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是写作的基础”之我见.doc
4页阅读是写作的基础”之我见——语文教育名言纠错举例刘中黎(重庆师范大学文学院,重庆 401331)在语文教育史上,曾涌现了许多知名的言论,这些言论大多是著名的教育家、学者和教师对自身经验的高度概括,或是对传统教育思想的精当提炼,因而往往被广大语文教师奉为必须恪守的信条但在今天看来,这些“名言”中有许多都亟待重新清理审核,因为它们已显露了似是而非的本相、并客观上桎梏了当代语文教育的前行之路比如,叶圣陶先生所谓“阅读是写作的基础”之著名观点即是写作的基础是什么?这是语文教育理论的一个基本问题它没解决好,要指望语文教育中的母语写作教学走上科学化、人本化、高效化的轨道是不可能的多年来,我国语文教育领域的母语写作教学一直深陷于“困难大、投入多、成效差”的尴尬中,就与这个问题没解决好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写作的基础是什么呢?对此,我国语文教育的奠基人之一叶圣陶先生是从读写关系的角度来思考的他在继承了“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等传统写作经验的基础上总结道:“写作基于阅读,老师教得好,学生学得好,才写得好总而言之,阅读是写作的基础[1]叶圣陶先生所谓“阅读是写作的基础”这一论断影响深远,至今仍是广大语文教师执教母语写作的基本信条。
但笔者以为,这个论断是错误的,贻害不可谓不大那么,写作的基础是什么?笔者以为,写作的基础首先是要有作者自己的东西,即:个性情意与自我意识——其高级形态则是作者极具个性特点的真情实感、真知灼见一般而言,写作是用语言文字发表“己意”,而不是别人的陈话、套话或废话;所以,写作的基础首先是要有作者自我的东西笔者认为,阅读不是写作的基础,对写作而言它只是促进学生生成个性情意与自我意识的途径之一;除此之外,还有引导学生体悟日常生活、或通过设计(组织)教学活动将语文学习延伸到社会以及把社会生活引入语文课堂等途径,也都可以促进学生生成个性情意与自我意识依据以上认识,我们可以认定:阅读不是写作的基础,它只是奠定和夯实学生写作基础的途径之一写作的基础首先是要有作者自我的东西为奠定和夯实这一基础,近百余年来我国语文教育界曾做过、以及正在做如下探索:一、阅读教学必须改革阅读不是如叶圣陶先生等人所言只是单纯地从经典文本“吸收”语文形式知识或揣摩(模仿)言语表达技能,而应通过“创造性阅读”等教学改革方案,提倡自主、合作、探究式的语文学习,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培养学生对内容事物之实质的研究心和求知欲、生成和发展他们的个性情意和自我意识,并在师生间的平等对话中共建对文本的理解,这是具有“生成性”特征的阅读教学法,可以从根本上奠定和夯实学生的写作基础。
当然,这种阅读教学法也不忽略对语文形式知识及技能的教学,但不允许阅读教学因为要承担引导学生吸收语文形式知识、法则或揣摩言语表达技能的任务而使之成为抑制学生探究内容事物实质之兴趣的障碍,以免妨碍学生生成和发展他们的个性情意和自我意识总之,这是形式与实质兼顾而以后者为本的阅读教学,它倡导如下的“读写关系”,即:阅读是促进学生生成、发展其个性情意与自我意识,进而奠定和夯实写作基础的途径之一;写作则是对此类个性情意与自我意识的真实及有创意的表达二、通过设计(组织)各种教学活动,将语文学习延伸到社会实践中去以及把社会生活引入语文课堂设计和组织活动,一般都应着眼于培养学生对内容事物之实质的研究心和求知欲、生成和发展他们的个性情意和自我意识、训练他们掌握参与实践所需知晓的一般性过程与方法,以奠定和夯实他们的写作基础比如,著名的语文特级教师赵谦翔给学生们开设“东方时空”课每到早晨7点到8点,赵老师都带领学生们(高中生)集中收看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这档电视杂志;看后,要求学生写观后感,且每周检查一次(教师批改,着重字词句的纠错)东方时空”杂志主要包含了《东方之子》、《百姓故事》、《世界》、《纪事》等子栏目,所涉及的社会生活极为丰富,学生在观看过程中,自会有自己的思考与感悟,能轻易地生成可写的东西,因而高中三年都能坚持下来。
这样的活动设计,既致力于生成和发展了学生的个性情意和自我意识,又锻炼了学生的言语表达基本功经此锻炼与积累,学生一般都能写出既富真情实感、真知灼见,又具扎实的言语文字表达功底的文章,赵老师称之为“绿色作文”毕业前夕,每个同学都自编了一本厚厚的《“东方时空”感悟集》,全班在报刊上发表的文章或大赛中获奖的佳作也达100余篇[2]可以说,赵谦翔老师给学生开设“东方时空”课,就是通过设计(组织)教学活动把社会生活引入语文课堂的好做法又如,有某位语文教师所尝试的研究性作文教学,则是将语文学习延伸到社会实践中的典型个案该教师在教学生写作以“兰花”命题的说明文时备尝艰辛,他第一次执教时,把一盆该市市花——“兰花”搬上了讲台,指导学生仔细观察枝、叶、花朵等虽如此认真,但学生写出的文章却不理想后来,这位教师干脆抛弃了此种教法,而是组织学生围绕“兰花”进行了一次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活动活动分三步:①围绕“兰花”这一课题,将其分为若干小项目,如:兰花的观赏价值、兰花的经济价值、兰花的品种、兰花的生长条件、本市的兰花种植优势等为配合这些项目的调查研究,他将全班同学分成几个课外小组:有的小组去调研“兰花的观赏价值”,有的去调研“兰花的经济价值”,有的去调研“兰花的品种”,……。
②待各小组的调研活动完成后,又组织全班同学围绕“兰花”这一课题开展了一次专题研讨活动做法是:或选择在教室,或选择在图书馆,或选择在室外的兰花树下,由每个调研小组派代表发言,在全班性的专题研讨活动中报告本小组的调研情况和初步结论,择要介绍本小组的调研过程、方法及其中的“酸甜苦辣”之事③要求每位同学在小组及班级活动的基础上,撰写以“兰花”为题目的研究报告,或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自由选择视角写作以“兰花”为对象的说明文,或让学生叙写活动过程中的“酸甜苦辣”之事,将其写成各体文章或文学作品结果,这次作文教学获得了极大成功——究其原因,这与该位教师善于设计(组织)教学活动将语文学习延伸到社会,引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生成和发展了他们的个性情意和自我意识,最终为写作奠定了坚实基础是分不开的[3]三、引导学生体悟和记录日常生活除创造性阅读、活动设计教学法之外,还有一条重要途径可以奠定和夯实学生的写作基础,即: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关注日常生活,体验和感悟日常生活,并大力提倡日札写作(含日记、札记等),鼓励学生认真记录和积累他们从日常学习、生活或工作过程中所生成的个性情意和自我意识。
这不仅可以夯实学生的写作基础,还可以用日札写作来促进作文教学,养成他们自动的进步正如梁启超说:“除出题考课之外,最好令学生每月做一条以上的札记,或用记载体记日常经历的事,或用论辩体写自己对于一个问题的感想,这种方法可以养成他们自动的进步[4]如果说,写作必须扎根于生活的土壤;那么,日札写作是使学生扎根于生活土壤的一株最粗壮的根系因为,它能让学生从看似平淡的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敏感而及时地采撷那一朵朵转瞬即逝的小小浪花——充满生活情趣、理趣、智趣,甚或幽默、批判趣味的生命片段这些片段洋溢着学生们的个性情意和自我意识,是写作时最可宝贵的资源;如果辅以文体、技法、文字上的加工提炼,及素材上的典型化处理,如果引导学生去掉种种不敢畅言的顾忌,如果训练学生的语境表达能力,他们则可写出“人人笔下无,个个心中有”的好文章如果进一步引导学生“用想象来补充”,他们则可以创作出既有历史真实性、又富文学趣味性,且具时代典型意义的文学作品这就把看似平淡的日常生活化成了充满生命情韵的审美作品以上三条路径,都致力于生成和发展学生们的个性情意和自我意识,为奠定和夯实学生的写作基础而服务我们认为,写作教学应该是“活”的教学、全过程的教学。
[5]进行写作教学,既要特别注重引导学生生成和积累属于他们自我的东西,又要善于对他们进行各种写作知识的专项教学和写作技能的专项训练(如文字表达、布局谋篇、文体规范、信息搜集与处理、虚构想象等技能)只有这样,才能引导学生找到奠定和夯实其写作基础的正确途径,也才能避免他们陷入某种单纯性的写作技能训练和无效性的海量阅读等泥淖之中注释:[1] 叶圣陶:《阅读是写作的基础》,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编《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上册)》第491~493页,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2] 赵谦翔:《赵谦翔与绿色语文》第95~96页,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3] 见某中学语文教师的《教学反思札记》[4] 梁启超:《作文教学法》,《梁启超全集》第4086页,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年[5] 潘新和:《语文:表现与存在(下卷)》第1130~1131页,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年作者简介:刘中黎:(1970年~),男,湖南武冈人,重庆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副教授,主要研究文学教育、母语写作教育、语文教育哲学等电子邮址:lzhli1969@.联系:13220210156通讯地址:重庆市沙坪坝(大学城) 重庆师范大学文学院 邮政编码:40133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