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丝绸之路与汉代香料的输入.docx
14页丝绸之路与汉代香料的输入根据文献记载和考古发掘材料可知,汉代丝绸之路的开辟为域外香料的输入提供了条件,以下是小编搜集整理的一篇探究丝绸之路与汉代香料的输入的论文范文,欢迎阅读查看香料的产地多在域外,随着丝绸之路的开辟,汉代从域外输入了香料,并移植了某些芳香植物,如胡椒、龙脑香、迷迭香、乳香、安息香、苏合香、沉香、丁香等这些香料不仅丰富了汉代以来中国上流阶层的物质和文化生活,也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不同香料传入时间和传播途径均有差异,需要通过对文献材料和考古发现研究分析,方可确切了解沿丝绸之路而来的诸多香料如何促进了世界上不同国家、不同地区和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互动,从而推动不同文明之间的对话与沟通一、汉代香料的输入及其用途汉代丝绸之路的开辟为域外香料的输入提供了条件根据文献记载和考古发掘材料可知,汉代时香料有的经陆上丝路从西域传入,也有的经过海上交通从南方海外传入古代传说中有西域香料传入汉代中国的记载相传东方朔《海内十洲记》记载,西海中有聚窟洲,洲上有大山名神鸟山,“多大树,与枫木相类,而花叶香闻数百里,名为返魂树……伐其木根心,于玉釜中煮取汁,更微火煎如黑饧状,令可丸之,名曰惊精香,或名之为震灵丸,或名之为反生香,或名之为震檀香,或名之为人鸟精,或名之为却死香,一种六名。
斯灵物也,香气闻数百里,死者在地,闻香气乃却活,不复亡也以香熏死人,更加神验”①西海在古代文献中是个模糊概念,具体所指各有不同,但西海在西域却是广泛的共识同书又记载:“征和三年,武帝幸安定,西胡月氏国王遣使献香四两,大如雀卵,黑如桑椹帝以香非中国所有,以付外库据说,“神香起起夭残之死疾”,“后元元年,长安城内病者数百,亡者大半帝试取月氏神香烧之于城内,其死未三月者皆活,芳气经三月不歇”月氏西迁中亚,是汉武帝反击匈奴前听闻的史实;征和三年(公元前90年)的故事发生在张骞出使西域之后,说明这个故事是以汉通西域为背景产生的这些传说虽不免有夸张成分,但故事的产生应该是以西域传入香料的史实为根据的晋人张华《博物志异产》记载:“汉武帝时,弱水西国有人乘毛车以渡弱水来献香者帝谓是常香,非中国之所乏,不礼其使留久之,帝幸上林苑,西使千乘舆闻,并奏其香帝取之,看大如燕卵,三枚,与枣相似帝不悦,以付外库后长安中大疫,宫中皆疫病帝不举乐,西使乞见,请烧所贡香一枚,以辟疫气帝不得已听之,宫中病者登日并差长安中百里咸闻香气,芳积九月余日,香由不歇帝乃厚礼发遣饯送一说,汉制献香不满斤不得受西使临去,乃发香气如大豆者,拭着宫门,香气闻长安数十里,经数日乃歇。
在中国古代传说中,弱水象征极西且遥远的河流张星烺先生说:“《博物志》此节记事,与上方所录《十洲记》聚窟洲之却死香,大同小异聚窟洲与凤麟洲皆在西海之中,凤麟洲四面有弱水绕之凤麟洲既已承认为指欧洲地域而言,则《博物志》此节之弱水西国,亦必指欧洲而言也其地域所指未必如张先生如此坐实,大抵指中国以西的远方国家正史书上也有关于西域产香和传入中国的记载《东观汉记李恂传》记载:“为西域副校尉,西域殷富,多珍宝,诸国侍子及督使贾胡数遗恂奴婢、宛马、金银、香、罽之属一无所受《后汉书李恂传》有同样记载,李贤注引《袁山松书》曰:“西域出诸香、石蜜南朝时范晔《和香方》序云:“甘松、苏合、安息、郁金、柰多、和罗之属,并被珍于外国,无取于中土魏晋时人鱼豢《魏略西戎传》记载大秦物产,有“一微木、二苏合、狄提、迷迷(当为‘迭’)、兜纳、白附子、熏陆、郁金、芸胶、熏草木十二种香”大秦是古代中国人对罗马帝国的称呼香料还经海上丝绸之路进入中国南方沿海地区,进而传入中原公元前204年~公元前203年,赵佗建立南越国,考古发掘资料说明南越已有从海外输入香料和燃香的习俗中国原本没有燃香的习俗,燃香和燃熏的香料从海上丝路传入南越王墓中曾出土五件四连体铜熏炉,炉体由四个互不连通的小盒组成,可以燃烧四种不同的香料。
考古发现和文献记载都说明,熏炉首先见于广州南越王墓,除铜制外,亦有陶制,应是南越国的发明熏炉的普遍存在,说明熏香已经成为南越国贵族统治阶层的生活习尚1955年,在广州华侨新村西汉墓出土四件釉陶熏炉,其中一件似豆形,圜底,唇沿内敛成子口,与盖吻合通高17.2厘米,腹径11.2厘米,盖面隆圆,作几何图形镂空,顶有鸟形钮饰;器身如豆,器腹处有四个对称排列的圆形小气孔燃熏的香料主要产于东南亚地区,这就透露出南越国与海外方国早有贸易往来的信息中国古代的熏香炉式样有南北之分,北方中原流行博山式熏炉博山香炉又称博山香熏、博山熏炉等,是汉、晋时期常见的焚香器具汉代刘向《香炉铭》描写这种器具:“嘉此正器,堑岩若山上贯太华,承以铭盘中有兰绮,朱火青烟李尤《熏炉铭》云:“上似蓬莱,吐气委迤,化白为烟从时间上看,南越盖豆式熏炉在先,中原博山式熏炉在后,说明香料和熏香习俗由海外输入路线是先至番禺(今广州地区),后传至中原据统计广州地区汉墓出土物中,发现熏香炉多达200余件当时的香料主要来自东南亚地区,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广州与东南亚地区的交往频繁汉武帝平南越之后,汉朝与东南亚、南亚地区有了直接交往海外香料通过南方沿海地区转输中原地区。
汉代人已经知道古代印度是香料产地,《后汉书西域传》记载,天竺国“有细布、好毾、诸香、石蜜、胡椒、姜、黑盐和帝时,数遣使贡献,后西域反畔,乃绝至桓帝延熹二年、四年,频从日南徼外来献”这说明天竺诸香先是经西域传入,后西域因战乱造成陆上丝绸之路交通的阻碍,才转由海路输入汉代时内地至交址任职的官员往往贪赃纳贿获得南海的珍奇香料,携之以归他们又用这种域外珍品贿赂权贵,以求升迁《后汉书贾琮传》记载:“旧交址土多珍产,明玑、翠羽、犀、象、瑇瑁、异香、美木之属,莫不自出前后刺史率多无清行,上承权贵,下积私赂,财计盈给,辄复求见迁代其中有“异香”,即来自海外的香料用香是上层贵族奢侈生活的表现从用途上看,香料可分为熏燃之香、悬佩之香、涂傅之香和医用之香西汉时内地已有用香的记载,司马相如《美人赋》写他赴梁国途中,朝发溱洧,暮宿上宫,“排其户而造其堂,芳香芬烈,黻帐高张”;“寝具既设,服玩珍奇;金鉔熏香,黻帐低垂”东晋葛洪《西京杂记》卷一记载,汉成帝皇后赵飞燕住昭阳殿,有绿熊席,“其中杂熏诸香,一坐此席,余香百日不歇”汉代用香的记载更多见于东汉时期应劭《汉官仪》记载,尚书郎有女侍史二人,“皆选端正,从直女侍执香炉烧熏从入台护衣”。
晋王嘉《拾遗记》卷六记载,东汉灵帝在西园建裸游馆,盛夏与宫人游此,“宫人年二七已上、三六已下,皆靓妆,解其上衣,惟着内服或共裸浴,西域所献茵墀香,煮以为汤,宫人以之浴浣使以余汁入渠,名曰流香渠”汉末曹操提倡节俭,其《内诫令》云:“昔天下初定,吾便禁家内不得熏香后诸女配国家,因此得香烧吾不好烧香,恨不遂初禁令,复禁不得烧香,其以香藏衣着身亦不得此外,曹操还曾以香料作为礼品赠送蜀相诸葛亮因为香是名贵之物,得之不易,曹操在《遗令》中也特别嘱咐:“余香可分与诸夫人,不命祭汉末士夑任交州刺史,“兄弟并为列郡,雄长一州,车骑满道,胡人夹毂焚香者常有数千”秦嘉的《重报妻书》则透露出香从西域传入的信息和香的用途另外,汉末乐府长诗《焦仲卿妻》中,刘兰芝自言用具:“红罗覆斗帐,四角垂香囊汉末诗人繁钦《定情诗》云:“何以致叩叩?香囊系肘后这些例子说明香囊既挂在室内,又佩戴身上二、胡椒的传播及其文化意义汉代从域外传入的香料中以胡椒在社会生活中的影响最大胡椒是多年生常绿攀援藤本植物,在中国古代文献中又称蒟酱、荜茇荜茇是胡椒的一种蒟酱也是一种胡椒品种西晋嵇含《南方草木状》云:“蒟酱,荜茇也生于番国者,大而紫,谓之荜茇;生于番禺者,小而青,谓之蒟焉;可以为食,故谓之酱焉。
交址、九真人家多种蔓生②“胡椒”的“胡”表明这种植物或其果实来自域外,“椒”是香料植物及其果实的通称,主要属于花椒属植物胡椒原产于波斯、阿拉伯、非洲、南亚及东南亚等地区,从海路和西北丝路传入中国,我国南方地区有栽培大而紫”的胡椒系从“番国”移植而来,那么“番国”指何国呢?胡椒分布在热带、亚热带地区,生长于荫蔽的树林中,主要产于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印度南部、泰国、越南等地,古代传入中国的胡椒来自南亚、东南亚据美国汉学家劳费尔考证,印度是胡椒的原产地在印度,胡椒自史前时代便被用作香料中国古代文献中有时把它列入萨珊时代的波斯产品中③李时珍《本草纲目草部》引苏恭曰:“荜茇生波斯国,丛生,茎叶似蒟酱其子紧细,味辛烈于蒟酱胡人将来,入食味用也西方学者也有人说胡椒从波斯的锡剌甫运到世界各地劳费尔指出:“胡椒必是从印度移植到波斯的……在新波斯语里胡椒叫做pilpil(即filfil,fulful的阿拉伯语化),来自梵语的pippalī胡椒的来源也引起了西方学者的关注J.InnesMiller写到,虽然胡椒也生长于泰国南部与马来西亚,但它最主要的来源是在印度,特别是在马拉巴尔海岸地区,也就是现今的喀拉拉邦。
唐代玄奘的《大唐西域记》记载南印度阿吒厘国:“出胡椒树,树叶若蜀椒也晚唐段成式的《酉阳杂俎》认为胡椒产于古印度摩伽陀国,呼为“昧履支”张星烺先生说:“荜茇,梵语pippalī译音,今代英文曰Pepper,德文曰pfeffer,即胡椒也荜茇原产印度,以后移植波斯……嵇含,晋时人,已详记之故荜茇之名,似先由印度传来也胡椒又指胡椒科植物的果实,即胡椒椒粒作为香料的胡椒椒粒,西汉时也传入中国,被用于宫室装饰,以椒和泥涂墙壁,取其温暖、芳香、多子之义汉未央宫有温室殿,“武帝建,冬处之温暖也”据《西京杂记》记载,温室殿“以椒涂壁,被之文绣,香桂为柱”汉代开始把后宫称为椒房,或椒室、椒屋西汉未央宫皇后所居殿名称椒房,椒房殿亦称椒室汉时椒房殿有两处,一在长乐宫,东汉班固《西都赋》云:“后宫则有掖庭椒房,后妃之室李善注引《三辅黄图》云:“长乐宫有椒房殿此殿在高帝刘邦时为皇后的殿室另一处在未央宫《汉书车千秋传》记载汉武帝曾讲到“未央椒房”颜师古注云:“椒房,殿名,皇后所居也椒房是皇后居处,因此被册封皇后又称为“入椒房”上官安求盖长公主说情立其女为昭帝皇后,意在求得“在朝有椒房之重”后来“椒房”往往用作皇后的代称。
胡椒是古代印度大量出产的着名香料,不仅传入我国,也和中国的丝绸一样,远销欧洲从印度洋向东至中国南方沿海地区和经红海至地中海的海上通道因此又称“香料之路”,这是一条沟通亚、非、欧三大陆之间贸易往来的重要通道胡椒的移植、贸易和扩散是沟通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一个重要媒介,对中国丝绸和印度胡椒的追求是欧洲人东方贸易的重要动力公元1世纪时古罗马作家老普林1PlineLAncien)感叹罗马“每年至少有一亿枚罗马银币被印度、赛里斯国以及阿拉伯半岛夺走”罗马流往印度的银币主要用来支付香料的费用印度是罗马东方贸易的中转站,也是汉代海外贸易的重要地区,东汉末年罗马人最早来到中国同样是通过海上交通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