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雷雨》的诗意之解读.doc

10页
  • 卖家[上传人]:飞***
  • 文档编号:30959003
  • 上传时间:2018-02-03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49.50KB
  • / 10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雷雨 》的诗意之解读李小华【 摘要 】歌德说过, “优秀的作品无论你怎样探测它,都是探不到底的 ”中国文学史上从《诗经》开始到现在,有过许多这样的优秀作品,曹禺的《雷雨》便是其中之一每次阅读,都会有不一样的新鲜感和新的发现 《雷雨》自 1934 年发表以来,一直有着不同的解读和众多的评论、争议,这本身就是优秀文学作品的魅力表现之一尽管它从剧情安排,时间、空间安排上“太像戏了” ,完全符合“三一律” ;但是,当我们试着走进曹禺的内心世界,试着走进作品的内在世界,会发现在戏剧这一文学形式的外表下, 《雷雨》实际上是一首诗本文正是从这一论点出发,试图探索和解读《雷雨》的诗意世界关键词】 雷雨 诗意 曹禺曹禺,和他的《雷雨》在中国文坛上的出现,本身就像仲夏的一场雷雨, “从一出道,就显示出他不是一个联缀剧情的一般意义上的编剧,而是一个力图在人们的心灵世界兴云播雨的艺术家” 李欧梵(哈佛大学学者)评价说,曹禺的戏剧“带来感情表达上的那种令人心惊欲碎的力量” 巴金谈到曹禺时说他心里有真宝贝这真宝贝是什么呢?为什么几代人同样地被曹禺,和他的《雷雨》感动着,震撼着?曹禺自己说,他写《雷雨》就是在写一首诗,写《雷雨》 “是一种情感的需要” ,是不可抑制的“被抑压的愤懑”推动着他。

      曹禺其实是个独具诗人气质的剧作家,他心里的真宝贝,就是对人类,对人生,和对人性深层次的感受,苦苦的思索、探索和深切的悲悯这使得我们今天读他的《雷雨》 ,仍能透过作品,感受到那“令人心惊欲碎”的强烈的震撼 《雷雨》不仅仅是一出戏,更是一首诗曹禺胸中的强烈的诗情,正是借助了他所熟悉的文学形式——戏剧来表达和抒发仔细研读、分析作品,不论从结构、叙事安排,或是对人物的塑造处理,都可感受到这种“诗意” 而这种诗意,也使得对作品的主题理解上产生了多义性而且,一些细节上的模糊处理,简洁凝练的语言,都明显地带有了诗的特征我们来一层层地进入《雷雨》的诗意世界一、结构安排上:最不该删去的部分—— “序幕”和“尾声”中的意象和人物的诗意象征1935 年 4 月, 《雷雨》在东京首演之前,导演致信曹禺,谈到对剧本的理解和演出处理,表示要删去序幕和尾声直到现在,我们所看到的话剧或电影版本,大多都没有序幕和尾声为了突出戏剧性,这样处理可以理解但曹禺说,保留“序幕”和“尾声”的用意,在于让观众看完戏后,心中还流荡着一种“诗样的情怀” ,使“观众的情绪入于更宽阔的沉思的海” 删去了这两部分,戏在剧情结构上仍然是一出近乎完整的戏,但要想理解本剧的“诗性” ,就不能忽视和省略去。

      不过, “序幕”和“尾声”部分,似乎更适合于“读”而甚于“演” ,这是诗意的一个表现 (一) “序幕”和“尾声”背景中的意象分析先来看“序幕”和“尾声”中背景的描述:“褪色的厚帷幔” , “深紫的绒幔” , “紫檀小衣柜” ,“旧黄铜盘” , “很矮的紫柜长几” , “一只有玻璃的精巧的紫柜台” , “黄色的站灯” , “金黄的铜门钮”……—— 这几个意象的结合,平添了几分凝重和褪了色的肃穆 “紫色”和“金黄色”是贵气, “旧” 、 “褪色”的破落,暗暗提示着主题:凭他是谁,或曾经怎样地显赫,终是抵不过这天地间的变迁的残忍和败落壁炉里燃着煤火,火焰熊熊地照着” , “一丝丝的温暖” , “陈设,空空地,只悬着一个钉在十字架上的耶稣”…… —— 炉火虽“熊熊地照着” ,却不是旺火,只是“一丝丝的温暖” ,刚经历了人生的悲怆,需要时间的沉淀, “火”要一点点才能旺起来;刚刚沉浸在剧情悲痛中的人们,也要缓缓地,才能一丝丝地温暖起来另一层意味:“雷雨”毁灭了一切,但还是有“一丝丝”的、隐隐约约的希望,尽管还不是烈火十字架”在这一氛围中突兀地呈现,上面钉了“受难的基督” ,是借了宗教意味让情绪祥和下来,也是隐约地探索和寻求心灵的救赎。

      而“十字架上的耶酥” ,本身就很矛盾,就是个“天问” ,耶酥是为了众生的救赎,最后自己却被钉在了十字架上—— 人总是在对人生和宇宙无解时,最后求助于 “我主耶稣” ,试图把这个问题让给主去解答,实际上也是一种无奈的放弃远处的钟声” , “合唱颂主歌” ,与“深紫” “旧黄铜”和炉火相映衬,是在凝重的背景下,营造了一种悠远的意境,把那份沉重推远——“意境”一直被认为是中国艺术,或说是中国诗歌独有的审美范畴唐代司空图就提出了“意境”理论,明末王夫之也强调诗歌要注重意境的创造,到王国维更指出,诗词中的意境是大家之作二)小姐弟俩、教会医院嬷嬷的出现及象征意义 教会医院的嬷嬷(原文作姑奶奶) “安静地走进来,脸上很平和” , “雪白的布巾” —— 与凝重的背景成强烈的反差,带了宗教意味嬷嬷们的安详宁静,让读者或观众的心渐渐沉静下来,从悲剧中走出;嬷嬷的神情和着装色彩让人感到了雷雨肆虐过后的平静这里顺便提一下周朴园的出场:“考究的旧皮大衣”—— “考究”说明身份, “旧皮大衣”说明性格——念旧、怀旧;“眼睛平静而忧郁”—— 与嬷嬷的“平静”映照,暗示了他精神上的信仰,也是大风大浪后的沉静他问起病人(鲁侍萍)的病情时“(沉静地)我想也是不容易治的” 。

      —— 照应了他的“忧郁” 小姐弟俩的出现:“脸色都红得像苹果” —— 小姐弟的天真无邪,与年迈的周朴园对照他们的出现,可以说是周冲的延续 “雷雨”毁灭了周冲,剧作家便在“序幕”和“尾声”中添了这两个角色,这是对生的希望小姐弟俩进来烤火,看似闲来之笔,实际是曹禺刻意的安排在沉郁、凝重的背景下,除了有宗教上的解脱和平静,两个活泼生灵的出现,给人生带来了新的希望,又使气氛稍微快活起来,把观众或读者从巨大的悲愤中拉了回来曹禺在《序》中说, “周冲之死和周朴园的健在都使我觉得宇宙里,并没有一个智慧的上帝作主宰” 刻意安排这两个人物出场,也是剧作家自身对梦和理想的继续同样是无邪,姐姐表现得沉稳,弟弟则无畏,充满了对未知世界的好奇与探求,在关着两个疯人的医院里,他却很高兴地“四周张望” ,见老妇人出来便想知道她的故事,见她倒地了又想扶她起来—— 姑且把这两种天真的结合看作是曹禺的理想中的天真状态,理想中的人的品格 其中有一个细节很值得回味:当姐姐说楼上关着疯子时, 弟:(直觉地臆断)男的吧?姐:不,女的—— 很有意思按多数人的直觉,一般“女的”疯了的可能性较大弟弟臆断是“男的” , “男权”是旧制度的象征,或许剧作家潜意识里,希望旧的东西毁灭。

      “不,女的” ,终归是没有毁灭,反而有了新的挣扎反抗却没挣扎出来,却毁灭了自己这又是作家诗意的探索 (三)借嬷嬷之口对剧中每个人物的结局做了交待,——让观众的情绪渐渐从悲剧中沉静下来,心中还激荡着诗样的情怀 “序幕 ”和“尾声”中另一精彩之处,是借嬷嬷之口,在闲谈中以旁观者的角度对剧中主要人物(蘩漪、鲁侍萍、周萍、周冲、四凤、鲁大海和鲁贵)的结局做了交待而评说结局的旁观者不是随便什么人,是教会医院的嬷嬷,这就带上了一层宗教意味,有了一点剧作家对神秘的主宰人命运的宇宙的探索的痕迹同时,悲剧结局的叙述出自平静祥和的嬷嬷之口,冲淡了悲剧本身的惨烈性,既让人在经历了悲剧情节的激荡后,情绪上有了缓冲;而又带上了一种大风大浪过后,还原其本质,重现和重新思考人生、人性意义的意味这些,都是剧作家诗人般的反思和探索 “尾声”部分,嬷嬷在灯下开始读《圣经》意味深长,与“序幕”中的“十字架”照应;“远处教堂合唱弥撒声”也同“序幕”呼应,再次重现主题 人们阅读 《雷雨》时,往往略过或忽视了序幕和尾声这就仅仅把《雷雨》当作了一出戏,就不能真正理解曹禺和他的《雷雨》 ,也不能理解为什么曹禺说他写的是诗。

      这两部分,不能删去或忽略,不然就不能完整地理解作家想要表述的了对理想的永远的追求,正是一个诗人的心不过,戏剧演出时,对“诗意”的把握和演绎是个难度很大的挑战,处理得不好,还不如干脆省略,这大概也是大多数导演省去了“序幕”和“尾声”的原因吧二、叙事方式:跳跃性结构和片段式叙述—— 凸现、借用诗的特征(一)跳跃性结构《雷雨》正剧部分,基本上是按照开始、发展、高潮、结局的结构来布局的但在局部,具体到每一幕中,并不限于按这一顺序平铺,而是跳跃性的,根据所要表达的情感需要来安排比如,第一幕中蘩漪的一出场,就是一个小高潮,而这个小高潮像是嘎然而至,前面没有明显的铺叙(尽管在前面鲁贵和四凤的对话中可略知一二) 来看蘩漪与四凤的对话:四凤:老爷叫把小东西收一收,大家俱有些已经搬到新房子里去了蘩漪:谁说要搬房子?…… 怎么不告诉我一声?—— 蘩漪是个贵妇,而四凤只是个公馆的仆人按照常理,即使不知道搬家这回事,一个贵妇,是不会对着一个下人责问的何况,搬家的事是老爷决定了的,如果她说, “哦,是的,我已听老爷说过了” ,过后再向老爷证实此事,这样或许更符合她主人的身份在下人面前无所遮掩,或许就是蘩漪的性格,或许是她的已经是有点病态的歇斯底里症状。

      而她责问的是四凤,不是其他下人明显地,是她对四凤的不满,怨恨、嫉妒和憎恶交织在一起的的微妙而复杂的心理,可能心里正恨不得“打了她,烧了她,杀了她”蘩漪:…… 什么事都要依着他,他是什么也不肯将就的—— 主人一般是也不会让下人知道自己的心思的,这里明显地、毫不顾忌地就当着四凤的面发泄出了对“老爷”的不满,作为下人便要慌慌然了, “一定是自己做错了什么,让主人借题发挥” 一出场就责问、抱怨,看来蘩漪的针对(四凤)是蓄积已久、有备而来的她的满腔欲喷发的怒火,让人感到山雨欲来,气氛一下子紧张起来再看:蘩漪:(停一下,忽然)他现在还没有起来么?四凤:谁?——劈头盖脸地,突然就问起了“他” ,这是一个神经质的、绝望的蘩漪,一下子把剧情推向了一个未知的高潮,不知道下面会发生什么,不知道蘩漪下一步会如何对付、处置四凤这个情敌她的问带着对四凤的愤恨, “难道你不知道他起来了没有?” ,四凤的回答有点惊异,或有点心虚或者她本不知道问的是谁,或者就是各人心知肚明,心怀鬼胎这种根据情绪的发展,看似不经意的、跳跃性地安排、表达,正是借用了诗的表现特征二)片段式叙述——不是倒叙,也不是插叙,而是分散的叙述交待一件事情的原委,并不是一下子就叙述完整的,而是采用片段式叙述,分散在了剧中不同的几处,并通过不同的人之口来叙述揭示。

      只有把这几处的意思连缀起来,才能清楚整个事情的来龙去脉而这一分散的安排,不着痕迹,也不觉得零乱就像一首诗中,几个意象分散在不同的部分,却不觉得突兀,反而觉得与主题浑然天成—— 这是用了诗的思维和手法比如交待蘩漪与周萍之间的私情,大致分散在三处第一幕中,借鲁贵的叙述:鲁贵:老爷比太太岁数大得多,太太跟老爷不好,大少爷不是这位太太生的,他比太太的岁数差得很有限—— 通过鲁贵之口,交待了私情的起因是“老爷比太太岁数大得多,太太跟老爷不好” ;“大少爷不是这位太太生的,他比太太的岁数差得很有限”是促成的条件鲁贵:可是太太疼大少爷比疼自己的孩子还热,还好—— 这是私情的状态然后鲁贵说他撞见了两人深夜在客厅里, “那个女鬼像是靠着男鬼的身边哭,那个男鬼低着头直叹气”——为什么哭呢?是蘩漪向周萍痛述她在周家所受的地狱般的折磨和煎熬,还是两人的隐情好像出现了状况和危机?周萍叹息,是同情,无可奈何,还是有了罪孽感,心里开始动摇?第二幕中,在蘩漪和周萍的对话中陈诉:蘩漪:是你,是你把我引到一条母亲不像母亲,情妇不像情妇的路上去是你引诱我的!—— 说出了是周萍先主动的,也可以理解到为什么蘩漪疯子似的抓着周萍不放。

      这是女人特有的“任性”或说是蛮不讲理, “是你引诱我的,你就要负责任,不能说跑就跑” 周萍 :引诱!我请你不要用这两个字好不好?你知道当时的情形怎么样? —— 或许当时周萍真的是被蘩漪吸引的,或许他当时真的就爱上了蘩漪这里交待事情的发生经。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