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稳定粮食生产保障粮食安全行动措施.docx
6页稳定粮食生产保障粮食安全行动措施一、压实粮食安全责任(责任单位:各市、州、县人民政府,省 粮食安全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1. 认真贯彻落实关于粮食安全的重要指示精神,坚持“三保 一提”(保面积、保产量、保品质,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扎实做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常态化下的粮食生产工作,确保全年 粮食播种面积在75万亩以上、总产量在540亿斤左右严格 落实粮食安全行政“一把手”责任,省政府将全年粮食面积、产 量目标分解到各市州,各市州要将粮食种植面积落实到县、到 乡、到村、到种植主体和田块2. 强化责任目标考核,将粮食生产面积、总产量等指标纳入 各地乡村振兴考核内容,考核结果与“三农”资金安排挂钩二、坚定不移稳定粮食种植面积(责任单位:各市、州、县人民 政府,省农业农村厅、省农科院)3. 千方百计稳住水稻面积因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调减早稻的 县市,要增加中稻面积、稳定晚稻面积,确保各地水稻种植面积 稳定在2019年水平以上、全省水稻种植面积在34万亩以上4. 优化种植结构通过优选良种、配套良法,因地制宜建设 优质高产粮食生产基地板块,持续推进18万亩优质水稻核心 区( 5万亩再生稻区、6万亩特色功能稻区和7万亩稻田 综合种养区)建设;加快北纬31°以北地区10万亩优质专用小 麦生产基地建设。
5. 扩大优质高产旱粮面积引导农民种植玉米、豆类、薯类 等粮食作物,确保玉米稳中有增,达到11万亩以上三、大力提升种植技术水平(责任单位:各市、州、县人民政 府,省农业农村厅、省科技厅、省农科院)6. 落实“藏粮于技”战略,依托农业大学、农科院油料所、 省农科院等科研单位,推进科研、生产、市场深度融合,开展联 合攻关,推广稻虾、稻渔、稻油等绿色高效种养模式,提高粮食 生产综合效益加快选育一批稻渔综合种养、水稻“一种两收” 等生产亟需的优质高效水稻新品种,力争粮食作物优质品种种植 比例提高2个百分点7. 集成示范推广绿色优质高效、农机农艺融合、全程机械化 等新技术新模式,持续开展化肥农药减量增效行动,实现测土配 方施肥在粮食主产区全覆盖四、着力夯实粮食生产基础(责任单位:各市、州、县人民政 府,省农业农村厅、省自然资源厅、省水利厅)8. 严格执行耕地保护制度,确保全省耕地保有量和永久基本 农田保护面积不低于国家下达的考核数9. 抢抓春季农田建设的关键期,加快推进2020年度高标准农 田项目复工,确保在建项目不影响当季粮食生产,上半年完成主 体工程按照优先粮食生产功能区和粮食主产区的原则,及时下 达2021年度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6月底前完成项目前期工作,9月底前完成招投标手续,10月中旬开工建设,做到“建一块、 成一块”。
10. 坚持“粮田粮用”,加强耕地执法监督,坚决遏制耕地违 法违规利用规范发展稻渔综合种养,严守稻田综合种养田块“沟坑占比不超过稻田面积10% ”的红线,杜绝稻田“池塘化、 非粮化”现象,确保“稻渔双赢”五、切实做好防灾减灾(责任单位:各市、州、县人民政府,省 农业农村厅、省应急管理厅、省水利厅、省气象局)11. 严格落实重大病虫害防控责任和措施,按照不发生大面积 连片成灾的要求,突出抓好小麦条锈病和赤霉病、草地贪夜蛾、 水稻“两迁”害虫等重大农作物病虫害防控工作,确保主要粮食 作物病虫总体危害损失率控制在5%以内12. 强化病虫害防控的监测预警,加密增设草地贪夜蛾、水稻 “两迁”害虫的监测站点,推广应用植保无人机等先进施药机械,做到早发现早防治强化病虫害防控工作的技术保障,大力 推广绿色防控,力争全省粮食及重要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覆盖 面积达到30万亩以上强化病虫害防控的组织保障,支持培 育专业化防控服务组织,积极开展专业化统防统治,提高协同防 控效率,统防统治覆盖率达到42%以上13. 完善自然灾害应急预案,加强洪涝、高温、干旱等自然灾 害监测,多途径、多方式发布预警信息,及时指导开展防灾减灾 和灾后恢复生产,提高粮食生产抵御自然灾害风险的能力。
六、培育壮大粮食生产经营加工主体(责任单位:各市、州、县 人民政府,省农业农村厅、省市场监管局、省发改委、省财政 厅、省粮食局)14. 扶持一批“六有”家庭农场、“六有”农民合作社,开展 适度规模经营,发展订单生产,提升粮食生产规模化、组织化程 度培育一批“六有”社会化服务组织,大力开展代育代耕、代 种代管、代收代烘等托管服务,提升社会化服务水平,降低粮食 生产成本15. 实施“优质粮食工程”,坚持优粮优产、优粮优购、优粮 优储、优粮优加、优粮优销“五优联动”,重点支持一批综合实 力较强的粮食加工龙头企业,加快技术改造、装备升级和商业模 式创新,延伸粮食生产加工的产业链、价值链和供应链七、加强品牌培育(责任单位:各市、州、县人民政府,省粮食 局、省市场监管局、省农业农村厅、省财政厅)16. 实施粮食精品名牌培育工程,整合资源,集中力量打造一 批虾稻、再生稻、特色功能稻等优质特色粮食品牌,一批创新能 力强、生产水平高、质量信誉好的粮食精深加工企业品牌,一批 有地方特色、文化传承、市场认可的粮食区域公共品牌构建完 善“区域公共品牌+企业产品品牌”的母子品牌模式,合力推进粮 食品牌宣传、展示、交流平台建设,提升“中国荆楚味、湖北农 产品”社会影响力、市场竞争力和品牌美誉度。
八、落实扶持政策(责任单位:各市、州、县人民政府,省发改 委、省财政厅、省农业农村厅、湖北银保监局、省地方金融监管 局、省粮食局、中储粮分公司、省农发行)17. 认真落实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农机购置补贴、稻谷补贴等 强农惠农政策,提高农民种粮和地方政府抓粮“两个积极性”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农技推广、良种选育等农业发展资金要重 点向粮食生产倾斜,用于水稻育秧、机耕机插、机收机烘等关键 环节补贴产粮大县奖励资金要重点用于支持粮食生产18. 认真落实国家粮食收购政策,及时启动最低收购价预案, 鼓励多元化主体参与粮食收购,做好粮食收购服务,确保收购工 作有序,不出现“卖粮难”19. 推动粮食生产保险“扩面、增品、提标”,提升粮食生产主体 抗风险能力加大金融政策支持力度,大力推进银企对接,创新 适合粮食生产需求的金融信贷产品,缓解粮食生产主体融资难、 融资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