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态度的改变与行为社会心理作业.docx

4页
  • 卖家[上传人]:鲁**
  • 文档编号:468538670
  • 上传时间:2023-01-06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15.25KB
  • / 4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态度的改变与行为区队:刑技1504 学号:0426 姓名:傅琛淯社会心理学家一直认为,态度是行为的决定因素,也是预测行为的最好途径因此,社会心理学研究从来就很关注态度问题的研究一、态度的定义态度是个人对特定对象以一定的方式做出反应时所有一定观念基础的评价性持久的、持的评价性的、较稳定性的内在心理倾向因此,对于这一定义的理解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一)态度是一种内在心理倾向; (二)态度具有对象性;(三)态度具有价值判断和情感选择的倾向性; (四)态度具有稳定性和持续性作为一种具有认知基础的心理反应倾向,态度兼具认知、情感和行动三种成分,并且这三种成分是彼此相互关联的态度的认知成分作为态度的主体,对于一定态度对象或态度客体的知识、观念、意向或概念,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起来具有倾向性的思维方式态度的认知因素具有一定的组织性而情感成分指个人对于一定态度对象的体验,如接纳或拒绝、喜爱或厌恶、热情或冷漠、敬重或轻视等行动成分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态度作为一种心理准备状态和反应倾向,一经产生就必定对人们与特定态度对象有关的行为产生种种性质不同的影响;二是态度具有特定的意动效应。

      二、态度与行为的密切关系(一)合理行动理论该理论认为,行为是理性思考的结果,在行为发生的过程中个体会考虑各种行为方案,评价各种结果,然后才做出行动与否的决定最后的决定是行为意向的反映,决定着是否有外显行为的发生行为意向是由两大因素决定的:一是对行为的态度,即人们对某种行为完全持正面或负面的评价;二是主观标准,即人们对别人会赞成或不赞成某种行为的感知二)双重态度模式20世纪90年代中期,格林沃德等人提出了内隐性社会认知的概念,即过去经验的痕迹虽然不能被个体意识到或自我报告,但对个体当前的某些行为仍会存在潜在影响这一发现强调无意识在社会认知中的作用,并进一步提出内隐态度,即影响对个人当前认知、情感和行为反应产生影响的过去经验和态度形成的无意识痕迹威尔逊等人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双重态度模型,认为人们对同一态度客体能同时具有两种不同的评价:一是自动化的、内隐的态度;另一种是外显的态度三)自我价值定向理论自我价值定向理论假定,人是理性的、社会化的动物,人的生存过程就是一个不断解释世界、解释自己、寻找和建立个人意义,试图确立价值的过程,态度和行为二者都是人们寻求自我价值的具体体现根据自我价值定向理论,一种具体行为究竟发生与否,取决于这一行为的后果对于行为者的价值。

      行为者对于一种具体行为的价值判断,一方面决定于这一行为能够给行为者带来的预期的满足水平,另一方面决定于这一行为可能付出的预期代价在外在情境压力相对稳定的情况下,一种态度与具体行为之间一致性的高低,或对具体行为影响的大小,决定于这一态度的向中度如何,也就是看这一态度本身是否居于个人价值体系的中心位置,是否对于个人有特别的意义四)态度与行为一致性拉皮埃尔1934年进行了著名的态度与行为关系的研究,即带一对中国夫妇到美国各旅馆入住,虽然大多数旅馆都接纳了他们,但是6个月后的调查却显示,这些旅馆的态度却是并不愿意接受中国人关于美国总统选举的调查,往往证实了态度和行为的一致性,因此也出现了调查机构社会心理学家佩因罗德于1983年出版的《社会心理学》一书中对态度与行为的关系提出三项原则:1.总态度预言总的行为;2.具体态度预言具体行为;3.态度测量与行为的时间间隔愈短,态度与行为的一致性愈高三、劝导与态度改变的过程霍夫兰等人提出了态度改变的劝导模型该理论认为,影响态度改变的外部刺激主要包括劝导者、劝导信息和情境、内部因素则主要是态度主体自身的特点它们各自不同的特点会影响态度改变的效果,这些特点包括:劝导者是否有较高的可信性、是否令人喜欢、是否属于态度主体的参照群体;信息提供的论据是否强有力、是否与原有态度存在差异、是否会唤起恐惧情绪等;周围环境是否会使态度主体分心、是否有预先警告出现等;态度主体的卷入程度如何、是否受到态度接种等。

      四、影响态度改变的因素(一)源自态度主体方面的影响因素1、态度主体自身态度系统的特性包括:(1)态度强度;(2)态度向中度;(3)态度深度2、年龄与性别大量研究表明:年长者的态度比年轻者的态度更为稳定,更不易受外界事物的影响此外,研究还发现,在人生的各个年龄阶段中,处于青春期晚期和成年早期阶段的个体的易感性最强,其态度也最容易发生变化近些年的研究发现:从整体来说,男人和女人的态度说服上的差异很小,且他们之间的差异与各自的专业分工有关,对专业内的较为熟悉事物其态度是很难改变的反之,对非专业内的陌生事物的态度是较容易改变的3、人格特性研究表明:态度主体的很多人格特征都会影响劝导效果,如自尊、焦虑、控制点、权威主义和教条主义等4、自我防卫心理策略大量研究发现,至少有三方面的心理倾向会是使人们拒绝接受他人的影响1)抗拒反应,即当人们感受到自己被别人操纵时,心理上会出现自发的抵抗,维持自我控制2)心理惯性,人们心理活动总是遵循着费力最小原则3)保留面子,人们为了维护自己的尊严,需要保持一个不轻易受到影响的形象研究者对长期有关态度问题的研究进行总结,发现人们经常运用的自我防卫策略主要有以下几种:(1)笼统拒绝;(2)贬损来源;(3)歪曲信息;(4)论点辩驳;(5)合理化作用及其他防御方式。

      二)态度主体所处的群体关系的影响因素心理学家凯利总结个人与群体的关系对态度改变的影响时得出了三点结论: 第一,第二,个人自群体中的地位影响态度变化第三,个人对群体的看法或评价影响态度改变三)劝导者特点的影响因素大量实验研究揭示:信息的直接传播者,即传达者的可信性、生理吸引力、与观众或听众的相似性等都会影响到他所提供的信息的说服效果可信性越高,吸引力越大;吸引力越大,说服力越强;与观众的相似性越大,说服的效果越好四)说服信息特点的影响因素在劝导说服过程中所传递的信息的特点也会影响说服的效果信息的这些特点主要表现在:1、信息的差异2、信息唤起的恐惧情绪六)重复重复对说服的影响与说服信息的有效性有关米勒认为,信息的重复呈现以适中为宜,如果重复超出限度,会使人感到是对他们智力或决断的侮辱与威胁,从而引起防御性的反抗七)论点的有效性论点的有效性并不总是发挥说服的效果,它的说服效果依赖于人们对说服信息的卷入度五、态度改变的方法(一)自我印象理论; (二)自我辩解理论(认知不协调);(三)自我知觉理论; (四)信息影响力的提升;(五)态度防卫的回避; (六)参照群体的引导;(七)过度理由效应;(八)行为改变的态度改变作用;1、诱导服从。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