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初二上学期期中古文复习卷(学生版).docx

8页
  • 卖家[上传人]:亦***
  • 文档编号:275140693
  • 上传时间:2022-04-09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23.28KB
  • / 8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初二上学期期中复习卷——课内文言文21、桃花源记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蓑(),落装()纸纷()o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 •()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伤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 ♦ •牙理()O 土地平旷(),屋舍()凭券(),有良田美池桑竹之膈( )o吩的()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 • • •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髻(),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 •还家,设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率子()邑人来此绝蟆(),不复出售(),修()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75 ()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o♦ • •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 •“不足()为外人道()也!”• •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 )• • •之及()郡卜,诋( )太守,说如吐([太守即漠()人随其往,寻()向所志,举()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 • •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 ♦一、解释文中加点词语意思二、一词多义:1)下列各组中,加点词语意思不相同的两项是()0A、不足为外人道也/莫道人生无再少B、余人各复延至其家/延年益寿• • • ♦C、渔人修异之/可爱者性蕃D、无案牍之芳形/积芳成疾2)下列各组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两项是()oA、忘路之远近/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B、白云先世避秦时乱/不知所云 • • • •C、可以调素琴/调兵谴将D、有仙则名/不可名状3)下列客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武陵人捕鱼为业/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 •B、问所从来,具答之/方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 *C、哥向所志/哥病终D、便扶回路/寻回所志二 翻连下面高孑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2、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3、阡陌交通,鸡犬相闻4、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5、便要还家,设洒杀鸡作食6、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四、整体感悟1、归纳本文主题:2、文章以武陵渔人 为线索,以 为顺序,按照渔人发现、、分为三个部分.3、文中与“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意境相似的成语是:, 此外出自本文的成语还有(任写三个)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世外桃源是作者陶渊明心目中的理想社会。

      在这个社会里,没有压迫,没有 剥削,没有纷扰;人们各尽所能,安居乐业,相处融洽B、这个故事颇有传奇色彩,亦真亦幻,反映了作者矛盾的思想,既表达了自己 美好的理想,又看到这个理想在现实世界中是不存在的C、木文采用了层层设疑的写法,表达了作者希望在现实中看到一个理想社会的 思想感情,也能激发读者的兴趣D、文中“其中往来种作”暗含了作者对桃源人终日耕作不得休憩的同情5、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是()A、在听了渔人对外界的介绍后,桃源人叹惋不已,从上下文推知,他们发出的 感慨主要是“山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的时光易逝感B、桃源人希望渔人不要把这里的情况告诉外界,目的是希望远离战乱和苦难, 永不受打扰,继续享受这宁静祥和的生活C、本文按照武陵捕鱼者无意发现桃林,意外撞入桃源,被告知不得外传,再到 外人复寻无果而终的顺序行文,脉络清晰,引人入胜D、该文语言优美凝练,很多语句已凝固为成语而沿用至今如“落英缤纷”“豁 然开朗”“鸡犬相闻” “黄发垂髻”等22、短文两篇陋室铭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 •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 •(可以潮((),阅金经。

      无冬竹之机(()之劳()形(♦ *)苔痕上阶绿,),往来无白丁 • •)..)耳,无拳病)南阳诸葛庐,)有? ”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一、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A、斯屋陋室/实事求尽C、谈笑有鸿儒/大展鸿图• •三、翻译下列句子:B、以为妙绝/夜久语声绡D、无案牍之劳形/形单影只• •二、下列各组中,加点词语意思不相同的两项是()0(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2)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3)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4)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四、理解感悟1、这篇文章主要写什么内容?作者要表达什么?这是什么写法?答:2、文中写了陋室哪些方面的特点?(从几个层面来展现陋室主人品德的高尚?)3、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开头运用类比立论,以“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概括全文主旨B、文章简要而生动地描述了 “陋室”内外的情景,先写室内生活之高雅,再写 陋室环境之清幽宁静C、文章最后连举三位古人来证明“陋室”不陋,并且巧妙地回应了开头,含蓄 无穷,发人深思D、本文夹叙夹议,不但有观点,有论证,而旦在论述过程中还有生动的描写爱莲说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苦()晋陶渊明缈()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石()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坏(),中通外直,不蔓()不核(),香远旗()清,亭亭()净棺(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 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乎众矣! 一、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二、翻译下列句子:(1)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2)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3)中通外直,不蔓不枝,(4)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三、理解感悟1、内容主旨全文以—为脉络,运用了 的手发,通过描绘事物的形象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借莲的 这种于污浊之中却亭亭净值的形象,表达了自己“举世皆浊,唯我独清”的人生志趣2、文章结构层次第一自然段描写莲的美好形象,突出莲的高贵品质作者在这一段将莲人格化, 主要从①生长环境②体态杏气③风度气质三方面具体描写莲的美好形象,象征 其IWJ贵品质3、从作者对莲的赞美来看,君子应该是怎样的人?答:4、本文自始至终采用衬托写法,用 衬托莲,从而表现了作者5、“莲之爱,同予者何人”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6、孟子认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而周敦颐认为“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 不妖”你同意哪种观点?举例说明7、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唐代著名哲学家周敦颐人品极高,胸怀洒落,他托物言志,写下了《爱莲说》。

      B、本文从始至终以“菊之爱” “牡丹之爱”衬托“莲之爱”,层层深入地写来, 意蕴无穷c、’濡善在篇末含蓄地表明自己要在污浊的世间独立不移,永远保持清白的操守 和正直的品德D、 “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可见 三者都具有象征不同人群的意义8、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比喻君子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又不孤高 自诩B、“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端正,因而美 名远扬;C、“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描绘了莲仪态庄重,令人敬重D、“菊,花之隐逸者也”,表明作者对菊的反感23、核舟记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密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 • ♦ •()形,各具情态尝贻()余核舟一,盖()• •大苏泛赤壁云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 • •()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箸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移之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 •左苏、黄共阅一手卷。

      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 手指卷,如有所语()o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 • •其两膝相匕匕()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等()弥勒,袒胸露乳,期()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回()卧右膝,训()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舟尾横卧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 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其船背稍事( ),则题名其.上,文日:“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 刻”,细若蚊足,钩画了了 (),其色卷(〔又用篆章一,文日“初平山人”,其色丹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磐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 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而计其长曾()不盈()• •寸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嘻,技亦灵怪矣哉!♦ • •一、在文中括号里解释加点词语二、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1、()A、鲁直耳左/面山而用B、右手手卷/手有百指C、如有所语/庭下如积水空明D、珠可历历数也/扶苏以数谏故• • • •2、()A、明有奇巧人/八分有奇B、盖大苏泛赤壁云/盖竹柏影也• • • •C、视端容寂/东坡右手执卷端D、高可二黍许/珠可历历数也三、翻.译句子:1、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2、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3、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4、而计其长曾不盈寸5、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四、理解感悟1、《核舟记》选自(朝代)编的,作者是(朝 代)的 o核舟上刻了宋代大作家 的《赤壁赋》《后赤壁赋》中的句子2、作者总计全核舟上所刻的人、物、文字数目,点明核舟的长度,有什么用意?3、下面对本文理解有错误的一项是()A、本文开头概括介绍了雕刻家王叔远的精湛技艺,点明了核舟的主题B、文章主体部分按空间顺序来写,先介绍核舟的正面,再介绍核舟的背面,而 在介绍核舟正面时,是按船头——船舱——船尾的空间顺序来写的,条理清晰 C、文章最后总括全文,呼应开头,用“嘻,技亦灵怪矣哉”作结D、本文语言平实、洗练,特别是摹写舟中人物情状,逼真而又生动24、大道之行也《礼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 • •()能,讲信修( )睦()故人不独亲()• • •其亲,不独干()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暮()、孤()、理()、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货学()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 • •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o• • • • •一、在文中括号里解释加点词语。

      二、翻译下面句子①选贤与能,讲信修睡②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③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④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三、理解感悟1、主旨归纳本文阐明儒家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的政治纲领和基本特征,展示了一个和平、 安定、祥和的理想社会,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社会的向往和追求,反映了当时广大 人民的美好愿望,也暗含对现实生活中黑暗现象的厌恶2、全文第一句中山迤二一词可以理解为治理社会的最高准则大道之行包括 三方面的内容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这也是治理“大同”社会的三个 准则3、下面对文章理解有误的一。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