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炎帝颛顼祝融-楚人始祖论.docx

14页
  • 卖家[上传人]:杨***
  • 文档编号:306925206
  • 上传时间:2022-06-10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35.45KB
  • / 14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炎帝·颛顼·祝融楚人始祖论    蔡靖泉Reference:楚人的始祖,据文献记载的神话传说和古史传说,或谓高阳,或谓颛顼,或谓祝融结合古史传说中的五帝时代至春秋战国的历史发展背景,细致分析文献的相关记载,可知追溯楚人的族源及先公世系,楚人的血亲始祖是祝融;根据历史传统和文化心理,楚人视炎帝为人文始祖;在战国时代形成的华夏首尊黄帝和华夏古帝万世一系的正统观念支配下,颛顼又被说成是黄帝之孙、楚人之祖至社会实现统一、文化得以整合的汉代,“楚之先祖出自帝颛顼高阳”乃成为古代定论Keys:炎帝;颛顼;祝融;楚人;始祖I206.5:A:1003-854X(2014)12-0077-05文献记载,楚人的始祖是古史传说中的古帝高阳,高阳或说即古史传说中的古帝颛顼文献记述楚先民的历史,只能追溯到古史传说中的颛顼、帝喾时代居处中原腹地的祝融部落出土文献和传世文献记述有祝融听命于炎帝且为炎帝佐神的神话,传世文献又记述有祝融为颛顼后裔的传说炎帝、颛顼、祝融三者,究竟孰为楚人始祖?三者又是什么关系?学者尽管多有阐述,但见仁见智,故有深入考论以求取得共识的必要一楚人的杰出代表、伟大诗人屈原在《离骚》开篇即上陈先祖,称自己是“帝高阳之苗裔兮”。

      史家宗师司马迁在《史记·楚世家》开篇也据《世本》等古籍云:“楚之先祖出自帝颛顼高阳高阳者,黄帝之孙,昌意之子也屈原自称其先祖是古帝高阳,司马迁也记载楚人先祖是高阳,这“高阳”无疑就是楚人认定的始祖不过,高阳是古史传说中的古帝称号而非其名,尚且未见文献中记载楚人明言高阳即颛顼,楚人认定的始祖高阳也未必就是司马迁所说的黄帝之孙颛顼高阳为古帝称号,在传世文献中始见于《左传·文公十八年》:昔高阳氏有才子八人……高辛氏有才子八人……此十六族也,世济其美,不陨其名……昔帝鸿氏有不才子……天下之民谓之浑敦少皞氏有不才子……天下之民谓之穷奇颛顼氏有不才子……天下之民谓之梼杌此三族也,世济其凶,增其恶名这是鲁国太史克对鲁宣公讲的古史传说其语中既言及高阳氏,又言及颛顼氏,而且将高阳氏与颛顼氏分别作为教子有方和教子无方的典型显然,至晚在春秋时期的古史传说中,高阳与颛顼是时代不同、作为不同、形象不同的两位古帝张正明先生考证后指出:“高阳为夏人所尊崇,是炎帝的古称称高阳也罢,称炎帝也罢,都是太阳神的化身①其说持之有故,言之成理在古史传说中,炎帝与黄帝是同胞兄弟,起初生活在今陕西宝鸡一带《国语·晋语四》记载炎帝传说云:昔少典娶于有氏,生黄帝、炎帝。

      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二帝用师以相济也,异德之故也姬水,一说即岐水,姬、岐音近而通,是渭水的支流《水经注·渭水》:“岐水又东迳姜氏城南,为姜水……炎帝长于姜水,是其地也据《国语》记述,历史的真相大概是,炎帝与黄帝本为生活在岐水流域两个胞族,后各自发展壮大,以致相互争夺生存空间结合其他文献中的相关记载,可知炎帝族与黄帝族先后东进以征服中原,并在阪泉之野发生大战战争的结果乃如《史记·五帝本纪》所述,黄帝“三战,然后得其志”得志的黄帝族,也就成为中原的统治部族乃至在中原融合壮大的华夏部落联盟的核心失意的炎帝族,则大部分成员融入黄帝族而与之同为华夏民族的先祖周代诸夏人士自称“皆黄、炎之后”②,诚为事出有因不过,姜姓炎帝族后裔在周代大都居处中原边缘乃至南方长江中游,如周代的姜姓诸侯国申、吕、纪、向、州、厉(赖)等春秋三传”中记载春秋初年地处今湖北随州的厉国(一作赖,古音厉读为赖),即炎帝族后裔建立的姜姓诸侯国厉国因厉山而得名,厉山亦即烈山,烈山意谓放火烧山、刀耕火种的原始农业起源的山野之地,厉山一带自古流传有农业和医药发明之神——神农氏出生地的传说,神农氏也别号烈山氏。

      江汉地区在新石器时代已是原始农业的发达之地,江汉先民崇拜神农自在情理之中见载于周代典籍和出土周代器物铭文的厉国,其历史或可追溯久远厉国先民大概自炎黄时代就南徙到江汉地区聚族而居,至商周时成为江汉地区的小方国厉国民众崇奉先祖炎帝,又入乡随俗尊奉当地祖神神农,“久而久之,当地的炎帝和神农就由共处而同尊,由同尊而合并了”③盛弘之《荆州记》和郦道元《水经注》,都记载了今随州有厉山(即烈山)、厉乡的地名和神农出生于厉山下石穴中的传说《水经注·漻水》特别注明:“(厉乡)亦云赖乡,故赖国也《史记·五帝本纪》张守节《正义》引《括地志》云:“厉山在随州随县北百里,山东有石穴曰)[昔]神农生于厉乡,所谓烈山氏也春秋时为厉国此说概括相关前说,在后世几成定论炎帝与神农在江汉地区由厉国先民同尊并奉,到厉国民众合体尊奉而号为“炎帝神农氏”,想必经历了漫长的岁月在这漫长的岁月中,厉国先民及民众的祖先崇拜信仰,也逐渐影响到本就崇奉神农又沾染中原文化而崇敬炎帝的江汉地区乃至长江中游的民众至流行阴阳五行说的战国时代,炎帝也就根据五方配五帝、月令从五帝的观念,自然而然被确认为主夏、尚火的南方天帝《吕氏春秋·孟夏纪》云:“孟夏之月……其帝炎帝,其神祝融。

      高诱注:“炎帝,少典之子,姓姜氏,以火徳王天下,是为炎帝,号曰神农,死托祀于南方,为火徳之帝学者指出,先秦典籍中语及炎帝、神农氏,都是分别称其名号,未见合称,表明炎帝和神农在先秦时是互不相涉的两个传说人物,将炎帝与神农合为一体是秦汉人士的合成④不过,据现有资料,“炎帝神农氏”这个合二而一的名号始见于《世本·帝系》《左传·昭公十七年》孔颖达疏“炎帝神农氏”:“《正义》曰:《帝系》、《世本》皆为炎帝即神农氏炎帝,身号;神农,代号也不过,即使是如学者推测成书于秦汉之间的《世本》所述也必有所据传世的一些先秦典籍中语及炎帝或神农,已经隐然将两者视为一人如认定炎帝和神农之世在黄帝之世前而记述有次,或将神农与黄帝并提,或记述炎帝与黄帝大战《周易·系辞下》:“包牺氏没,神农氏作……神农氏没,黄帝、尧、舜作《战国策》卷三《秦一》:“苏秦曰:‘……昔者神农伐补遂,黄帝伐涿鹿而禽蚩尤,尧伐兠,舜伐三苗’”《战国策》卷十九《赵二》:“宓戏、神农教而不诛,黄帝、尧、舜诛而不怒《庄子·缮性》:“德又下衰,及神农、黄帝始为天下,此神农、黄帝之法则也《左传·僖公二十五年》:“使卜偃卜之,曰:‘吉,遇黄帝战于阪泉之兆’”杜预注:“黄帝与神农之后姜氏战于阪泉之野,胜之。

      今得其兆,故以为吉这些记述,就让人觉得神农与炎帝同为一人徐旭生认为,炎帝是“由于战国时代学者的综合整理,才同神农一名词发生不可分离的关系”⑤称炎帝与神农的合体源自战国时代,当切近历史事实,只是未必是经战国学者的综合整理而致,更可能是在江汉民间传说中完成而传扬开来,逐渐为学者接受楚先祖本居中原而为华夏部落联盟的成员,自然会熟悉甚至接受华夏先民崇奉的祖先炎帝楚先民长期生活在江汉地区,楚人立国于江汉地区,文献记载厉国在春秋初年就成为楚国的附庸《左传·桓公十三年》记载,楚国莫敖率军伐罗,“楚子使赖人追之不及”杜预注:“赖国在义阳随县赖人,仕于楚者厉人在春秋时期就入楚籍而为楚人,“居国南乡”的楚人在与江汉蛮夷杂处交融的潜移默化之中,在春秋战国流行文化观念的长久熏陶之中,当然会接受厉人及江汉地区民众崇奉的始祖、先秦人士认同的南方天帝——炎帝神农氏况且,楚人在长期兴族强国的历史发展中始终自觉地“以属诸夏”,至春秋中期完全与华夏族融为一体,自然也因从华夏人的“皆黄、炎之后”观念而认同华夏共祖,又因居处南方而更加认同被世人视为南方天帝的炎帝加之,楚人尤其崇拜太阳、崇尚红色,而炎帝就是传说中“以火德王天下”的太阳神,别称“赤帝”,所谓“位在南方,其色赤……其帝炎帝者,太阳也”⑤,楚人于是确信自己是太阳神炎帝的苗裔。

      二炎帝是楚人在历史发展中认同的始祖,并非楚人的血亲先祖史籍载明而可追溯到的楚人血亲先祖,是古史传说中五帝时代先后听命于颛顼、帝喾的重、黎(或合称重黎)《国语·楚语下》记载楚昭王问大夫观射父:“《周书》所谓重、黎实使天地不通者,何也?若无然,民将能登天乎?”观射父回答:非此之谓也,古者民神不杂,民之精爽不贰者,而又能齐肃衷正,其知能上下比义,其圣能光远宣朗,其明能光照之,其聪能听彻之,如是则明神降之,在男曰觋,在女曰巫……民是以能有忠信,神是以能有明徳,民神异业,敬而不渎,故神降之嘉生,民以物享,祸灾不至,求用不匮及少之衰也,九黎乱徳,民神杂糅,不可方物,夫人作享,家为巫史,无有要质民匮于祀而不知其福,烝享无度,民神同位,民渎齐盟,无有严威神狎民则,不蠲其为嘉生不降,无物以享祸灾荐臻,莫尽其气颛顼受之,乃命南正重司天以属神,命火正黎司地以属民,使复旧常,无相侵渎,是谓绝地天通……观射父在春秋末年被楚人奉为国宝第一,是一位博通古今、学识深广、娴于辞令、行事干练、地位崇高的楚国名臣《国语·楚语下》记载,楚大夫王孙圉出使晋国时,赵简子问他楚国的“白珩”为宝几何,他回答:“未尝为宝楚之所宝者,曰观射父,能作训辞,以行事于诸侯,使无以寡君为口实。

      又有左史倚相……”楚昭王向观射父问的是先祖重、黎的事迹和作为,他的回答则详细讲述了中国原始社会末期历史文化发展的重大变革,说明了楚人先祖在史前的重要地位据观射父所言,Reference中相关记载可知,五帝时代以前,地广族小,民众忠信,神灵明德,人神不杂,祸灾不至,社会安宁,生活幸福;五帝时代初期,部族发展壮大,社会矛盾加剧,南方支族众多的九黎部落侵犯华夏部落,虽然被华夏部落联盟击溃,但传统的人神关系和安宁的社会秩序遭到巨大破坏,以至于社会上人人通神,家家是巫,藉神为乱,作巫逞欲,神无威严,人不敬畏,祸灾连连,晦气莫尽;颛顼成为华夏部落联盟首领之后,命令职掌联盟祭祀等事务的“南正”重和“火正”黎分别会聚天神以分列其位、集合民众以祭祀神灵,使原来的秩序得以恢复,人神不得随意相通,人神也不能恣意相侵,这就是断绝地上民众与天上神灵相通绝地天通”意味着剥夺部落民众通神的权力,意味着只能由部落首领或部落联盟首领任命的巫才能主持祭祀活动以通神,意味着部落及部落联盟首领对神权的垄断,意味着部落及部落联盟首领将管理权与神权集于一身,这不啻是强化部落文化心理认同、巩固部落联盟的必要措施,是原始社会历史文化发展的重大变革,是原始社会向文明社会迈进的跨越式一步。

      颛顼也因为“绝地天通”的成功而获其名号,并且受到后人的推崇《世本》云:“颛者,专也;顼者,正也;言能专正天地之道也重、黎当是部族的名号,也是部族首领的名号重、黎这两个部族或合为一个部落,在颛顼世后以黎部族为主体,故典籍中记述颛顼世后的该部落或只称“黎”,或合称“重黎”《左传·成公十三年》记刘子云:“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祀有执膰,戎有受脤,神之大节也周代仍以祭祀鬼神为国家最大的事,原始社会不啻更是以祭祀鬼神为部族、部落及部落联盟的首要之事主持部族祭祀的大巫,一般就是部族首领,也是部族中地位最高、知识最丰、能力最强的人主持部落或部落联盟祭祀的大巫,则是部落或部落联盟中最为博学、最具才华、最有智慧、最好品行、最高威望者,如此才有资格担当人神相通的媒介并让部落或部落联盟成员信服颛顼令重、黎担任职掌华夏部落联盟的神事巫术,显然是由于重、黎深孚众望重、黎也因此最得颛顼信用而担任华夏部落联盟最为重要的职位,重、黎部落也当然在华夏部落联盟中地位显赫至帝喾世,重、黎部落在华夏部落联盟中的地位更加显赫,其首领在华夏部落联盟中的功勋也更加巨大《国语·郑语》记载:“夫黎为高辛氏火正,以淳耀敦大,天明地德,光照四海,故命之‘祝融’,其功大矣!”《史记·楚世家》也记述:“重黎为帝喾髙辛居火正,甚有功,能光融天下。

      帝喾命曰祝融黎或重黎在帝喾世专任火官,恪尽职守地守燎祭天、观象授时、放火烧荒,劳苦功高,帝喾。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