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volution”含义探究科技哲学论文.doc
10页Evolution”含义探究_科技哲学论文 摘要:“Evolution”一词先后被用在胚胎学的预成论和后成论中,分别用来描述预先存在的有机体结构的展开以及高等动物胚胎对低等动物形式的重演19世纪初它又被添加上了物种改变的含义钱伯斯的发育进化论使“进化”与“进步”这一对观念紧密联系在了一起达尔文很少使用“evolution”,他的进化论与发育进化论迥然不同从进化论中剥除进步的观念,是“达尔文革命”的未竟事业关键词:进化; 进步; 发育进化论; 达尔文; 钱伯斯 Abstract: “Evolution” was first used in Preformationism and then in Epigenesis, respectively, to describe the unfolding of preexisted organic structure and the recapitulation of the forms of lower animals by the embryo of higher animals. Then the meaning of species change was added to it in the beginning of the nineteenth century. The developmental evolutionism that Robert Chambers proposed made the idea of evolution closely connected with the idea of progress. Charles Darwin seldom used “evolution”, for his theory is totally different from the developmental evolutionism. Divesting the idea of progress from the theory of evolution is what the so-called “Darwinian Revolution” needs to complete.Key words: evolution; progress; developmental evolutionism; Charles Darwin; Robert Chambers“Evolution”是进化论的一个核心词,它总是与达尔文的名字联系在一起的。
但奇怪的是,达尔文本人很少使用它严格地说,《物种起源》中根本就没有出现这个词,取而代之的是“带有改变的由来”(descent with modification)〔1〕 其中,“descent”有“下降”、“世系”、“血统”等意思,达尔文用它来表示物种从一个原初的来源派生而来达尔文1871年出版的关于人类起源的著作,也被他命名为《人类的由来》(The Descent of Man)迟至1903年,达尔文的理论仍被当时的 科学 思想史家默茨 称为“由来理论”(theory of descent)〔2〕既然“evolution”不是由达尔文引入的,那么它来自何处?赫胥黎(T.H.Huxley)最早对它的来龙去脉进行了考察(1878),近代的研究者则主要有鲍勒(P.J.Bowler,1975)、古尔德(S.J.Gould,1977)、理查兹(R.J.Richards,1992)等人他们都将“evolution”在生物学中的最初使用追溯到了胚胎学的预成论那里,并且分别讲述了它的含义转变的故事本文试图澄清这样一个转变过程的三个重要方面,并且从“进步”与“进化”这一对观念的紧密联系入手,说明“达尔文革命”的长期性。
1, 预成论拉丁文“evolutio”的意思是“翻开”(案卷),“打开”(书本)因为古书多是以卷轴的形式存在的,所以更准确的含义是“展开”(卷轴)1744年,瑞士生 理学 家哈勒(Albrecht von Haller)按照这个字面意义,生造了“evolution”一词,将预成论称为“evolutionem theoria”(theory of evolution)〔3〕哈勒是预成论的支持者之一通过1755-57年间对鸡胚发育所作的研究,他宣称一个“胚芽”(germ)预先就存在于鸡卵中了哈勒认为胚芽的结构能够在它们被看见之前就存在,他说:“人们没能考虑到,某些部分的潜藏、微小和透明使得我们看不到它们,即使它们实际上存在〔4〕 预成论者认为,有机体的结构以一种压紧的形式预先存在于胚胎之中胚胎发育就是这个结构机械地展开和扩大的过程,而不是像后成论者所说的那样:相对同质的初始物质在某种目的性因素指引之下,逐渐分化成为异质的器官在哈勒所处的时代,第一次科学革命的完成使得古老的目的论 哲学 逐渐被机械论哲学所取代相应地,预成论也变得比后成论更具影响力这就是“evolution”最初在生物学领域中被使用时的含义,即用来描述预成论所理解的胚胎发育过程。
这个过程只涉及预先就存在的结构的机械扩展,因此没有为胚胎的其它变化留下余地,这在“嵌套论”(theory of encapsulation)中表现得尤为明显这种极端的预成论主张:在上帝创世的时刻,每个物种未来的所有世代都以微缩体的形式预先包含在最初的母体的卵子中了这就像俄罗斯套娃一样,微缩体一代一代存储着,在合适的环境刺激下扩展形成个体这种理论无疑加强了物种不变的观点,那么“evolution”这个预成论的基本词汇后来怎么却被用来指称地球生命 历史 中的物种改变呢? 首先我们要考虑的一个重要方面是瑞士生理学家博内(Charles Bonnet)的独特理论所带来的影响博内也持有预成论的观点,他认为营养是发育问题的中心预先存在的胚芽在精液的刺激和滋养作用之下,以机械的方式逐渐扩展体积,而不再需要援引什么有活力的因素博内在《论有机体》(1762)中提出了嵌套论,并且在朋友哈勒的影响之下,频繁使用了“évolution”一词但是,他的观点后来发生了改变首先,胚芽不再是一个套一个地封装着,而更像是一个胚芽从另一个胚芽中生长出来的而且,比较于一个具体的微缩体,胚芽更倾向于是一个抽象化的原基,是有机整体的代表。
这些新观点都为胚芽将来的变化留下了余地在《哲学的复活》(1769)中,博内提出了一个独特理论,其中心意图是要为圣经中耶稣的“复活”提供一个 自然 中的对应他认为地球在上帝的预见之下经历了若干次剧烈的变革,其中最后一次就是圣经中所说的大洪水每次变革都只破坏了当时存在的有机构造物,上帝所创造的胚芽则保存了下来,为地球上的生命提供了再次复活的机会因为剧烈的变革使地球环境发生了变化,这些胚芽就产生出比原来更为完善的物种,也就是说,“所有的物种,朝向更高的完善水平,连续地、或多或少地、缓慢地进步〔4〕,pp.47)观念史家拉夫乔伊(A.O.Lovejoy)认为,博内的理论是将“存在巨链”(the great chain of being)时间化的例子之一〔5〕 存在巨链这一哲学观念群源自古希腊在充实性、连续性和等级性这三个原则的基础上,人们认为万物(至少是所有动物)都能被安排在一个以完善程度为等级标准的链条之上这个观念群一直是静态世界观的根基,而博内却将其时间化了,这使得一个静态完满的世界图景转换成了动态进步的世界图景生命沿着存在巨链不断攀升,相应地,“evolution”也在一个更加恢宏的创世计划中,获得了一种模糊的物种改变的含义。
不过,福柯(M.Foucault)认为博内对存在巨链的时间化并没有为真正的进化思想做出准备正如博内自己所言,“这些进化[evolutions]在创世的第一天就已经被预见和铭刻在动物的胚芽之中了因为这些进化[evolutions]是与整个太阳系中由上帝事先安排好的变革联系在一起的〔6〕 因此,“时间”并未与生物内部结构的变化真正产生关联,而只是为上帝的创世计划的展开提供了舞台生命形式在地球历史中的进步并不是物种本身所经历的一代一代的完善,而只是那些保存下来的胚芽所包含的潜力在更高等级的展开尽管如此,让存在巨链动起来的意义还是非常大的:博内的独特理论使得预成论中的“evolution”与物种的过去和未来发生了某种关联Evolution”含义转变过程中的第二个重要方面,要从胚胎发育理论本身的变化中去寻找2, 后成论预成论者将预先存在的胚胎结构直接归于上帝,即使是博内理论中的动态变化也只意味着上帝预制好的奇迹预成论者对上帝的这种依赖招致了莫佩尔蒂(Pierre Louis Moreau de Maupertuis)、霍尔巴赫(Paul Henri Thiry Holbach)、布丰(Comte de Buffon)等激进的启蒙思想家的攻击。
他们认为并没有一个微缩体预先存在,相反,一种类似重力的力将来自父母的“生殖颗粒”在合适的时间和位置聚集在一起形成有机体他们甚至认为,仅凭物质颗粒之间自然的亲和力就能从无生命的物质中自发产生出生命个体这些预成论的反对者很少关注胚胎各部分发育的先后次序,因此并不是真正的后成论者真正的后成论兴起于德国的生理学家沃尔夫(Caspar Friedrich Wolff)以及哥廷根大学的解剖学和比较动物学教授布鲁门巴赫(Johann Friedrich Blumenbach)他们认为胚胎发育的过程既不是微缩体的扩展,也不是物质颗粒的简单聚集,而是一个显露出目的性的复杂过程这种观点不是对之前的后成论的回归,而是一种超越沃尔夫认为,胚胎的不同部分是逐步构建出来的,发育过程中的每一步都依赖于前一步,已经形成了的部分分泌出新的物质,下一个部分就从中形成布鲁门巴赫则通过假定一个“生成力”来理解胚胎发育所表现出来的目的性在18世纪末、19世纪初,以上后成论的思路在德国为人们广泛接受德国的胚胎学家们重新确认了目的性在有机界的地位,并且将研究的重点放在了胚胎发育过程中相继显示出来的结构和形式上Evolution”的最初含义随着后成论对预成论的取代而被抛弃了,但是这个词本身却通过词义的变化延续了下来。
这个含义变化被认为与康德的目的论以及德国的自然哲学(Naturphilosophie)密切相关在《判断力批判》(1790)中,康德区分了两种因果联系:效力因和目的因其中,前者对于理解生命现象来说是不充分的他认为,在胚胎发育的过程中,多个早期阶段只有在与它们的最终产物发生关联时才具有意义因此,我们必须把发育的最后阶段设想成好像也是早期阶段的原因似的康德还提到了布鲁门巴赫的生成力概念,认为这是生物学研究中的一种调节性原则〔7〕 康德所引入的目的性并不与上帝直接相关,而只是体现了机械论在解释生物现象时的局限在他的影响下,一种内在的目的性的概念渗透进了胚胎发育理论之中康德将目的论引入胚胎学是从认识论的角度出发的,而自然哲学派的谢林对胚胎学的影响则是从形而上学的角度切入的自然哲学是浪漫主义运动在德国最为生机勃勃的体现这种自然观关于自然的隐喻不再是一部静态的机器,而更像是一个动态的、生成的有机体上帝也从一个彼世的机器设计者,变成了在自然的 发展 完善过程中显现自身的此世的上帝谢林清楚地看出了新柏拉图主义的流溢说的内在矛盾(〔5〕,pp.322-323),他将绝对存在从上而下的流溢倒转过来,把自然看作是沿着存在巨链不断向上进步的。
他把自然的这种发展完善描述为“动态的进化”(dynamische evolution),其中,“动态”是为了响应沃尔夫和布鲁门巴赫对哈勒的批评而加上的〔8〕谢林认为胚胎在生成力的驱策之下逐渐上升到更高的发育水平的动态过程,为“绝对存在”更深层次的逻辑发展提供了一个说明因此,在胚胎这个“小宇宙”与整个自然这个“大宇宙”之间构。

卡西欧5800p使用说明书资料.ppt
锂金属电池界面稳定化-全面剖析.docx
SG3525斩控式单相交流调压电路设计要点.doc
话剧《枕头人》剧本.docx
重视家风建设全面从严治党治家应成为领导干部必修课PPT模板.pptx
黄渤海区拖网渔具综合调查分析.docx
2024年一级造价工程师考试《建设工程技术与计量(交通运输工程)-公路篇》真题及答案.docx
【课件】Unit+3+Reading+and+Thinking公开课课件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pptx
嵌入式软件开发流程566841551.doc
生命密码PPT课件.ppt
爱与责任-师德之魂.ppt
制冷空调装置自动控制技术讲义.pp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