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法2浅谈汉语语法教学的原则与方法.ppt
30页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汉语语法教学的原则,一、语法术语尽量少用,初级阶段尤其如此,比 如:只 说“动作的趋向”、“动作持续的时间”、,“,表示可能”等,而不出现“趋向补语”、“时量补语”、“可能补语”等术语;只用“,V1,着,V2”,、“,Sb1,让,/,叫,/,使,Sb2+V”,、“,L+,有(,V,着),+N”,等格式,而不出现连动句、兼语句和存现句等术语二,、对所教内容须做浅化和感性化处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贯彻“深入浅出”的教学原则,对所教内容须做浅化和感性化处理用时间顺序原则可以解释和概括汉语语法中一些至今被认为互不相关的大量语句顺序原则A,动补结构:看懂、打破、洗干净、累得走不动了、,高兴得跳起来,B,连动句以及由“再”、“就”、“才”联结的句子:,小张上楼睡觉,我吃过饭再给你打,我们工作一结束他就来了,你给他钱他才给你书,C,状语和补语的顺序:,(,1,),a,猴子在马背上跳b,猴子跳在马背上2,),a,这次,我们大家得好好地干一场b,这件事,你们都做得很好汉语语法的时间顺序原则有时还会影响句子的可接受性如:,(,3,),a,他把黑板上的字擦了。
b*,他把黑板上的字写了c,他写字写在黑板上d*,他擦字擦在黑板上再如多项定语的顺序是汉语学习中的一个难点汉语多项定语一般的顺序为:,(1)表领属的名词或代词(2)数量词,(3)形容词(4)表性质的名词如:,他的一把小瓷茶壶,张三的两个破墨水瓶儿,象似原则指的是定语和中心语之间的距离取决于它们所表达的概念之间的距离表领属的体词总是离中心语最远,因为领有者对事物的影响和属性对事物的影响有本质的不同,事物一般不会随领有者的改变而改变,却一定会随属性的改变而有别,所以领有者和事物的概念距离一定比属性远,体现在语序上就是表领有者的成分出现在属性成分之前数量成分带有从事物中“拣选”出某些或某个的意味,所以它基本上是作用于概念的外延,但它对物体概念内涵的影响要稍稍大于领属者,如它可反映物体是否具有+可数这样的属性,而它本身又不可看作事物真正的属性,这正好说明了它夹在领有者和属性词之间的位置形容词表示的属性多为我们的感官所感受到的,或与心理估价相关的性质,他们与事物之间的联系没有名词表示的属性那么密切、直接;名词表示的属性多为事物较稳固的性质,如质料等如“破茶壶”和“瓷茶壶”在墙上挂地图”与“地图挂在墙上”,(1),他们在墙上挂地图。
2),地图挂在墙上3),她在花瓶里插花4),花插在花瓶里5),他们在教室里唱歌他们唱歌在教室里6),在地上掉手表手表掉在地上疑问,“在墙上挂地图”与“地图挂在墙上”意思有什么不同?汉语的处所到底应该放在动词前还是动词后?,三、句式、虚词使用条件须充分讲解,意义与形式并重,吕淑湘:语法书里一般都提出一些语法结构的公式,这是有用的,可是不够要知道公式是抽象的,它的具体实现不是无限制的有些组合符合这个公式,但是实际上没有这样的说法Sb+,把,+o+v+,在,/,到,+Place”,“,名,+,把,+,名,+,动,+,在,/,到,+,Place,如:*我把饺子吃在食堂他把衣服买在北京路除了形式上的说明之外,我们还应该说明,某一动作发生后使名词所代表的事物附着在处所名词所代表的地方,才能使用“把”字句如:,我把饺子放在桌子上他把衣服扔在床上再看“并”和“又”的区别:,“并”和“又”,词典、教材中的解释都是“副词,用在否定词前面加强否定的语气”没有说清二者的区别,所以学生常常用错,如:,(,1,),A,你们班的学生说都很怕你B*,我并不是老虎2,),A,老王卖房子的事你也知道了,?,B*,我又不知道哇。
老师:玛丽,昨天你去喝酒的时候看到班,长了吗?玛丽:老师,我昨天并没去喝酒学生,1,:我知道你喜欢她,为什么还不告,诉她?学生,2,:我并不喜欢她语气副词“并”的使用条件是:“强调说明事实不是对方所说的、或一般人所想的、或自己原先所认为的那样如:,很多中国人认为西方人的生活丰富多彩,实际上并不是这样语气副词“又”的使用条件是:强调说明不存在,某做法、某说法或某想法的前提条件或起因,以此,来达到否定该做法、该说法或该想法的目的如:,A,:小王天天上班迟到,你应该批评批评他B,:我又不是领导A,:明天我要早点儿起B,:为什么?明天早上又没有课A,他怎么突然不高兴了?,B,我又不是他肚子里的蛔虫四、切忌把话说死,宜采取柔性处理方法,1,条,词典、教材中解释:量词,用于细长的事物如毛巾、鱼、蛇、狗有学生会问:能不能说人呢?一条人?答不能,可会有学生问:那为什么可以说:一条好汉?这可能出自“赤条条来去无牵挂”,也可能受方言影响,如粤语说:条女2,又,讲“又”和“再”时,常说表重复,“又”用于过去,“再”用于将来那么“又”真的只能用于过去吗?看下边的例句:,(,1,),a,明天又是星期天了b,下个月又该放假了。
2,),a,明天看来又会下大雨b,你这样做,她又会生气的3,),a,她家里出了事,明天又要请假b,听说他又要结婚了上边三个例句中的“又”都不是用于过去的又”可以用来表示将来的重复,有三种情况:,A,用于表示将来肯定会出现的重复B,用于对将会重复出现的一种情况的估计又”后常出现“会”或“要”C,用于表示由于客观的需要或主观的意愿,将要重复出现某种情况3来,“来”和“去”分工明确,教材中的注释是“以说话人为基点,分别表示靠拢或离开说话人”但有学生问:为什么当我们听到有人敲门时,回答“来了、来了”,却不能说“去了、去了”?,在对话中,“来”也可以表示向听话人靠拢这是一种趋近的心理价值取向,即有意识站在对方立场看问题,以获得对方的认同和好感4动词重叠,我们经常对学生说,动词重叠不能用于否定,可是却有下边的情况:,(,1,)他每天不看看电视就觉得少了点什么2,)你也不想想,(,3,)不逛逛街就不知道现在的商品有多丰富这里动词重叠前边有否定词“不”,实际含义多是“应该做某事而没做”,深层含义仍是肯定的五、考虑篇章和语用因素,如“毕竟”,教材的解释:强调事物的状态、性质、特点,常用于强调原因学生根据教材的解释却造出了错句:,(,1,)我昨天毕竟病了,所以没来上课。
2,)中国菜毕竟油很多,所以我不太习惯毕竟”是一个语篇词,只有在一定的语言片段中才能清楚地揭示它的用法毕竟”的前后语境有两种情况,可分别分为“繁式”和“简式”A,繁式:(虽然),A+,(但是),B+,(因为)毕竟,C,简式:,B+,(因为)毕竟,C,(,3,),a,虽然他经常打你,但是你不能恨他,,因为他毕竟是你父亲b,你不能恨他,因为他毕竟是你父亲4,),a,虽然你身体很好,但是也不要做太剧烈的运动,,毕竟年纪大了b,你不要做太剧烈的运动,毕竟年纪大了B,繁式:(虽然),A+,(但是)毕竟,C +,(所以),B,简式:(虽然),A+,(但是)毕竟,C,(,5,),a,虽然他经常打你,但是他毕竟是你父亲,所以你,不能恨他b,虽然他经常打你,但是他毕竟是你父亲6,),a,虽然你身体很好,但是毕竟年纪大了,所以不要,做太剧烈的运动b,虽然你身体很好,但是毕竟年纪大了上课时,清楚地揭示出“毕竟”使用的语篇环境,学生就不会用错了再如“反而”也是一个学生错误率很高的词反而”,词典、教材中注释:连词,表示跟上文意思相反或出乎意料学生根据词典、教材中的注释却造出了错句:,(,7,)我要告诉大家,他不是个好人,反而他是个,大坏蛋。
反而”也是一个具有语篇意义的词,其用法为:,A,:某种情况按理说应该产生甲结果,B,:没想到甲结果没产生,C,:产生了与甲结果相反的乙结果如:,(,8,)他感冒了,吃了药应该会好些的,没想到感,冒不仅没好,反而更厉害了9,)现在是春天了,天气应该暖和了,没想到不,仅没暖和,反而更冷了六、重视汉语内部相关语法项目的对比,在讲解汉语虚词时,需重视相关语法项目的对比,以免学生混淆相近虚词的用法,可从语义、句法、语用等方面进行对比如:,辨析:往往、经常、常常、常,七、应区别初级阶段语法教学与中高级阶段语法教学,初级阶段语法教学与中高级阶段语法教学应区别对待初级阶段应坚持随机教学,只讲解课文中出现的语法点,不牵涉其他如:“他又喝了一杯茶”,表示同类动作或情况重复发生,不要讲“我又不是小孩”中的“又”到了中高级阶段,就要带有总结性质,系统地讲解语法点,要让学生了解一个语法形式不同的语法意义,如归纳,“起来”、“又”的用法等赵金铭(,1996,)提出对外汉语语法教学三阶段的看法:,初级阶段,主要是句法结构、句型、词序等形式语法模式;,中级阶段,主要注重句中成分语义关系及语义搭配、词汇的意义等语义语法模式;,高级阶段,是重语用的选择和词语的应用等语用功能语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