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清照的著名的诗词朗读.docx
10页李清照的著名的诗词朗读 李清照的词在当日很受人崇敬,如辛弃疾有时自称“效李易安体”可见她的影响今天我在这给大家整理了一些李清照的著名的诗词朗读,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李清照的著名的诗词朗读1 暗淡轻黄体性柔, 情疏迹远只香留 何须浅碧深红色, 自是花中第一流 梅定妒,菊应羞 画栏开处冠中秋 骚人可煞无情思, 何事当年不见收 【简析】: 这首《鹧鸪天》是一首咏桂词,风格独特,颇得宋诗之风,即以议论入词,托物抒怀 “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这十四字形神兼备,写出了桂花的独特风韵前句重在赋“色”,兼及体性;后句重在咏怀,突出“香”字桂有三种,白者名银桂,黄者名金桂,红者名丹桂常生于高山之上,冬夏常青,以同类为林,间无杂树又秋天开花者为多,其花香味浓郁暗淡”、“轻黄”二词,说明桂花不以明亮炫目的光泽和艳娇媚的颜色取悦于人虽色淡光暗,却秉性温雅柔和,自有情怀疏淡,远迹深山,唯将浓郁的芳香常飘人间 以下转入议论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反映了清照的审美观,她认为品格的美、内在的美尤为重要何须”二字,把仅以“色”美取胜的群花一笔荡开,而推出色淡香浓、迹远品高的桂花,大书特书。
自是花中第一流”为第一层议论梅定妨,菊应羞,画栏开处冠中秋为第二层议论连清照一生酷爱的梅花在“暗淡轻黄体性柔”的桂花面前,也不能不油然而生忌妒之意而颇为称许的菊花也只能掩面含羞,自叹弗如接着又从节令上着眼,称桂花为中秋时节的花中之冠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为第三层议论传说屈原当年作《离骚》,遍收名花珍卉,以喻君子修身美德,唯独桂花不在其列清照很为桂花抱屈,因而毫不客气地批评了这位先贤,说他情思不足,竟把香冠中秋的桂花给遗漏了,实乃一大遗恨 这首词以群花作衬,以梅花作比,展开三层议论,形象地表达了词人对桂花的由衷赞美桂花貌不出众,色不诱人,但却“暗淡轻黄”、“情疏迹远”而又馥香自芳,这正是词人品格的写照这首词显示了词人卓而不群的审美品味,值得用心玩味 李清照的著名的诗词朗读2 湖上风来波浩渺, 秋已暮、红稀香少 水光山色与人亲, 说不尽、无穷好 莲子已成荷叶老, 清露洗、蘋花汀草 眠沙鸥鹭不回头, 似也恨、人归早 【简析】: 这是一首秋景词,词人以其独特的方式,细腻委婉又具体形象地传达出一种特色鲜明的阴柔之美 “湖上风来”句起语不俗,避开俗套秋高气爽,常见风平波静,而一旦朔风初起,便会吹起悠远的水波,宣告着深秋到了,所以说“秋己暮”。
而一句“红稀香少”,更通过自然界色彩和气味的变化,进一步点染了深秋的景观大自然总是宜人的,深秋季节却别有滋味,在这里,不说人们如何的喜爱山水,倒说“水光山色与人亲”,将大自然人情化、感情化了正是这“与人亲”,方换得人与景亲,也才能真的领略到大自然的水光山色中的景物美,所以,所说的“说不尽、无穷好”言之有根,是从心田深处发出的真诚的赞颂之语 下片虽然仍是对秋景色的继续描绘,但却不是简单的重复莲实叶老、露洗蘋草,都标示着深秋的时令,人所共见,却易于忽略,一经点染,便觉秋意袭人而在沙滩上勾头缩颈睡眠的鸥鹭等水鸟,对于早早归去的人们头也不回,似乎以此表示了它们的不满在这里,鸥鹭也人格化了,与上片的山水的感情化似是同样手法,但却一反上片的山水“与人亲”,而为鸥鹭对人恨,这一亲一恨之间就带给读者以清新多样之感,且通过人们在郊外的不能久留,更深一层地透露出深秋的到来 这首词造景清新别致,描写泪细密传神,巧妙地运用拟人化手法,写出了物我交融的深秋美意,耐人寻味 李清照的著名的诗词朗读3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宋] 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李清【今译】 还时常记得出游溪亭, 一玩就玩到日黑天暮, 深深地沉醉,而忘记归路 一直玩到兴尽,回舟返途, 却迷途进入藕花的深处 大家争着划呀,船儿抢着渡, 惊起了满滩的鸥鹭 [解释] ①溪亭:临水的亭台 ②沈:同“沉” ③争:同“怎” [赏析] 这是一首忆昔词寥寥数语,似乎是随意而出,却又惜墨如金,句句含有深意开头两句,写沉醉兴奋之情接着写“兴尽”归家,又“误入”荷塘深处,别有天地,更令人流连最后一句,纯洁天真,言尽而意不尽 现存李清照《如梦令》词有两首,都是记游赏之作,都写了酒醉、花美,清新别致这首《 如梦令》以李清照特有的方式表达了她早期生活的情趣和心境,境界优美怡人,以尺幅之短给人以足够的美的享受 “常记”两句起笔平淡,自然和谐,把读者自然而然地引到了她所创造的词境 常记”明确表示追述,地点在“溪亭 ”,时间是“日暮 ”,饮宴以后 ,已经醉得连回去的路径都辨识不出了 沉醉”二字却露了心底的欢愉 ,“不知归路”也曲折传出留连忘返的情致,看起来,这是一次给留下了深刻印象的十分愉快的游赏果然,接写的“兴尽”两句,就把这种意兴递进了一层,兴尽方才回舟,那末,兴未尽呢?恰恰表明兴致之高,不想回舟。
而“误入”一句,行文流畅自然,毫无斧凿痕迹,同前面的“不知归路”相呼应,显示了主人公的忘情心态 盛放的荷花丛中正有一叶扁舟摇荡舟上是游兴未尽的少年才女,这样的美景,一下子跃然低上,呼之欲出 一连两个“争渡 ”,表达了主人公急于从迷途中找寻出路的焦灼心情正是由于“ 争渡”,所以又“惊起一滩鸥鹭”,把停栖在洲渚上的水鸟都吓飞了至此,词嘎然而止,言尽而意未尽,耐人寻味 这首小令用词简练,只选取了几个片断,把移动着的风景和怡然的心情融合在一起,写出了青春年少时的好心情,让人不由想随她一道荷丛荡舟,沉醉不归正所谓“少年情怀自是得 ”,这首诗不事雕琢,富有一种自然之美 李清照的著名的诗词朗读4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宋] 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解释】 ①绿肥:指枝叶茂盛红瘦:谓花朵稀少 【评解】 这首小词委婉地表达了怜花惜花的心情,也流露了内心的苦闷词中着意人物 心理情绪的刻画以景衬情,委曲精工轻灵新巧而又凄婉含蓄极尽传神之妙 【集评】 黄蓼园《寥园词选》:“一问极有情,答以‘依旧’,答得极淡。
跌出‘知否’二 句来,而‘绿肥红瘦’,无限凄婉,却又妙在含蓄,短幅中藏无数曲折,自是圣于词者 胡云翼《宋词选》:李清照在北宋颠覆之前的词颇多饮酒、惜花之作,反映出她那 种极其悠闲、风雅的生活情调这首词在写作上以寥寥数语的对话,曲折地表达出主人 公惜花的心情,写得那么传神绿肥红瘦”,用语简炼,又很形象化 《唐宋词百首详解》:这首词用寥寥数语,委婉地表达了女主人惜花的心情,委婉、 活泼、平易、精炼,极尽传神之妙 这首小令,有人物,有场景,还有对白,充分显示了宋词的语言表现力和词人的才华 “ 昨夜雨疏风骤 ”指的是昨宵雨狂风猛 疏,正写疏放疏狂,而非通常的稀疏义当此芳春,名花正好 ,偏那风雨就来逼迫了,心绪如潮,不得入睡,只有借酒消愁酒吃得多了,觉也睡得浓了结果一觉醒来,天已大亮但昨夜之心情,却已然如隔在胸,所以一起身便要询问意中悬悬之事于是,她急问收拾房屋,启户卷帘的侍女:海棠花怎么样了?侍女看了一看,笑回道 :“还不错,一夜风雨,海棠一点儿没变!”女主人听了,嗔叹道;“傻丫头,你可知道那海棠花丛已是红的见少,绿的见多了吗!?” 这句对白写出了诗画所不能道,写出了伤春易春的闺中人复杂的神情口吻,可谓“传神之笔。
以“浓睡”、“残酒”搭桥,写出了白夜至晨的时间变化和心理演变然后一个“卷帘 ”,点破日曙天明,巧妙得当然而,问卷帘之人,却一字不提所问何事,只于答话中透露出谜底真是绝妙工巧,不着痕迹词人为花而喜,为花而悲、为花而醉、为花而嗔,实则是伤春惜春,以花自喻,慨叹自己的青春易逝 李清照的著名的诗词朗读5 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 [宋] 李清照 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 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 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解释】 ①玉簟:光华如玉的席子 ②雁字:指雁群飞时排成“一”或“人”形相传雁能传书 【评解】 这是一首抒写离情别绪的词,重在写别后的相思之情上片虽没有一个离情别绪的 字眼,却句句包孕,极为含蓄下片则是直抒相思与别愁词以浅近明白的语言,表达 深思挚爱之情,缠绵感人全词轻柔自然,歇拍三句尤为行家称赏 【集评】 伊士珍《瑯嬛记》:易安结缡未久,明诚即负笈远游易安殊不忍别,觅锦帕书 《一剪梅》词以送之 王灼《碧鸡漫志》:易安作长短句,能曲折尽人意,轻巧尖新,姿态百出。
这首词作于清照和丈夫赵明诚远离之后,寄寓着不忍离别的一腔深情,是一首工巧的别情词作 词的起句“红藕香残玉簟秋 ”,领起全篇,上半句“红藕香残”写户外之景,下半句“玉簟秋”写室内之物 ,对清秋季节起了点染作用全句设色清丽,意象蕴藉,不仅刻画出四周景色,而且烘托出词人情怀意境清凉幽然,颇有仙风灵气花开花落,既是自然界现象 ,也是悲欢离合的人事象征;枕席生凉,既是肌肤间触觉,也是凄凉独处的内心感受起句为全词定下了幽美的抒情基调 接下来的五句顺序写词人从昼到夜一天内所作之事、所触之景、所生之情前两句“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写的是白昼在水面泛舟之事,以“独上”二字暗示处境,暗逗离情下面“云中谁寄锦书来”一句,则明写别后的悬念接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两句,构成一种目断神迷的意境按顺序,应是月满时 ,上西楼,望云中,见回雁,而思及谁寄锦书来谁”字自然是暗指赵明诚但是明月自满,人却未圆;雁字空回,锦书无有,所以有“谁寄”之叹说“谁寄”,又可知是无人寄也词人因惦念游子行踪,盼望锦书到达 ,遂从遥望云空引出雁足传书的遐想而这一望断天涯、神驰象外的情思和遐想,无时无刻不萦绕于词人心头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句,承上启下,词意不断。
它既是即景,又兼比兴 其所展示的花落水流之景,是遥遥与上阕“红藕香残”、“独上兰舟”两句相拍合的;而其所象喻的人生、年华、爱情、离别,则给人以凄凉无奈之恨 下片自此转为直接抒情,用内心独自的方式展开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二句,在写自己的相思之苦、闲愁之深的同时,由己身推想到对方,深知这种相思与闲愁不是单方面的,而是双方面的,以见两心之相印这两句也是上阕“云中”句的补充和引申,说明尽管天长水远 ,锦书未来 ,而两地相思之情初无二致,足证双方情爱之笃与彼此信任之深这两句既是分列的,又是合一的合起来看,从“一种相思”到“两处闲愁”,是两情的分合与深化其分合,表明此情是一而二、二而一的 ;其深化 ,则诉说此情已由“思”而化为“愁”下句“此情无计可消除”,紧接这两句正因人已分在两处,心已笼罩深愁,此情就当然难以排遣,而是“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了 “此情封锁计可消除,才下眉头 ,却上心头三句最为世人所称道这里 ,“眉头”与“心头”相对应 ,“才下”与“却上”成起伏,语句结构既十分工整,表现手法也十分巧妙,在艺术上具有很强的吸引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