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课时02化学与传统文化(原卷版)新课标试卷.docx

7页
  • 卖家[上传人]:说****
  • 文档编号:272519215
  • 上传时间:2022-04-02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40.88KB
  • / 7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课时02 化学与传统文化1.东汉魏伯阳在《周易参同契》中对汞的描述:“……得火则飞,不见埃尘,将欲制之,黄芽为根这里的“黄芽”是指 (  )A.金   B.硫 C.铜 D.铁2.明末清初著名的科学家宋应星在其《天工开物》中介绍:凡石灰,经火焚炼为用……百里内外,土中必生可燔石,石以青色为上,黄白次之石必掩土内二三尺,掘取受燔,土面见风者不用其中的“可燔石”是指(  )A.黏土 B.碳酸钠 C.碳酸钙 D.熟石灰3.唐代《新修本草》中有如下描述:“本来绿色,新出窟未见风者,正如璃陶及今人谓之石胆,烧之赤色,故名绛矾矣”绛矾”指(  )A.硫酸铜晶体 B.硫化汞晶体C.硫酸亚铁晶体 D.硫酸锌晶体4.《神农本草经》说“水银…熔化(加热)还复为丹”《黄帝九鼎神丹经》中的“柔丹”“伏丹”都是在土釜中加热Hg制得的,这里的“丹”是指(  )A.氯化物 B.合金C.硫化物 D.氧化物5.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下列古诗词中的物质变化只涉及物理变化的是(  )A.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B.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C.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D.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6.我国古代地理名著《水经注》中有如下记载:“屈茨二百里有山,夜则火光,昼则旦烟,人取此山石炭冶此山铁,恒充三十六国用”,下列有关理解正确的是(  )A.“石炭”是焦炭B.“山铁”是单质铁C.“石炭”能用于还原铁矿石D.“石炭”夜晚燃烧时不冒烟7.我国晋代《抱朴子》中描述了大量的化学反应,其中有:①“丹砂(HgS)烧之成水银,积变又还成丹砂”;②“以曾青涂铁,铁赤色如铜”。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①中描述的化学反应是可逆反应B.“曾青”是含有Cu2+的溶液,如硫酸铜溶液C.“积变又还成丹砂”中的“还”可理解为“被还原”D.水银能跟“曾青”发生置换反应生成单质铜8.对中国古代著作涉及化学的叙述,下列解说错误的是(  )A.《汉书》中“高奴县有洧水可燃”,这里的“洧水”指的是石油B.《黄白第十六》中“曾青涂铁,铁赤如铜”,其“曾青”是可溶性铜盐C.《本草纲目》中“冬月灶中所烧薪柴之灰,令人以灰淋汁,取碱浣衣”中的“碱”是K2CO3 D.《天工开物》中“凡石灰,经火焚炼为用”里的“石灰”指的是Ca(OH)29.古诗词或谚语中包含了丰富的化学知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选项古诗词或谚语涉及的化学反应类型A熬胆矾铁釜,久之亦化为铜复分解反应B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分解反应C美人首饰侯王印,尽是江中浪底来置换反应D真金不怕火,怕火便是铜分解反应10.化学知识无处不在,下列与常见古诗文记载对应的化学知识正确的是(  )选项常见古诗文记载化学知识A《梦溪笔谈》中对宝剑的记载:“古人以剂钢为刃,柔铁为茎干,不尔则多断折”剂钢指的是铁的合金,其硬度比纯铁的大,熔点比纯铁的高B《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胶体的丁达尔效应C葛洪《肘后备急方》:“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诺贝尔奖获得者屠呦呦对青蒿素的提取源于该文,其过程属于化学变化D《荀子·劝学》:“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冰的能量低于水的,冰转化为水属于吸热反应1.中国传统文化对人类文明贡献巨大,古代文献中记载了古代化学研究成果。

      下列常见古诗文对应的化学知识正确的是( )常见古诗文记载化学知识A《梦溪笔谈》中对宝剑的记载:“古人以剂钢为刃,柔铁为茎干,不尔则多断折”铁的合金硬度比纯铁的大,熔点比纯铁的高B《本草纲目拾遗》中对强水的记载:“性最烈,能蚀五金,其水甚强,惟玻璃可盛”强水为氢氟酸C《本草经集注》中记载鉴别硝石(KNO3)和朴消(Na2SO4)的方法:“强烧之,紫青烟起,云是真硝石也”利用焰色反应D《诗经•大雅•绵》:“堇荼如饴郑玄笺:“其所生菜,虽有性苦者,甘如饴也糖类均有甜味2.华夏文明源远流长,勤劳智慧的中国人民探索认知世界,创造美好生活的过程贯穿始终以下说法从化学视角理解错误的是(  )A日照澄洲江雾开,淘金女伴满江隈(唐)诗中包含了丁达尔现象B高奴出脂水,颇似淳漆,燃之如麻(宋)文中提到的“脂水”是指油脂C水银乃至阴毒物,因火煅丹砂而出(明)这段记载中,涉及氧化还原反应D百宝都从海舶来,玻璃大镜比门排(清)制玻璃的某成分可用于制造光导纤维3.中国传统文化、技术对人类文明贡献巨大下列关于古代文献对KNO3的说明不合理的是(  )选项目的古代文献说明A使用“凡研硝(KNO3)不以铁碾入石臼,相激火生,则祸不可测”——《天工开物》KNO3能自燃B性质“(火药)乃焰硝(KNO3)、硫黄、杉木炭所合,以为烽燧铳机诸药者”——《本草纲目》利用KNO3的氧化性C鉴别区分硝石(KNO3)和朴硝(Na2SO4):“强烧之,紫青烟起,仍成灰。

      不停沸如朴硝,云是真硝石也”——《本草经集注》利用焰色反应D提纯“(KNO3)所在山泽,冬月地上有霜,扫取以水淋汁,后乃煎炼而成”——《本草纲目》溶解、结晶4.中国传统文化对人类文明贡献巨大,也蕴含着很多化学知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清波杂志》卷十二:“信州铅山胆水自山下注,势若瀑布……古传一人至水滨,遗匙钥,翌日得之,已成铜矣这里的胆水是指CuSO4溶液B.《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烟花”是焰色反应C.“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中的“红泥”是因其含有氧化铁D.《傅鹑觚集·太子少傅箴》中记载:“故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里的“朱”指的是朱砂,古代常用的一种红色颜料,其主要成分是HgS5.明代宋应星所著的《天工开物》被誉为“17世纪中国工艺百科全书”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凡石灰经火焚,火力到后,烧酥石性,置于风中久自吹化成粉”中的“粉”为CaOB.“凡铁分生熟,出炉未炒则生,既炒则熟”中的“炒”为氧化除碳过程C.“凡将水银再升朱用,故名曰银朱(即硫化汞)”过程中涉及氧化还原反应D.“凡金箔,每金七厘造方寸一千片…金性又柔,可屈折如枝柳”说明了金有良好的延展性6.《经典咏流传》是档用流行音乐演绎经典诗词和文学作平、传承和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电视节目。

      下列有关古诗词中蕴含化学知识的说法,错误的是( )A.《客中行》:“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粮食发酵产生的酒精分散在酒糟中,可以通过蒸馏与酒糟分离B.《蚕妇》:“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丝绸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C.《延州诗》:“二郎山下雪纷纷,旋卓穹庐学塞人化尽素衣冬未老,石烟多似洛阳尘石油燃烧产生的黑烟可以用来制墨D.《陶者》:“广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黏土烧制陶器的过程中发生了化学变化7.中国传统文化对人类文明贡献巨大,古代文献中记载了很多化学研究成果下面的“诗”“情”“化”“意”,分析正确的是( )A.《梦溪笔谈》中对宝剑的记载:“古人以剂钢为刃,柔铁为茎干,不尔则多断折剂钢为铁的合金,其硬度比纯铁的大,熔点比纯铁的高B.古代记载文字的器物——甲骨,其主要成分是蛋白质C.《格物粗谈·果品》中记载:“红柿摘下未熟,每篮用木瓜三枚放入,得气即发,并无涩味文中的“气”是指乙烯D.“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中“玉”的成分是硅酸盐,该句诗表明玉的硬度很大8.《中国诗词大会》不仅弘扬了中国传统文化,还蕴含许多化学知识。

      下列诗词分析不正确的是(  )A.刘禹锡诗句“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金性质稳定,可通过物理方法得到B.李白诗句“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紫烟”指“香炉”中碘升华的现象C.王安石诗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爆竹的燃放涉及氧化还原反应D.曹植诗句“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这里的能量变化主要是化学能转化为热能9.中国传统文化对人类文明贡献巨大,我国古代的人民在那时候就已经广泛应用了相关的化学知识,古化文献中充分记载了古代化学研究成果下列关于古代化学的应用和记载,对其说明不合理的是( )A.《本草纲目》中记载“(火药)乃焰消(KNO3)、硫磺、杉木炭所合,以烽燧铳机诸药者”,这是利用了“KNO3的氧化性”B.李白有诗云“日照香炉生紫烟”,这是描写“碘的升华”C.《本草经集注》中记载了区分硝石(KNO3)和朴消(Na2SO4)的方法:“以火烧之,紫青烟起,乃真硝石也”,这是利用了“焰色反应”D.我国古代人民常用明矾水除去铜器上的铜锈〔Cu2(OH)2CO3〕10.下列关于文献记载的说法正确的是( )A.《天工开物》中“世间丝麻裘褐皆具素质”,文中“丝、麻”的主要成分都是蛋白质B.《肘后备急方》中“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该提取过程属于化学变化C.《抱朴子》中“丹砂(HgS)烧之成水银,积变又还成丹砂”,描述的是升华和凝华过程D.《本草纲目》中“用浓酒和糟入甑,蒸令气上,用器承滴露”,涉及的实验操作是蒸馏1.(2019•新课标Ⅱ卷)“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是唐代诗人李商隐的著名诗句,下列关于该诗句中所涉及物质的说法错误的是( )A.蚕丝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B.蚕丝属于天然高分子材料C.“蜡炬成灰”过程中发生了氧化反应D.古代的蜡是高级脂肪酸酯,属于高分子聚合物2.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史书记载中蕴含着丰富的化学知识。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本草纲目》记载“冬月灶中所烧薪柴之灰,令人以灰淋汁,取碱浣衣”,其中“碱”指的是K2CO3B.《易经》记载“泽中有火……上火下泽”,其描述的是CO在湖泊池沼水面上起火的现象C.《本草经集注》记载“强烧之,紫青烟起,云是真硝石也”,此法是利用焰色反应鉴别“硝石”D.《抱朴子》记载“丹砂(HgS)烧之成水银,积变又还成丹砂”,该过程为氧化还原反应3.我国古代科技高度发达,下列有关古代文献的说法,错误的是( )A.明朝的《本草纲目》记载“烧酒非古法也,自元时创始,其法用浓酒和糟入甄(指蒸锅),蒸令气上,用器承滴露该段文字记载了白酒(烧酒)的制造过程中采用了蒸馏的方法来分离和提纯B.汉朝的《淮南万毕术》、《神农本草经》记载“白育(碱式碳酸铜)得铁化为铜”,“石胆……能化铁为铜”都是指铜可以采用湿法冶炼C.清初《泉州府志志》物产条载:“初,人不知盖泥法,元时南安有黄长者为宅煮糖,宅垣忽坏,去土而糖白,后人遂效之该段文字记载了蔗糖的分离提纯采用了黄泥来吸附红糖中的色素D.晋代葛洪的《抱朴子》记载“丹砂烧之成水银,积变又成丹砂”,是指加热时丹砂(HgS)熔融成液态,冷却时重新结晶为HgS晶体。

      4.《经典咏流传》是档用流行音乐演绎经典诗词和文学作品、传承和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电视节目下列有关古诗词中蕴含化学知识的说法,错误的是( )A.《客中行》: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粮食发酵产生的酒精分散在酒糟中,可以通过蒸馏与洒糟分离B.《蚕妇》:“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丝绸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C.《延州诗》。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