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从《论语》问孝四章的英译看正副文本对话语基调的体现.docx

18页
  • 卖家[上传人]:ji****81
  • 文档编号:322265855
  • 上传时间:2022-07-06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34.15KB
  • / 18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从《论语》“问孝”四章的英译看正副文本对话语基调的体现    尚延延〔Summary〕 文章以19世纪早期《论语》四个版本的“问孝”四章的英译为例,从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语境视角探讨了正副文本在体现话语基调方面的手段和作用,正文本作为译本的主体,译者主要通过运用语气、情态等系统资源來体现话语基调;副文本作为正文本的补充,译者通过副文本向读者提供话语参与者的地位和认同维度信息来建立起原文作者和译文读者显性的信息共享来体现话语基调译者如果在需要副文本的地方没有向读者提供副文本,就需在正文本增加此类信息,以达到显化话语基调的目的〔Key〕 话语基调;正文本;副文本;“问孝”四章〔〕 H0 〔〕A 〔〕1008-2689(2015)02-0028-08引 言《论语》 此类经典的翻译不同于普通翻译作品的标志之一就是存在着诸如前言、后记、注释等原著没有的副文本因素,而对其副文本的考察,不能割裂同正文本,也就是译文本身的联系只有把翻译作品的副文本和正文本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研究,才有可能避免做出片面的结论王辉[1] (122-126),倪蓓锋[2](69-72),荣觅,傅晓燕[3](138-140)通过对《论语》一个或多个版本的副文本研读分析,阐明副文本在翻译研究中的重要作用,但他们主要从文化解读的视角展开研究的,目前看从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视角进行的正副文本的整体研究仍然鲜见。

      黄国文[4](88-95)[5](16-21)[6](64-71)[7](97-102)[8](61-65),何伟[9](78-84),曾蕾[10] (44-49),高生文[11] (34-43),陈旸[12](105-109)[13](88-91)[14](70-74)[15] (28-33)[7](97-102),陈莹[16](23-28) [8](61-65),胡红辉[10](44-49) [17](44-49) [18] (134-138 )对《论语》的翻译进行了一系列系统功能语言学途径的研究,从句法、语篇结构、话语基调、投射、语域等角度研究了不同版本《论语》英译的特点,但主要是针对正文本,少有结合副文本领域进行的研究本文拟以《论语》19世纪四个早期英译本“问孝”四章的正副文本为例,从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的语境视角来探讨正副文本对话语基调的体现作用一、翻译版本的选择理据19世纪作为《论语》英译的开端时期,产生了十一位译者的译本,既奠定了20世纪至今的《论语》英译的基础,又产生了一批得到公认、影响深远的经典译作,树立了典籍英译的典范,其重要性在《论语》英译研究中不言而喻想要把握典籍英译的规律,必须回溯到起始状态。

      第一个英译本始于1809年,由英国伦敦宣教会的新教传教士Joshua Marshman[19] 在印度赛兰坡出版,虽然是一卷、前十篇的英译,但却开辟了《论语》英译的纪元之后相继出现了Collie(1928)[20]、Legge(1861)[21]等9个西方译者的完整版本,直到1898年出现了第一个中国译者辜鸿铭的译本在这十一部译作里,Marshman (1809)和Collie(1928)作为最早的两部译作,对其进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而19世纪公认的最著名的两部译作是Legge(1861)和辜鸿铭(1898)[22]的译作,所以本文就以这四个版本的“问孝”四章作为研究的对象(四个译文下文分别简称为马译、柯译、理译和辜译)二、理论框架本文副文本的概念源自法国学者Genette[23]的定义,我们结合自己的研究对其进行分类,并以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语境理论为理论框架下面逐一介绍一)副文本的定义及分类20世纪70年代,法国学者杰拉德·热奈特(Gerard Genette)首次提出“副文本(paratext)”概念他在1987年用法语出版的著作Seuil,和1997年被Janee Lewin译为英文的Paratexts:Thresholds of Interpretation一书中明确定义了副文本,热奈特认为,副文本就是使文本得以存在和呈现给读者(make present)的要素[23] (1) ,是指“书里书外用于协调作品、作者、出版商和读者之间复杂关系的 ‘阈界手段与常规”[24] (50)。

      按照与文本整体的位置关系,Genette[23] (5)把副文本分为内文本和外文本内文本(peritext)是文本内部呈现的信息,包括封面、标题页、作/译者姓名、书名(标题)、次标题、前言、序言、索引、注释、跋、插图等;外文本(epitext)所呈现的信息属于文本外部空间,指外在于整书成品的、由作者与出版者为读者提供的关于该书的相关信息,包括译者访谈、译者对读者反映的评论等按照国际惯用分类法,内文本可以再进一步分为语言类(verbal peritext)和非语言类(non-verbal peritext)经过考察典籍英译的译本,我们把此类文本的语言类内文本情况总结如下:1.标题 (主标题+副标题);2. 作者、译者信息;3. 出版社、出版时间和地点;4. 图书编目信息(CIP等);5. 扉页献辞;6. 扉页引文;7. 出版情况及版次说明;8. 译序和前言;9. 脚注;10. 尾注;11. 后记;12 . 附录等根据语言类内文本与译文正文的位置关系,我们进一步将其分为:正文内嵌型内文本和非正文内嵌型内文本前者包含在译文正文内部,和译文关系密切,甚至为一一对应关系,如译文相对照的原文、原文标号、注释(包括译文的脚注和一段译文后的尾注)、解释和评论,读者认知上会把这些要素和译文视为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需要说明的是,此处的尾注不同于整个译文全部结束后统一加的尾注,它是在每一小节译文后添加的,与译文的关系要比传统的尾注密切得多后者与译文的位置要比前者远,对译文的依赖程度降低,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如封面,前言和后记等限于篇幅,本文主要以《论语》“问孝”四章英译的正文内嵌型内文本的注释作为副文本的考察重点二)功能语境系统功能语言学发展了人类学家Malinowski的情景语境[25] (context of situation)和文化語境(context of culture) [26]两个概念,并将其抽象为作为普通语言学的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Halliday[27](8)认为情景语境是语言作为语篇的即时语境,文化语境是语言作为系统的语境,前者和后者是例示关系,两者位于语言外的语境层面,是语境这一概念的两种不同视角具体如图1所示Halliday & Hasan[28](12) 明确了情景语境的三大特征,即话语范围、话语基调和话语方式这三大特征其实也是界定情景语境这一概念的三大变量话语范围指语言涉及的实际发生的社会活动,话语基调指话语参与者之间的关系,话语方式指语言在交际情景中起到的作用。

      Hasan在论述语篇与情景语境的关系时,提出了后来称之为语境和纯理功能的耦合假设(Context-Metafunction Hook- up Hypothesis)[29] (223),即三种语境变量都会由语言的三种元功能来体现,即话语范围、话语基调和话语方式分别由语言的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来体现,并进一步影响到语言语义系统的选择后来,Hasan[30](7)用Context-Metafunction Resonance来替代Context-Metafunction Hook- up Hypothesis这一术语,但思想是一致的具体如图2 所示由于情景语境的这三个变量表述比较笼统,近年来,Poynton[31]、Hasan[32] 、Martin & Rose[33] 、Bowcher[34] 、Butt[35] 等一批学者致力于细化或者用系统网络表征这三个变量本文采用了Martin 等有关情景语境中的话语基调范畴Martin等提出,话语基调包括地位(status)和认同(solidarity)两个维度[33](12)地位指交际双方在垂直方向上的距离,分为平等与不平等两种情况;认同是指社会距离的远近,即交际双方在多大程度上具有共同性,以及两者之间的熟悉、亲密程度。

      这两个维度的不同组合又构成话语基调的四种变异如图3所示三、《论语》原文本“问孝”四章的话语基调分析本文《论语》原文选自国内学界公认的杨伯峻《论语译注》[36] (14-15)加标点后的文本,鉴于阅读方便文章采用简化汉字表达具体语料如下:2.5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2.6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2.7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2.8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以上“问孝”四章选自《论语》的“为政篇第二”就话语基调而言,“问孝”四章话语的参与人笼统来说是师徒关系,但是为什么孔子会给予不同的回答?用上文马丁等关于话语基调变异的观点就可以对此做出解释在社会地位上,孔子与子游、子夏是单纯的老师与学生的关系,社会地位不平等,但在认同这个维度上,通过对《论语》其他篇章的互文性阅读可以推断出孔子和他们关系亲密,有较高的认同感如《论语》“先进篇第十一”列举了十名孔子最为自豪的弟子,子游和子夏就是位列孔子文学科的高徒,并且在《论语》“阳货篇第十七”第四章记载了孔子对子游在武城的政绩“莞尔而笑”、“前言戏之耳”这样少有的表明二人亲近温馨师徒关系的词语。

      子夏在《论语》“八佾篇第三”得到孔子由衷的赞叹——“启予者商也”,这也可支持这种推断而对于孟懿子、孟武伯父子,孔子和他们虽然仍是师生,但由于他们的贵族身份,在信奉克己复礼、“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孔子看来,与他们绝不是单纯的师生性质的关系,其地位甚至已经部分颠倒过来,成为以孟氏为尊为主,以其师生关系为辅,这可以从孟懿子问孝一章中标示尊卑关系的孔子自述“我对曰”看出,也可由“公冶长篇第五”孟武伯问孔子的一些优秀弟子是否达到仁时像孔子一样直呼这些弟子的名可见所以,在认同维度方面,孔子和他们的关系是无法与子游和子夏那种亲密的关系相比的,双方还是保持着相当的距离具体说来,孔子的回答针对当时社会上两种人,即贵族和平民阶层对“孝”理解的偏颇进行了纠正孟懿子、孟武伯父子作为当时执掌鲁国实权的贵族代表,对父母的供养不是不足而是过分,超出了合乎礼制的范围,所以孔子以约束他们的行为,使之回归礼制为劝谕目标子游和子夏代表了当时平民阶层对“孝”认识的误区,由于物质生活相对艰难而过分地强调对父母的物质供养,忽视了精神层面的关怀针对这样的片面认识,孔子强调了敬养态度的重要性所以,在话语基调方面,对话双方的社会地位和彼此的认同度就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孔子在答语中概念意义的选择。

      四、《论语》四个译本中正文本体现的话语基调分析下面就四个译本“问孝”四章,对正文本即译文本身体现的话语基调进行分析根据语境--元功能耦合假设,话语基调由人际意义体现,而人际意义主要由语气系统、情态系统和评价系统体现所以,话语基调分析就要建立在对这些系统的分析基础之上由于篇幅所限,正文本分析集中在对其语气系统和情态系统的分析之上一)语气的选择就原文的语气来看,孔子在回答孟懿子、孟武伯父子时,使用了祈使和陈述语气,且言简意赅,而在回答子游子夏时,用了陈述和反问语气,话语也较具体从话语基调的角度看,孔子“仁”的思想使他对贵族反而要求严格,主张要约束而不是因为其是贵族就谄媚放松要求祈使语气在功能上是一种命令,是对他们的约束,另一方面也表明了双方较为正式和拘谨的关系子游和子夏作为与孔子关系亲近的爱徒,他们的话语比之前者要亲切随便,所以反问语气体现了夫。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