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激荡四十年:中国企业1978—2018(全三册)读后感1500字.docx
1页激荡四十年:中国企业1978—2018(全三册) 读后感1500字作者:吴晓波本套装包含《激荡十年,水大鱼大》和《激荡三十年(上下册》),共三册激荡四十年:中国企业1978—2018(全三册)读后感当看完一本书,没能及时写下当时的想法与感受,于记录者来说是极大的遗憾当再次想要写点什么时,却头脑一片空白,却又不甘心如此随时间逐渐忘记激荡四十年这套书,总的来说,更趋向于故事性,就像跟室友调侃一样,我是把它当作故事一样来看的,因为整个信息量太大,作者在叙述时半夹个人感受,引起共鸣或思考不多因而姑且吸取信息,再加以提取与总结整套书是以中国企业的发展为主线,再夹杂历史和政治中国当下还健在的大企业,基本上在改革开放后10-30年内,完成了自身资本的原始积累相对于民营企业,能够发展起来有几种方式:一是村镇企业通过自身或官或商的身份,抢先抓住国家政策,以完成自身的资本积累,如华西村;一是企业家通过早期的加工生产,雇佣工人积累资本,又因为时代的局限性而挂靠集体经济下,当资本逐渐增大时,因为产权不明或纠纷而黯然陨落,或从此走上不断壮大,如万科;一是通过早期的技术,或者代理组装而不断发展壮大,走贸工技的道路,如联想等;一是通过早期的技术研发而走上技工贸的道路,如华为。
而对于国有企业,其作为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在早期,由于计划体制的僵化而生产积极性不高,常年亏损在民营企业的强势崛起下而逐步改革,当被民营企业强势攻击时,拿起权利和政策自卫,呈现出“国进民退”、“国退民进”的循环局面而在国家进行股份制改革时,在没有先例和相关法律法规的情况下,出现较多灰色交易,国有资产贱卖,国有企业私有化,一些人一夜之间因为股份改革成为千万富翁,也有些人因为灰色交易而沦为阶下囚在市场化、国际化的过程中,或许站在当时为了引入外资而给予特惠政策的角度上,有些许合理性,但也在一定程度上打压民族企业的发展,甚至出现企业破产或者并购,宁愿卖给外资也不愿卖给本国企业这究竟为何?或许是,“我不想得到的,你也不能得到”能解释对资本的认识,应该了解其逐利的特性,或许就能理解其在发展中的“谄媚”:在国内上市股价为3点几元,而在香港或美国上市股价为1点几元,而仅仅上市几月或几年之后,股价上涨几十倍,让购买的外国资本挣得钵满盆盈怪不得华尔街日报会说:“投资中国的企业,不是挣得很多,而是几乎所有”或许,会有这样的疑问:开放是真的让发展的效益反哺于人民,还是让资本掠夺了发展的效益?谁才是开放的受益者?或许正如R.G·柯林武德在《历史的观念》中写道:“我们可能走得太远了,以至忘记了当初之所以出发的目的。
前路茫茫,似乎看不到光亮,而当不断回顾历史,反思当年的“失误”或许能够在这浓雾中带来些许光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