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与物理知识.docx
3页诗词与物理知识诗词是我国五千年灿烂文化的精髓,诗人在创作时巧妙地借用了许多物理知识,使其作品大放异彩而新课程理念强调“注重学科渗透”思想,我们在传承古代文化的同时从中获益的还应有隐藏其中的物理知识,而诗词类的物理试题成为近几年中考题一道亮丽的风景一、诗词中的能量知识1.苏轼的诗词“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诗词中涉及到能量转化情况是弹性势能转化为动能2.李白诗词“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诗词中的瀑布涉及到能量转化情况是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二、诗词中的参照物知识1.毛泽东的诗词“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万千河”,其中“坐地”是相对于地面是静止的,而“日行”则是相对于地轴在运动2.李白《望天门山》一诗中写到“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青山相对出”是以船为参照物,“孤帆日边来”是以河岸为参照物3.《闪闪红星》歌词中“看山恰似走来迎,仔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山走来迎”是以船为参照物,而“山不动,是船行”是以岸为参照物4.“昨夜一阵大风,把井吹到篱笆外面去了”井被吹到篱笆墙外是以篱笆为参照物的5.唐诗《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从物理学角度看,诗中的“月落”是以地面作为参照物的。
三、诗词中的热学和分子动理论知识1.陆游《村居山喜》中“花气袭人知骤暖,鹊声穿树喜新晴”诗词中“花气袭人”是花朵分泌的芳香油分子做无规则运动加快的结果,而温度影响分子运动的激烈程度2.张旭《山中留客》中“纵使晴明无雨色,乳晕深处亦沾衣”──露的形成(液化)3.白居易《暮江吟》“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露的形成(液化)4.王安石《梅花》“遥知不是雪,为何暗香来”──扩散现象(分子的热运动)5.唐诗《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霜的形成(凝华)6.郭沫若《游武夷泛舟九曲》“幽兰生谷香生径,方竹满山绿满溪”──扩散现象(分子的热运动)四、诗词中的声音知识1.唐诗《枫桥夜泊》“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声音是物体振动而产生的;能区分“钟”和“鼓”是根据音色来判别的2.郦道元的《三峡》中有“空谷传响,哀转久绝”的描写声音在传播的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要发生反射现象,当反射回的声音到达人耳比原声晚0.1s就可以听到回声3.唐朝诗人李益有一首诗叫《喜见外弟弟又言别》,其中描写道:“十年离乱后,长大一相逢,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从“问姓”中想起初见的“旧容”,可见声音中有一种特征让诗人唤起了十年前的记忆,这种特征是音色。
五、诗词中的光学知识1.诗人高骈在《山亭夏日》“绿树浓阴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诗句中“浓阴”是光沿直线传播的过程中,遇到不透明的物体形成的无光区域;而“倒影”则是光反射时的成像现象,并且所成的像是正立的虚像2.唐朝诗人孟浩然《宿建德江》“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平面镜成像知识3.“潭清疑水浅,池水映明月”──光的折射和反射4.范仲淹诗句“皓月千里,-静影沉壁”──光的反射,平面镜成像5.李白诗词“举杯邀明月,对饮成三人”──光的直线传播6.刘禹锡《望洞庭》诗句“湖光秋月两相知,潭面无风镜未磨”──光的反射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光的反射7.杜牧《盆地》诗句“齿破苍苔地,偷它一线天,白云生镜里,明月落阶前”──平面镜成像8.李白《早发白帝城》诗句“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光的色散9.吴伟《题饮图》诗句“岸上蹄踏蹄,水中嘴对嘴”──平面镜成像10.在“人面桃花相映红”这句诗中,用光学知识解释桃花红的原因是──光的反射11.在历代诗人们赞美桂林山水的诗篇中写有“群峰倒影山浮水,无山无水不入神”的著名诗句,诗中写的“倒影”是由于光的反射现象形成的清澈见底的漓江看起来比实际浅,是由于光的折射现象形成的。

卡西欧5800p使用说明书资料.ppt
锂金属电池界面稳定化-全面剖析.docx
SG3525斩控式单相交流调压电路设计要点.doc
话剧《枕头人》剧本.docx
重视家风建设全面从严治党治家应成为领导干部必修课PPT模板.pptx
黄渤海区拖网渔具综合调查分析.docx
2024年一级造价工程师考试《建设工程技术与计量(交通运输工程)-公路篇》真题及答案.docx
【课件】Unit+3+Reading+and+Thinking公开课课件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pptx
嵌入式软件开发流程566841551.doc
生命密码PPT课件.ppt
爱与责任-师德之魂.ppt
制冷空调装置自动控制技术讲义.pp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