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养鸡培训课件:口蹄疫防治技术概要及研究进展.ppt
55页口蹄疫防治技术概要及研口蹄疫防治技术概要及研究进展究进展要点要点• •概述• •病原特性• •流行病学特征• •临床诊断• •实验诊断• •主要防治措施主要防治措施• •疫苗免疫及应用疫苗免疫及应用• •疫苗免疫失败疫苗免疫失败• •研究与应用进展研究与应用进展1概述 •口蹄疫 •历 史•分 布•危 害 由口蹄疫病毒引起偶蹄动物共患的由口蹄疫病毒引起偶蹄动物共患的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也是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也是造成家畜几其产品国际贸易障碍的重要造成家畜几其产品国际贸易障碍的重要疾病,被国际兽医局(疾病,被国际兽医局(OIEOIE)列为)列为A A类传类传染病之首染病之首 近年又被列为生物武器安全近年又被列为生物武器安全公约组织重点检查对象公约组织重点检查对象1.1 口蹄疫(foot and mouth disease, FMD)(foot and mouth disease, FMD) 临床: 1514年,首次病例报道(意大利) 1839年,初次奶牛发生记录(美国) 1895年,最早人感染记载(法国)1.2 历史 研究:Ø 重大突破:1898年,发现病原,证明毒力Ø 重大贡献:1922-1954年,确认病毒多型性v 世界流行性传染病v 地理分布总态势Ø 发达国家和岛国基本控制Ø 发展中国家流行严重Ø 全世界至今仅新西兰未发生疫情1.3 分布• 分类与特征• 形态结构• 生物学功能• 理化特性• 遗传变异性• 血清型和毒株2 病原特性v 口蹄疫病毒(FMDV)为小核糖核酸病毒科 (Picornaviridae)口蹄疫病毒属(Aphthovirus)病毒2.1 分类与特征v FMDV的最基本特征是1. 血清型多2. 变异性强• •病毒颗粒呈球形。
病毒颗粒呈球形2020面体,直径面体,直径23-30nm23-30nm,分子量,分子量6.96.9××10106 6道尔顿,沉降系数道尔顿,沉降系数146s146s• •完整病毒由蛋白衣壳(占完整病毒由蛋白衣壳(占70﹪ 70﹪ )和单股)和单股RNARNA(占(占30﹪30﹪)组成)组成• •衣壳蛋白由衣壳蛋白由VPVP1 1、、VPVP2 2、、VPVP3 3、、VPVP4 4四种结构蛋白组成四种结构蛋白组成RNARNA呈线球状,长呈线球状,长2.26um2.26um,,85008500个核苷酸碱基个核苷酸碱基• •病毒在感染细胞的胞浆里大量复制,聚集成晶格病毒在感染细胞的胞浆里大量复制,聚集成晶格状排列状排列• •病毒培养物中含四种病毒颗粒病毒培养物中含四种病毒颗粒2.2 形态结构• 主要特征• 传染源• 传染途经• 易感动物 • 流行方式• 近期流行特点 • 影响流行因素 3 流行病学特征•大多数国家仍有疫情,如东亚、非、东欧、南美近期尚出现大流行 •有些国家野生动物中有流行,但家畜中却无如南非等3.6 近期疫情流行动态近20年世界FMD的流行发生了明显变化•传统无疫国家,近期偶发生。
如日本(1908)韩国(1934)、英国(1968)、美国(1968)蒙古 (1973)、法国(1975)即无疫,而在1997-2000年爆发疫情2002~2004年猪、牛、羊FMD动态变化 2002 2003 20044 临床诊断n n临床症状 n n主要病变n n类症鉴别 应结合流行病学,临床特征,实验诊断,综合分析诊断•潜伏期:多在2-5天,但与动物易感性和病毒致病性等有关•主要症状:成多样性,但以发热和口、蹄、乳房皮肤发生水泡和溃疡等共同特征牛常引起流涎,羊则少见猪蹄水泡严重可见跛行或蹄壳脱落•转归:成畜多呈良性经过,幼畜爆发死亡率达50%以上4.1 临床特征病牛流涎犊牛猝死猪鼻镜水泡融合猪蹄叉水泡乳房水泡4.2 主要病变•口、蹄皮肤表面水泡结痂、瘢痕•反刍兽食管、瘤胃、瓣胃粘膜可见水泡烂斑•幼畜心肌出现 “虎斑心”,心室积血•骨骼肌可呈玻璃样—蜡样变性坏死•呼吸道粘膜、心包、胸腔将膜下可见出血点,充血水肿•有病发症者可见化脓性乳房炎、吸入性支气管炎、肺炎等口腔黏膜水泡、溃瘢舌面水泡、瘢痕蹄叉水泡、瘢痕犊牛“虎斑心”瘤胃肌柱水泡、瘢痕、控制策略与措施 FMD是一种国际性传染病,由于该病危害巨大, FAO、OIE等国际组织将FMD列为动物A类传染病的首位。
对该病的控制,成为世界各国的责任和义务,也标志着一个国家的社会、经济、科学、文化进步,故此,控制FMD历来为世界各国政府所重视 6 我国政府对FMD的防治极其重视建国后,我国政府发布了一系列控制FMD的规定 1951年由中央财政经济委员会发布的“关于防治兽疫办法的紧急指示” 1965年,农业部颁发了”防治口蹄疫试行办法“ 1983年国务院成立了专门控制口蹄疫的”全国防治口蹄疫总指挥部” 1999年,我国将FMD列为一类动物疫病的第一位,并由国务院和有关部委颁布了相应的法规 以上表明我国政府控制该病的态度和决心《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公告》第第9696号号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动物防疫法》第十条规定,现公布一、二、三类动物疫病病种名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一九九九年二月十二日 一、二、三类动物疫病病种名录一、二、三类动物疫病病种名录 一、一类动物疫病 口蹄疫、猪水泡病、口蹄疫、猪水泡病、猪瘟、非洲猪瘟、非洲马瘟、牛瘟、牛猪瘟、非洲猪瘟、非洲马瘟、牛瘟、牛传染性胸膜肺炎、牛海绵状脑病、痒病、蓝舌病、小反刍兽疫、传染性胸膜肺炎、牛海绵状脑病、痒病、蓝舌病、小反刍兽疫、绵羊痘和山羊痘、禽流行性感冒(高致病性禽流感)、鸡新城疫绵羊痘和山羊痘、禽流行性感冒(高致病性禽流感)、鸡新城疫 控制重大传染病的基本方略控制重大传染病的基本方略消灭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动物国际上控制国际上控制FMDFMD的策略的策略国际上控制国际上控制FMDFMD采取的措施有六种:采取的措施有六种:n n对病畜、同群畜及可能感染的动物强制扑杀;对病畜、同群畜及可能感染的动物强制扑杀;n n对易感动物实施免疫接种;对易感动物实施免疫接种;n n限制动物、动物产品及其他染毒物的移动;限制动物、动物产品及其他染毒物的移动;n n严格和强化动物卫生措施;严格和强化动物卫生措施;n n流行病学调查与监测;流行病学调查与监测;n n进行疫情的预报预测和风险分析。
进行疫情的预报预测和风险分析 由以上由以上由以上由以上六种措施组合,形成三大控制策略,世界六种措施组合,形成三大控制策略,世界各国根据自身的情况,采用不同的策略各国根据自身的情况,采用不同的策略扑灭根除策略扑灭根除策略n n以强制扑杀全部病畜和可能感染病毒的易感畜为主,以强制扑杀全部病畜和可能感染病毒的易感畜为主,以其他措施为辅的政策称为扑灭根除政策或扑灭政以其他措施为辅的政策称为扑灭根除政策或扑灭政策n n英国英国1967-19681967-1968年、年、20012001年两次大流行都采取了这种年两次大流行都采取了这种政策20002000年韩国和日本也采取了这种政策年韩国和日本也采取了这种政策n n扑灭根除政策的好处是可在短期(几个月内)根除扑灭根除政策的好处是可在短期(几个月内)根除疫情,恢复疫情,恢复““无无FMDFMD””国家或地区地位但需要有经国家或地区地位但需要有经济实力作后盾,并有完善的兽医防疫体制和较高素济实力作后盾,并有完善的兽医防疫体制和较高素质的防疫队伍质的防疫队伍n n目前仅常年无目前仅常年无FMDFMD的发达国家采取这种政策的发达国家采取这种政策。
免疫控制策略免疫控制策略n n以免疫接种措施为核心,辅以其他措施,控制疫情以免疫接种措施为核心,辅以其他措施,控制疫情蔓延和流行程度的温和政策称为免疫控制政策蔓延和流行程度的温和政策称为免疫控制政策n n这项措施符合大多数有这项措施符合大多数有FMDFMD的发展中国家由于疫情的发展中国家由于疫情常年不断,欧共体从常年不断,欧共体从5050年代至年代至8080年代末也采取了这年代末也采取了这种政策n n这项措施的好处是可将大范围的流行,在一次性支这项措施的好处是可将大范围的流行,在一次性支出不是很大的情况下,实现逐步控制疫情但耗时出不是很大的情况下,实现逐步控制疫情但耗时长,畜产品长期不能进入国际市场经济损失也相长,畜产品长期不能进入国际市场经济损失也相当可观预防策略预防策略n n以限制牲畜和畜产品进口为主要措施的预防政策n n大多数无FMD国家和地区都采取这种政策n n许多有FMD国家和地区为防止新的传入,也都采取限制进口政策n n边境地区建立50-100km宽的免疫带或双道隔牧栏也可起到预防邻国之间的FMD互传免疫控制免疫控制FMDFMD的成功经验的成功经验n n除英国外,欧共体其它成员国相互接壤,贸易往来除英国外,欧共体其它成员国相互接壤,贸易往来频繁,此情况对于频繁,此情况对于FMDFMD的防治十分不利。
但这些国的防治十分不利但这些国家自上世纪家自上世纪5050年代至年代至8080年代末一直采用免疫注射为年代末一直采用免疫注射为主的综合防治政策,使疫情从最初的每年几十万例主的综合防治政策,使疫情从最初的每年几十万例减少到减少到19901990年的每年几十次,其后采用根除计划达年的每年几十次,其后采用根除计划达到了消灭到了消灭FMDFMD的目的n n可以认为欧共体是一个靠免疫政策控制可以认为欧共体是一个靠免疫政策控制FMDFMD的典范n n南美的一些国家也是靠此政策取得南美的一些国家也是靠此政策取得““免疫无免疫无FMDFMD国国家家””地位我国近期控制FMD的关键问题 1、免疫预防是核心措施、免疫预防是核心措施 2、扑杀病畜及同群畜是关键措施、扑杀病畜及同群畜是关键措施 3、严格控制疫源移动、严格控制疫源移动 4、加强诊断监测、加强诊断监测1 1、免疫预防是核心措施、免疫预防是核心措施n n对易感动物有针对性的接种疫苗,提高动物抗感染能力,是控制FMD的有效措施n n西欧和南美的成功经验证明,实施长期周密的免疫计划完全可以达到控制FMD的目的 n n以我国目前的FMD流行状况、经济实力和周边国环境,应该采用以免疫预防为主的综合控制政策。
n n我国当前的控制状况与西欧各国在执行免疫控制政策初期出现的情况是一致的 保证免疫质量十分重要保证免疫质量十分重要n n打疫苗的目的是使动物获得抗感染能力,只有保打疫苗的目的是使动物获得抗感染能力,只有保证一定的群体免疫密度与水平时,才能使之具有证一定的群体免疫密度与水平时,才能使之具有抗感染能力抗感染能力n n当免疫质量不高时,群体中免疫水平低下的动物当免疫质量不高时,群体中免疫水平低下的动物成为野毒感染的突破口成为野毒感染的突破口n n目前采用与国际标准接轨的疫苗效检及批签发措目前采用与国际标准接轨的疫苗效检及批签发措施已基本保证了疫苗的生产质量施已基本保证了疫苗的生产质量n n我国动物群体的实际免疫状况并不很好,问题可我国动物群体的实际免疫状况并不很好,问题可能出在疫苗运输、保存和免疫环节能出在疫苗运输、保存和免疫环节实际免疫状况实际免疫状况免疫达免疫达99%99%以上保护水平者所占百分比以上保护水平者所占百分比2 2、扑杀病畜及同群畜是关键措施、扑杀病畜及同群畜是关键措施n n病畜及其同群畜是最危险的传染源,迅速扑杀病畜及其同群畜是及时扑灭疫情、防止疫情扩散最关键的措施。
n n2001年2月,英国出现第一起FMD病例后,因报告、确诊到采取扑杀措施耽搁时间过长,在暴发的最初几周内,使流行态势难以控制可见,迅速扑杀病畜及其同群畜对于控制疫情至关重要病畜的危害性病畜的危害性n n处于潜伏期的动物,几乎所有组织、器官以及分泌物、排泄物等都含有FMD病毒病毒随同动物的乳汁、唾液、尿液、粪便、精液和呼出的气体等一起排放于外部环境,造成严重污染同群畜的危险性同群畜的危险性n n扑杀同群畜是因为同群畜可能已潜伏感染n n同群畜感染后的潜伏期2-14天,在出现明显临床症状前就开始排毒n n与人工接种方式感染不同的是,接触感染动物的最初排毒时间不稳定,在0-9天之间扑杀扑杀n n鉴于病畜及同群畜的危险性,应严格按照农业部印发的《牲畜口蹄疫防治技术规范(试行)》中第六、七、八项执行,以保证无污染、无扩散、无隐患3 3、严格控制疫源移动、严格控制疫源移动n n传染源的移动是FMD最普遍的传播方式n n2001年初英国FMD暴发时,因正式宣布疫情与正式下令限制移动仅差三天,就增加了62个疫点,使损失增加了1/3-1/2这说明,病例在地域上呈分散性分布时,限制移动与扑杀动物同样重要。
无症状带毒畜的移动无症状带毒畜的移动n n一是潜伏感染,即移动与不移动都会发病;n n二是隐性感染,动物的免疫系统暂时压制了病毒的活性,在运输途中因外部环境或营养状况恶化,出现病症;n n三是持续感染动物防止带毒畜移动的措施防止带毒畜移动的措施n n强化产地检疫,在现有方法可检测的范围内,不放走一批可疑的带毒动物;n n加强动物免疫,除做好日常免疫和监测外,在动物起运前2-4周,加强免疫一次;n n在运输途中,一旦发病,应就地处理,以防扩散n n建议,鉴于长途调运畜产品的危险性,今后应逐步调整各地区畜产养殖业和畜产品加工业的结构与布局,减少长途运输频次,改变生产方式,以就近加工为最好7 疫苗免疫及应用 u疫苗免疫作用 ◆ 防疫计划与免疫程序u免疫机能 ◆ 免疫接种反应u病毒免疫原理 ◆ 接种严重反应原因u免疫应答 ◆ 建立免疫带u现用常规疫苗 ◆ 疫苗运输、保存u疫苗预防接种 ◆ 疫苗接种注意事项u紧急接种 ◆ 影响免疫效果因素•母源抗体•疫苗选择或使用不当•疫苗质量不高•动物隐性感染•免疫程序欠妥•免疫干扰7.14 影响免疫效果因素1.1母源抗体传递及消长动态母源抗体传递及消长动态 三种血清学方法都没有从未吃初乳的新生仔猪中检出特异抗体;在吸吮初乳后的仔猪血清中可检出特异性抗体,并于第10日龄左右抗体效价迅速升至峰值,而后随着日龄的增加,特异性抗体的效价呈明显的线性下降,母源抗体半衰期约 为 10~20天 ( d) , 至45~60日龄母源抗体效价降至不完全保护带(lgX<1.8)或更低。
结果表明仔猪母源抗体水平与母体特异抗体水平呈正相关关系结果表明仔猪母源抗体水平与母体特异抗体水平呈正相关关系1.2 母母/仔代特异抗体相关性仔代特异抗体相关性1.4 不同日龄首免猪免疫应答状态不同日龄首免猪免疫应答状态 对三个试验组特异抗体的效价,有效保护抗体出现频度及消长动态检测结果综合分析可知,不同日龄首免猪的免疫应答效果以65d最好,45d组次之,15d组则较差,从而说明母源抗体效价的高低对试验猪的免疫应答具有较大的影响2.2免疫动物特异抗体变化动态免疫动物特异抗体变化动态 曲线图中均明显可见试验组与对照组试验动物在免疫抗体产生时间、特异抗体水平、峰值和有效抗体维持时间等方面有着显著差异,前者远差于后者谢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