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支打坐和六妙法门.doc
3页范苏莎:跟南怀瑾学打坐——七支坐法和六妙法门 (2008-02-01 12:51:36)转载标签: 文化 分类: 【文教时论】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儒释道各有特点学习诸家,多个角度多条途径来认识生命了解人生鄙人愚笨不懂佛法,却满怀虔诚,心向往之;崇尚佛法,但没有偶像,祈以此修持身心,参悟宇宙人生研习未久,皮毛未知,不敢说心得收获感谢朋友诚意,催我勉力学习,现将南怀瑾先生所讲所著《七支坐法和六妙法门》整理如下:七支坐法——最佳入定姿势 一、静坐与七支坐法 定力的修持为成就一切事业的基础依佛法来说,习定是内学外学的共法修定的工夫则须由禅定的修习中获得,而所有禅定的法门当先从静坐入门 中国的佛、儒、道三家及印度的婆罗门、瑜伽等的静坐姿势,综合历来的相传,约有九十六种之多,其中包括各种姿势与方法佛法通常采用的姿势为毗卢遮那佛的七支坐法为准则,又简称它为跏跌坐,俗名盘足坐法 二、七支坐法的要点 所谓七支坐,就是指肢体的七种要点,包括足、背脊、肩、手、头、眼、舌等七部位 1、盘腿(学名叫跏趺),如果不能双盘,便用单盘或把左足放在右足上面,叫做如意盘或把右足放在左足上面,叫做金刚坐。
开始习坐,单盘也不可能时,也可以把两腿交叉架住 2、直背(背脊梁直竖)腰部自然挺立,胸部舒展,身体衰弱或有病的,初步不可太过拘泥直竖,更不可过分用力,功夫到了,自然挺直 3、平肩,左右两肩稍微平开,使其平整适度为止,不可过分沉肩塌背 4、手印(结手印)左右两手环结在丹田(小腹之下)下面,自然平放于胯骨部分两手心向上,把右手背平放在左手心上面,两个大拇指轻轻相拄,这种手势也叫三昧印(就是定印的意思)若左手在右手上面,则称为弥陀印 5、头正后脑稍微向后收正前腭内收(不是低头),稍微压住颈部左右两条大动脉管的活动即可 6、舌舐舌头微舐抵上腭(二门牙后),犹如还未生长牙齿婴儿醋睡时的状态如有口水时,宜慢慢咽下 7、眼正平视上视易生散乱,仪态近傲慢,下视易生昏沉双目微张,似闭还开目光随意确定在座前三步或五步远处但初步习坐者,以闭眼为宜,功夫到了自然成微张状 三、静坐的环境与注意事项 1、空气必须流通,但不能让风直吹身上 2、光线不能太暗,否则易昏沉;太强否则易散乱 3、天凉时,要把膝和后腰覆暖和,即使天热,也不可使膝盖裸露,不在冷气房或电风扇下打坐 4、坐地以干燥的石岩、木板或榻榻米(厚叠的草席)最佳,但仍须敷陈适度厚软的坐垫。
5、初学静坐时,多半无法双盘,则以单盘为宜单盘时臀部必须加坐垫坐垫的高矮依各身体状况而定,总以舒适为原则坐垫的软硬程度也必须适中,否则影响静坐的心情与效果 6、静坐时,最好微带笑容,因为人在笑时,神经自然会全部放松 7、初学静坐者,不可吃饱饭就打坐,以免消化不良肚子饿时可以打坐,但过度饥饿时则不可,以免分散心神 8、初学不要勉强坐太久以时间短、次数多为原则 9、初学可对镜调整姿势,但不要望着镜子静修 10、去掉一切束缚,如手表、眼镜等 (初学时双足僵硬,盘法不妥;应把左足放在右足上或把右足放在左足上) 六妙法门 禅修为渐修法门,一切佛法大小乘皆由渐修而来,所谓的顿悟法门也须由渐修而来 大小乘的法门不离十念法,十念法中的念安那般那为一切修定法门之共法而天台宗的六妙法门也是念安那般那的一种同时,也是修证菩提道果之简要法门六妙法门包括:一数、二随、三止、四观、五还、六净 一、数息 所谓息,即是一呼一吸之间,叫一息,也叫一念数息就是听自己的呼吸,计算其次数数息的目的在于去除妄想数息,《达摩禅经》叫修“安那般那”,安那是出息,般那是入息在中文简称“出入息”我们的呼吸,呼出去叫出息,吸进来叫入息。
安那般那梵文,出、入、息,三样我们的呼吸出去,进来,进来,出去,这个中间交接的时候,一刹那空档,所以叫修出入息一出一入,不要故意,人自然有呼吸,当一呼一吸之间,出入息,这个一定住了以后,当下气好像很短暂,气也慢慢和顺了,定住了,念头、思想、杂念也少了 不用数之后即须随息,若强再计数,便是自增妄想至于计数的方法,大致分为下列三种: 1、由一数至十,再由十倒数至一,如此反复,做到呼吸时只有数字没有其他杂念(1、2、3……10、9、8……2、1……) 2、由一、二、三……按次计数下去,数到最后,这中间并没有杂念妄想,数字并没有差错,心念配合呼吸也就是初步的成功(1、2、3、4……99、100)如果在数息中间,岔入其他妄想,又须再来从头数起 3、数息分两种即数入与数出休弱多病者宜修数入息血气旺盛,欲望多者宜修数出息 数的过程呼吸对于风大的感受分别为风—气—息三个层次开始时,呼吸粗,称之为风,静定后,呼吸较细,称之为气再进一步,身心宁静,只有感觉自己内在呼吸,却听不到呼吸声音,这就是息到了息,就不要数了,即进入随 静坐数息时,呼吸自然,身体在放软,不要练气功(此非佛法的心行法门),耳朵回转听自己呼吸。
如在闹处修,听不到呼吸声,便用感觉来听 真正的禅定功夫,必须达于“坐忘”即忘了身体,忘了一切,才是定数息过程中,身心会有变化,常会发现病症,这些疾病潜伏在体内,经由修持才发觉数息功夫好,自然祛病延年,身心康乐 二、随息 数到了息就不要数,于是进入随的情况心息相一”,心念与气息如同盐与面粉结合成一体此时心息相依,气息一吸即到足,产生轻快之感,不想下坐但还未到禅定之境 随则作两种解释,一是跟到出入息,知道在进出,出入之间,第二随,就是任运让他去,一呼一吸,可是头脑清清楚楚的这个呼吸头脑清楚了以后,道家所讲的,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一步就可以做到了就是一条路线就可以到达,安那般那有如此的神妙,佛法任何的修持,没有这个法门的神妙 三、止息 息灭之后即止,如密宗的宝瓶气息也灭了,杂念也停了,称之为止止通四禅、八定与九次第定 四、观 观,即观察妄惑,达观真理 五、还 观之后为还,还就是回转之意回转到法身,般若,解脱 六、净 还之后为净此是真正的净土即如净土宗的唯心净土,清净法身经上六项,简略说明天台宗的六妙法门 七、一念之间即具备六妙法门 若已做到了止观双运,定慧等持,则可一念之间具足六妙法门。
止为定之母,定为止之果观为慧之母,慧为观之果六妙门中前三步,一数、二随、三止属于定学后三步,四观、五还、六净,则属于慧学领域 一般以为数息做好之后才了随息,随息而后才止息其实不然如一上座,一念之间即同时具备数、随、止、观、还、净程序望善自参证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