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环评第五章到第八章.docx
15页第五章大气环境影响评价5.1大气环境现状评价大气环境现状评价主要有三种类型方法:(重点)污染监测评价;生物学评价;卫生学评价;大气环境质量现状评价的数学方法(1) 上海大气质量指数考虑极值因数的影响/ = • Y = p X p上 max(2) 均值型大气质量指数取各分指数的均值为综合指数各因子贡献相等,不准确至少应取加权值I= Yn W • Pi ii=1附权重值的确定重点)特尔斐法;层次分析法;(1)特尔斐法:由若干专家(10-50个为宜)对各要素根据其重要性打分分值重要-不重要分别打1-5分,求平均值如:要素重要性评分相对重要性值归一化求权重A1.501.5/1.5=1.000.34+0.01=0.35B2.101.5/2.1=0.710.25C3.203.2/1.5=0.470.17D4.301.5/4.3=0.350.12E4.801.5/4.8=0.310.11和2.841.00(2)基于专家评分的层次分析法:首先由专家根据要素的重要性,对各要素两两比较打分;极为重要9极为次要1/9重要得多7次要得多1/7重要5次要1/5稍重要3稍次要1/3一样重要 1构建比较矩阵如下(方根法)项目ABCDE按彳丁求积N次幕规范化求WA1241/91/20.44440.85030.110B1/2131/61/30.08330.60840.079C1/41/311/91/70.00130.26540.034D969131458.04.29290.557E2371/3114.0001.69520.220求[AWi][AWi]=AilWl+ Ai2W2+ Ai3W3+ AinWn0.5775 ; 0.4034 ; 0.1815; 2.9915; 1.1036;求入 max=》[AWI]/nWI=1/5(0.5775/0.110+0.4034/0.079+0.1815/0.034+2.9915/0.557+1.1036/0.220)=5.204求 C.I.=(入 max-N) /(N-1)= (5.204-5) / (5-1) =0.051求 C.I/C.R=0.051/1.12=0.045V0.1 所以结论可靠。
N 3 4 5 6 7 8 9 10 11C.R. 0.58 0.90 1.12 1.24 1.32 1.41 1.45 1.49 1.51和积法:按列规范化获得新矩阵;按行求和;再次规范化求权重;求[AWi]并检验三、大气污染生物学评价样品的采集:注意事项!(重点)(1) 多以木本植物的叶为采集对象(2) 污染较重应采抗污能力强的树种(3) 以叶定型的季节采集为好一、影响大气污染物扩散的因素-----气象要素和气象条件1、大气的水平运动---风的影响该因素是高斯大气预测模型中的首要影响参数由气压在水平方向上的不均匀造成1) 把排入大气中的污染物带到下风区域风速越大,输送距离越大,混入的空气越多,污染物浓度越低2) 风对污染物有稀释冲淡作用大气边界层的风场简介:随高度升高,风速增大,风向右偏(北半球)风速廊线公式:m为不同稳定度下的参数1(200 )u ( ) m1 z1z < 200 mz > 200 mm为不同稳定度下的参数,如下表:稳定度A B C D E F城市 m 0.1 0.15 0.20 0.25 0.30 0.30农村 m 0.07 0.07 0.10 0.15 0.25 0.25 2、大气的垂直运动----对流的影响① 稳定大气层结情况下:扇形(平展形) 大气层结稳定---对流弱----垂直方向上扩散弱----上、下层污染物浓度低----这种情况下只要把烟囱架高则对附近地面影响小。
齡佣於】② 圆锥形中性层结条件下---大气稳定向上下左右扩散,因此呈现圆锥形③ 波浪形(链条形)不稳定层结---大气迅速向上下扩散地面源影响小,高架源影响大逆温层下部消散,上部稳定,下部不稳定或中性----气流向上扩散受阻---被下部的气流带到 地面,对地面影响最大丄巔醴蚩茁口性(第则岐,⑤屋脊形(城堡形)下层稳定、上层不稳定---下部扩散弱---气流向上扩散 高架源对地面影响小僵丘—%— %— 匕部半哝下部稳定肢阁儘般二、 影响污染物地面浓度分布的因素1、源的形态2、源强3、源排放规律4、大气的稀释扩散能力 长期平均浓度公式联合频率公式------不同风向、风速、稳定度加权第一步:分不同风向;不同风速;不同稳定度分别用高斯公式求出污染物浓度值第二步:确定各风向、风速、稳定度出现的频率----权重第三步:加权求长期平均浓度三、 有效源高=烟囟高+烟气抬升高度四、(2)根据我国实际修正后的帕斯奎尔分级法------用太阳高度角和辐射等级确定(重点)A、 求太阳高度角B、 确定太阳辐射等级C、 查表求大气稳定度太阳辐射等级;风速;1、 示踪法 最常用的方法2、 示踪剂的选择(如何选择?)3、 选本底值低、理化性质稳定、对环境无污染、便于释放和采样、易实现高精度分析、价 格便宜、气态,气溶胶或放射性物质二、评价等级划分(重点)Q1、等标排放法 P i = C 1 X 10 9 (m3/h )式中:Qi—单位时间污染物排放量,t/hC0i---环境空气质量标准,mg/m3Pi地形Pi 2 2.5X2.5X >Pi2 2.5XPiW 2.5X复杂地形级二级三级平原二级三级三级复杂地形指:山区、丘陵、大城市的城区和沿海的海陆风交界带现状调查、监测和评价(前述)含边界层污染气象条件分析,包括:(1) 各气象要素常年变化规律(2) 作风速、风向、稳定度联合频率表(3) 给出低空各稳定度下的风速廓线表达式(4) 特殊大气层结、局地环流对大气扩散的影响,给出不同稳定度下的扩散参数 第六章水环境影响评价居隹区生活污水董Qq的计算见式(斗1):_ _ j -a 86 4fl0 ' '弍中:0;——居住区生谯芳水量丄血q一一每人每日的排水定撤U(人◎N 设计人口数,人;f<=—总变化系数as工业废水量亿按式M -2)怙第r/iMK-式中:恥——单位产品廢水燉丄仏M—-该产胡的丨〔产t,t;&——也麼化系数,根据工艺或经验抉定;1——工厂毎H工作讨数四、水温变化过程热污染及其影响。
指数法常用方法生物学评价法概率统计方法一、指数评价法1、一般型指数(1)内梅罗指数(较常用的一种)買中:从—£奉数的评綢——;養数监测数据供k个)的平均値;內咲——「掺数监测数掘集中的良丸值•」 单向水质指数Ii标准式t =於P=5P = 1.0 + P lg( C)修正后则 P > 1.0吆竺(DR2DQ)pH的标准型指数形式溶解氧指数模式DQf-DOsB = 10-9x±^i£)Q-
C = (C Q + Q C ) /(Q + Q )p p n n p n二、 零维模型适用于小河距离衰减持久性污染物;对于有机物降解性物质,可采用本模型分段模拟 (K为污染物衰减速度常数C = Cj[l+ K (VQ)] = C」[l+ Kt ]三、 一维模型1、一维稳态模型适用于稳态河流,定常排污用在污染物在断面上分布比较均匀的中小型河流,(指均匀河段上定常排污条件)P=砂[就(I -J1+詈)] 3 一⑹2、忽略弥散的一维模型P _ fV■'和辄_昶)T=x/v此模型常用于预测易降解有机物在河流中的 浓度变化要求:河流较小,流速较小,弥散系数很小 四、BOD-DO偶合模型(S—P模型)用于求临界浓度(河水 应用在河流最大BOD排放量计算例题: 一个拟建工厂的废水将排入一条比较清洁的河 流,河流的BOD5=2mg/L,溶解氧浓度为 8・0mg/L,水温22度,流量7.1立方米/秒 ,工业废水的BOD5=800mg/L,水温31 度,流量3.5立方米/秒,排除前经过曝气使 溶解氧浓度为6・0mg/L,废水和河水在排放 口迅速混合,混合后河道中平均水深0・91米 河宽15.2米,河流溶解氧标准为5.0mg/L, 20度时的各个常数为:中出现最低溶解氧浓度) 和临界距离、临界时间。
常应用在河流最大BOD 排放量计算拧术排放点\L 辽氧曲腕K1=0・23 (1/d)K2=3.0 (1/d)R1=1.05 R2=1.02 求BOD最大排放量1、 求混合后流量Q=7・1+3・5=10.6立方米/秒2、 求混合后河流流速V=流量/截面积=10.6/(0.91*15.2)=0.76m/s3、 起始水温(用完全混合公式)T=25度4、 起始溶解氧浓度(用完全混合公式)DO=7.335、 饱和溶解氧浓度=468/(31・6+T)=8.27mg/L6、 初始氧亏值D=8・27-7.33=0.94mg/L7、 求25度时的K1、K2 (带入公式)K1=0.29(1/d) K2=3.3 (1/d)8、 允许最大氧亏值=8.27-5=3.27mg/L9、 由临界时间计算公式和临界浓度公式分别试计算不同BOD浓度时的临界时间和临界浓 度直到计算得到最大氧亏值为允许最大氧亏值时,BOD浓度即为允许的初始BOD值10、 用完全混合公式反求工厂允许的BOD排放量假设初始BOD浓度求临界时间求临界氧亏值1000.7707.03500.7273.56400.7032.87450.7163.12470.7213.27一、纵向弥散系数的估算一、纵向弥散系数的估算1. 经验公式法:(1)、埃尔德公式法D = a HuX x* H-河流平均水深米g-重力加速度u * = ( gHs)1 2 S-水力坡度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