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本学期学校给我们每位老师发了李政涛教授的.doc

11页
  • 卖家[上传人]:hs****ma
  • 文档编号:533009397
  • 上传时间:2023-03-10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26KB
  • / 11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本学期学校给我们每位老师发了李政涛教授的《教育常识》这本书常识”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是:普通知识何为“教育常识”呢?用李政涛教授的话说就是“有关教育的最基本且简单的事实性的知识与道理”刚拿到这本书的时候并没有被它所吸引,但是翻开书本一页一页地看下来,越看越觉得这是一本值得看的好书其中最吸引我的是“教育内容常识:创造性选择、解读和生活化”这一章下面来谈谈本章中的各个小节给我留下的深刻印象首先,“教育内容要生活化”书中有这么一句话“现在看来,当年那些丰富厚重的‘教育内容’,还沉淀在心里的着实不多了果然如怀特海和爱因斯坦所言,忘记了课堂上的一切,剩下的才是教育”这一点对与我们的聋孩子来说显得更为重要因为聋孩子由于听力的损失他们失去了最重要的信息来源“听觉”,所以他们的认知水平与理解能力都较正常孩子要差,对于他们来说最迫切需要的就是如何让他们能够通过老师的教育掌握与正常人沟通的方法以及将来毕业之后能够有一门技术可以自食其力,自力更生如果教学内容偏离生活,首先他们接受起来就会很困难,就算是当时接受了,但是过不了过久就会忘得一干二净的本节中还举了沈从文读书的例子沈从文只念过小学但他‘所受的教育’没有停止在小学,教育场所从学校延伸到广阔的现实生活”。

      现实生活就是一本“无字之书”,它比起书本内容更加丰富,更加宽阔无边离开了现实生活的教育是没有生命力的教育要做到这一点,我认为要从几个方面来做,第一,学校方面学校的教育内容要来源于生活,要教育学生把所学知识应用与生活对于聋校的学生来说,经常发生的事情就是老师刚教完不久学生就忘了,很大一部分原因就在于学生没能把所学的是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因为他们大部分都是住校生,就算放假回家与正常人的交流或者说与家长的交流也是很有限的家长通常都是用简单的手势比划着与孩子交流,没能把老师教的内容,例如句式、词语等运用起来所以由此就有了第二个方面第二,家庭方面家长要能经常关于老师沟通,了解孩子在学校学到的知识,把孩子在学校学到的知识也能运用到孩子的家庭生活中来与孩子交流的时候要把孩子学到的知识运用起来,例如前面说到的句式、词语等,有了运用孩子才会学的有意思,才会体现出所学知识的价值来其次,“活化教育内容的方式是运用”这一节中提到“并不是所有的‘科学知识’都是有教育价值的知识只有那些能够促进儿童健康、主动生长的科学知识,才是最有价值的知识我们现在都在说聋校的那一套教材太老了,不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了,所以大家都在提倡运用普校的教材,有些班级也已经在使用普校教材。

      但是在运用普校教材的时候,我们不能完全照搬他们的教材和教育模式,我们也要思考一个问题,它是针对健听的孩子的,是不是完全符合我们的聋孩子呢?我们要怎么样对教材进行选择,进行什么样的处理呢?我们还是要根据我们学生自己的特点来制定教学目标,设计适合练习,把“能够转化到学生那里去”,为学生所用,满足他们的需求的内容选过来进行教学的另外本节中的“一个学生捉了一只麻雀”这个例子也给我很深的启发,丛植个例子说明,教师要做个“有心人”,走进学生的生活,多与学生交流,随时随地都要抓住教育的机会,在无形中让学生学到知识,并把知识运用起来,这样的知识才是有用的,学生掌握得最牢固的本例子中的老师就是这样的一个老师 本书中的许多观点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正如作者所期待,我们会在书中与作者结缘、与常识结伴,感受着与作者心灵共振的美妙声响,开启我们根植教育常识的、崭新的教育生活 利用假期,静下心来,认真的拜读了苏联当代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一书,读后感触颇深苏霍姆林斯基是一位具有30多年教育实践经验的教育理论家读着此书,就好像有一位智者站在你面前,他循循善诱,给你排解烦恼,给你指点迷津,又犹如一位和蔼可亲而又博学的老人,在我遇到困难的时候及时给我以帮助,让你有着自信。

      很难想像几十年前的教育理论在二十世纪的今天在这个日新月异的年代还有如此深刻的教育实用意义难怪他要成为广大教师心中追寻的偶像,成为心中的指明灯书中每一条谈一个问题,都有生动的实际事例,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娓娓道来书中众多理论对我影响深远,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第二条“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一看着题目我就被深深吸引了是啊!一昼夜只有24小时,每天在单位工作的时间只有8小时,而且这8小时是排得满满的:备课、上课、、准备上课的材料,照顾孩子的学习生活、还要接待家长、处理学生之间发生的摩擦,另外搞好班级的环境布置等等,已经是有点应接不暇,还要抽出时间来学习,以便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晚上回到家还要忙着家中琐碎的事情带着这个问题与烦恼我仔细阅读了这一章节书中写到: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你就要读学术著作对啊!这段话发人深省,让我从本质领悟了一些教育技巧的奥秘我不应该总是抱怨没有时间,抱怨事情太多,我应当在自己所教学的学科中,使教材里包含的那点科学基础知识,成为入门的常识,在科学知识的大海里,我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那点基础知识,应当只是沧海之一粟。

      明白了这些道理,一切抱怨都抛到了一边书中所举的那个历史教师的例子就是最好的证明他的成功之处就是用他的终身的时间在扩大自己的知识海洋,持之以恒地提高自己的教育技巧教师的时间问题是与教育过程的一系列因素密切相关的教师进行劳动和创造的时间好比一条大河,要靠许多小的溪流来滋养它怎样使这些小溪永远保持活力,有潺潺不断的流水,这是我们安排时间时应该首先考虑清楚的!古人云:“开卷有益” 读《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让我的眼前一亮,让我的心陡然地开阔,我将继续地研读下去,它将是我教育生活的引路人 很久没有酣畅淋漓地潜心研读一本教育专著了最近读李政涛博士的《教育常识》,找回了15年前第一次阅读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时的此类感觉    当年我是有着7年教龄的年轻老师,《给教师的建议》给我的感觉就是工作中许多盲点都能在书中找到归因分析和解决之道今天,作为一名有着20余年教龄的中年老师,在经历了这样那样教育教学变革之后,读到李教授的这本《教育常识》,也恰逢其时    从年前读到年后,从整本串读再到重点研思,纪伯伦的那句“我们已经走得太远,以至于我们忘记了为什么而出发似乎最能表达我此时的阅读感受,因此选作题记。

          “教师要做好教育之事,需要懂得教育的基本道理和知识让教育常识重新成为教育的底线这是写在封面上的一句话,简单质朴,一目了然,而在今天充斥着“创新”和“改革”的教育话语体系里,显似乎得有些“不合时宜”     趋势使然,人人似乎都要趋之若鹜去变着戏法儿似的去追求创新、自立门派,高声宣扬各自的创新与特色如若谁在这时提到“教育常识”、强调“教学常态”,似乎就是顽固不化,就是守旧不前无形中把“常识”和“创新”对立起来了    在这种氛围下,中年教师经受得精神阵痛不言而喻,曾经获得的对教育的较为系统感悟被打破,呈现在眼前的所谓特色和创新不能不说琳琅满目,但总给人以碎片式的断裂感,觉得有不妥却又往往不知可否尤其是原本缺少话语权的一线教师,在某种权威式的领导话语强权之下,那种难以名状地茫然痛彻心扉人微言轻,不单别人不认可,就连自己也怀疑是不是自己太守旧跟不上时代的步伐?可是,感觉分明又是真的    惶然如斯   痛定思痛,心里呐喊:中年人需要学会坚守,要有自己的主见和主张今天,这句“常识是我们工作的底线”,让我们更多了底气    作者在序中这样说:“我期待的读者,是能够在思考、质疑、实践中完成自我建构的读者。

      理想的阅读,不是‘六经注我’,而是‘我注六经’”阅读中我始终在反思自己近年来的教育教学过程中遭遇的怕与爱,品悟作者哲思的同时不断自我省思全书七个部分七个主题,依次为“人性常识、教育理想、教育过程、教育内容、学生常识、教师常识和教学常识”等七个专题    掩卷深思,这些年在各种培训和改革浪潮中,自己并不是一无所获,尤其是教育观念层面,接受的洗礼是显而易见的,比如“一、二、四、五”专题内容就个人实际,倒是在“教育过程常识、教育内容常识和教学常识”方面需要进行深度反思和明确定位  此篇,侧重从“教学过程常识”说起:    “懂教育过程,才是懂教育”——李政涛   如果有谁问我们:何谓教育?教育过程是什么?我们该如何作答且如作何反应?其实,扪心自问,几十年的教育教学经历,我们真正弄懂了这些本质问题吗?其实是未必的   作者在这一章节有这样一段论述:   “在我看来,最核心的教育知识,应当是有关‘教育过程’的知识,它涉及对这样一些问题的了解与看法:    真实的教育是怎么发生的?教师怎么备课,备什么?怎么上课?学生怎么在课堂上学习?学校如何组织教育教学?   针对不同的教育内容,教师怎么根据学生年龄特征,确定具体的教学目标,采取对应的教学方法?    学生在教育中的生长过程是怎么样的?如果教育就是教师带领学生登山的过程,教育目标和下位的教学目标就是山顶,教师要带着学生登上山顶,不是可以一步登天的过程,他必须知道:要登顶,学生必须经历哪几个台阶?哪些步骤和环节?哪个台阶和步骤是不可以绕过的?在每个台阶和步骤的推进过程中,学生可能会遭遇到哪一些只有这个台阶才可能会遭遇的特殊困难?教师需要给予其什么帮助,学生才可能顺利前行?   这就是有关教育过程的知识,它是真正‘专业’的教育知识。

         有关教育过程的知识,一定是教育力量影响下的生命成长中,有关‘阶段’、‘节点’、‘困难’、‘障碍’的知识   ……有关教育过程的知识,还包括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在实现不同教育目标,学习不同教育内容和采用不同教育方法的过程中,学生会遭遇到何种困难和障碍,又该如何化解它们?”  ——细读这几段话,似乎不难理解,却难以做到比如“教师怎么备课,备什么?怎么上课?学生怎么在课堂上学习?”这些教学常态化的东西,但是实际工作中我们有过认真思考吗?尤其是“在实现不同教育目标,学习不同教育内容和采用不同教育方法的过程中,学生会遭遇到何种困难和障碍,又该如何化解它们?”这方面,我们到底做得怎么样?    这是我为何以“教学要回归常态”作为标题提醒自己的深层原因    回想,来深这些年,在备课(主要是教材)上下的功夫真不如过去工作重心用在如何落实学校的主题文化大单元教学上,每期的主题大单元之间没有梯度的必然联系,纵使在某一个主题上阶段性的做了比较认真的思考和实践摸索,注重了教学内容的延展性,但对日常教学的梯度性和渐进性缺乏深入思考这在当前可能是个共性问题(貌似推诿)    尤其是在现今教材遭到众人批判的今天,我们似乎有意无意间去避而不谈教材。

      现在流行的单元教学法,一节课教授一单元等快速阅读法,等等,我没有深入了解这些思想秉持者的具体操作模式,不敢妄言,我一直在揣度三四十分钟内上完四五篇课文,课上拿这些文本做什么?看过一些相关课例,多是高年级学生的教学实录,多是学生的汇报交流至于交流什么,讨论的核心是什么,我没有系统观察过,也不甚清楚只是觉得在自己当前执教的三年级班级里做不到   不是做不到,真这么做了,我认为学生收获不大因为我的学情    今天,结合阅读,我愈发坚定这样一个观点:当大家都在批判教材问题的时候,是不是更该反思一下我们使用教材的方法问题了?即我们拿教材教什么的问题课堂上到底该是一种什么样的师生、生生生活状态才是在真学习?使用教材这个例子时,学生的思维状态是什么样的?情绪状态积极吗?彼此之间是否产。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