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化学史——分析化学..ppt

38页
  • 卖家[上传人]:我**
  • 文档编号:117442322
  • 上传时间:2019-12-05
  • 文档格式:PPT
  • 文档大小:999KB
  • / 38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在实践和应用中发展 分析化学是随着生产实践、商品贸易和科 学实践等多方面的需要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必不可少的鉴定、测定、分离等方面的科学 手段和方法 20世纪以来,分析化学的发展与日俱增 ,进展迅速,对现代科学和生产的发展起了 得利的助手作用 认识 主要内容 v第一节 分析化学的演化 v第二节 光谱分析 v第三节 电化学分析 v第四节 色谱分析 4世纪-5世纪已有比重计,到6世纪已接近 现在的比重计 16世纪末,德国医生李巴维提出浓缩水溶 液,结晶出溶质的办法,利用结晶形状不同 ,区分明矾与硝石并且,他还推广利用五 倍子溶液做试剂检验明矾液中铁的反应来检 验矿泉水中的铁 17世纪分析化学的主要特点是由检验物质 性质进入以溶液中化学反应为主的检验方法 在这方面, 波义耳做了大量工作,提高了分析 的可靠性和灵敏性,为近代分析化学的产生做了 准备 波义耳(RobertBoyle, 1627~1691 ),英国化学 家、物理学家,近代化学之 父 ①全面总结了已知的关于水溶液 的各种检测方法和检定反应,写 入1685年的《矿泉的博物学考察 》一书中; ②对化学反应的本质提出新的见 解,并提出以植物浸液做酸碱指 示剂; ③对溶液中产生沉淀的原因和过 程给出正确的解释。

      18世纪德国分析化学家马格拉夫作了许多重要贡献 马格拉夫(Marggraf,Andreas Sigismund,1709~1782),德国化 学家 1745年发表以碱液及氨水处理各种 金属溶液的结果,合成黄血盐并得到 广泛使用; 发明黄血盐的是同时期的工人狄 斯巴赫 1747年开始利用显微镜鉴别物质; 1762年系统研究对比了植物碱与矿 物碱在反应过程中生成的各种钾盐、 钠盐的各种物理性质,并证明了两种 碱的区别,从此建立用焰色反应鉴别 钾、钠的方法 同时期,吹管分析有了新的发展,定量分析 的时代也开始了 19世纪,分析化学在形成系统定性分析的基 础上,还在重量分析、容量分析等方面得到了 较大的发展 19世纪中期的容量分析法主要是滴定法,滴 定中的酸碱滴定法、沉淀滴定法和氧化还原滴 定法盛行起来 分析化学中的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不仅为生产和 科学的发展作了贡献,同时在生产和科学的促进下 ,不断改进,形成一门化学分析的学科,一直到20 世纪仍有某些改进 20世纪40年代以来兴起的仪器分析,发展迅速, 日益受到重视它在分析化学中的次要地位上升为 主要地位,在现代科学、技术及生产中发挥着“尖兵 ”作用。

      现今 利用光学原理制作的分析仪器: 光谱分析:光谱分析法 吸收光度分析: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分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X光分析 一、光谱分析法 光谱分析以光谱学为理论基础,是光学分析法中历史 最长的一类 第一个转折:把光谱线与特有的物质联系起来 第二个转折:提出某种金属的单质与化合物有相同的光谱 及光谱分析的正式建议,同时列举出许多元素在可见光谱 区的光谱线表 1859年气体光谱的研究有了新的发展,在此基础上第一 台为光谱分析适用的分光镜诞生 光谱分析法不仅能进行定性鉴定,还可以预测和发展未知 的元素,19世纪60年代以来用这种方法发现了铯、铷、 铊、铟、镓等元素 光谱分析显示了定性分析的优点,很快就有人想到是 否可以进行定量分析 19世纪末有了一些初步的研究 1874年洛克厄认为定性光谱分析依靠谱线的位置,定量 光谱分析只能依靠某些谱线的强弱 1890年胡特、德利兹德发现照相底片的黑度与产生该映 像相应的曝光量的对数在相当范围内为直线关系,从而 为摄谱法定量光谱分析做了准备 1930年罗马金与沙伯在弄清了谱线强度和浓度之间的关 系后,分别独立提出了“黑度差分析线对法”,成为光谱 定量分析中普遍采用的方法。

      从此,以摄谱法为基础的光谱定量分析得到迅速发展 20世纪五六十年代新兴的半导体材料、原子能工业材 料及稀有金属等方面的发展,要求提高分析的准确性和 灵敏度,促进着光谱分析的改进和提高 例:采用了“载体分馏法”提高了分析的灵敏度 以化学富集杂质为预处理的“化学光谱法”的发展,进一步提高 了分析的灵敏度,由于仪器制造出现光栅光谱仪,又提高了分辨率 20世纪60年代以来扩大了分析范围,开辟了微区和表面逐层 分析的新领域 70年代以来,光谱仪引入电子计算机和微处理机,是光谱仪 成为光学、精密机械和电子学相结合的现代大型精密分析仪器 光谱学 火焰光度法荧光分光光度法 20世纪20年代初,格拉蒙特 将氧-炔焰用于火焰光度法, 继而由龙德加尔德加以改进 ,在仪器上加上雾化器、气 体压力控制器等装置,以控 制稳定的火焰,用单色器代 替分光镜进行光的色散,并 以光电池量度光的强度 1937年伏尔夫甘改单色器为 着色滤光片,成为现代沿用 的火焰光度计 1852年斯托克斯阐明荧光 的发射机制,1925年武德 发现共振荧光,1926年格 威拉进行了荧光寿命的直接 测定以后,才逐渐发展到了 现代水平由于它有独特的 性能和较高的灵敏度,因而 常被用来完成其他光学仪器 不能完成的工作,起到了各 种分析仪器相互扬长避短的 作用。

      光谱学的形成只有在与分析化学结合起来得到应用 的情况下才显示出其理论价值; 光谱分析在生产上应用的过程中得到提高,促进了 生产的发展; 同时生产发展后,又要求提高分析仪器的灵敏度和 准确度 促使着人们去吸收新的科技成果改进和提高仪器的 功能,扩大适用范围,达到提高使用价值的目的 二、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1802年武拉斯通研究太阳连续光谱时发现谱线中有暗线 1817年费栾霍芬详细研究了这种现象,单位给出答案,从此暗线 被叫做费栾霍芬暗线 1832年布莱乌斯特提出一个可贵的见解,认为太阳光谱暗线的产 生,可能是被比光源温度低的气体,吸收了光源发出的光造成的 结果 1860年本生和基尔霍夫发现钠蒸气发出的光通过温度较低的钠蒸 气时,会引起钠光的吸收并进一步证明了钠的发射特征谱线与 费栾霍芬暗线在光谱中的位置相同以此证明了太阳连续光谱中 的暗线,是太阳大气圈中的钠原子对太阳光谱中的钠辐射吸收的 结果 1898年美国出现了原始的原子吸收实验装置后来沃德逊利用汞 电弧发出波长2537埃的谱线被汞蒸气吸收的现象,测定了空气中 的汞 直到1953年,澳大利亚物理学家瓦尔士正式提出利用原子吸收光 谱的分光光度法,并于1955年发表了他的著名论文《原子吸收光 谱在化学分析中的应用》,从理论上奠定了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的基础。

      几乎与此同时,荷兰人阿勒克麦德设计了一个用火焰做光源,以 第二个火焰做吸收池的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指出了原子吸收可 以作为一个普遍应用的分析方法,从而从理论和实用上取得了新 的突破 研究重点:获得待测物质充分原子化 关键问题:温度不高 解决办法:将氧化亚氮-乙炔焰成功地用于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 计,其温度均可接近3000℃ 优点:灵敏度高、选择性好、抗干扰能力强、测 定元素范围宽及使用简便等 缺点:对某些元素的测定灵敏度还不理想,并不 是在各种试样中都能有效地测定出来;测定每种 元素都需要一个特定元素的空心阴极灯,给同时 测定试样中的多种元素造成不便;虽然这种仪器 的抗干扰性好,但仍存在许多干扰 三、分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 1870年法国人杜包斯克按照光线通过溶液时,光线削弱程度由 所含吸收的质点总数决定的原理制造了“杜包斯克比色计”,沿 用了70多年 但在理论上,远在18世纪前期,朗伯已注意到单色光穿过玻璃 片时的削弱程度与玻璃片的厚度有比例关系,其透光率的负对 数值与吸收层的厚度成正比 19世纪50年代,比尔通过研究无机盐水溶液对红光的吸收,总 结出物质的吸光度与物质的吸收系数和浓度的乘积成正比,即 朗伯-比尔定律,成为分子吸收分光光度法的理论基础。

      A=lg(1/T)=Kbc (A为吸光度,T为透射比,是透射光强度比上入射光 强度 c为吸光物质的浓度 b为吸收层厚度 ) 另一方面,1833年希儒斯特观察并记录过吸收光谱, 以后密勒又系统研究了紫外区的光谱,并指出物质的吸收 情况与基团、原子和分子的性质有关 以后哈脱莱改进了仪器接着贝利又发现与吸收光谱相似 的有机物,它们的结构亦相类似,认为由此可说明分子结 构 进入20世纪以来,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得到应用,能对 许多有机物质结构加以初步解释,对有机物质进行鉴定 现在这种仪器已经发展到可以鉴定分子结构比较复杂的有 机物质,测定微量物质的含量,还可以用来研究物质的分 子结构与反应的历程,及药品测定等 红外光谱 1891年裘里斯揭示出分子的化学结构与红外区域的电磁波吸收光 谱关系,引起人们重视 1905年科布楞兹发表了《红外光谱研究》的著作,从理论上奠定 了红外光谱的基础 1930年以后,仪器的性能有了改进和提高 1940年后,红外光谱成为物理、化学进行研究的重要工具 至1947年,武爱特和赫歇尔研制成有使用价值的第一代(双光束 棱镜)红外分光光度计,但分辨率低,至1961年出现了第二代( 光栅)红外分光光度计,具有分辨率高、价格便宜等优点。

      20世纪70年代以来,红外分光光度计发展迅速,采用了电化率系 统,提高了精准度和重视性,保证了图谱中吸收强度的真实性 引入电子计算机后,分辨率提高、扫描快,可与色谱仪联用跟踪 化学反应,测定弱信号、强吸收和微量样品的光谱 电化学分 析 对一定浓度的试样溶液形成的化 学电池中某些电物理量的关系进 行定量计算 电容量分析法 电解分析法(电重量分析法) 1800年伏打制造了伏打电堆,开辟了电化学的领域 1864年吉布斯首次利用电解分析法测量铜,经改进后适 用于冶金生产方面的快速要求受到重视后与70年代将 这种方法扩大到测定汞、铅、锌、铝、镉等金属 克拉森发现在电解过程中,不断搅拌电解液可以大大提 高电解速度,从此改进为快速电解法 到19世纪末在电化学方面搞清了许多理论问题,并结合 电极形状的改进,以提高其电解分析效率 至1899年阴电极改为网状圆柱形铂电极,并以螺旋形铂 丝为阳极,被长期使用 库仑分析法是在电解分析法基础上发展出的一种特殊 形式,也叫电量分析法于1938年提出时是一种控制恒 电位的分析方法,1945年被采用晚些时候又产生一种 控制恒电流的库仑分析法发展到20世纪50年代以来已 经适用于微量及痕量分析,而被广泛采用。

      20世纪70年代以来又发展出一种自动滴定微库仑计,具 有快速、灵敏、准确等优点,它还有跟踪滴定的性质, 与气相色谱仪连用,叫做微库仑计鉴定器,是一种选择 性很好的仪器 库仑(1736年 ~1806年)法国 工程师、物理学 家 电容量分析法 电位滴定电导滴定 1893年勒布兰首先制出标准氢电极,索仑森利用它与0.1mol/LKCl甘 汞电极相配合,测溶液的pH 1893年贝润德发表了电位滴定的第一篇论文四年后伯特格发表利 用氢电极滴定了14种不同的酸碱并写出酸碱电位滴定的论著 1919年霍斯德特和劳倍兹首创了电极电位滴定 1925年范奈姆与冯克进一步对不同金属电极体系的滴定过程进行了 理论研究指出:滴定终点时出现的电位突然偏离是一种时间效应, 即两种不同的电极趋于平衡的速度不同而造成的如果时间充分,则 两种电极就会达到相同的平衡状态,电位差即消失 1926年富勒克和鲍登又提出电流滴定法这种方法滴定终点的检出 是基于电极的极化或去极化这些电位滴定经过20余年的改进,日益 简便、快速 电导滴定法继电位滴定之后,于1903年由科斯脱和格 留德斯提出 1925年诞生了一种有发展前途的极谱分析法,基本理论是 以滴汞电极做阴极。

      由于滴汞电极表面积很小,电解过程中电流密度相当大,电极 附近可还原物质的浓度迅速接近于零,出现浓差极化这样就出 现扩散电流与可还原物质的浓度成正比关系 1934年和1935年尤克维奇与海洛夫斯基先后分别奠定了经。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