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窦桂梅:对“新课标”的三种误读.docx

7页
  • 卖家[上传人]:cn****1
  • 文档编号:431253932
  • 上传时间:2023-11-14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16.74KB
  • / 7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窦桂梅:对“新课标”的三种误读--海石榴本文是关于窦桂梅:对“新课标”的三种误读--海石榴,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 所帮助,感谢阅读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实践,语文课堂教学确也出现了可喜的改观:满堂灌、 重道轻文、教师中心、肢解课文等现象正在淡出课堂可是我们也看到,事情有 朝另一个极端发展的趋势,也就是说,在不少教师那里,一味地跟风学招,正使 新课标遭遇误读的窘境这种态势如果不及时加以纠正,势必背离新课标的初衷, 最后断送了十多年来语文教学改革的成果一、失去目的的质疑近几年来,伴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新课标的出台,教师都在自己的课堂教 学中增加了“质疑环节”,以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学过程的“有的放矢”, 这些都是令人欣慰的但是,同时出现的低效率、低质量的“兜圈子”现象,也 应当引起我们的警醒1,虚晃一枪,两张皮我曾听过一堂课“瀑布”,在第一课时的最后环节,学生一连串提出好多问 题,比如,“好像叠叠的浪涌上岸滩”中“叠叠”是什么意思?“万丈青山衬着 一道白银”中怎么说是“白银”?“一座珍珠的屏”中“珍珠”是什么?面对学 生提问,教师的姿态只是倾听,点头,态度极其和蔼待学生都问完了之后,教 师说,很好,下节课我们一起解决这些问题一一为什么不趁热打铁而要留到下节 课?等到了“下一节”,学生的兴奋期已过,解疑的意义就不太大了。

      同时让我 担心的是:在下一节课,热情已经冷却的,可能不仅仅是学生,教师很可能不再 理会学生的提问,还按照自己的固有思路教学2,明知故问,走形式 学生质疑主要有两方面的意义:一是使教师清楚学生学习的难点、疑点,进 行有针对性的教学,提高课堂的效率二是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但是,我发 现,好多质疑就是注重形式,走过场一一为疑而疑看到题目你产生了什么问题?”这是我在另一节《瀑布》课上听到的发问 学生根据平时教师引导的习惯,开始了动嘴不动心的所谓质疑为什么写瀑布?” “怎么写瀑布的?”“瀑布是怎样的情景?”其实,这样的质疑纯属明知故问, 是服务于老师的思路的试想,我们每一个人在阅读的时候,看到题目,如果感 觉吸引人,就会很自然地阅读下去,怎么可能“停”在那里,思考“写什么”,“怎么写”,“为什么这样写”一一即便有,我也只能从阅读中寻找答案,而不 是坐在那儿傻想3,水上浮萍,不到位 高质量的“问”,应当是开山的斧子,深耕的犁杖学生质疑水平的不同, 其实正反映了教师教学和引导能力的高下如果学生的问题仅仅停留在“这个词 语我不懂”、“这个句子我不明白”上,我们教师就该好好反省自己了对字、 词、句进行解释,这些疏通性的问题,不应该成为课堂质疑环节的重点。

      研究性、 鉴赏性、评价性的问题,才应该成为教师学生质疑、探索的方向还说《瀑布》有些学生质疑:“白银是什么东西?”“我没见过珍珠,珍珠是 什么?”这些问题,作为四年级学生,应该事先查字典或者用其他办法解决,教 师不该为它们消耗太多的课堂教学时间学生真正应该思考的是这样一些问 题一一为什么远望,仿佛千丈青山衬着一道“白银”?这里作者怎么不形容是“珍 珠”?而在近瞧时“站在瀑布脚下仰望”,是“一座珍珠的屏”呢?要理解这些诗句,教师就须引领学生反复朗读深入体会:远望瀑布,灰白颜 色,而且色泽发乌,不透亮,就像白银一样,一种朦胧模糊的美当近在眼前, 瀑布一颗颗水滴宣泄下来,在阳光的照射下晶莹剔透,五光十色,像一座珍珠的 屏,美丽极了!这样,质疑才能达到应该有的目的,而不是仅仅停留在课堂上学 生理解的时候说的“白银比白色好听”的层次上4,千篇一律,不可取在实践中,好多老师设置质疑环节的最终结果是教学以失败而告终回顾自 己,我也出现过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比如,学生质疑,我跟着跑教师放弃了主 导作用,而且教材被肢解,成了支离破碎的问题课,以至于“整体感受”、“圆 融之美”成为遥远的童话《瀑布》,这么短小优美的一首诗,学生却提出那么多、那么碎的问题,让 老师一一解答。

      我想,这绝对不是叶先生希望看到的所以,我觉得,这篇课文 不必质疑,一旦质疑,诗的神韵就“散”了应当让学生在声情并茂的朗读中反 复感受瀑布和作品的整体美,即便对个别的词语理解也不必“较真儿”无论如 何,对于语文教学而言,深而真的“感受”永远比细而碎的“懂得”更重要二、场面生动的爆棚和学生心动的缺席在一次全国性的教学观摩活动中,我有幸听了一一不,“看”了十几节课 但见一个个年轻人站在讲台,犹如演员一般:他们表情丰富,声音抑扬顿挫,课 件精彩纷呈,吸引了学生的注意,也吸引了听课教师的眼球热闹之后,曲终人 散,回味所见所闻,个人感觉大多是生动而不是心动《棉花姑娘》一课,教学形式很丰富,唱、演、读、猜,一应俱全,学生也 很开心一一开心得都有些不合时宜了:棉花姑娘已经“病恹恹” 了,可教师却没 有抓住这个词引导大家体会棉花姑娘的痛苦,而是抛开文本所要表达的情感展开 教学,导致整节课成为一场游戏最后表演课本剧时,“棉花姑娘”们绽开笑容, 露出可爱的小白牙,嘻嘻哈哈地展示自己的“病恹恹”教学《秋天的怀念》,师生问好之后,教师一开口就动情地介绍本文的作 者一一史铁生,学生呆呆地听着教师没有让学生事先查资料,或者引导学生找 来课文选自《我与地坛》的小说来读一读。

      试想,仅凭老师的简单介绍,学生怎 能真正理解这位残疾作家当时的心境?学生如果没有情感储备,课堂上自然难以 实现高峰体验因此,整个课堂中,结合课件,教师作了动情的引导和启发,学 生被动地接受牵引,由于缺乏感受,回答简单空泛当老师引入《我与地坛》片断,进行大段的旁白时,学生表情茫然结果,“怀念”落了空孩子们看到的是老师自我情感的表达,说不定看着教师的 痛苦悲伤,他们心里觉得好笑呢教学《山行》时,整堂课教师围绕“诗与画”的教学形式展开于是课堂开 始了配画一一议画一一改画一一添画的教学流程几乎从头到尾,学生眼睛看的 是画,心里想的还是画一一画是为诗服务的,可是,整整四十分钟,学生只朗读 了几遍,也没有背诵可想而知,最终学生悟出的“诗”意有多少综上所述,我发现:青年教师注意外在的东西太多眼睛睁得很大,可学生 却没有被感染的理由;眉头锁得挺紧,可学生却觉察不到思考;声音真是好听, 可学生却没被打动;挤眉弄眼,忙于演练的结果,使学生被整得眼花缭乱、心浮 气躁,而应有的感动或体悟却没有发生教学效果反为过分花哨的形式所累所以,教师自己首先要静心,要钻进去,潜下去,积蓄内力,然后才有可能 引领孩子亲近课文。

      教师自身情感准备不足,自己没有被美文陶醉,就不要进课 堂情感不是可以做出来、演出来的,它是内心充盈时候的自然外溢因此,《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令我十分感动这是一位其貌不扬的老师, 他的语言声情并茂,他的眼神蕴涵丰富,深沉却不乏激昂,起到了激发和点燃的 作用究其原因,就是教师以自己的动情、动容感染了学生课文讲的是雷利一一一个北京二中的学生,在1 9 9 6年11月8日写给联合国秘书长加利的信 作者讲自己失去父亲和家庭幸福的痛苦,讲战争对人类和平的威胁,呼吁国际社 会停止战争4 0分钟里,对待课文,教师不是浮光掠影地潇洒走一回,而是引导学生反 复揣摩:默读一一思考一一想像一一朗读没有小组合作学习式的热烈讨论,没 有多个回合的问答我们看到,教师适当引用教学资源来升华课文表达的情感 比如大量的战争死亡数据:19 9 1年,海湾战争,12.5万人死亡;19 9 4年,卢旺达事件,50多万图西族人被杀;1 9 9 5年,阿富汗战争,5万人 死亡;1999年,科索沃战争,6.5万人死亡,几万人致残;2001年, “9?1 1”事件,3 6 0 0人死亡;2 0 0 3年,伊拉克战争,几万人死亡 1948年至今,有1600名联合国维和人员壮烈牺牲。

      读着这些数字,学生 不能平静了紧紧抓住文中爸爸张着的嘴呼唤的“和平!和平!和平”,教师让学生带着 感情进行反复朗读,引导学生联想到每一个“和平”仿佛在向制造战争的人呼喊, 向发动战争的国家呼喊,向一切侵略者呼喊……学生们在发言中这样表达:一个 人的死,影响的是一个家庭;千千万万个人的死亡,影响的就是给千千万万个家 庭带来不幸!当画面上出现因为战争母亲失去儿子、妻子失去丈夫、孩子失去父 亲、亲人那痛苦不堪的表情时,学生们情不自禁地朗读课文最后一段:“让二十 一世纪那已经能听到的脚步声为战争敲响丧钟,让明天的世界真正成为充满阳光 鲜花和爱的人类家园!”这声音响彻天空听着孩子们铿锵有力的呼喊声,我流 泪了……“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一一《文心雕龙》所标 识的高度,在这样的课堂里,学生有望达到;“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作者 胸有境,入境始如亲一一叶圣陶所说的道理,在这样的课堂里,也看到了实 践这样的实践才是教师真正的课堂这课堂像农民在田里种地,工人在工厂做 工一样自然实在当然这位教师高于农民种地,工人做工因为他懂得,自己面 对的是活生生的人因此,他的自然不是表演面对真实的学生,我们必须用真 切的行动在每天生活的课堂里演出一幕幕活剧,用真诚的话语在每天生活的课堂 里播撒一颗颗爱心的种子,用真挚的感情在课堂的每一分钟创造爱的永恒。

      用真 实的心灵在课堂四十分钟里体验生命的增值和律动三、脱离语文的学生之动简要说明:2 0 0 3年11月5日晚,中央电视台“当代教育课堂”栏目组 邀请北京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副主任康长运和我作为嘉宾,点评两节 “一课两上”形式的语文课以下记录的只是“谈话”的片段特殊背景:1 9 9 6年,大山深处的贵州省遵义市农家小学和东海之滨的浙 江宁波万里国际学校成为结对学校2 0 0 2年4月,农家小学教师来到万里学 校取经2 0 0 3年9月,宁波万里国际学校的部分师生来到农家小学回访,并 进行了部分学科的教学交流聚焦这次活动的特殊形式是同一个年级,同一个班 级,同一篇课文一一四年级的《燕子过海》教学片段一:教学伊始,遵义的岳琼老师根据学校现有条件,结合班上同学 没有见过大海的情况,找来大海的录音,让学生倾听感受大海破浪涛天的声音 万里的罗树庚老师带来了多媒体课件,伴随着《大海我的故乡》,画面展示了广 阔无边的大海教学片断二:教学燕子过海的情景时,岳老师让同学们模仿燕子飞行的动作, 体会燕子过海的艰辛岳老师还绘制了一幅画,让孩子们把亲手画的燕子贴到图 上去罗老师通过朗读“天连水,水连天,望也望不到边”,让学生了解海的“无 边无际”,接着理解“燕子过海”的段落一一罗老师也让学生体验燕子的飞行, 还让电脑里的“小博士”介绍了航海知识。

      最后,罗老师亲身示范,声情并茂地 朗读课文对话场景:片段看完了,主持人让我们就这两堂课谈谈感受于是我们发表 了如下意见:以往的课堂有“显性”目标,不是写在黑板上就是呈现在学生面前教学的 手段和教学过程都紧紧围绕这些目标来“抓落实”教师的确教得实,可是总感 觉教学的维度过“紧”刚才呈现的是动态生成的雏形课堂无疑两位教师开始 有意识用新的课程观、教学观来建构自己的课堂比如,教师想尽办法,采用听 录音、看画面、画图、表演等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了让学生“体验” 课文内容,学习燕子在海上飞行一段时,教师让学生表演燕子在“海上飞行”…… 自然,课堂中就会有许多无形的、开放的“元素”在潜移默化地生成着,内化到 学生可见,随着新的课程改革的推进,无论是农村教师还是城市教师,都在具体 的教学行为中开始有意识地体现着新课程中的相关理念,以达到尊重个体、激发 兴趣、唤醒潜能、升华情感的目的几点思考:第一,教学手段要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切莫“同一种调调” 罗老师采用的手段很城市化一一和孩子一起演唱《大海我的故乡》西部的农家 孩子虽然唱得整齐,但难免有“有备而唱”之嫌。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