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论译者主体性在翻译过程中的彰显.docx

7页
  • 卖家[上传人]:杨***
  • 文档编号:279377574
  • 上传时间:2022-04-19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31.41KB
  • / 7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论译者主体性在翻译过程中的彰显    [摘要]译者是翻译的主体,也是民族文化建构的重要参与者(查明建,2003:1)根据近来翻译理论研究取得的成果,本文强调了译者主体性在翻译过程中的彰显,以证明译者主体性是客观存在的翻译研究中,要重视译者的主体性[关键词]译者;译者主体性;翻译过程一.引言译者是翻译的主体,也是民族文化建构的重要参与者(查明建,2003:1)随着西方翻译研究在七十年代后发生“文化转向”,翻译主体研究得到了关注根据近来翻译理论研究取得的成果,本文探讨了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显著作用,以证明译者主体性在翻译过程中是客观存在的二.译者主体性译者,作为翻译的主体,在翻译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任务是使源语文本进入目的语文化中译者主体性是译者的基本特性,并在翻译活动中得到体现译者能动地“操纵”源语文本,以实现其翻译目的译者主体性就是译者的主观能动性和主体性一样,译者主体性也包括两个特性一方面,译者可以能动地做选择,做决定,另一方面,译者也要受其他因素的制约,如译者所处时代,当时的文学传统,两种语言的特点,及不同的文化和政治语境等实际上,翻译研究领域的一些学者已经关注了制约译者主体性的因素。

      如,勒弗维尔(AndréLefevere)在《翻译、改写及对文学名声的操纵》(Translation,Rewriting,andtheManipulationofLiteraryFame)中提到了赞助人、目的语文化的意识形态和主流诗学都会影响译者主体性的发挥根据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对“译者主体性”做个界定:“译者主体性是指作为翻译主体的译者在尊重翻译对象的前提下,为实现翻译目的而在翻译活动中表现出的主观能动性,其基本特征是翻译主体自觉的文化意识、人文品格和文化、审美创造性”查明建,2003:22)译者的兴趣、目的、知识、经验和艺术成就等构成其主体性三译者主体性在翻译过程中的彰显译者决定了译本的质量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首先要对原作进行解读和阐释,之后,译者完成译本著名哲学家海德格尔认为任何阐释者都会嵌入到阐释客体中去,成为阐释客体的一部分任何阐释总是构成阐释客体本身的一部分的确,译者只能运用自己的知识去阐释原文显然,这个过程是主观的,因为译者的主体意识参与其中对同一个文本,不同译者会有不同的阐释,这是由译者本人的经验、情感、艺术成就、价值观、思维方式以及生活环境等差异造成的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发挥其主体性,选择恰当的策略和语言表达来传达原文的信息和神韵。

      译者主体性贯穿翻译过程中的以下环节:翻译材料选择,原文理解和译文表达一)译者主体性在翻译材料选择阶段的彰显译者会根据其翻译目的或动机,选取文本进行翻译例如,严复,是我国近代著名的启蒙思想家,同时也是著作丰富的翻译家他主要翻译了西方历史、法律、政治、哲学和经济等作品他为什么要选择这些作品翻译?主要有两点因素——他的翻译目的和翻译观念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和中日甲午战争后,中国落后于西方国家一些有远见的学者意识到中国应该向外国学习,寻找强国之路在这一社会背景下,严复认为,要想救中国,民主和科学都需要,不能只要科学技术他想输入先进的政治、社会、文化和经济体系所以,他只选择那些属于西方意识形态范畴的作品来翻译这也证明译者的主体性影响翻译文本的选择译者,作为“专业人士”(professionals),可以选择某个翻译材料来强调某种意识形态或颠覆某种文化此外,不同人有不同审美取向和兴趣,译者也不例外他们倾向于选择能引起自己兴趣的作品萧乾曾说过:“我认为好的翻译,译者必须喜欢——甚至爱上了原作,再动笔,才能出好作品”在选取翻译材料时,译者会发挥其主体性二)译者主体性在原文理解阶段的彰显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既是读者,又是作者。

      作为原文的读者,译者首先要读解原文这是一个创造性或主体性活动需要强调的是译者作为读者的角色本质上是能动的,有创造性的,译者理解原文不能等同于对原文的被动“接受”不同的读者对同一部作品都会产生不同的看法作为翻译主体的不同译者,也会对同一个作品的内容,风格等有不同的理解每个译者都要靠自己的经验,知识或头脑中的“先结构”来理解原文译者的知识结构以及感知能力等不仅决定其译文表达的质量,还影响其对原文的理解例如,老子的《道德经》中第一句是“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不同译者因为对第一个“道”字有不同的理解,因而产生了不同的翻译不同译者的生活经验、知识、情志、先结构、生活环境等不同,这都会影响其对原文的理解三)译者主体性在译文表达阶段的彰显从某种意义上说,翻译就是译者做选择做决定的过程译者会根据源语文本的内容和风格、自己的翻译观等,来决定自己的翻译方式,采用相应的翻译策略、方法及表达方式这是一个主观能动过程另外,译者的翻译动机和目的会影响其在翻译过程中做出的选择勒弗维尔认为译者的意识形态和目的语文化中的主流诗学会影响译者主体性的发挥那么,译者只有运用其主体性来对翻译策略和其他问题做选择做决定。

      译者的意识形态,目的语文化的主流诗学,以及译者的翻译观会使译者采用不同的翻译策略、方法及表达方式下面,我们来探究译者主体性在译文表达过程如何发挥作用1.诗学操纵英国诗人拜伦的诗《哀希腊》(TheIslesofGreece)有几个汉译本马君武在译文中采用七言句式而梁启超采用元曲的形式来翻译这首诗这两个译本有不同的审美效果,但这两个译本都采用了中国古代文学形式,译者使译本符合中国传统诗学他们想唤醒中国人民对自由和正义的渴望,那么他们必须使其译文被人民所接受,这需要译本符合当时主流诗学和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因此,他们选择我国古代文学形式来顺应当时的主流诗学2.译者风格原文:Iwasgladofit:Ineverlikedlongwalks,especiallyonchillyafternoons;dreadfultomewasthecominghomeintherawtwilight,withnippedfingersandtoes,andaheartsaddenedbythechidingsofBessie,thenurse,andhumbledbytheconsciousnessofmyphysicalinferioritytoEliza,John,andGeorgianaReed.(JaneEyre)译文A:我觉得高兴:我从来不喜欢路远时长的散步,尤其是在寒冷的下午;……(李霁野p.1)译文B:我倒是求之不得,我向来不喜欢远距离散步,尤其在冷飕飕的下午。

      ……(黄源深p.1)从上面例子中,可以看出同一文本的不同汉译本都各具特色,这是由于译者不同的诗学观造成的译者选词会有不同在评判这些译本时,我们要承认每个译者都成功地完成了翻译的任务每个译者都有自己的风格,这是由自身世界观、文学修养、审美取向不同造成的每个译者都有自己典型的表达方式,这会主观地影响翻译过程3.对翻译策略和方法的选择不同译者在翻译同一文本时采用的翻译方法或策略不同译者对译文读者有预期德国神学家和哲学家施莱马赫(FriedrichSchleiermacher)认为翻译有两种情况,“要么译者尽可能不打扰作者,让读者靠近作者,要么尽可能不打扰读者,让作者靠近读者”(勒弗维尔1977:74)以《红楼梦》的两个中译本为例,霍克斯采取了以读者为中心或者说是归化的策略他关注的是读者能否接受译文,因为他的翻译目的是让《红楼梦》这部中国古典名著能受到英语读者欢迎,那么他必须满足目的语读者的期待这样,霍克斯会用英语习语使译本对读者来说比较流畅,或者在译文中插入一些额外的文化背景信息来解释对读者来说较难理解的地方而杨宪益想要把中国文化和文学介绍给西方,所以他选择了向作者靠近或者说是异化的方法两个译者做出各自的主观决定,采用了不同的翻译策略。

      有时,为了使读者能清楚地理解译文,译者会采用特殊的方法技巧如解释,加注等4.意识形态译者选择什么翻译方法除了与其所处时代的社会文化背景有关外,很大程度上会受个人的意识形态和文化背景的影响以夏洛蒂?勃朗特的代表作《简?爱》中译本为例,李霁野的译本是20世纪30年代出版的,黄源深的译本是在20世纪90年代出版的在30年代,许多作家和翻译家都想唤醒中国人民的革命观念,并号召人民与旧的社会制度做斗争李霁野在当时意识形态影响下,用了很多带有意识形态印记的词,如“心智十分麻木不仁”和“觉悟”这样,简?爱就好像是个去乡下拯救那些可怜女孩儿们的革命者90年代,中国迅速发展,人民过着和平安康的生活因此,我们在黄源深的译本中找不到任何阶级斗争的痕迹由此可见,译者会操纵源语文本使其顺应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意识形态通过译者来影响翻译活动译者可以赞同并支持其所属社会的意识形态,并决定相应的翻译方式,译者也可以反对或颠覆自己所处社会的意识形态不管怎样,译者会根据自己的意识形态来选择相应的翻译方式四.结语勒弗维尔认为,译者在不同的文学传统间权衡取舍,他们这么做时,头脑中都有某个目的,而不是以某种中立客观的方式“呈现原文”(1992:6)。

      这一说法表明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会发挥其主体性,以实现其翻译目的译者在实际翻译过程中,其主体意识的介入是不可避免的、必然的译者主体性客观存在译者主体性使翻译的魅力得以展现,并丰富了一个民族的文化和文学依靠主体性,译者可以选择翻译文本,理解源语文本,并且用目的语来传达源语文本的神韵不同译者在自身不同的主体性控制下,为我们贡献不同的译本因为他们能动的创造性工作,读者们可以享受到别国文化的精华参考文献:[1]Bassnett,S&Lefevere,A.Translation,HistoryandCulture[C].London:Pinter,1990.[2]Lefevere,A.Translation,Rewriting,andtheManipulationofLiteraryFame[M].LondonandNewYork:Routledge,1992a.[3]查明建,田雨.论译者主体性[J].中国翻译,2003,(1).[4]陈秀.论译者介入[J].中国翻译,2002,(1).[5]王玉樑.论主体性的基本内涵与特点[J].天府新论,1995,(6).[6]许钧.“创造性叛逆”和翻译主体性的确立[J].中国翻译,2003,(1).[7]袁莉.也谈文学翻译之主体意识[J].中国翻译,1996,(3).  -全文完-。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