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浙江省绍兴市环城河水利风景区建设与管理实证分析.docx

11页
  • 卖家[上传人]:I***
  • 文档编号:191450251
  • 上传时间:2021-08-14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29.35KB
  • / 11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2001~浙江省绍兴市环城河水利风景区建设与管理实证分析 一 景区概况绍兴是典型的江南水乡城市,因水而兴,因水而富,因水而崛起,水是绍兴城市的灵魂绍兴环城河水利风景区依托环城河(古护城河、古运河)而建,环城河外与浙东古运河、鉴湖相连,内与城区河道相通,全长12.5千米,河宽在30~100米之间,总面积达114万平方米,其中水域60万平方米,绿化面积54万平方米该河始建于公元前490年勾践建国都之时,历史久远,文化底蕴深厚绍兴的历史是一部治水的历史,上可溯至夏禹治水、勾践兴水道、马臻治鉴湖,之后晋凿运河,唐修海塘,明建三江闸,形成了绍兴平原河网水系的框架,从此绍兴平原成为富庶的“鱼米之乡”,“粉墙、黛瓦、小桥、流水、人家”,成为“户户临水居、家家尽枕河”的江南水乡风光城市2004年,环城河被水利部批准为国家水利风景区,属于城市河湖型景区由稽山园、鉴水苑、治水广场、西园、百花苑、迎恩门、河清园、都泗门八大景点组成在工程建设中,充分挖掘古越文化,恢复重建了吴越国时代的皇家园林“西园”,在原址修建了水陆要塞“迎恩门”和“都泗门”,建成了具有浓厚绍兴水乡文化、桥文化和街市文化的“稽山园”,以及由大禹铜像、治水纪念馆等构成的治水广场,使环城河的水文化品位得到了显著提高,古城的文化和历史得到了充分保护。

      目前,环城河不仅是绍兴市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更成为绍兴市一条历史文化特色鲜明、水乡特色浓厚的旅游线和休闲带2001年8月根据环城河管理工作实际需要,市政府决定成立环城河管理委员会,下设办公室,并明确了管理的范围和职责,办公室隶属市水利局同月,市编委批复同意建立市环城河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副县(副处)级建制,属于政府财政全额拨款事业单位,下设综合、工管、物管、安保四个科室,定编10名二 发展过程20世纪80年代开始,绍兴乡镇工业蓬勃发展,特别是印染业飞速发展,大量工业污水、生活污水直接排入河道,大量污染源沉积河底据当时调查,平原河网淤积厚度平均在40厘米以上,总淤积量在4000万立方米以上,相当于一个中型水库,环城河局部地段更是达到1.5米,淤积量超过40万立方米,而土地资源紧张衍生的河道填占,使平原河网水面变小(明清时水面占平原面积的比例约为30%,至20世纪末仅占13.8%),使正常调蓄水量只有0.56亿立方米,河水自净能力下降,水环境状况恶化至20世纪90年代末,绍兴市区水质基本处在Ⅴ类甚至劣于Ⅴ类标准,水体发黑发臭,河中鱼虾锐减而水草泛滥由于年久失修和规划不统一,河道淤积、水脏、建乱、绿少现象严重,当时有段话概括了令人忧伤的水环境:“房子是新的,钞票是多的,河水是臭的,寿命是短的。

      鱼米之乡不复往日风采[1]恶化的水环境严重影响了居住、投资环境,市民不再临河而是离河居住,“三缸”(酱缸、酒缸、染缸)更是成为绍兴环境污染的“代言人”,绍兴不再吸引投资人的眼球1999年开始,为了恢复绍兴原有“水乡泽国”的历史风貌,建设高标准的城市防洪和中心河,依据绍兴市城市总体规划,有关部门以河道综合治理和改善城市水环境为主线,按照“防洪、城建、环保、文化、旅游”五大功能的要求,对环城河进行了综合整治,经过两年的努力,使原本岸塌、水脏、淤深、建乱、绿少的环城河面貌焕然一新,粉墙黛瓦相映白玉长堤,水城特色形象更加鲜明,古城水乡重现旖旎风光2001年,绍兴市委、市政府顺应民意,按照“南北畅通、东西沟通、占补平衡、综合整治”的原则,在构建城市道路网、信息网的同时,着力打造绍兴城乡一体化的以城区为核心的四层次河道水网,恢复自然水动力、水循环体系系统开展城市水环境综合整治,投资30亿元,清淤砌坎、截留污水、拆乱建绿,整治了近100千米的城市骨干河道主要措施有如下几项一治环城河从1999年开始,按照“防洪、城建、环保、文化、旅游”五大功能的要求,先后投资12亿元,对全长12千米的环城河进行综合整治,使原本岸塌、水脏、淤深、建乱、绿少的环城河面貌焕然一新。

      二拓大环河按照“城在水中,水绕城走”的大城市水环境建设思路,拓建构筑大环河,形成“二环绿水绕古城”的水城新形象2002年,全长4千米的大环河样板段平水东江开工建设,2003年,全长近10千米的大环河南河工程全线开工,南河为一条新开挖的河,流经大禹陵、开凿小亭山,南河建成后,连接平原河网现有河道,使全长35千米的大环河全线贯通三建古运河按照“传承古越文脉,展示水乡风情”和“一古到底”的思路对全长14.5千米的古运河进行全线整治其中一期运河园于2002年10月动工,2003年9月建成开放,景区面积28万平方米,全长4.5千米,总投资6000余万元古运河工程是连接绍兴越城与柯桥组团的纽带工程,工程的建设,使古运河重展风姿,运河风貌得到尽情体现2004年开始,围绕“帝王文化、鹿文化、生态文化”主题,实施了龙横江整治,建成鹿湖园四清古城河8.3平方千米的古城内有河道18千米,这些河道与沿河民居、城市街道紧密相依,是绍兴古城的历史河、文化河和特色河相关部门通过截留污水、城外翻水、修砌河坎、修复沿河民居、建设历史街区等手段,使古城河道联结为统一的水网系统,恢复了生机和活力,清流潺潺,重现了小桥流水、粉墙黛瓦的美景。

      五联新区河随着城市的拓展,大量农村河道变成了城市河近年来,绍兴市加强以城乡一体化为核心的新区河道建设,做到城市建设到哪里,新理念的河道就整治到哪里,新区河道相互连通,成为城市建设的新亮点,建成了人水和谐的新区水环境[2]通过综合整治、生态修复、净化水质、仿古复原,绍兴市大大地改善了水生态环境,将环城河打造成为生态环境优美、文化特色浓郁的水利风景区在工程建设中着重突出以下五大特点1)文化特点,让古城凸显地域个性通过城河整治全面展示绍兴的水文化、酒文化、石文化,让历史积淀与现代文明有机结合,体现城市特色,凸显城市品位,展示城市个性2)亮化特点,让建筑辉映迷人色彩城市河道不但是一个白天的景点工程,更是晚上的一个城市亮点,通过河道、公园、景点系统亮化,勾勒出亭台楼阁粉墙黛瓦,增强了城市的活力和动感3)美化特点,让河畔荡漾水乡风韵综合整治河岸、道路,延伸拆除沿河破旧房屋,立面改造保留旧房,对沿河景观进行统一包装,城河两岸粉墙黛瓦的民居、飞檐翘角的亭子、造型各异的桥梁,倒映在粼粼波光之中,尽显水乡风韵4)净化特点,让水乡重现鱼欢鸟跃保护古城水貌就是保护赖以生存的家园,营造“山阴道上行,如在镜中游”的境界,是城河整治、水面净化的目标。

      通过启动城市污水收集系统,从源头上治理污水,营造了良好的城市水网生态环境5)绿化特点,让城市环绕生态长廊城河两岸公园、景点和大批绿化带绿草如茵,杨柳依依,使城市包围在一道道林木葳蕤的绿色长廊中,为城市营造了一方方休憩的空间[3]绍兴市环城河水利风景区建设过程中最大的特色是将水环境整治建设与地域文化完美结合,彰显景区的文化特色环城河水环境整治建设工作始终坚持用以文为脉、以文为魂的理论指导工程建设,“建一个工程,塑造一个水利景观;疏浚一条河道,形成一个文化长廊;整治一块土地,造就一个诱人景点”作为国务院首批历史文化名城,绍兴人文底蕴深厚将绍兴7000多年的灿烂文化融入工程建设之中,是绍兴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通过对环城河的综合整治,深入挖掘历史文化,恢复部分古迹,延续了绍兴的历史文脉环城河已经建成了美轮美奂的八大公园景点:复建了吴越时代著名的王家园林西园,恢复了望湖楼、漾月堂、龙山诗巢、飞盖堂等旧时著名景点,重现了一代名园的风采典型的水陆城门迎恩门与水城门都泗门,令人感受到古代绍兴“东南大府”的气概汇集奇花异草、品类繁多植物的百花苑,三面环水,竹洲柳岸,百花争艳,疑若瑶池集中展示绍兴悠久治水历史的治水广场,凝重大气。

      浓缩江南园林特色的河清园,南依蕺山,借景入园,长廊透延,曲径通幽,鸟语花香另外还有配置了流光溢彩的音乐喷泉、极富现代气息的鉴水苑,以及最突出的具有浓郁地方特色且集水文化、桥文化、街市文化于一体的稽山园沿河八大景点有如璀璨的明珠镶嵌在环城河,形成一条历史文化深厚、内涵丰富、光彩夺目的文化项链大环河南河则宛如一条巨龙,穿若耶、绕眠牛、接坡塘、连娄宫,横空出世,“若耶悠远”“天池迎宾”“天镜园”和“曲水崇山”四个景区,勾勒出一条包容山水文化、名人文化、石文化、书法文化和宗教文化的文化长廊运河园建起“运河纪事”“沿河风情”“古桥遗存”“浪桨风帆”“唐诗始路”“缘木古渡”等六处富有历史文化内涵和地域特色的景点,集中展示古运河的历史变迁以及沿河风情,再现绍兴民俗民情的精华和古越水运繁盛的景象,原汁原味地保持了古运河的特质更为深远的历史意义是:环城河的整治,不但使环城河自身成为城市的一道独特风景,使单一功能的水利工程充分发挥了潜在的多种功能,从根本上提升了城市品位,彰显出城市特色,而且使绍兴从此走出了城市建设发展的迷途,找准了绍兴城市的特色定位及个性魅力所在,彰显水城神韵成为全市上下的共识绍兴水利以此为契机,在城市水环境整治中,以卓有成效的辛勤作为,赢得了令人赞许的社会地位。

      一句话,绍兴环城河景区建设,不仅仅挖掘、整理、塑造、展示了传统文化,更重要的是同时创造了城市文化、景区文化,革新了人们传统的规划建设的理念和价值观三 建设成效绍兴水生态文明建设依托国家水利风景区建设,大力开展水环境综合整治,一方面提高了河道的防洪能力,防洪标准由整治前的平均20年一遇提高到百年一遇;另一方面工程建设体现了城建、交通、环保、文化、旅游等综合功能,并产生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实现了与古越历史文化和绍兴水乡特色的有机结合,大力改善水环境,保护修复水生态,推进了水生态文明建设绍兴市区新增公园绿化(不包括湿地)面积近200万平方米,相当于人均增加5平方米,沿河建成各类公园景点40多个,绍兴市区环城河水质由1999年的五类甚至劣于五类提升为2002年的四类、局部三类,第4~9月富营养化程度评价分值从70.0减少为50.0,大环河南河汛期水体流量达到每秒20~30立方米[4]稽山园在整治前,是一个名为稽山村的城中村,有384户人家,环境非常糟糕,拥挤、破烂、肮脏,没有基本的卫生设施;沿河乱搭乱建,建筑零乱,甚至有人在河边建猪舍、粪坑,堆放杂物,生活污水直接排入河内,水污染十分严重经过整治后,这里建成了具有浓郁地方特色,集水文化、桥文化、街市文化于一体的稽山园,原有居民移迁到公园对面的稽山公寓,生活环境得到了根本性改善。

      吴越时代的王家园林——西园——整治之前基本堙废,王公池周围集中居住着移民市民,一方面生活污水直接入河,另一方面这里成为百姓生活洗漱和纳污场所,甚至还有菜地,水体严重营养化,蓝藻、水华频生经过整治之后,这一地区迁移了居民,沿线生活污水集中进入网管,种植了水生植物,放养鱼类,根本上杜绝了水华、蓝藻的危害水生态环境得到根本改善,沿河居民告别了臭气熏天的日子环城河水质的好转,优美的周边环境,吸引了绍兴国际皮划艇马拉松赛每年在环城河上召开同时也带动了水上游线路的发展,环城河夜游成为当前绍兴水城旅游的一个突出品牌水环境改善后,环城河中游泳、嬉水的人越来越多环城河的整治,改善了广大居民的居住环境在环城河整治过程中,拆迁了沿河3000多户居民,共涉及一万多人,使广大被拆迁居民告别了原先低矮、潮湿、阴暗、狭窄的破旧住房,住进了宽敞明亮、环境优美的新兴住宅小区,稽山新村、风泽园、水木清华、枕河人家等一批设施齐全的拆迁居民安置小区相继建成环城河的整治使古城人居环境变得更加宜人,枕河而居成为广大古城居民的居住首选,古城市民的生活质量得到进一步提高环城河的整治,使古城新区得到有机衔接往日脏、乱、差的新老城区结合部,已成为绍兴市向建设大。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