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大英博物馆藏至正十一年青花云龙纹象耳瓶是民国仿古瓷.doc

14页
  • 卖家[上传人]:cn****1
  • 文档编号:459406860
  • 上传时间:2022-09-28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937.50KB
  • / 14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大英博物馆藏至正十一年青花云龙纹象耳瓶是民国仿古瓷 高家炬一、大英博物馆藏至正十一年青花云龙纹象耳瓶的来历故事还要从一位收藏和研究中国古陶瓷的英国人珀西瓦尔·大维德爵士说起,据洪作稼介绍,他已经从多方面查询和收集这位收藏家的生平资料,用以研究西方人对于中国陶瓷的鉴赏学和历史影响在他收集的资料中表明,大维德曾数次到中国寻宝,通过中国某银行购得大批清宫藏瓷,并在各地古玩行大量收购各种古董,这就是今天大维德中国艺术馆的馆藏基础这次搜宝大行动让大维德更加热爱中国古瓷器,此后他结识了中国福建旅英华侨吴赉熙,当得知吴的手中有两只元代青花大瓶,他便欣然买了下来这两只大瓶据吴赉熙所说是来自北京智化寺的寺藏之物,不过琉璃厂的古董商们都拒绝收售瓶子颈口的几行落款非常特别,这数行青料写就的“供养款”可不同于一般的青花纹饰,很可能是大瓶的订制者为向神明供奉的器物而签的款识信州路玉山县顺城乡德教里荆塘社,奉圣弟子张文进喜舍香炉、花瓶一付,祈保合家清吉,子女平安至正十一年四月良辰谨记,星源祖殿胡净一元帅打供在这5行62字的落款中,包括一个极为重要的年份“至正十一年”,这是中国元代末期的一个年号,也正是这位至正皇帝,强大的王朝在他手中消耗殆尽为什么古董商不肯收这两只大瓶呢,问题正出在落款上。

      元无青花,此乃国史之定论也”原来,传统的古董商怎么都不肯相信这种书写了“至正十一年”款识的大瓶真是元代之物吴赉熙后将其带到英国,就这样两只大瓶也加入了大维德的收藏1929年,英国学者霍布逊见到了这批藏品,对于这位著名的中国古陶瓷研究者来讲,远没有中国古董商的窠臼之绊,当他辨认出大瓶颈部的纪年款,立即兴奋地在一家名为《老家具》的杂志上公布了自己的发现,文章标题就是《明以前的青花瓷》,不过文章并没有立即引起学术界或者收藏界的关注时光荏苒,1950年的时候,大维德将他的全部瓷器都捐赠给了伦敦大学,伦敦大学的亚非学院因此成立了大维德中国艺术基金会,并且将这批稀世珍品陈设展出,这就是洪作稼多次观察“大维德瓶(云龙纹象耳瓶)”的地方直到20世纪50年代,美国学者约翰·波普拾起了霍布逊的发现,他还将这对大瓶与远在伊朗和土耳其博物馆收藏的一批中国青花瓷器进行类比,完成了两篇名为《14世纪青花瓷器:伊斯坦布尔托布卡普宫博物馆所藏的一组中国瓷器》和《阿德比尔收藏的中国瓷器》两本著作因为大维德瓶上有“至正”年号,因此一些人就把这些青花以及与此相类似的都称为“至正型元青花”,在以后数十年的研究中,人们都将这两只大维德瓶作为元青花的标准器。

      以上文字是我找到的关于大英博物馆藏至正十一年青花云龙纹象耳瓶最具可信度的介绍文本(撰文\于汐) 当然还有其他的一些文本,但都大同小异从文本中我们得到的信息是:英国人大维德爵士是一个中国古瓷器的收藏者,1929年前来中国淘宝,在购得一些清宫藏瓷及其他古玩后,结识了福建旅英华侨吴赉熙吴赉熙将两只写有“至正十一年”字样的花瓶卖给了大维德英国学者霍布逊在大维德那里见到了这两只花瓶,看到花瓶上有“至正十一年”字样就兴奋地写了一篇文章《明以前的青花瓷》,引起了收藏界的关注到20世纪50年代,美国学者约翰·波普写了两本书《14世纪青花瓷器:伊斯坦布尔托布卡普宫博物馆所藏的一组中国瓷器》和《阿德比尔收藏的中国瓷器》,使写有“至正十一年”字样的大维德花瓶被肯定为元朝瓷器后来的人就把大维德花瓶当作了元青花的标准器大维德花瓶现藏于大英博物馆图1 至正十一年青花云龙纹象耳瓶 大英博物馆藏二、大英博物馆藏至正十一年青花云龙纹象耳瓶辨伪从前述我们知道:大英博物馆藏至正十一年青花云龙纹象耳瓶也就是大维德花瓶(准确地说应该叫“张文进花瓶”)是英国人大维德爵士于1929年从旅英华侨吴贲熙处购买既然是购买之物,之前又没有传承历史记录或考古出土记录,是否真是元朝至正十一年生产烧制的青花瓷器,就应该认真研究一下,不是吗?下面就这一问题谈谈个人看法。

      1、大维德花瓶的瓶颈上写有“至正十一年”字样或者说铭文,就理所当然地认为瓶子是元朝烧制的,这只是不懂景德镇瓷器生产历史的普通人的思路懂得景德镇瓷器生产历史的人都知道:景德镇从明朝开始就生产仿古瓷,据李申盛介绍: 清蓝浦《景德镇陶录》记载,明嘉靖、隆庆间,以仿宣德、成化瓷器而成名的崔国懋,号称崔公窑,为当时民窑之冠又有周丹泉“尤精仿古瓷,每一名品出,四方竞重购之”万历时昊十九,仿制白釉脱胎瓷,所制“卵幕杯”、“流霞盏”最为著名明代永乐、宣德、成化三朝是有明一代制瓷业的最高峰,这时仿烧的宋汝、哥、龙泉等器,其精美程度不亚于宋代真品王世贞的《觚不觚录》中说到:“十五年来忽重宣德,以至永乐、成化价亦增十倍”,由此明中后期做器纷纷仿写前朝题款,其中以仿宣德、成化最为流行到了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瓷器更是登峰造极,雍正、乾隆皇帝多次命景德镇督陶官唐英仿烧历代名瓷,所仿的宋五大名窑以及明永乐、宣德、成化等朝瓷器,在釉色、胎质、造型、纹饰方面多已达到最理想的境界在唐英的直接管理和指导下,仅雍正朝后期,便烧造出仿古品种四十余,另有创新品种十几乾隆时又有更多品种问世这一时期的仿古瓷技术上精益求精,绝无牟利目的。

      特别是官窑的产品,烧造为皇宫御用当然更不敢真的用来鱼目混珠所以此时仿品并不仿写前朝年款,而是直书本朝年号,如清乾隆时有“大清乾隆仿古”专款逮至清末民初,赏玩古瓷所好者日众,瓷器买卖交易兴隆,由此市场需求所引,造假仿古能手辈出可以说,上自原始社会彩陶、黑陶,下至唐三彩、五代越窑、邢窑与宋五大名窑,乃至明德化白瓷及明清各朝代各品种的景德镇官窑瓷器等等,几乎无不仿作而且在用意上,明确是为了冒充真品,以图暴利,所以在做工上,更是处心积虑,“神似”追求境界,“形似”追求细节,古瓷赝品在这时达到了历史上的最高水平,真正“形神兼似”再看一看今天的景德镇,北京的潘家园古玩市场,你随处都可以看到琳琅满目写着历朝历代款识的瓷器这些当今生产却写着前朝年款或以前的日期的瓷器被称着仿古瓷,是景德镇瓷器的一个门类所以我们看到,在古玩市场,写有大元国至正某年的仿古瓷器遍地都是如果认为这些瓷器是元朝生产的就太可笑了因此,景德镇瓷器上的年款并不一定表示瓷器的生产时代或日期图2 现代景德镇仿古瓷器 2、景德镇生产仿古瓷瓷器,是为了迎合一些喜欢附庸风雅的人士的需求,生产量一般不是很大景德镇大量生产的还是普通的实用瓷器。

      这些正常生产的普通实用瓷器,都有其时代特征每个时代生产的瓷器其特征有所不同这也是今天的人们可以通过瓷器上的特征去判断瓷器的生产时代的依据之一根据瓷器上的特征推断瓷器的生产时代也是较为科学的断代方法之一 3、大维德花瓶是景德镇生产的瓷器,应该没有人质疑那么大维德花瓶有些什么基本特征呢?我们看到的一些基本特征是:A、花瓶B、身高63.8厘米,直径22厘米,口径14.3厘米,足径17.5厘米C、盘口,收腰颈,象耳,丰肩,盘足D、主纹饰青花云龙纹,绘画技艺成熟高超E、瓶颈处有“至正十一年”等文字根据大维德花瓶的这些基本特征我们可以做如下研究:大维德花瓶最突出最重要的特征就是写有“信州路玉山县顺城乡德教里荆塘社,奉圣弟子张文进,喜舍香炉花瓶一付,祈保阖家清吉子女平安,至正十一年四月良辰谨记,星源祖殿胡净一元帅打供”这样的文字这些文字是英国学者霍布逊、美国学者约翰·波普认定大维德花瓶是元朝至正十一年生产的基本依据,甚至可以说是唯一依据那么,这些文字传递出的是怎样的信息呢?它们是元朝人写的吗?元朝人会说出这样的话语吗?现在我们就来分析一下:第一句话“信州路玉山县顺城乡德教里荆塘社”,写的是地名。

      我们查阅了许多元朝文本,都没有找到这样从州到社按顺序书写地名的文本也就是说元朝人没有这样说话的习惯图3 大维德花瓶上的字元朝人介绍他人或自己,一般只说是某州人,某县人,或某县某乡人,某县某村人等等,如《至正直记》中就有“脱歡母王氏,廣德長樂村人”的语言记载元朝人不会按行政级别顺序写地名按行政级别顺序书写地名是在大清邮政成立以后的事,这样写便于邮政传递至于在元朝的玉山县有没有“顺城乡德教里荆塘社”这样的地名,我们没有资料可查,听说玉山县的县志上也没有记载多半属于子虚乌有第二句话“奉圣弟子张文进”是什么意思?“奉圣弟子”是什么人?奉圣弟子奉的是哪一个“圣” ?是佛?是道?还是儒?元朝有“奉圣弟子”一说吗?这些都是问题就我们知道的常识而言,清朝以前信俸佛教的民众一般称为“居士”或“信士” ,如“东坡居士”、“信士弟子”等,并不叫“奉圣弟子” 第三句话“喜舍香炉花瓶一付” 这一句话的问题更多喜舍是佛教用语,是随喜功德的意思,用今天普通的话说就是高兴了就随便给一点的意思,张文进如果真是什么“奉圣弟子”就不会用“喜舍”这样的词,而是用“供俸”之类词语才符合弟子之规香炉花瓶一付”的说法在元朝是没有的。

      元承 图4 同治云居寺香鼎 高安博物馆藏宋文化,元朝人的香炉是指熏香炉,不是指香鼎而寺庙插香用的是香鼎而不是香炉香炉与香鼎的最大区别是香炉有盖而香鼎无盖将香鼎说成香炉是明朝宣德以后的事了元朝人孔齐在《至正直记》中就有关于香鼎的记载如“乙未冬在杭州时,市哥哥洞窑器者一香鼎”,所以元朝人是不会把香鼎说成香炉的同样,在元朝的寺庙中是不用花瓶的,元朝的佛寺用的是净瓶而不是花瓶图5就是九华山庙前出土的元青花净瓶一对,是真正的元朝寺庙用净瓶的元青花标准器从图片上我们看到净瓶的底部写有一“倪”字,说明在元朝,供俸者是把自己的姓写在器物的底部而不是写在器物的颈部第五句话“至正十一年四月良辰谨记” 也不符合元朝人的记年习惯江西省博物馆收藏的青花釉里红堆塑四灵塔式盖罐上就有“大元至元戊寅六月壬寅吉置”字样,《至正直记》中就有“至正庚子春三月壬寅记”、“至正癸卯冬”、“至正戊戌夏”等记年用语由此可见,元朝人的记年方式是皇帝年号与夏历记年混用的,不是只用皇帝年号记年对比一下:元朝人的话语是“至正庚子春三月壬寅记”而花瓶上写的却是“至正十一年四月良辰谨记”,“良辰”二字更是可笑,“良辰”是哪一天?难道指的是“奈何天”?完全不符合记日规则。

      英国人霍布逊读不懂汉语,仅凭他能够认识的“至正十一年”几个字就断定瓶子是明朝以前的东西,只能说他对中国文化还不了解最后一句“星源祖殿胡净一元帅打供”更是不知所云星源祖殿是什么殿?胡净一元帅是什么人?打供是什么意思?我们不知道,也无法理解我们先猜测这可能是一句胡说八道的玩笑话,就是逗你玩,有没有其他意思供我们猜测,等会再说通过以上我们对大维德花瓶上文字的初步分析,我们基本可以确定大维德花瓶上的文字不符合元朝人的语言习惯文字表达出来的信息是混乱的,有随便乱写胡编乱造的意味,没有可信感不仅如此,大维德花瓶的整体造型也不符合元图5 元青花玉兔纹带座净瓶 青阳县博物馆藏朝景德镇瓷器生产状况在出土的有考古记录的元朝瓷器中没有一件瓷器的造型像大维德花瓶,在景德镇元代瓷窑的考古挖掘及调查中也未发现过一片像大维德花瓶那么大的瓷器的瓷片,在博物馆的馆藏中也未有与大维德花瓶相似的元朝瓷器因而我们可以合理推断,在元朝的景德镇,根本就没有生产过像大维德花瓶 图6 嘉靖青花大龙缸 定陵博物馆藏那么大的瓷器因为大维德花瓶有63.8厘米高,元朝的景德镇瓷器烧制技术还没有办法烧制如此高大精美的青花瓷事实上景德镇最早烧制60厘米以上青花瓷的年代是明朝嘉靖时期,实物就是嘉靖青花大龙缸,高69.7厘米。

      见图6 要知道青花大龙缸是嘉靖皇帝集国家之力,用最优秀的窑工,打造专门的瓷窑,经过无数次的失败后才烧制成功的,可见烧制技术要求之高,绝非一般窑工及瓷窑能。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