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孙文恒医案(修改).doc
3页孙文恒医案:灵岳乃眷,胃脘疼痛,手心热,头晕,舌麻,两阳痛,背心亦胀,内热而外恶寒,必厚被盖覆,得微汗乃解陈汤加桔梗、杏仁、桑白皮、枳壳、青皮、白芥子、萝卜子、芩,煎服两帖,舌竟不麻晚因食鸡过多,膈上气滞二陈汤萝卜子、枳实、山楂、川芎、香附、酒连,调理痊愈孙氏认为:痰饮为病,所感不同有因气脉郁塞而得之者;有因脾胃虚弱,不能运行水谷 而得之者:有因痛饮饱食,停滞胃中而得之者,所感不同,病变甚多 《医旨续余》:有气郁生痰者,严用和云:人之气贵乎顺,顺则津液流通,决无痰饮之患 是以治痰,必先利气者,谓痰之所以来,皆由七情郁结,气道不清,气积生涎令利其 气,使郁结开,而气道顺,抑何痰饮之有 《赤水玄珠》:“舌痹或麻,此因痰气滞于心包络舌无故自痹者,不可作风热治,由心血 不足,用理中汤合四物汤治之 《赤水玄珠·眩晕门》:清眩化痰汤,痰火上攻,作眩,及气不降,胸滞者川芎 酒芩各一钱半 白茯苓 橘红各一钱二分 桔梗 枳壳各一钱甘草四分此医案核心句在于内热而外恶寒 内热从哪里来?《诸病源候论》:夫患热者,皆由血气有虚实邪在脾胃,阳气有余,阴 气不足,则风邪不得宣散,因而生热,热搏于腑脏,故为病热也。
痰饮之为病,或脾胃虚弱或痛饮饱食或气脉郁塞,总归是人之气道不顺,故津液不行,故 而痰饮从生痰饮生则三焦之道不畅,气不行则停,故停滞而化火,与气有余便化火有异 曲同工之妙 气滞痰凝则胃痛,痰阻中焦,气道不通于上,清阳困组故头晕 气滞不行则化火,火性炎上,挟痰上侵入舌络则舌麻 盖四肢为诸阳之本,且受脾主,其阳气本足,又阳盛内热,因其病仅在中上二焦,未及下, 故只手心热 两阳及背心胀痛者,皆因气不顺也 丹溪云:善治痰者,不治痰而治气,气顺则一身津液亦随气而顺矣 孙氏以二陈汤加减,半夏辛温,体滑性燥,行水利痰,为君痰因气滞,气顺则痰降 ,故 以橘红利气;痰由湿生,湿去则痰消,故以茯苓渗湿;为臣中不和则痰涎聚,又以甘 草 和中补土,为佐也又加以诸痰气药,气下则痰喘止,气行则痰满消,气通则痛刺止故 药到病除胃脘痛胃脘痛 《灵枢·胀论》:胃胀者,腹满,胃脘痛,鼻闻焦臭,妨于食,大便难 《东医宝鉴·胃脘痛》:“痰饮胃脘痛胃中若有流饮清痰作痛,腹中辘辘有声,及手足寒 痛,或腰膝背胁抽掣作痛 《诸病源候论》:痛者,由腑脏虚,寒冷之气,客于肠胃、募原之间,结聚不散,正气与 邪气交争相击 ,故痛其有阴气搏于阴经者,则腹痛而肠鸣,谓之寒中。
是阳气不足,阴 气有余者也头晕头晕 《素问·至真要大论》认为:“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指出眩晕与肝关系密切 《灵枢·海论》认为“脑为髓海”,而“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认为眩晕一病以虚为主 《丹溪心法·头眩》说:“头眩,痰挟气虚并火,治痰为主,挟补气药及降火药无痰不作 眩,痰因火动,又有湿痰者,有火痰者 《医宗金鉴》曰:眩晕者,痰因火动也 《景岳全书》:盖无痰不能作眩,虽因风者,亦必有痰手心热手心热 《内外伤辨惑论》:外感手背热,手心不热;内伤手心热,手背不热舌麻舌麻 丹溪曰:麻是气虚,木是湿痰死血,然则曰麻、曰木,以不仁中而分为二也 《疡医大全》卷十五:“舌痹者,强而麻也乃心绪烦扰,忧思暴怒,气凝痰火而成 《嵩崖尊生书》卷六:血虚亦舌麻,火痰居多 ” 《证治汇补·麻木章》:“脾肾亏,湿痰风化乘间而入,均系舌本麻木莱菔子朱震亨:莱菔子治痰,有推墙倒壁之功《纲目》:莱菔子之功,长于利气生能升,熟能降,升则吐风痰,散风寒,发疮疹;降则定痰喘咳嗽,调下痢后重,止内痛,皆是利气之效桑白皮 《本草纲目》:桑白皮专于利小水,乃实则泻其子也,故肺中有水气及肺火有 余者,宜之 《药性解》:味辛甘,性寒,无毒,入脾、肺二经。
肺气有余、虚劳客热、瘀血停留、吐血热渴,止嗽消痰,开胃进食白芥子《本草纲目》:白芥子辛能入肺,温能发散,故有利气豁痰、温中开胃、散痛消肿、辟恶之功《本草备要》:宣,利气豁痰辛温入肺通行经络,温中开胃,发汗散寒, 利气豁痰,消肿止痛痰行则肿消,气行则痛止枳实 《本草衍义补遗》:枳实泻痰,能冲墙倒壁,滑窍泻气之药也黄芩 朱震亨:黄芩降痰,假其降火也凡去上焦湿热,须以酒洗过用 《纲目》:治风热湿热头疼,奔豚热痛,火咳,肺痿喉,诸失血黄连 《药类法象》:泻心火,除脾胃中湿热,治烦躁恶心,郁热在中焦山楂《本草再新》:治脾虚湿热,消食磨积,利大小便 《本草求真》:山楂,所谓健脾者,因其脾有食积,用此酸咸之味,以为消磨, 俾食行而痰消,气破而泄化,谓之为健,止属消导之健矣 香附《本草正义》:香附,辛味甚烈,香气颇浓,皆以气用事,故专治气结为病 姜汁炒则化痰饮香附之气平而不寒,香而能窜,其味多辛能散,微苦能降,微 甘能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