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风险防范式护理在儿科护理中的应用效果.docx
6页风险防范式护理在儿科护理中的应用效果 [摘要]目的 分析风险防范式护理在儿科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于我院儿科收治的患儿中选取出50例为观察对象,参考随机抽样原则分组,实施常规护理干预的患儿纳入对照组,在此基础上实施风险防范式护理的患儿纳入观察组,对比不同方案应用效果结果 观察组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为4.00%;对照组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20.00%观察组中17例患儿家属非常满意,5例患儿家属满意,2例患儿家属一般,1例患儿家属表示不满意,护理总满意度为96.00%;对照组中6例患儿家属表示不满意,护理总满意度为76.00%结论 在儿科护理工作中应用风险防范护理模式,可有效防范意外伤害等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对于提升护理安全性具有重要意义[关键词] 风险防范式护理;儿科;护理基于患儿年龄与心智还未成熟,自控能力较差,为此更容易引发护理风险事件[1]为此,认为在儿科护理工作中需要进一步加强对风险事件的识别及防控本次研究中,采用对比调查的方式分析了风险防范式护理在儿科护理中的应用效果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于2018年3月~2019年3月期间我院儿科收治的患儿中选取出50例为观察对象,参考随机抽样原则分组,实施常规护理干预的患儿纳入对照组,在此基础上实施风险防范式护理的患儿纳入观察组。
对照组25例患儿中:男16例,女9例,年龄2岁~9岁,平均年龄(5.26±2.59)岁观察组25例患儿中:男17例,女8例,年龄3岁~10岁,平均年龄(6.35±2.18)岁两组患儿性别、年龄、临床表现,一般基线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1.2方法对照组:对组内患儿给予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风险防范式护理,具体如下:1. 组建风险防范小组:由护士长、护师、护士建立风险防范小组,护士长担任组长患儿入院后对其病情以及护理风险进行评估,参考评估结果制定针对性护理方案2. 科学排班:结合科室护理工作规律及特征,在不同时段合理配置护理人员,保障各小组之间实力均衡在三查七对制度基础之上,规范交班制度,将操作流程整理记录到小册子上,接班人员进行查看3. 护理管理:针对护理差错时间进行整理,组织会议讨论常见护理差错问题的出现原因,并总结出护理差错的防控策略,要求所有护理人员在日常工作中落实1.3观察指标对患儿护理风险事件发生情况、患儿家属护理满意度进行统计1.4统计学处理本次研究当中的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21.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 ±s)表示,以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以卡方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2.1组间患儿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对比观察组中仅有1例患儿发生静脉留置针问题,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为4.00%;对照组中1例患儿护理期间发生护患纠纷,2例发生静脉留置针问题,2例患儿发生意外伤害,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20.00%,组间对比有差异性(P<0.05)表1 两组患儿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对比结果(n,%)组别n护患纠纷静脉留置针问题意外伤害发生率观察组250(0.00)1(4.00)0(0.00)4.00对照组251(4.00)2(8.00)2(8.00)20.00x21.2511.2352.5155.625P0.2150.2410.1350.0352.2组间患儿家属护理满意度对比观察组中17例患儿家属非常满意,5例患儿家属满意,2例患儿家属一般,1例患儿家属表示不满意,护理总满意度为96.00%;对照组中6例患儿家属表示不满意,护理总满意度为76.00%,组间对比有差异性(P<0.05)3 讨论儿科基于医疗服务对象的特殊性,导致科室内护理工作也呈现出一定特殊性[2]在诊治与护理工作中,基于患儿年龄较小,自控力较差,可能出现哭闹等不配合情况,进而影响到医护工作的顺利进行,同时还可能引发相关风险事件[3]。
在儿科护理工作中,常见护理风险包括患儿家属与护理人员的纠纷、静脉注射期间滚针或脱落、意外伤害等而风险防范式护理模式的应用中,护理小组预先对患儿一般情况与风险进行评估在此基础上可制定出具有针对性护理方案,日常护理中加强对患儿的关注,可有效控制风险事件的发生综上所述,在儿科护理工作中应用风险防范护理模式,可有效防范意外伤害等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对于提升护理安全性具有重要意义参考文献:[1]王艳.风险防范式护理在儿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分析[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8,003(012):129,133.[2]林雪,林倩雯.构建团队协作式风险防范措施对儿科护理质量的效果分析[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8,37(24):3407.[3]盛蓉辉,王丽娟,邰静.风险防范式护理在儿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探讨[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9,004(052):P.191-191. -全文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