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老子中的柔术.doc
3页浅谈《老子》中的“柔术”【摘要】道家思想博大精深,涵盖哲学、政治、文化、军事等方面,常以妙想奇思,独树一帜 而受到世人的亲睐和赞同道家名著《老了》中的“无为”派生出为人处世的“柔术”,这个“柔术” 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若”:二是“守柔曰强”它们奠定了中国人独特的涉世智慧木文主 要就《老子》中的“若”与“柔”提出一些独特的看法关键词】道家“若” “柔” 《老了》中国悠久灿烂的古代文明,孕育了中国四大文化:兵、农、医、艺,培育了中国式的智慧春 秋战国时期孔、孟、老、韩等百家思想促使这棵智慧Z树生根发芽经过T年的风吹雨打,这棵树 已结岀硕硕果实中国智慧包含很多内容,其中就有几T•年来沉淀的为人处世的方法和策略在这 里面一个重要的处世方法就是“柔术”,其根基就是《老子》的哲学思想先秦齐派哲学基木上都是讨论社会问题的政治哲学,道家老学也是如此然而道家却把抽象的 政治哲学形象化、普遍化,让各阶层人士祁能了解和应用,这就增强了它在社会生活方面的实用性 那么何谓道家呢?所谓道家是指以道为世界力物的木原,以自然无为为力物的根本法则,以柔弱不 争为道的表现形式的学术派别《老了》一书是道家理论精髓的集合,它体现的思想以“无为”最浓 厚。
《老子》第三章言:“为无为,则无不治”,故无生有,无为便派生了处世的'‘柔术”这个“柔 术”是指现代人总结道家思想后,突破性的提出的一种为人处世的方法《老子》中处世的“柔术”有这方面内容,一曰“若”,二云“守柔曰强”先讲“若”《老了》四十一章:“明道若昧,讲道若退,夷道若类;上徳若谷,大白若辱,广 徳若不足,质真若渝,大方若隅……”《老了》四十五章:“大成若缺,其用不脾大盈若冲,其用 不穷大真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这里面都提到了 “若”字若”可以解释为“好象”就 是说,一个完美的人格不会在意外表上的显露,要想成功,有时就要与世推移,随俗方圆后世无 论是帝王将相,还是普通百姓,都从这里学到不少处世的学问这种学问就是“韬晦”之学可以 说是“以退为进”,“以守为攻”其实质不外乎一个“装”字《三国演义》第二十一冋“曹操煮酒 论英雄,关公赚城斩车胄”中道:“……玄徳也防曹操谋害,就下处后园种菜,亲自浇灌,以为韬晦 Z计后当曹操说英雄只有他与刘备时,刘备大惊,将筷子丢掉,但他随机应变说:“一震Z威, 乃至于此这虽然是小说,有虚构的成分,但就是“韬晦”2学的真实写照国人从古至今对“若” 字的应用数不胜数,人们从“若”中捞取的益处也非常多。
其实这个“若”字就直接体现出《老子》 中阐述的辩证思想:矛盾对立统一与相互转化,如“直屈”、“巧拙”、“辩讷”等等道家理论思想是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中最富于辩证思维的道家思想充分肯定矛盾相对性与绝对 性的矛盾统一《老子》一书把这种辩证法记录得详详实实对于矛盾对立面的相互转化,道家老学 堪称经典,是经验性的,具体性的例如我们说的“大巧若拙”中的“巧拙”,就是摆脱抽象,增加 经验,总结彷史后的具体化的结果正是这种结果,这种处世之道才能大众化,普及化,才能被我 们接受如果是纯逻辑的哲理,那么是不是会与现实相脱离呢?能不能够引起全民的共鸣呢?我想 答案应该很了然吧我们用“若”字掩盖我们“有为”的欲望,但从表面上看是“无为”而量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 发生飞跃,引起质变时,温暧便真正地“有为” 了,从而“无为”升华到“无不为”《老子》三章: “为无为,则无不治《老子》三十七章:“道常无为而无不为在“无为”转化为“无不为”的 过程中,“若”贯穿其中刘备由鱼变成龙,“若”起重要作用用郑板桥的名言概括“若”:难得糊 涂我们不必评价“若”是好是坏因为“若”只是一种工具工具是看它有无使用性于是芸芸 众生纷纷拿起这个“王具”,上演了许多经典瞬间,积累了许多经验,正是这些经验的叠加,才使得 “若”更加实际、丰满,才被国人紧紧握在手中。
下面讲“守柔曰强”守柔曰强”是老学著名的思想这种思想很重视“柔”、“弱”、“贱” 三个字《老了》云:“弱者,道之用也,兵强则灭,木强则折,故贵以贱为木,高以下为基,天下Z至柔驰骋于天下Z至坚”等等,都在强调这三个字一则告诉我们只有重视“柔”、“弱”,处于“柔 弱”一方就不会被战胜比较现实一点的说法,就是不要过分暴嘉白己的力量或者优势,要善于隐 蔽白己的优势和强大,要保持住白己的性情,要能持久,和有韧性,软化和转化矛盾,取得胜利 二则让我们懂得逆境的优势所在,学会在忍让和委屈中生存下去,积蓄力量,蓄势待发,从而取得 最后的胜利完成一件困难的事情,要从容易做的事情做起;干一番伟大的事业,必须从平凡的小事入手 道家理论强调从点滴起步,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进,不能一曝十寒道家运用“物极必反”的思想观 察社会生活,得出了 “贵以贱为本”和“柔弱性刚强”的结论,揭示了贵与贱,柔弱与刚强的辩证 关系一般人尊贵贬贱,追求刚强,鄙视柔弱,道家则特别指出有贱才有贵,有柔弱才有刚强,并 认为“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Z能胜,以其无以易Z弱Z胜强,柔之胜刚,夭下莫不知, 莫能行所以说,凡强大白夸,心想高居人上Z人,结果必被厌弃,凡居人下,而柔弱H守之人, 最终必受人推戴,反居人上。
古时的圣人明白先人后己,把H己的利益和事情放在脑后,以他人利 益为重,这样的结果白身有时反而占先正所谓“先天下Z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些祁是道 家观察生活体验生活的真实感悟和具体实例他们充分说明了正反相生,反客为正的道理这种思 想就是由反得正,知雄守雌,以退为进,从而“无为”至“无不为”道家这种“守柔曰强”的观点总结了处世经验,启发了我们的智慧重视“柔” “弱”有两层含 义:一是重视白己的“柔弱”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终称雄于世;我们知道的韩信忍胯下Z辱终成大器 他们重视了白己的“柔弱”,不气馁,不言败,并利用了对方轻“柔弱”的失谋一举成功二是重视 他人的“柔弱”百姓对于当权者是弱势群体,但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唐太宗就认识到了这一点, 从而岀现了贞观Z治守弱曰强”虽产生久远,但现在仍是涉世社交、商务办公等方面的经典Z谈 尤其针对刚步入社会的年轻人,这一点更为重要守柔曰强”的思想是一种沉着冷静的思想,是一种清醒理性的思想,这种思想的现实意义很 强烈,不是伎俩,而是一-种维系生存的法则这种法则可以服务于个人、团体,其至是民族和国家 汉初的文呆Z治,和亲匈奴;当今中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祁可以说用了这一思想。
柔”看似于劣 势,但实质上有一种“向强”的趋势常言道:“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即是如此只 要作为主体的我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握好时札那么“以柔克刚”的景象就会出现,到那时 就是真正的“刚强”而不是趋势了然而当主体真正处于“强”的优势下,千刀不能忘记“柔”有 两方面,千万不要忘记自己“强”的表面不是“柔”的本性所以“守柔曰强”体现道家的辩证法, 体现生活的法则而这种法则既有辩证法的严谨,又有生活艺术的生动,可以说是道家老学中的经 典Z言,我国古代的经典Z辩了这就是道家著作《老了》中的两个方面:“若”和“柔”,及由此派生的为人处世的“柔术”在 中国传统伦理道徳文化中,倫道两家最为重要,两家相互学习,相互渗透,相互影响道家的不狂 暴、重经验、现实性和服务生活等特点在国人思想中根深蒂固,在为人处壯的经验上,道家老学奠 定了中国人独特的涉世智慧总Z,道家思想不仅看到矛盾两方面相互依存、相互转化,意识到矛盾双方的统一性和斗争性, 而且阐述了量的积累对质的变化的作用,提出“物极必反”论断,透露出“否定之否定”定律若” 与“柔”这两方面内容,就岚接体现上述观点虽然,道家的辩证法不可能是彻底的、完美的,但 从整体上看,却极富创新意义,并且蕴含丰富的生活法则,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宝贵财富。
我 们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新局血下,把对传统文化的批判与继承统一起来,运用“扬弃”的方法, 把传统文化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起来,发扬创新精神,使老树开出新花参考文献】唐凯麟《白然与道徳——道家伦理道徳精辟》湖南大学出版社1999年3月第一版任继愈《老子新译》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5月第二版罗贯中《三国演义》海南出版社新闻出版中心1993年12月笫一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