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阴阳五行学说汇总.docx
14页论阴阳五行学说 论阴阳五行学说 阴阳五行学说是我国古代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也是中医学沿用至今的说理工具然而,由于近代以来人们对阴阳五行学说的曲解,引发了对中医学科学性的怀疑和争议科学发展史告诉我们,任何一门学科的发展都不能离开哲学,都必须采用一定的认识方法,而方法的性质则对自然科学的发展起着主导作用和很大的制约作用正如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所说:“不管自然科学家采取什么样的态度,他们总还是在哲学的支配之下因此,无论是继承中医、发展中医还是探讨中医的现代化,都不能不对阴阳五行学说作深入细致的研讨我们不揣浅陋,仅就这个问题谈一点看法 一、黄河中下游流域的地理气候环境是阴阳五行学说形成的物质基础. 正像任何事物的产生和发展都是有条件的一样,中国古代自然现的生成也是如此为了清楚地了解中医学的形成,我们不得不费一点笔墨简单讨论一下我国古代的地理环境特点 从亚洲地形图可以看到,中国大地是背倚高山大漠、面对辽阔海洋的一块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在中国的西部,是帕米尔高原,整个亚洲的地理形势以此为核心向四周辐射,形成了一系列高山峻岭其中,从帕米尔高原向东南,由北支喀喇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和南支喜马拉雅山;横断山包围形成了世界上最高、最大的高原;青藏高原(其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冰山雪峰直插云汉),成为中西陆上交通的巨大屏障。
从帕米尔高原向东北,天山;阿尔泰山、萨彦 岭;外兴安岭,横亘在蒙古高原外围,成为中国西北和北方的一道天然长城这两条由帕米尔高原分别向东南和东北方向延伸的巨大山系,对于地处欧亚大陆东端的中国来说,恰恰形成了“入”字形的包围之势,构成了封闭中国的骨架 在西南边境,喜马拉雅;横断山脉继续向东延伸,自西向东依次排列着南北向和西北东南向的巨大山脉,发源于青藏高原和横断山脉的伊洛瓦底江、怒江;萨尔温江、澜沧江、金沙江又顺山间谷地奔腾而出,从而形成了西南边境山河相间的险峻形势,使得黄河;长江流域文化与南亚次大陆以及西亚文化之间的交流非常困难航海事业发达以前,古代中国与西方世界的联系主要通过“丝绸之路”进行,但“丝绸之路”的开辟是艰难而冒险的,并非如一般人所想象的那样富于轻歌曼舞、美酒鲜花般的浪漫色彩我国的大西北,南屏青藏高原,北峙天山、阿尔泰山,西耸帕米尔高原,东部和中部分布着茫茫戈壁荒漠,由于四周高山耸立,无论是太平洋还是印度洋的湿润空气都很难到达这里,因而降水奇缺,景象荒凉丝绸之路只有顺着沙漠边缘的绿洲地带而行,但又必须穿越沙漠、戈壁和帕米尔山脉才能到达西域,行程中的艰辛难以言喻,汉代张骞和唐代玄奘的伟大莫不与此有关。
中国古代的唯物主义自然观虽然萌芽较早,但其形成却是历经春秋战国至秦汉才渐臻完备在这一段漫长的历史时期,人们把天下分为东、西、南、北、中五方,而将自己所处的中原地带看作是天下之中,是天底下最好的地方,周围四方不是太冷就是太热,不是风太大 就是太干燥翻开中国历史,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不仅蓝田人、周口店人、大荔人、半坡村人生活在黄土区内,而且本区也是历代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作为中国第一个朝代的夏后氏建都于阳城(今河南登封东)、斟(今登封西北)、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等地,其后西周都于今西安附近的镐京和丰京,东周都于洛阳,再以后秦都于咸阳,西汉都于长安(今西安),东汉都于洛阳,即便是都于山东临淄的齐国、都于河南开封的魏国、都于河南新郑的韩国、都于河南商丘附近的宋国、都于河北邯郸的赵国、都于河南淇县的卫国、都于山西翼城南的晋国、都于山东曲阜的鲁国等,不仅其都城都在黄河中下游流域,且其国家的疆域也都在此范围之内这一地域黄土肥沃,雨量虽不丰裕,却正集中于作物生长需要的夏季这些正是农耕世界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也是古代文化和科学赖以生成和发展的先决条件 古代的自然观和中医学便是在这样一种相对封闭的地理区域中 的良好的自然条件下萌发并成长起来的。
现在的黄河流域,单就自然条件而言,已经变得不能尽如人意,但在远古时代,其地理环境与今世却颇为不同据竺可桢先生研究,距今3000~5000年时(正是中华文明孕育发展的时期),黄河流域的平均气温比现在要高2摄氏度不要小看这小小的2摄氏度,它能把当时黄河流域的气候推到今日的长江流域我国现在的亚热带北界,基本上位于秦岭,而在仰韶 龙山文化时期,亚热带北界却大大向北推进,大约西起关中平原北缘,东渡黄河之后,顺汾河谷地北上,斜贯山西高原,而后循永定河谷地逶迤东进,直至渤海西岸大量的考古发现和抱粉分析表 明,在新石器时代,这里广泛分布着阔叶林和大片竹林,活动着如今只存在于热带、亚热带地区的动物如獐、象、貘、水牛、野猪、竹鼠等,这些生物群落,反映了当时黄河流域地下水和地表水都很丰富的温暖湿润的地理环境看一看《诗经》就能明白,这里的大自然完全可以用“莺歌燕舞,鸟语花香”来形容,这种优越的地理环境为古人类的生息繁衍提供了自然基础 可以说,今天的中国自然环境已经不是几千年前的以黄河中下游流域为中心的相对封闭的地理区域了但是,要探讨阴阳五行学说的形成,就必须把着眼点放在黄河中下游流域这块华夏文化发源地上,在这块具有春夏秋冬四季分明而夏季时间较长、夏季先热后暑,且暑期雨量集中暑湿交争,又可明显地把一年分为春、夏、长夏、秋、冬五时的地理气候特点的地域上来追寻中国古代自然现产生的轨迹,因为黄河中下游流域的地理气候因素就是其形成的环境基础,离开了这块具有春温、夏热、长夏湿(暑湿交争)、秋凉(燥)、冬寒的气候特点的地理环境,就无法探讨阴阳五行学说。
2阴阳五行学说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 在很久很久以前的远古时代,人们仰观天象,俯察地理,见星辰推移,昼夜交替,四季循环,万物终天那空洞深造的宇宙、纷繁灿烂的星辰、山川纵横的大地、千姿百态的自然,都在人们的心头打下一个个问号:天地万物是怎么来的?日月星辰为什么悬而不坠?长江大河为什么总向东流去?春夏秋冬为什么周而复始?人类自身又是从何而来?死后又向何处去……这些数不清的问题像解不开的谜,困 扰着一代又一代先人面对这种难解之谜,先民们是不甘心的考古资料表明,在人类历史的童年,人们就开始了对大自然和天人关系或曰人地关系的探索但在原始社会初期,由于生产力水平极端低下,人们还无法认识和解释各种自然现象,只能凭藉自己的直觉和丰富的幻想来理解世界,企图为自然、为社会、为人类找出当时最圆满的答案 最早出现的,大概就是自然宗教的意识了人们身处千变万化的天地之中,面对天地变化的巨大力量,感到自己太渺小了,开始幻想在各种自然现象的背后,一定有神灵在支配,认为天上繁星的闪烁,日月的运行,空中风雨雷电的出现,寒暑往来的变迁,地上山川泉石的形成,鸟兽草木的生死等,莫不有神灵在左右。
天有天神,山有山神,水有水神,土地有土地神,风有风神,云有云师,雷有雷公,雨有雨师……南方多雨,北方常旱,那是因为南方是雨师居住之处,而旱神则居于赤水之北(河西走廊北部大沙漠),因而那里终年不雨(《山海经·大荒北经》)直到春秋时代,不少人还认为山川之神、日月之神分别具有主宰水旱疫病和雪霜风雨的能力(《左传·昭公元年》)这种认识,正是原始自然宗教的遗存 到了氏族部落时代,又出现了“图腾崇拜”,这时的人们认为人与自然是浑然一体的,《诗·商颂·玄鸟》所谓的“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就是这种自然观的一种反映当时每个氏族部落都相信他们这个氏族与某种动物或植物或无生物有着亲属或其他特殊关系,而分别以某种自然物作为本族的保护者和象征而加以崇拜像黄帝部族,就 以云为图腾;炎帝部族,以火为图腾;共工氏以水、太嗥氏以龙、少噪氏以鸟作为自己的图腾 当人们从图腾崇拜中走出之后,又出现了巫术和祖先崇拜巫术是一种法术,它是人们幻想中的采用某些方法就能影响自然或影响他人的法术稍后,又发展为巫师们的咒语、祭扫、祈祷等迷信活动祖先崇拜最早便是对氏族部落共同首领的崇拜,这些首领在古代往往是征服自然的英雄,像传说中发明取火的隧人氏、架巢为屋的有巢氏、驯化动物的伏羲氏、遍尝百草分明五谷的神农氏等。
在这漫长的历史社会中,人们一方面不得不屈从于自然,对之顶礼膜拜;另一方面又不甘心完全受自然的控制,因而就出现了用想象来征服自然的壮丽神话:盘古开天辟地,女娲炼石补天,夸父追日,精卫填海……生动地反映了人类祖先企图征服自然的美妙幻想从科学史的角度来看,实际是当时人们从自己的认识水平对自然加以说明和解释的一种尝试 随着人类自身的成长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知识领域也不断扩大,自然界的神秘气氛也逐渐开始消退在渐渐清晰起来的视野中,宇宙慢慢地开始显现出它的本来面目从颛顼、尧到夏后氏,中国社会一步步跨入文明时代的门槛,对于自然与人的探索更是热情不减随着奴隶制的普遍化、神权的垄断与王权的形成几乎同时进行,这种权力逐步强化和集中,有些思想家就利用畏惧心理提出了天命论,反映在宗教思想上就是多神教向一神教的过渡其典型就是卜辞记载中能够主宰风雨变化、年成好坏、战争胜负、行动吉凶的上帝 随着阶级统治的出现,夏殷奴隶主贵族的天命神权论逐步形成奴隶主们声称,生产的丰歉,人事的休咎,一切吉凶祸福都为上帝所左右把自然界的山川、风、云、雷、电、水、火等现象也说成是受“帝”的主宰天命神权论是统治阶级的世界观,虽然当时占据统治地位,但与其相对的唯物主义的自然观也在人们改造自然、变革社会的实践中发展起来。
特别是后来“周小邦”代替了“大商朝”,人们开始对天命的神圣性产生了怀疑随着天文学和道家哲学的发展,天命观慢慢动摇,古代的自然观开始酝酿,阴阳五行学说出现了萌芽 3阴阳五行学说是对自然规律的抽象总结 3.1阴阳学说 古人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逐渐发现,大自然虽然物种纷繁,千奇百怪,五光十色,但整个自然界却又是浑然一体的自然界中所有生命现象的生息变化,都与天地的相互作用密切相关是天地的相互作用而产生了循环往复的白天与黑夜、温热与寒凉的自然变化,而天地间所有事物的运动变化,又都与这循环往复的白天与黑夜、温热与寒凉的自然变化息息相关为了探明自然界中各种事物的变化规律,古人便首先对左右着万物变化的天地自然的运动规律进行了归纳总结,阴阳学说便应运而生了 从现有的文字资料来看,阴阳的概念在周初就形成了这从现存最古老的典籍《尚书》、《易经》、《诗经》中可以得到证实一般认为《尚书》和《易经》的大部分文字成书于周前或周初,《诗经》成书于西周至春秋末年之间《尚书》和《易经》中阴阳只是单字出 现(《尚书》中单个阳字出现6处,单个阴字出现3处,《易经》中仅见一个阴字),而《诗经》中阴阳出现较多,且已有并列的阴阳出现,意义也已很丰富了。
说明至《诗经》成书的时候,阴阳学说已基本形成了 从这三部典籍中可以看出,最早所说的阴阳只是一个明与暗的相对的日常观念,仅反映了阳光照射到与照射不到这两种自然现象阳光照射到的地方就叫做“阳”,阳光照射不到的地方就叫做“阴”以后,随着人们对这两种自然现象的观察不断深入,阴阳概念的内涵也就不断的扩展 人们发现:阳光照射到的地方相对明亮,而阳光照射不到的地方相对黑暗;阳光照射到的地方相对温暖,而阳光照射不到的地方相对寒凉;太阳出来有阳光照射就是白天,太阳落下无阳光照射就是黑夜;在有阳光的相对明亮、相对温暖的白天地气向上蒸发,而没有阳光的相对黑暗、相对寒凉的夜晚则是天气向下沉降;地气上升于天而成云,云积到一定程度便形成雨而下降于地;位于南面和上面的光照充足而明亮温热,位于北面和下面的光照不足而黑暗寒凉;动物多是白天出动而夜间安静……于是,阴阳的概念中便逐渐增加了明与暗、热与寒、昼与夜、上与下、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