX省的很多地方就己经在以各种名义向农民摊派工商税收了,这实际上是一种虚假的税收基数实行税制改革那一年,XX省的研究班子得出结论,要把税收基数搞大一点对地方最有利,所以当年XX省有很多地方把一些企业几年之后的税都提前收缴入库了,而且还搞了不少的空转,省市领导到下级层层督查当年底十二月三十一号,省某某领导亲临税务大厅……税收基数终于保住了,全场一片欢呼见当年湖南日报而后湖南有不少地方每年要通过向农民摊派税收和财政空转才能完成税收任务后来XX省一些地方发现虚报基数上当了,争取核减基数,哪那么容易多年以后,终于有所调整,但发展时机已失,很多问题积重难返由此可见,我国的政治体制的缺陷加深了财政经济体制的缺陷 二、级级包干的财政体制演变成部门包干和个人包干 就县财政而言,为了使财政收支平衡只有努力增收节支,方法就是压担子和甩包袱 国税、地税、特产税、罚没收入等被分配到乡镇,必须保证完成,实行一票否决不交票子就交帽子 收费和罚款任务就分解到县直各部门。
包括公安和法院,都分配有罚款任务没有收费和罚款权利的部门就分配创收任务比方学校为了保证这些收入任务的完成,县财政对其实行以收抵支、定额上解或下拨,超收全留,短收不补 这种包干制度实际上是部门的罚款和收费,收多收少都是部门自己的,使国家法律罚款缴入国家金庫这句话只存在理论上在这种机制下,不管部门是穷还是富,都会以多收钱为第一追求,因为钱的多少是没有上项的我知道的几个县,公安局对派出所、法院对法庭都分配了创收任务,而且同工资挂勾其它部门就更不用讲了在这种机制下的执法部门,能让人放心吗还会有公信力吗 有人会说,县政府的这种作法不对是不对,很多人都知道这不对,但对的方法又在那里呢中央对地方不就是这种承包的方法吗全国大多数地方不就是这种方法吗这种方法总比让公职人员长期拿不到工资到政府静坐要好吧但这种方法确实是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这种方法纵容的是三乱,影响的是投资环境,损害的是干群关系 三、人员膨胀同财政包干体制密不可分,也是国家权力部门化的必然结果 人员膨胀的问题因为涉及三农问题的体制性根源,这里不得不分析 首先是对政府机构设置及新进人员缺乏严格的制度约束,而大量的大中专学生及军队转业人员的首选和最便捷的通道便是进入国家机关〔包括事业单位〕。
其次是国家权利的部门化为部门扩张提供了制度上的方便县乡人员膨胀最快的是职能部门二十年来,国土管理部门、计划生育部门包括计划生育效劳所、林业、司法、水利、财政、等等部门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根本上都是省以上的政策确定设立的,而不是县以下决定设立的而且,每设立一个部门,根本上都要新设一项或一批收费、罚款项目以养着他们造成环保部门靠污染生活,国土部门靠占用耕地而存在这样的现象 三是中西部地区就业门路十分有限,而公路、邮电、银行、电力、保险、烟草等笼断行业一个一个地上收到省管,实际上就是保障自己系统的子弟就业,肥水不流外人田所以,作为基层行政干部,将子弟塞往相关部门,大慨也是一种靠山吃山吧这么多因素作用的结果,人员不膨胀那才是怪事呢 四、财政包干的结果,乡镇压力更大 部门尤小可,乡镇更严重因为他们的任务更重、压力更大、影响更深 任务更重——既要保上头,完成农业税、特产税任务,完成国税、地税任务,而国税、地税所乡镇又没有方法管又要保自己,保干部职工工资发放,保教育经费根本到位还要保下头,保学校危房不倒、保乡村道路要通,保水库正常蓄水这一切,样样需要钱,可乡镇最缺的就是钱。
压力更大——怕教师罢工、怕农民闹事、怕五保户因拿不到补助而在乡里不肯回家,怕省市县各级的计划生育检查,什么事都可以摘了你头上的乌纱帽 影响更深——因为乡政府的每一项决策都涉及农民农民对乡政府有意见时,可以上访,也可以聚众闹事,只要一闹起来,事情的性质就变了因为乡政府的工作对象就是农民,上级习惯于把农民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农民同政府有矛盾,这是涉农涉负问题,必须处理干部处理干部,有利于农民情绪的稳定因此,乡政府的每一项决策的失误,都会降低基层政府的威信,影响党和政府在群众中的形象 五、农民负担加重是财政包干的必然结果 由于层层包干的财政体制,农村的各项公共事业和公共事务,名义上是分级负责,即由县乡财政负责,但由于县乡财政工资性的刚性支出占的比例越来越高,实际上都是农民负责 各种建设都靠向农民集资,并被冠以人民的名义人民学校人民建;人民公路人民修;人民水利人民搞;人民电力人民办;人民医院人民砌还有建派出所、建法庭、搞程控 、搞播送、搞街道硬化、甚至兴办乡村企业都靠向农民集资集资无处不在,县、乡、村、组四级都可以向农民集资 各项集资农民或多或少可以受一点益,而各种摊派和收费问题就更多。
首先是村级干部的供养越来越成为沉重的负担由于村级企业大多被淘汰、被拍卖,集体收入大为缩水;也由于村级事务繁多,人员不能精减;同时由于中央硬性规定:在统筹提留中,乡统筹不能超过村提留,这种规定使主导制订方案的乡政府不大愿意削减村级支出,因为村级经费削减,意味着乡级经费必须同时削减 二是教育附加的性质逐步演变开始教育附加是用于支付民办教师工资,后变成弥补教师工资不足部分,这不足部分是一个无底洞,所以,后来教育附加到达乡统筹部分的仍然不能滿足教育的需要,而要在学生头上加收学费,以保障教师工资发放 三是摊派税收和买卖税收的现象十分突出由于税收任务按照基数逐年递增并层层分解到乡镇,并且出台了财政税收一票否决制度在一个县而言,财源税源相对集中在县城和少数经济兴旺地区,这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而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乡镇为了完成这些严重脱离了实际的任务,只有两条途征,要么向农民摊派税收,摊派牲猪屠宰税、摊派外出打工的劳务税要么就是买税 买税是中国中西部农村乡镇的一个奇观,方法就是甲乡为了让应在乙乡或外地交纳的税收抵本乡任务,给纳税人或中介人按比例支付佣金的方法佣金比例也随着税源缺口的加大而提高,由过去的提高到近年的-。
如此巨大的获利空间使一些税干参与进来,买空卖空,在数字上作手脚,发国难财买税卖税的严重危害是显而易见的,它并没有真的增加国家税收,却把乡级财政的收入转到了个人手中,助长了严重的腐败,把乡级财政严重贫血的身体吸得更光 客观的讲,县级领导对这种情况是知情的,要彻底扭转也不难__只要不把国、地税收任务分解到乡镇,而由国、地税收部门依法征收,买税卖税现象就可以彻底杜绝可是在现有体制下,县主要领导却很难下这样的决心,因为县域经济发展停滞不前,乡政府退出工商税收领域后,职能部门很难单独完成税收任务,必将导致当年收入的大量减少甚至一些在原有体制下得利的税干将会希望这种结果发生〔国地税收部门都是直管的,对县级不是很买帐〕当年收入的大量减少,将使县主要领导面临一票否决的结局试问,有几个人敢于冒这样的风险呢更何况,任何方法都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县乡财政日益吃紧的现状这就象一个病入膏肓的病人,做不做手术都不能挽救其生命 四是各项收费落到农民头上,如计划生育费、五保供养、现役军人补助、民兵训练费等事项都是由农民出钱如农民交了民兵训练费,却几乎没有什么训练,而是作为县武装部建房和经费补助去了再就是报刊费,本来统筹提留中都没有报刊费这一笔,但是这又是乡村和农民最实在的一笔负担。
如去年税费改革中,中央规定,每村报刊费不得超过元,但是据我了解的一个县,实际交报刊费却是中央规定的五倍 六、财政包干使干群关系变成债务关系 财税的层层包干体制,使乡政府完XX县区级下达的任务成为重中之重的工作近年来,农民欠交税费的越来越多如果我国是一种据实上缴、再由中央垂直下拨的收支两条线的财政体制,全国有多少收入未到位,中央能够及时掌握的话,我可以说,我国的农村政策早就调整了但我们不是这样的体制,而是级级包干体制,而且官员的升降全部掌握在上级手中所以,我们的现状是:即使借钱也要完成上级任务这样,农民欠缴的税费,不是欠国家的,而是欠乡政府和代交税费的村干部的乡政府也是把本来应该用来发干部工资的钱、用来办公益事业的钱都代交税费去了要发干部工资只有等税费全部收上来,但这又是不可能的弥补的措施只有多抓罚款,增加预算外收入 为了加大责任,促进工作,只好把收税费和收罚款的任务量化到人,同工资直接挂勾这样,农民交款的用途就由尽国家义务、尽公益义务演变成交钱给干部作工资;农民同政府的关系、同干部的关系也由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或者说效劳的关系〕变成债权人与债务人的关系这样一种关系,能够有相互的理解吗。
能够有良性的互动吗 在这种关系中,干部的工作被量化成收税费多少、买外税多少、收罚款〔谓之创收〕多少,完成一个月任务,发一个月工资在这种制度下,干部的工作直接目的和间接目的都是为了收钱,群众对干部是厌恶的,干部对自己是麻木的,一些素质不高的干部为了收钱,什么事都干得出来,这就一点也不奇怪了一个在乡政府工作的公务员对我说,现在的乡干部如果犯了错误,纯是为生存逼的 我想了几个假设,假设乡干部没有向农民收款的权力和义务;假设乡干部的工资由国家给予保障,不与收款多少挂勾;假设乡干部的负责人是民选的,乡政府是自治的,税费是依法据实上解;假设农民应交税费法制化,应征税费能够有效地收缴上来;假设乡政府的主要负责人有实事求是的勇气,把干部工资发放看得重一点,把自己前途看得淡一点,与干部同甘共苦;农村将会是另外一种样子但假设毕竟是假设,农村的现实是,上述假设一个也不成立 七、地区经济发展差距的不断扩大与财政包干体制的矛盾日益锋利 市场体系的建立促使地区差异迅速扩大资金、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是市场经济的根本条件而生产要素是以追求最大利益为目标,哪里赚钱的环境好,生产要素便向哪里流动,这就是所谓的洼地效应。
而环境包括政策、地理、人文等多个方面,这其中有很多是地方政府所无法改变的 市场经济的发展,使东部地区发展势头迅猛,农村城市化步伐很快,财政收入更是呈几何级数递增 而中西部欠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