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年级必背(新).doc
22页目 录(上)1. 《所见》 清 袁枚2. 《山行》 唐 杜牧3. 《赠刘景文》 宋 苏轼4. 《夜书所见》 宋 叶绍翁5. 《饮湖上初晴后雨》 宋 苏轼 6. 《望洞庭》 唐 刘禹锡 7. 《同十一醉忆元九》 唐 白居易8. 《采莲曲》 唐 王昌龄 9. 《菊花》 唐 元稹10.《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唐 刘长卿11.《登飞来峰》 宋 王安石12.《扬子江》 宋 文天祥13.《望阙台》 明 戚继光14.《送朱大入秦》 唐 孟浩然15.《相思》 唐 王维16.《蚕妇》 宋 张俞17.《雨过山村》 唐 王建18.《留别王维》 唐 孟浩然19.《七绝•为女民兵题照》 毛泽东20.《菩萨蛮•大柏地》 毛泽东一、《所见》 清 袁枚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古诗释义: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嘹亮的歌声在林中回荡忽然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就马上停止唱歌,一声不响地站立在树旁古诗赏析:此诗写了作者偶然所见牧童骑牛唱歌想捕捉知了的一件小事,通过对牧童的动作神态变化的描写,表现了牧童天真活泼机智灵活的性格和热爱大自然情趣的特点描绘了一幅林中牧童一派天真快乐的画面,表达了作者对田园风光的喜爱之情全诗通过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生活的描写,直接抒发生活的感受,看似闲情逸致,实则寄托情思,用语活泼自由、浅显明了做一做:1. 这首诗描写的是 季的景色2. 这首诗通过对牧童的 变化的描写,表现了牧童天真活泼机智灵活的性格和热爱 情趣的特点3.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二、《山行》 唐 杜牧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古诗释义:沿着弯弯曲曲的小路上山,在那白云升腾的地方居然还有几户人家。
停下马车是因为喜爱深秋枫林的晚景,枫叶秋霜染过,艳比二月春花古诗赏析:这首诗描绘的是秋之色,展现出一幅动人的山林秋色图诗里写了山路、人家、白云、红叶,构成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这些景物不是并列的处于同等地位,而是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有主有从,有的处于画面的中心,有的则处于陪衬地位简单来说,前三句是宾,第四句是主,前三句是为第四句描绘背景、创造气氛,起铺垫和烘托作用的 做一做:1. 停车坐爱枫林晚, 2. 这首诗描绘的是秋之色,展现出一幅动人的 3.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三、《赠刘景文》 宋 苏轼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古诗释义: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只有那开败了菊花的花枝还傲寒斗霜一年中最好的景致你一定要记住,那就是在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秋末冬初的时节啊。
古诗赏析:这首诗是送给好友刘景文的一首勉励诗诗的前两句写景,抓住“荷尽”、“菊残”描绘出秋末冬初的萧瑟景象后两句议景,揭示赠诗的目的诗人这样写,是用来比喻人到壮年,虽已青春流逝,但也是人生成熟、大有作为的黄金阶段,勉励朋友珍惜这大好时光,乐观向上、努力不懈,切不要意志消沉、妄自菲薄抒发了作者的广阔胸襟和对同处窘境中友人的劝勉和支持,托物言志,意境高远 做一做:1. 一年好景君须记, 2. 诗的前两句写景,抓住 描绘出秋末冬初的萧瑟景象3. 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四、《夜书所见》 宋 叶绍翁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古诗释义:瑟瑟的秋风吹动梧桐树叶,送来阵阵寒意,江上秋风吹来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然看到远处篱笆下的一点灯火,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古诗赏析:这首诗是诗人客居异乡,静夜感秋所作,抒发了羁旅之愁和深挚的思乡之情。
一句写梧叶,“送寒声”,微妙地写出了夏去秋来之时,旅人的敏锐感觉二句接以“江上秋风”四字,既点明秋风的起处,又进一步烘托出了寒凉的气氛三、四句写儿童挑促织,表面上看似乎与“客情”无关,实际上是用儿童的快乐——无忧无虑,来反衬自己旅居的孤独和愁思做一做:1. 这首诗的作者是 代的 2. 知有儿童挑促织, 3.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五、《饮湖上初晴后雨》宋 苏轼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古诗释义: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西湖水微波粼粼,波光艳丽,看起来很美;雨天时,在雨幕的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也显得非常奇妙若把西湖比作古美女西施,淡妆浓抹都是那么得十分适宜古诗赏析:这首诗前两句是描写:写晴天的水、雨天的山,从两种地貌、两种天气表现西湖山水风光之美和晴雨多变的特征,写得具体、传神,具有高度的艺术概括性,以致有人评论说,古来多少西湖诗全被这两句扫尽了。
后两句是比喻:天地之间,人类最灵;人类之中,西子最美在前两句描写的基础上,把西湖比做美女西施,说它和西施一样同为天下灵与美的极至,何况又经过淡妆或浓抹的精心打扮呢!表达了作者喜爱西湖做一做:1. 这首诗的作者是 代的 2. 这首诗前两句是 3. 这首诗后两句是 六、《望洞庭》 唐 刘禹锡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古诗释义:洞庭湖上月光和水色交相融和,湖面风平浪静,犹如未磨的铜镜远远眺望洞庭湖山水苍翠如墨,恰似白银盘里托着青青的田螺古诗赏析:这是诗人遥望洞庭湖而写的风景诗,明白如话而意味隽永第一句从水光月色的交融不分写起,表现湖面的开阔廖远第二句用镜子的比喻表现夜晚湖面的平静第三句写远望湖中君山翠绿的色彩,这里的“山水”实际只是指山,即湖中的君山第四句再用一个比喻,将浮在水中的君山比作搁在白银盘子里的青螺全诗纯然写景,既有描写的细致,又有比喻的生动,读来饶有趣味做一做:1. 这首诗的作者是 代的 。
2. 这是诗人遥望洞庭湖而写的 3. 第四句将浮在水中的 比作搁在白银盘子里的 七、《同十一醉忆元九》 唐 白居易花时同醉破春愁,醉折花枝作酒筹忽忆故人天际去,计程今日到梁州古诗释义:花开时我们一同醉酒以消除浓浓春愁,醉酒后攀折了花枝当做行令筹子突然间,想到老友远去他乡不可见,计算一下路程,你今天该到梁州了古诗赏析:唐人喜欢以行第相称这首诗中的“元九”就是在中唐诗坛上与白居易齐名的元稹其这首诗的特点是,即席拈来,不事雕琢,以极其朴素、极其浅显的语言,表达了极其深厚、极其真挚的情意而情意的表达,主要在篇末“计程今日到梁州”一句这里,诗人意念所到,深情所注,信手写出这一生活中的实意常情,给人以特别真实、特别亲切之感做一做:1. 这首诗的作者是 代的 2. 这首诗中的“元九”是 3. 这首诗给人以 、 之感。
八、《采莲曲》 唐 王昌龄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古诗释义:采莲少女的绿罗裙融入到田田荷叶中,仿佛一色,少女的脸庞掩映在盛开的荷花间,相互映照混入莲池中不见了踪影,听到歌声四起才觉察到有人前来古诗赏析:这首诗写的是采莲少女,但诗中并不正面描写,而是用荷叶与罗裙一样绿、荷花与脸庞一样红、不见人影闻歌声等手法加以衬托描写,巧妙地将采莲少女的美丽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全诗生动活泼,富于诗情画意,饶有生活情趣前两句侧重于客观描写,后两句侧重于写主观感受,客观描写与主观感受相结合的手法,很好地表现了人花难辨、花人同美的引人遐想的优美意境做一做:1. 这首诗的作者是 代的 2. 前两句侧重于 3. 后两句侧重于写主观感受 九、《菊花》 唐 元稹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古诗释义:一丛一丛的秋菊环绕着房屋好似到了陶渊明的家。
绕着篱笆观赏菊花,不知不觉太阳已经快落山了不是因为百花中偏爱菊花,只是因为菊花开过之后再无花可赏古诗赏析: 菊花,不像牡丹那样富丽,也没有兰花那样名贵,但作为傲霜之花,它一直受人偏爱第一句“秋丛绕舍似陶家”的“绕”字写屋外所种菊花之多,给人以环境幽雅,如陶渊明家之感第二句“遍绕篱边日渐斜”表现了诗人专注地看花的情形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点明了诗人爱菊的原因也含有对菊花历尽风霜而后凋的坚贞品格的赞美做一做:1. 这首诗的作者是 代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