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观经济学重点,难点,考点.doc
23页微观经济学重点,难点,考点(重大微观经济学教研组)第二章 供求理论学时分配:4学时供求原理是市场经济的基本原理,贯穿全书始终本章首先研究需求、需求法则和需求曲线,然后研究供给、供给法则和供给曲线,最后研究需求与供给如何形成市场均衡,共同决定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供求变动对市场均衡的影响,政府管制对市场均衡的制约,以及均衡价格论与劳动价值论的关系一、知识点·需求:需求是消费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下,对某种产品愿意并且能够购买的数量需求量 = 愿意购买能够购买·需求法则:在特定时间内,消费者对某种产品的需求量,与其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格成反向变动·需求曲线:以纵轴表示价格,以横轴表示数量,消费者在各种可能价格下对某种产品需求量的轨迹·供给:供给是生产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下,对某种产品能够并且愿意提供的数量供给量=能够销售愿意销售·供给法则:在特定时间内,生产者对某种产品的供给量,与其愿意售出的最低价格成正向变动·供给曲线:以纵轴表示价格,以横轴表示数量,生产者在各种可能价格下对某种产品供给量的轴迹·均衡价格:市场上某种产品的需求量恰好等于供给量时的价格(又称结清价格),所有愿意以需求价格购买这种产品的买者都能买到,所有愿意以供给价格售出这种产品的卖者都能卖掉。
·均衡变动:如果需求、供给或两者同时发生变动,市场均衡状态将相应发生变动·管制价格:运用政府权力,直接规定某些产品的价格及其浮动范围,以保持物价稳定二、重点·市场机制:市场供求就像一把剪刀的两个刀刃,相互作用,共同决定市场价格,反过来,市场价格又可以调节市场供求市场的这种调节功能叫市场机制·市场均衡:市场供求相等,既无短缺,又无过剩,如果其他条件不变,价格和数量将保持稳定的一种状态·供求变动与供求量的变动:供求变动是指,价格以外其他影响供求的因素发生变动,导致整个供求曲线的移动供求量的变动是指,仅仅由于价格变动导致供求量沿着既定供求曲线发生变动·价格机制与管制价格:价格机制是市场供求决定价格、市场价格决定供求的自发调节功能,而管制价格则是以稳定物价为目的,以政府权力限制价格机制的自觉调节功能三、难点·供求决定价格与价格决定供求:从市场供求原理上说,市场供求决定市场价格,反过来,市场价格又决定市场供求,两者互为反函数但从几何图形上看,数学以横轴表示自变量,以纵轴表示因变量,而经济学与数学上的习惯相反,以纵轴表示自变量,以横轴表示因变量显然,两轴的定义不同,供求曲线变量的性质、截距和斜率也不同,切勿混淆。
·均衡价格论与劳动价值论:均衡价格论仅从市场现象描述价格是如何决定的四、教学方式及注意问题在相关内容如政府管制中可进行案例讨论本章是学生接受经济学分析思想的第一部分正式内容,一定要注意引导学生对经济分析方法与观念的树立要十分重视数学手段与经济思想的融合,挖掘数学模型的经济内涵重要的是引导学生以数学作为经济分析的手段,根本的是对经济问题本身的理解,而不是停留于数学本身第七章 生产理论学时分配:5学时生产理论就是从物质转化的角度,使用生产函数的工具,揭示生产过程中的投入产出关系,是资源配置的理论基础之一一、知识点·生产要素:可以用于企业组织生产的各种经济资源,经济学分析中一般考虑四种生产要素即土地、资本、劳动力和企业家才能在现代经济中,关于生产要素的概念有新的发展,例如在经济增长因素的核算中有知识和教育、人力资本等·投入:企业用于生产中的各种生产要素及其数量投入和生产要素的区别在于前者是实际或者计划用于某一生产过程的生产要素种类和数量,而后者是泛指可以用于生产的各种经济资源·生产:企业投入生产要素并使其转化为预期产品的过程·产品:企业通过生产创造出的,能够满足社会需要的有形物或者无形物,也称为物品或者服务(劳务)。
如果该产品是直接满足消费需要的,就是消费品;如果能够反复使用用于生产其他产品,就是资本品;如果一次性地转移到其他产品中的,就是中间品资本品和中间品都是用于生产的产品有时在经济学分析中,产品仅指消费品·产出:是对应于一定的投入的产品,是指一定产量的产品,包含着数量的概念·技术:生产投入量和和产出量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这种关系主要受自然条件和自然规律约束,也就是说,既定的生产要素投入的组合只能生产出特定的产量,经济学称这种约束为技术也可以说,技术表明投入和产出之间的物质转换关系·生产函数:是在一定技术水平下,表示生产要素投入量与最大的产出量之间关系的方程式在技术一定的条件下,各种投入水平下都有一个最大的产出水平,构成生产集的边界,它是一条曲线,表示这条曲线的函数是生产函数·技术系数:生产某一单位产品所需要的各种生产要素的配合比例,称为技术系数(technological coefficient)技术系数固定的生产函数称为固定技术系数的生产函数,其技术称为固定投入比例的技术技术系数是变化的生产函数称为可变技术系数的生产函数,其技术是可变比例的技术·固定要素和可变要素:企业生产中固定投入的、不能随时调整的要素是固定要素(fixed factor);如果生产要素可以根据生产的需要随时进行增加或减少的调整,则是可变要素(variable factor)。
不变要素在生产函数中表现为固定投入(fixed input),可变要素在生产函数中表现为可变投入(variable input)·长期和短期:根据要素投入数量在一定时期内的可变性划分的短期(short run)就是指存在固定要素的情况,而长期(long run)则指不存在固定要素,所有的要素都是可变要素的情况对于生产函数来说,短期生产函数中存在固定投入,而长期生产函数中不存在固定投入固定要素意味着:无论生产多少,即使不生产,企业也要为此要素作出支出因此,短期具有局限性,将制约经济效率的实现·总产量、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总产量( TP)是指,在一定技术条件下,变动投入L与一定量的其他固定投入相结合所能生产的最大产量平均产量(AP)是指,在一定技术条件下,平均每单位可变投入所生产的产量边际产量(MP)是指,在一定技术条件下,单位可变投入L的变化所引起的总产量的变化量对于任何一种投入要素,都可以分别计算这三项指标·边际报酬递减规律:指在一定技术条件下,当其他投入不变时,一种生产要素的投入量增加到一定的数量以后,总产量的增量(即边际产量)将会出现递减趋势边际报酬递减规律是研究可变投入与固定投入的配置以及投入与产出关系的基础,具体体现在边际产品递减上。
·一种投入变化时的产出变化规律:由于边际报酬递减规律的作用,边际产品首先达到最大并开始递减,之后平均产品达到最大并开始递减(此时边际产品等于平均产品),最后总产品达到最大并开始递减;边际产品曲线、平均产品曲线和总产品曲线都呈现倒U型变化·生产的三阶段:在平均产量达到最高(此时MP=AP)以前,称为生产的第Ⅰ阶段,从平均产量最高到总产量最高(此时MP=0)称为生产的Ⅱ两个阶段,总产量最高之后称为生产的第Ⅲ阶段·基于一种投入变化时的产出变化规律的生产决策:生产的Ⅱ两个阶段称为生产的合理区间·等产量线:指在一定的技术条件下,生产等量产品的两种变动投入所有可能的组合其特点是(1)距原点越远的等产量线所代表的产量水平越高,反之则低这是生产函数单调性的反映2)在合理的生产区域内,等产量线斜率为负,凸向原点,其原因是边际产品递减3)同一平面坐标上的任何两条等产量线,不能相交因为只要在一点相交,则两条等产量线将重合等产量线是分析具有两种生产要素投入的生产的投入产出关系以及资源配置关系的基本工具·边际技术替代率:指在技术水平不变条件下,等产量线上一种投入要素替代另一种投入要素的比例的负值由于技术的单调性,一种投入的增加必然伴随其他要素投入的减少,所以边际技术替代率为正。
在同一条等产量线上的任一点,劳动投入L对资本投入K的边际技术替代率,等于该点切线的斜率的绝对值·边际技术替代率与边际产品的关系:一种生产要素投入的边际产品越高,其边际技术替代率越大;其他生产要素投入的边际产品越高该生产要素投入的边际产品越低由于边际产品递减,所以,任何一种投入的边际技术替代率递减·脊线与生产经济区:在等产量图中,将分别代表要素投入的边际产量等于0的投入组合点联结起来的曲线,称为脊线在脊线之外的等产量线,斜率为正值,企业要获取同等产出必须投入更多的生产要素脊线之间所包括的区域称为生产经济区因此,脊线是生产经济区与非经济区的分界线,或者说,脊线界定了有效生产与无效生产的范围·产出弹性:在技术水平和投入价格不变的条件下,一种投入要素按某一比例变动所引起产量变动的程度·生产力弹性:又称生产函数弹性,是指在技术水平和投入价格不变的条件下,所有投入要素按同一比例变动所引起产量的变动程度·替代弹性:边际技术替代率的相对变动所引起的投入比例的相对变动·规模报酬:在技术水平和要素价格既定条件下,所有投入要素按同一比例变动所引起产量的相对变动注意经济学上将全部投入要素同时变动的情况称之为生产规模的变动。
产出的变动快于规模的变动时,是规模报酬递增;产出的变动慢于规模的变动时,是规模报酬递减;产出的变动与规模的变动同步时,是规模报酬不变·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简称C-D函数,其表达式为,其中A为技术因子,A>0α为劳动的产出弹性(0<α<1),β为资本的产出弹性(0<β<1)·技术进步:在经济学上泛指既有生产中投入产出关系的改变,表现为生产函数的改变创造新产品的技术创新和生产旧产品的工艺改进都是技术进步,必须使用新的生产函数来反映它们·资本使用型、劳动使用型和中性技术进步:在一定的资本、劳动比例下,如果技术进步的结果使资本边际产量的变化率大于劳动边际产量的变化率,即劳动对资本的边际技术替代率递减,称为资本使用型技术进步,又称劳动节约型技术进步;如果技术进步的结果使资本边际产量的变化率小于劳动边际产量的变化率,即劳动对资本的边际技术替代率递增,称为劳动使用型技术进步,又称资本节约型技术进步;如果技术进步的结果使资本边际产量的变化率等于劳动边际产量的变化率,即劳动对资本的边际技术替代率不变,称为中性技术进步二、重点在基本原理方面,本章的重点是在理解生产函数以及关于边际产量、平均产量和总产量概念的基础上,掌握一种投入变化引起产出变化规律、多种要素投入之间替代关系及其对生产决策的意义。
·边际产品的递减规律及其影响的原因和意义正像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是建立消费者行为理论和需求规律的基石一样,边际产品的递减规律是建立生产者行为理论和建立一系列生产规律的基石边际产品的递减规律研究的是在生产中不断增加某一种要素投入数量而保持其他要素投入不变时的投入产出关系,具体表现为该可变投入量与总产量的关系、与边际产量的关系、与边际产量的关系这种变化关系的实质是一种可变投入与固定投入之间配合和充分利用的问题首先人们可能发现的是总产量终究会下降,即增加的投入使总产量降低了,因为这样的结果比较直观从数学上来说,该投入的边际产量这时就是负值但是人们不能相信一开始就是这样,所以可以推测边际产量有一个从正值变为负值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边际产量递减的过程边际产量递减的原因可以解释为固定投入的超额负担或者过度使用,以及可变投入缺乏固定投入的有效配合,而更多的可变投入争抢与固定投入的配合产生“拥挤现象”其次,如果观察一种可变投入从0开始逐步增加的过程,还可以发现一个现象,在开始增加该可变投入时,总产量的增加速度很快,在数学上就表示为边际产品递增这种现象是比较容易解释的,即可变投入应该与固定投入有一个合理配置和充分发挥固定投入作用的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