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江汉平原,我的家乡.pdf

5页
  • 卖家[上传人]:kms****20
  • 文档编号:45813468
  • 上传时间:2018-06-19
  • 文档格式:PDF
  • 文档大小:2.61MB
  • / 5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江汉平原,我的家 江汉平原, 是位于中国湖北省中南部的一个冲积平原, 由长江和汉水冲积而成, 其范围西起枝江, 东抵武汉,北达钟祥,南隔长江与洞庭湖平原相连,并与之合称为两湖平原由于该地地下水位极高, 甚至有离地面仅 0.5 米者,故此遇到大雨或梅雨时间过长时,极易发生内涝,民国时有“沙湖沔阳洲, 十年九不收”之谚该地农业发达,是中国重要的粮食产地,也是棉花的主要产区之一 概述概述 江汉平原总面积 3 万多平方公里,大部海拔 50 米左右河道曲折,湖泊密布,大部是古云梦泽的残留 部分,著名的有洪湖、长湖等该地农业发达,是中国重要的粮食产地,也是棉花的主要产区之一, 另外,水产养殖业也是当地重要的产业江汉平原上还拥有湖北省唯一的规模油田:江汉油田江汉 平原属副热带季风气候,具有雨量充沛、日照充足、四季分明等特点一年中,1 月平均气温最低;7、 8 月平均气温最高由于居于内陆、距海洋远,周围地形如盆地、集热容易散热难,河湖多、晚上水汽 多,伏旱时副高控制,因此夏季十分闷热 地理位置地理位置江汉江汉平原位于长江中游, 湖北省的中南部, 西起宜昌枝江, 东迄武汉,北自荆门钟祥,南与洞庭湖平原相连,面积约 4.6 万平方公里,主要包括荆州市的荆州区、沙市区、 江陵县、公安县、监利县、石首市、洪湖市、松滋市 8 个县市区及仙桃、潜江、天门 3 个省直管市, 并辐射周边武汉、孝感、荆门和宜昌 4 个市的部分地区。

      江汉平原因其地跨长江和汉江而得名,是中 国三大平原之一的长江中下游平原的重要组成部分 平原主属扬子准地台江汉断拗,地势低平,除边缘分布有海拔约 50 米的平缓岗地和百余米的低丘外, 海拔均在 35 米以下大体由西北向东南微倾,西北部海拔 35 米左右,东南降至 5 米以下,汉口仅 3 米平原内湖泊星罗,水网交织,垸堤纵横地表组成物质以近代河流冲积物和湖泊淤积物为主,属 细砂、粉砂及粘土,第三纪红层仅于平原边缘地区出露 长江、汉江和东荆河沿岸地势较高,一般在 8~38 米地貌上可分为两部分:①处于河床与人工堤防 之间的堤外滩地,现代冲积作用旺盛,地势较高,大部分在 30 米以上,土壤多为砂壤质②大堤以内 的堤内平原,一般较堤外滩地低 3~6 米,向内侧微倾,土壤多为厚层粉砂壤土 江河之间相对低下, 形成长形凹地,主要有汉北河与汉江间的天门河、汈汊湖凹地;汉江与东荆河间的通顺河、排湖凹地;东荆河与长江间的四湖(长湖、三湖、白露湖、洪湖)凹地;长江右岸的松滋河、王家大湖凹地等 凹地的地面高程多在 25~28 米,地表组成物质主要为粘土,地下水位一般离地表 0.5~1.0 米,甚有 不及 0.5 米者,每遇大雨,易成涝渍。

      江汉平原大小湖泊约 300 多个,重要的有洪湖、汈汊湖、长湖、排湖、大同湖、大沙湖等湖泊一般 底平水浅,是淡水养殖业的基地;又能调蓄江河水量,减轻平原旱涝灾害 自然气候自然气候 江汉平原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均日照时数约 2000 小时,年太阳辐射总值约 460~480 千焦耳/平方 厘米无霜期约 240~260 天,10℃以上持续期约 230~240 天,活动积温 5100~5300℃平原各地利 于棉花、水稻等喜温作物栽种年均降水量 1100~1300 毫米,气温较高的 4~9 月降水量约占年降水 总量的 70%汉江谷地为冷空气南下的重要通道,江汉平原首当其冲,春、秋季节常发生低湿阴雨,使 旱稻烂秧机率及二季晚稻空壳率较高;若遇梅雨过长、暴雨多的年份,初夏易遭洪涝;盛夏常为副热带 高压脊控制;秋季又多晴朗天气,故伏、秋干旱频次较多 历史文化历史文化 粮食与棉布是明清时期进入长途流通的两种主要农产品据吴承明的研究,明清时期这两种物品在市 场上均有增长, 特别是在清代 清中期每年约有 3600 万石稻谷进入长途流通领域, 除 600 万石漕粮外, 有 3000 万石是商品粮,这是晚明进入长途流通的三倍。

      其中长江三角洲是最重要的粮食输入区.第二 项最重要的商品是棉布,全部商品布的 15%或每年 4500 万匹进入长途流通市场按照舒尔 茨的逻辑,作为既产米江汉又产棉布的地区,江汉平原应该对这一不断扩大的 市场有更积极的反应,提高产量出口更多的稻米与棉布但如吴所示,在 18 世纪中期,只有湖北北部 (包括江汉平原部分地区)有些许小麦进入长途贸易;而江汉棉布只是长途贸易中的极小部分(比例不 详),90%棉布由江南提供 实际上,江汉平原清前期以后就很少出口米粮,而它所生产的棉布也主要 是为本地消费(特别是农家自身消费)下面将看到,在多数情况下,是否卷入市场与多种因素有关 外地移民移居江汉平原主要是因为那儿有大量可垦的荒地多数新到者是战争难民或灾民,及从人口 密度高的地方来的人,他们移人的主要目的是为生存他们当然希望在此新地方寻找到更好的生活 但因当地的水利条件,他们不得不适应环境的不断变迁他们垦荒意在获取生存之资,而不在追逐市 场利润有的小农虽也通过种植经济作物而卷入市场,但其行为严重受制于当地的环境条件 风俗习惯风俗习惯 1.吃黄鳝 江汉平原每逢端午节时,还必食黄鳝黄鳝又名鳝鱼、长鱼等。

      端午时节的黄鳝,圆肥丰满, 肉嫩鲜美,营养丰富,不仅食味好,而且具有滋补功能因此,民间有“端午黄鳝赛人参”之说 2.三月三,地米菜煮鸡蛋 菜煮鸡蛋的来历,有这样一个传说:三国时期,名医华佗来沔城采药,一天, 偶遇大雨,在一老者家中避雨时,见老者患头痛头晕症,痛苦难堪华佗随即替老者诊断,并在老者 园内采来一把地米菜,嘱老者取汁煮鸡蛋吃老者照办,服蛋三枚,病即痊愈此事传开,人们都纷 纷用地米菜煮鸡蛋吃,热潮遍及城乡华佗给老者治病的日期是三月初三,因此,三月三,地米菜煮 鸡蛋,就在沔阳形成了风俗以后逐渐传开,在江汉平原一带也盛行起来了 民歌民歌 江汉平原民歌支区江汉平原民歌支区::该区包括湖北、河南西南部以及湖南北部的部分地区,为古代楚文化的中心地带 使用西南方言古文化比较发达,民间艺术源远流长,至今在许多方面仍保留着古色古香的地方特色 民歌以田歌最突出,其次是灯歌、小调、风俗歌、山歌闻名的曲目有《黄四姐》、《洪湖渔歌》 政治经济政治经济 江汉平原物产盛,“人人都说天堂美,怎比我江汉鱼米乡”是他的真实写照江汉平原是我国少有 的稻,麦,粟,棉,麻,油,糖,鱼,菜都能大量出产的地区 江汉平原,旱地约占耕地总面积的 52%,水田约占 48%。

      旱地集中分布于堤内 江汉平原,堤内平原的棉田占耕地面积的 40~60%,个别地区高达 80%以上 1949 年后成为中国高产优质棉区之一水田集中分布于河间凹地和平原边缘,粮食商品率较高,为中 国重要商品粮基地之一 湖区大量围湖垦殖,湖田面积增加,田多劳少,耕作较粗放,单产水平较低而不稳定近年来,部分 实现了退田还湖平原的油料作物占有重要地位,以油菜、芝麻、花生为主 江汉平原的湖区是中国的著名水产区,不仅盛产青、草、鲢、鳙四大家鱼,鲤、鲫、桂、鳙、乌鳢等 鱼类亦丰还盛产虾、 蟹、贝类、 莲、藕、菱、芦苇和水禽其中多种水产品为重要出口商品随 水利建设与河湖的综合治理,水产由过去以天然捕捞为主,转而重视发展人工养殖 农业农业 棉花生产与经济行为 经济棉花乃清代江汉平原主要的经济作物,而棉布则是重要的商品之一这也与清代中国农村的基本 情况相似虽然江汉平原有不少有名的棉布品牌,并在全国各地有不同的市场,但如前所述,进入长 距离运销的数量十分有限在进入 20 世纪之前,江汉平原的棉花也主要是用作自纺自织的原料就地消 费,因棉花不耐水,只能种在旱地上,且对土壤质地也有特殊的要求;因其易受洪水危害,棉花又要 种在地势相对较高的地方以避洪水,但又不是山地,山地瘠薄且不易灌溉。

      如在清末汉川,棉花即主 要种在垸中,“棉……垸田多种之,山田种此者十仅二三” 河流改造河流改造 “长江万里长,险段在荆江”,一是夏季高水位时,长江水面往往高于两侧平原数米至十余米,二是 荆江河段曲流发育,河道弯曲,水流不畅汉江自古有“曲莫如汉”之说,其洪水量不及长江,但下 游河槽呈漏斗状,上宽下窄,每遇洪水,严重威胁两岸,与长江洪峰相遇,威胁更大当外江汛期,又适逢内湖水位上涨、地下水位增高的季节,外洪内涝,造成严重渍涝江汉 1949 年以前,平原水系十分紊乱,洪涝灾害严重,江、汉堤防年久失修,每遇大水常溃口成灾 从 1644~1949 年的 300 余年间,荆江大堤决口 19 次,其中 1931 年的决口,计有 9 县 33.3 万余公顷 良田被淹,12 万多人死亡,300 多万人流离失所1949 年以来,对荆江、汉江、东荆河等堤防进行了 整修加固、增高培厚,并于 1952 年和 1956 年先后建成了荆江分洪工程和汉江杜家台分洪工程特别 是 1968 年汉江丹江口水库(见丹江口水利枢纽)蓄水发电后,有效地控制了汉江上游洪水,与上述堤 防、分洪工程相配合,大大减轻了洪水对江汉平原的威胁。

      同时下荆江河段进行了上车湾、中洲子等 人工截弯取直工程,增加了泄洪量,提高了防洪能力 1949 年以来,大力调整了原有水系,开挖了西起天门县魏家台,东至汉阳县新沟镇,长近 100 公里的 汉北河;四湖地区长 126 公里的总干渠;东、西干渠、田关渠等几十条大、中型骨干排灌渠道至 80 年代初期,平原的排灌系统初步形成,减轻了旱涝灾害。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