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育研究方法-如何选题.pptx
44页JIAOYUYANJIU FANGFA,目录,CONTENTS,什么是一个好选题,PART,01,选题的三个来源,PART,02,研究视角对选题的影响,PART,03,如何选题,第1节,什么是一个好选题,第2节,选题的三个来源,第3节,研究视角对选题的影响,通过本章的学习,你将能够,理解好选题的几个标准;,学会从有争议的理论问题中形成自己的选题;,学会根据亟待解决的实践问题形成自己的选题;,学会在写作中生成和调整自己的选题;,理解思辨研究和实证研究的选题标准的差异;,理解研究视角对选题的影响;,了解理论视角、关系视角和时空视角的差异本章内容导引,什么是一个好选题,一、思辨研究的选题标准,二、实验研究或调查研究的选题标准,三、历史研究的选题标准,选题的三个来源,一、有争议或前沿性的理论问题,二、亟待解决的实践问题,三、在写作中生成选题,(一)在写作中调整、更换选题,(二)如何调整选题:先大题小做,后小题大做,(三)从“仿写”或“重复验证”开始,本章内容导引,研究视角对选题的影响,一、理论视角,(一)理论基础,(二)学科视角,(三)学派视角或学理视角,二、关系视角,(一)表里关系,(二)因果关系,(三)对立统一关系,三、时空视角,(一)作为新观念或新概念的视角,(二)作为新材料的视角,(三)作为新工具的视角,一、思辨研究的选题标准,思辨研究中的好选题一般有三个特点:,它是一个“以小见大”的问题;,它有自己的概念框架或理论视角;,它在历史中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
第一,这是一个,“小中见大”“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的问题选题并非越小越好好的选题总是“小问题,大精神”第二,它,有自己的核心概念,,这个核心概念与另一个概念构成对立统一的关系这两个关键概念一起引出了相应的教育争议或教育冲突,也构成了该研究的理论视角或关系视角第三,它在历史中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有争议”至少有三个含义:一是历史中已经出现了相关的资料和证据,研究者因而可以获得大量的历史资料来论证自己的问题二是它在历史中是一个曾经被一再提出讨论的问题三是它隐含了作者赞成什么或反对什么的某个立场教育学的文化性格,教育学活动应该有一个“文化转向”文化时代”的教育学将获得一些新的特征一是教育学活动将显示它的文化性格,而不只被视为客观的科学活动二是教育学活动的基础应该从学科基础转向更广阔的生活基础教育学不仅从相关学科发展所提供的科学知识来认识和分析教育问题,而且更从日常的教育生活和整个社会生活中寻找自己的价值根据和方向,进行价值的批判和引导三是教育学民族性的真正确立克服教育学活动中的“西方中心主义”,汲取本民族的教育智慧四是新研究领域如教育语言学、教育民俗学的拓展和旧研究领域的新观察五是教育学者生存方式的转变。
在广阔的历史文化视野下认识教育问题,而不是匍匐在其他学科研究者的身后,做一些“应用性”的工作专栏,2-,1,二、实验研究或调查研究的选题标准,出色的实验研究或调查研究的选题一般有三个特点:它不仅提出了某种假设和关系,其变量,具有可操作性,或,可检测性,,而且,必须,具有巧妙的研究设计,第一,它有明确的假设,或者说,它隐含了某种因果关系或相关关系第二,实验研究的自变量必须是某种具体的、可操作的、可“变”的行为或心理因素第三,它有一个“巧妙”的研究设计研究设计是否巧妙,主要看它是否能够保证实验研究或调查研究的信度和效度三、历史研究的选题标准,实证研究主要包括,实验研究、调查研究,和,历史研究,其中,历史研究主要包括,历史的考证研究,(对历史事实的怀疑和订正)、,历史的解释研究,(对历史文本的注释或解释)、,历史的叙事研究,(对战争、改革、个人成长等历史事件的叙述)出色的历史研究至少具备以下一个或几个特点第一,它采用了类似“历史的发生学研究”“历史的话语分析”或“历史人类学研究”的方式,从零散的文本或话语的背后找到了一以贯之的线索第二,它以历史的比较研究的方式分析各种教育思想或教育制度的异同。
第三,它更正了有关历史文本或历史事件的误解如何选题,第1节,什么是一个好选题,第2节,选题的三个来源,第3节,研究视角对选题的影响,选题大致有三个来源:,要么来自有争议的理论问题,要么来自亟待解决的实践问题,要么在写作中生成和调整选题,一、有争议或前沿性的理论问题,第一,在期刊论文、学位论文和专著三者之间穿梭第二,留意不同作者之间的分歧或冲突;留意不同论证之间的争议和冲突;留意同一论者所坚持的某个意见的对岸或反面;关注同一作者貌似自相矛盾的说法第三,关注前沿性的新概念或新课题校本课程开发,校本课程开发是立足于本校教育哲学以学校教师为主体进行的课程开发它的兴起旨在满足具体学校的实际条件和需求,弥补单一的国家课程开发机制难以满足学校多样性与差异性的缺陷校本课程开发的运行机制包括校本课程开发的条件、影响因素、活动类型、操作模式和评价原理,等等中国校本课程开发经历了艰难的政策和理论探索,在迎来难得的历史机遇的同时,也面临严峻的现实挑战当务之急,一是借鉴世界课程变革的先进经验,采取适当的变革策略,实现课程开发机制的多样化转换;二是进行学校的组织与管理变革教师应该而且必须成为课程开发的主体专栏,2-2,二、亟待解决的实践问题,在实践中发现选题可能导致该研究直接呈现为经验总结、对策研究或方案设计等“实践研究”,但是,在实践中发现选题依然可以将实践问题转化为理论研究或实证研究。
这种转化大致有三个方向:,一是直接面向实践问题展开实证研究;,二是有理论视角的实践问题研究;,三是以“纯理论研究”或思辨研究回应某个或某些实践问题第一,以调查研究或实验研究的方式直接关注实践问题直接面向教育实践问题的研究往往显示为教育调查研究或教育实验研究第二,以历史研究的方式间接关注实践问题调查研究和实验研究往往能够直接回应或影响实践,而历史研究只能间接地回应或映射实践问题第三,从某个理论视角分析实践问题从某个“理论视角”分析实践问题往往显示为某种思辨研究(或哲学研究)三、在写作中生成选题,(一)在写作中调整、更换选题,为了尽快确定研究的选题,可取的办法是:经过一段时间的阅读、听课和思考,尽快形成一个大致的“研究意向”(初步选题),并尽快围绕这个研究意向进入写作状态若在写作的过程中感觉这个研究意向是可行的,则迅速投入写作,一气呵成若在写作的过程中遇到了资料不足的困难或感觉乏味,则可以考虑放弃“初选”的课题,进行第二次选题或第三次选题但是,每一次更换主题时,最好有一段时间的热情求知和写作的过程,通过尝试写作的方式使自己对该选题的研究达到一定的深度否则,如果频繁更换选题,就可能因为频繁的浅尝辄止而导致选题上的“习惯性流产”。
二)如何调整选题:先大题小做,后小题大做,为了避免泛泛而谈,选题最好聚焦于某个具体的问题宁可“小题大做”,也不要好大喜功但是,选题也并非越小越好在“小题大做”之前,最好先对自己所研究的领域有整体的了解,然后逐步缩小研究的范围,先“大题小做”,再“小题大做”大题小做”不仅意味着研究者对自己所研究的领域有整体的了解,更重要的是,研究者需要理解自己所研究的领域有哪些比较紧迫的“大问题”(或危机),从中选择一个大致的方向然后,开始寻找相关的文献,再逐步缩小研究的范围有人把这个思路称为“漏斗”三)从“仿写”或“重复验证”开始,如果研究者完全不知道如何选题,可以考虑从“仿写”或“重复验证”开始有意义的仿写可能并不局限于教育学写作的圈子内部的模仿,而更多地显示为从思辨研究论文到教育学研究论文的仿写、从心理学研究报告到教育学研究报告的仿写,从社会学研究到教育学研究的仿写、从文艺评论到教育评论的仿写,等等模仿写作”甚至可以理解为对他人的选题和写作框架以及研究思路的“借鉴”以“借鉴”的方式从事学术研究的现象并不限于年轻的初学者某些比较著名的研究者在自己的研究中也可能随时向他人学习,甘愿成为一个虚心的“学生”。
如何选题,第1节,什么是一个好选题,第2节,选题的三个来源,第3节,研究视角对选题的影响,一、理论视角,理论视角,主要是指从某个理论框架去观看和解释研究对象理论视角主要包括,理论基础,学科视角,学派视角,(一)理论基础,传统意义上的理论基础虽然也有“理论视角”的效用,但其缺陷在于:,当研究者提出一个或多个“理论基础”时,研究者往往并不真实地借助该理论去分析自己的研究对象当多个理论之间缺乏联系甚至彼此冲突时,研究者就更难真实地将那些理论作为自己研究的“基础”传统意义上的“理论基础”在研究报告中往往只是一些故作姿态的摆设或装腔作势的炫耀,并没有实质的意义二)学科视角,宏大的理论视角几乎就是某个学科视角面对同一个对象,不同的学科视角往往会从这个对象中看到不同的问题或主题比如,面对同一座山,地质学的视角可能会留意这座山的矿产,生物学的视角可能会关注这座山上的生物多样性,而文学的视角可能会想象这座山的风情面对同一个教育问题,不同的学科视角会提供不同的问题解决方案以“课程改革”为例,哲学(或教育哲学)的视角可能会从人性论、认识论(或知识观)、存在论(尤其是政治哲学)的角度去考虑课程目标、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课程评价等方面的变革;,社会学(或教育社会学)的视角可能更关注师生交往中的民主型管理或权威型管理、师生互动中的角色问题或公平问题、教材中的性别角色问题、同伴文化的社会角色问题、父母的经济地位与社会地位对学生学业成绩的影响等。
心理学则可能更重视学生人格、气质、性发育、教师期望等因素对学生学业成绩的影响而社会生物学理论则可能从“道法自然”的视角去重新考虑人类生活和教育的方向三)学派视角或学理视角,若研究者打算采用“心理学的视角”或“哲学的视角”,则最好进一步将学科视角落实为学派视角,比如“个人知识观的视角”“国家主义的视角”“大众文化的视角”“身份认同的视角”或“社会学习理论的视角”,等等几乎每个学科都会在其发展过程中逐步分化出各种不同的“学派”这种学派既可能直接呈现为“学派”“主义”或“观”“学”“理论”研究者较少采用宏大的“学科”视角而更多地采用学科内部的某个“学派”作为研究视角学术研究一般对意识形态或政治立场、党派式的“主义”比较警惕课程改革实施行为的新制度主义分析,本研究选择这次课程改革的一个代表性政策“研究性学习”课程政策在A市的实施为例,采用新制度主义的理论视角对这次课程政策的实施过程进行分析从新制度主义的分析视角来看,影响学校课程政策实施的制度及其机制主要有三个基本要素:一是管制性制度(包括督导规则、教学质量评价规则)的影响;二是规范性制度的影响;三是文化认知制度的影响这三个要素的不同匹配方式在课程实践中具有新旧两套竞争性的课程制度,而且,“旧课程制度”比“新课程制度”对学校行为的影响更大。
专栏,2-3,二、关系视角,关系视角是一种思维方式或“思维形式”在康德看来,所有事物都处于三种类型或关系之中:,一是表里关系,二是因果关系,三是对立统一关系,(一)表里关系,按照康德的范畴原理,任何事物在变化的同时,其实体或本质是不变的实体在现象的一切变化中持存着,它的量在自然中既不增加也不减少康德所讨论的实体与变化的关系,相当于哲学史上一直关注的“现象与本质”“一与多”或“同一与差异”的关系,可简称为“表里关系”从表里关系的视角来看,某个思想或实践总是存在表面与里面(现象与本质)的差异表面上看,某个思想或实践呈现为A,实质上,这个思想或实践乃是B所谓“研究”,就是从表象的背后发现、辨析其本质,从各种“差异”的背后把捉“同一”隐微解释学研究主要包括三个具体的视角:,一是“内外有别”的视角,关注作者的“难言之隐”或“隐微教诲”,指证文本的字面意义与隐含意义的差异所谓作者的难言之隐,主要指作者不便直接说出的某些政治上的敏感问题二是“整体与部分”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