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届老高考政治人教版一轮教学案-必修3第1课 文化与社会.docx
15页第1课 文化与社会 [在议题中回顾]后疫情时代的文化消费、文化产业、文化贸易市场将迎来新一轮的升级和变革在2020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文化服务专题展上,中图公司展示了科技与文化深入融合的阅读体验利用3D建模全景动态呈现中国传统山水画作,让读者走进画中、游历其中;通过270维度大屏,读者可以“浸入”刘慈欣小说中的科幻情景,甚至比看电影更加震撼本次服贸会文化服务专题论坛活动聚合多场重要的产业论坛,聚焦文化创意产业高端方向、高端领域、高端环节,推动文化创意产业结构升级、业态创新、链条优化以“激发文化和旅游消费潜力促进产业融合发展”为主题的2020中国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论坛,世界旅游城市联合会等30余家机构企业负责人,共谋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新思路、新业态,共创文旅经济新高度[探究1] 根据材料,思考服贸会专题论坛聚焦文化创意产业的原因提示:文化要通过载体呈现出来,精神产品凝结在一定的物质载体之中;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影响;先进文化具有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功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可以丰富文化产品,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探究2] 根据材料,说明文化与旅游融合对提升文化软实力的作用提示:旅游是文化传播的途径,文化与旅游的融合,有利于加强地方文化名片的传播,增强文化影响力;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文化与旅游的融合,有利于创造经济效益,提升文化生产力;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文化与旅游融合,有利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增强民族认同感与凝聚力[探究3] 根据材料,分析如何促进科技与文化的相互交融?提示: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发挥科学技术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提高劳动者的科技文化素质和技能;利用大众传媒推动文化传播,实现文化与科技融合;发挥全民族的文化创造活力,运用科技成果,推动文化继承和创新,发挥科学技术在文化发展中的作用 [在系统中整合]1.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2.文化的形式3.文化的社会作用 4.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5.文化与综合国力 考点一 文化的内涵、特点与作用 [显性知识理清楚] (一)文化的属性1.普遍性:文化现象无时不在、无处不在2.差异性: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自然环境,也有不同的文化环境文化生活,无不呈现出各自特有的色彩二)文化的内涵(三)文化的特点角度特点理解侧重点文化的本质文化是一种精神现象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文化是人的精神活动及其产品文化与人类社会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文化是由人所创造的、为人所特有的。
文化是社会实践的产物纯粹“自然”的东西不是文化文化是非自然的文化与人类个体文化是一种素养①文化素养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活动、接受文化知识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②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也在社会生活中获得和享用文化个人文化素养的养成文化与物质载体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离不开物质载体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也凝结在一定的物质载体之中文化离不开物质载体和物质活动关键词法识记文化的特点①三个“离不开”:文化离不开人类社会;文化离不开实践活动;文化离不开物质载体和物质活动②三个“不是……而是……”:文化不是人类的全部活动及其产品,而是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人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逐步培养出来的;文化现象的实质不是物质现象,而是一种精神现象 (四)文化的作用1.从本质上看,文化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它必须通过人们的社会实践活动转化为物质力量2.从对象上看,文化的力量,不仅表现在个人的成长历程中,而且表现在民族和国家的历史中3.从性质上看,不同性质的文化社会作用是不同的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个人和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个人和社会的发展。
新编版新教材丰富了文化的内涵,增加了文化与文明的关系,拓展了文化的功能,在备考时要重点关注新教材调整内容要关注1.文化的内涵一般来说,文化一词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及其创造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狭义的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现象,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内容,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等非意识形态的内容2.文化与文明的关系文化与文明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文明与野蛮相对立,是人类进步和开化状态的标志物质方面的进步称为物质文明,精神方面的进步称为精神文明,制度方面的进步称为制度文明,生态方面的进步称为生态文明只要是文明就是积极向上的文化则有先进与落后之分,反映先进的经济和政治的文化形成了先进文化,反映腐朽落后的经济和政治的文化形成了落后文化文化与文明都是实践的产物,其创造主体都是人先进文化是人类文明的一项重要内容3.文化载体文化要通过载体呈现出来所谓文化载体,是指文化的记录、记载、标识、传承和表现的物化形式文化载体承载、表达和展现着文化的内容文化载体是多种多样的,器物、行为、制度等都是文化的载体4.文化的功能文化具有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功能。
文化引导人们认识真善美,为人们提供精神指引,提升全民族的文明素养文化教化育人,帮助人们提高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文化服务社会,满足人们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为人们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文化推动发展,是国家繁荣振兴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力量源泉,对提高社会文明程度具有重要作用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当代中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以认同、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文化为前提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内在素养会迁移]1.通过提供古今中外的文化活动及文化现象等素材,设置问题考查文化的特点和作用,引导考生能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基本观点和方法,解释当前文化建设中的突出现象和问题,并对相关信息和推理进行检验和评价,树立科学精神2.基于当前激烈的文化竞争,结合我国改革开放的奋斗历程,解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价值表达,增强对革命文化、先进文化的自信,认同我国的改革开放政策,继承优良革命传统,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培育政治认同素养[典例] 2020年5月22日,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公共文化服务,筹办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倡导全民健身和全民阅读,使全社会充满活力、向上向善。
这是基于( )①文化是人类的全部精神活动,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影响②一个民族只有物质和精神都富有才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③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转化为物质力量④人们的文化素养只能通过参与文化活动培养出来A.②③ B.①③C.①④ D.②④[解析] 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而不仅仅是人类的全部精神活动,①错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公共文化服务,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倡导全民健身和全民阅读,使全社会充满活力、向上向善,这是基于一个民族只有物质和精神都富有才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也是由于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转化为物质力量,②③符合题意人们的文化素养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活动、接受知识文化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而不仅仅是通过参与文化活动培养出来,④错误故本题选A[答案] A图示法展示文化的作用 1. (2021·浙江1月选考)徜徉于祖国名山大川,家国情怀油然而生,可见自然山川也是文化 )提示:× 本题考查文化的内涵纯自然现象并不属于文化现象2.人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自发形成的 )提示:× 人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是后天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参与文化活动、接受文化知识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
3.文化来源于人类社会的实践活动 )提示:√4.(2020·浙江7月选考)文字和书写的发明,使人类的经验可以超越面对面的授受而广泛传递,于是,编撰和阅读书籍成了人类经验、知识和智慧得以累积、传承、增长的重要方式这说明( )A.书籍一直是大众传媒的主要形式B.文化的传承离不开一定的载体和媒介C.经验和知识的累积离不开文字和书籍D.书籍的产生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解析:选B 题干强调文字和书写对人类经验、知识和智慧累积、传承、增长的影响,这体现了文化的传承离不开一定的载体和媒介,故B符合题意A中“一直是”说法错误文字和书籍的发明有利于经验和知识的积累,但经验和知识的积累并非只靠文字和书籍,也能通过实践来实现,C表述过于绝对文字的发明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D表述错误5.(2020·江苏高考)“凡往见人,入门必问主人食否”原是北宋时的乡约,说的是不管到谁家去,进门先要问吃了没有,以示对主人的尊重明朝《泰泉乡礼》沿用了这条乡约,到了清朝,“吃了吗”已成为流行的交往礼仪和习惯,并延续至今由此可见( )①乡约是在人们的实践中形成和发展的 ②乡约礼仪是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③人们创造礼仪文化的同时也被它塑造 ④文化决定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解析:选B 材料中的乡约自北宋流传至今,成为交往礼仪和习惯,这表明乡约是在人们的实践中形成和发展的,也表明人们创造礼仪文化的同时也被它塑造,①③正确。
文化遗产是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而非乡约礼仪,②错误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影响着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④中“决定”说法错误6.在马克思诞辰200周年之际,人们以多种多样的方式走进伟人的思想世界,放映电影、电视片,举办展览,召开研讨会、读书会和纪念大会……这表明( )①文化具有非常丰富的形式 ②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 ③不同民族的文化平等交流 ④优秀文化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解析:选A 题目中多种活动的开展体现了文化具有非常丰富的形式,也反映了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应选①②;本题与文化交流无关,不选③④7.亚马多谈到自己的代表作《可可》的写作时,说过这样一句话:“我力图在这部书中,用最低限度的文学性和最高限度的真实性,来讲述巴伊亚州南部可可庄园工人们的生活这印证了( )①纯粹自然的东西不能称之为文化 ②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 ③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 ④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创造和发展文化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解析:选C “用最低限度的文学性和最高限度的真实性,来讲述巴伊亚州南部可可庄园工人们的生活”,说明《可可》来源于社会生活,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②④符合题意。
材料没有涉及纯粹自然的东西,也没有体现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①③与题意不符考点二 文化与经济、政治和综合国力 [显性知识理清楚](一)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1.相互影响(1)经济、政治决定文化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2)文化对经济、政治具有反作用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3)文化有其自身的传承性、相对独立性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发展不完全同步,文化并非经济、政治的派生物和附属品2.相互交融文化与经济科技角度在经济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