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中的春雨意象论文.doc
3页古代文学中的春雨意象论文 古代文学中的春雨意象论文预读: 摘要:一、杏花雨杏生长普遍,尤其盛产在我国北方.杏花是春天代表性的时令花卉之一,是早春花卉,宋祈《玉楼春•春景》“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就是用杏花初放描写早春景色.杏花开放的时间稍迟于梅花,罗隐《杏花》“暖气潜催次第春,梅花已谢杏花新”写出了杏花的这一生物特性.杏花初开时是淡粉色,极其鲜嫩,古代文学作品常将春雨与杏花组合搭配,相互映衬,表现春雨带来的新鲜明丽的生机之美,唐代和凝《春光好•频叶软》:“频叶软,杏花明,画船轻.双浴鸳鸯出绿汀,棹歌声.春水无风无浪,春天半雨半晴.红粉相随南浦晚,几含情.”明丽鲜亮的杏花与春天的细雨相映成趣,渲染出清新舒暖的美丽春景.最具代表性的是陆游《临安春雨初霁》所写“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诗句语言清新隽永,诗人彻夜听着窗外淅沥的春雨,欣喜地想象:明天早晨便能听到小巷中卖杏花的声音了.绵绵的春雨从诗人的听觉写出,骀荡的春光从诗人的想象中巧妙地流露,艺术表达形象而有深致,成为描写春雨的名句.其他如宋代志南《绝句》:“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欧阳修《田家》:“林外鸣鸠春雨歇,屋头初日杏花繁”;元黄溍《题平章康里公春日杏园西即事诗后》:“目断云车天路永,小楼春雨杏花风”;明杨基《半身美人图》:“记得去年春雨后,杏花院里短墙头”;杨士奇《荻港》:春雨凝寒着杏花,春风吹绿上芦芽”;清查慎行《题王石谷杏花春雨图》:“溪光汃汃山蒙蒙,杏花十里五里红.此时江南新雨足,农事未起春方中”,这些诗句的杏花都起到了渲染和辅助表达作用,准确地写出了春雨季节天地一新、万物生机勃发的时令特征.二、桃花雨桃花常见,清明节前后开花.风柔日暖、水秀山润的春天里,桃花以“占断春光”的物色成为唤醒春酲的芳物,在古代一些时令或物候性质的农书、类书等文献中,常常以桃花记载春天物候,“桃花雨”“桃花水”等表述成为固定说法,桃花风也被作为春天的风信①.每年桃花盛开的时候往往会下雨,雨量不大,然而时间绵长,雨停的时候也是桃花即将凋谢的时候.桃花盛开时烂漫娇美,凋谢时如红雨般飘洒,十分美丽,引人注目.因此,人们喜欢用“桃花雨”来指称这一时段的春雨.与“春雨”这一名词相比,“桃花雨”具有一种视觉上的美感,受到文人青睐.作为一种文学意象,“桃花雨”较早出现在追求浪漫的唐代文人作品中,如戴叔伦《兰溪棹歌》:“兰溪三日桃花雨,夜半鲤鱼来上滩”,写的是浙江兰溪春日雨后的活泼生机.李咸用《临川逢陈百年》以“桃花雨过春光腻”描写临川的春日美景.王维《田园乐》:“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春烟”,红色的花瓣上略带隔夜的雨滴,色泽柔和可爱,刻画了令人陶醉的春日山庄美景,令人“每哦此句,令人想辋川春日之胜,此老傲睨闲适于其间也”②.在后代的文学作品中,“桃花雨”成了春雨的代称,用以描写暮春气象.元谢应芳《过太仓》:“杨柳溪边系客槎,桃花雨后柳吹花”;明陈贽《桃源行》“三春处处桃花雨”;文仲义《夜雨绝句》:“江南三月桃花雨,绿暗红稀春欲归.”桃花雨后,柳花纷飞,绿暗红稀,真是“春欲归”时了.三、春雨意象的情感意蕴春雨是一种自然气候现象,但作为文学意象的春雨又因文人不同的经历和创作时的背景等因素的影响,所融入的主观情感就有所不同.因此,春雨意象也成为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别具意味的抒情载体:文人或因春雨伤花而怜花惜春,或因春雨绵绵无尽而生离情别绪,或因羁旅客居遭遇春雨而思乡怀人等,这些都丰富了春雨的文学和文化内涵.下面分别浅论.1.惜春.古代文学作品对春雨表现出两种不同的情感:赞美春雨滋润万物、惠泽人间的美好,感伤风雨送春、韶光易逝.刘勰《文心雕龙》中对自然物象的春秋代序所引发的心理反应做了深入的论析,所谓“物色之动,心亦摇焉”,如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悲秋和咏春、惜春、春恨等.中国古代文学的春恨、惜春意识早在屈原作品中就有表现,“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此后,曹植、陆机、江淹、庾信、何逊等诗人的作品中皆有体现.至唐宋,出现了第一个创作高潮,形成了春恨主题文学.春雨滋润万物,催开百花,然而,春雨又扮演着另一种角色———摧花者,若遇风吹雨打,尤其是在暮春时节,便会使花辞故枝、落红狼藉,敏感的文人瞻物而思纷,产生悲悯之情.唐代李山甫《落花》写道:“落拓东风不藉春,吹开吹谢两何因.”春雨也是如此让人欢喜让人忧.由飘雪坠红引发的风雨春愁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常见内容,早在唐代就有很多描写,如白居易《惜落花》:“夜来风雨急,无复旧花林.枝上三分落,园中一寸深.”“惜”字即点明了题旨,李中《落花》:“年年三月暮,无计惜残红.酷恨西园雨,生憎南陌风.片随流水远,色逐断霞空.怅望丛林下,悠悠饮兴穷.”“酷恨”“生憎”“怅望”等词表明了对春雨既恨又无奈的感情.温庭筠《春愁曲》:“觉后梨花委平绿,春风和雨吹池塘.”春雨无情,落花深重,诗人的“愁”情溢于字里行间.宋代开始,有关作品数量急剧增加,艺术手法也更加多样,代表作家如秦观、张耒等.张耒《春雨中偶成四首》,其中的三首诗都充满着淡淡的清愁,如第三首这样写道:“天低芳草接浮云,万柳含烟翠不分.燕子归时花遍落,暮云和雨入黄昏.”落花、暮雨、黄昏,这些具有伤感意味的意象让我们不难理解此情此意.其他如宋赵善括《好事近•风雨做春愁》:“风雨做春愁,桃杏一时零落”;元薛昂夫《楚天遥带过清江引》:“屈指数春来,弹指惊春去.蛛丝网落花,也要留春住.几日喜春晴,几夜愁春雨.六曲小山屏,题满伤春句”;明谢勉仲《春雨》:“愁边雨细漠漠,天如醉,揺扬游丝晚,风外醸轻寒”;清吴绮《用前韵赠澹心》:“春风春雨乱愁生,纵有高轩不肯迎”等等都是经典的描写,春来又春去,似乎弹指间,未及欣赏桃杏飘香的三春美景,便见落花纷纷,让人无限怅惘.中国古代文人善于将自然物象的春秋代序与人生联系起来,春天用于象征最美好的青春韶华.怜花惜春就是对青春年华的流连,这一主题发端于楚辞,魏晋南北朝时期,陆机《悲哉行》、何逊《增新曲相对联句》等作品中也有体现,但在唐代之前,有关的作品数量还不多.唐宋时期,不仅作品数量骤然增加,而且突破了传统的惜花主题,将花与女性的青春年华和美丽容颜联系起来,用春雨象征岁月,风雨送春归象征青春的消逝和容颜的衰老,从而形成了伤春或相思主题,代表作如李商隐《春雨》、李煜《蝶恋花•遥夜亭皋闲信步》、苏轼《点绛唇•红杏飘香》、朱淑真《春日感怀》、李清照《好事近•风定落花深》、陆游《春日杂赋》、元好问《南乡子•风雨送春忙》、沈周《赋得落花诗三十首》等.在这些作品中,红杏、翠柳、落花、余香……春色宛然如画,然而,转眼之间,风雨落花,春归无迹,容颜已老,就像纳兰性德《南乡子•烟暖雨初收》词所写“人去似春休”,作品中的每一场春雨都隐然诉说着青春易逝的“愁”情.2.离别相思.春雨缠绵、淅沥,如丝如缕,与文人细腻柔婉的性格极为契合,极易触动他们敏感的心理.在所有情感中,离别相思之情最令人迷茫而感伤,而这与春雨丝丝缕缕、如烟如雾的自然状貌极其相似.因此,古代文学作品常把离别之情比作春雨,产生了别样的情感意蕴,早在唐代就有专题描写,李商隐《春雨》是代表作,“怅卧新春白祫衣,白门寥落意多违.红楼隔雨相望冷,珠箔飘灯独自归.远路应悲春晼晩,残宵犹得梦依稀.玉珰缄札何由达,万里云罗一雁飞.”这是一首情诗.诗人因春雨而引发出许多怀思的情愫,有追思、有梦境,连情书都无法寄送,可见情思之苦,更可知这种思念的无奈而又无休无止.写得尤其缱绻婉约的是宋代秦观的《浣溪沙》:“漠漠轻寒上小楼,晓阴无赖似穷秋,淡烟流水画屏幽.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宝帘闲挂小银钩.”这首词以轻浅的色调、幽渺的意境,描绘一个女子在春雨绵绵的时候所生发的淡淡感伤.全词意境怅静悠闲,含蓄有味,令人回味无穷,一咏三叹.下片“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写凝望春雨时所见所感,与唐代崔橹《过华清宫》“湿云如梦雨如尘”所表达的意境相近.秦观以纤细的笔触,把幽眇的情思描绘为可见可感的艺术境界,抓住了“丝雨”和“愁”所具有的“轻”和“细”这两个共同点,构成了既恰当又新奇的比喻.不说梦似飞花,愁如丝雨,而说飞花似梦,丝雨如愁,用语奇绝,从而使读者通过环境和心灵的契合、情与景的交融,体味到一种淡淡的忧伤,是历代传颂的佳作.其他又如宋无名氏《长相思•雨如丝》:“雨如丝,柳如丝,织出春来一段奇.莺梭来往飞.酒如池,醉如泥,遮莫教人有醒时,雨晴都不知”;明谢榛《春闺》:“罗衣初试薄寒生,荳蔲花开感别情.零落铅华君不见,画楼春雨燕双鸣”;清吴绮《鬓云松•春雨》:“滴尽红檐声欲碎,点点丝丝,学做离人泪”等,都用春雨极其形象地写出了离愁之苦.3.羁旅愁思.南朝何逊《临行与故游夜别》:“夜雨滴空阶,晓灯暗离室”,通过对孤灯听夜雨的描写,表现了离别的伤感.诗人何逊发现了雨意象的细腻情味,并以清丽的笔调加以表现,艺术影响深远,此后,雨意象便经常与羁旅漂泊、孤独这类主题联系在一起,代表作是陆游《临安春雨初霁》:“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一夜听春雨”,表明诗人彻夜无寐,窗外缠绵的春雨时刻都在撩拨着他的思绪,国事家愁,万千心事,伴着这雨声而涌上了眉间心头.同样是听雨,李商隐的“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是暗寓怀友之情,而陆游这里写得更为含蓄深蕴,用明媚的春光作为背景,与自己的落寞情怀构成了鲜明的对照,表达自己的郁闷与惆怅,收到了极好的艺术表达效果.其他如宋李处权《表臣检校东皋雨中有怀诗以促归》:“旅泊愁春雨,春寒更北风”;元代虞集《赋程氏竹雨山房二首》:“游子闻春雨,思亲望故园”;明张羽《春雨》:“轻风逓迟折,春夜苦复长.脉脉夜来雨,如缕萦羁肠”等,都能让我们体会出春雨意象所承载的诗人的羁旅漂泊和孤寂的情怀.4.闲适意趣.春雨时许多的户外工作或劳作都不能进行,平时忙碌的人们可以在春雨绵绵的日子里享受“偷得浮生半日闲”的闲适.韦庄《菩萨蛮•人人尽说江南好》:“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春雨自在地飘洒,诗人画船醉卧,悠闲听雨,这是多么惬意的生活!诗句写得清新明丽,亲切可感.最具代表性的是张志和《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此词在秀丽的水乡风光和理想化的渔人生活中,寄托了作者爱自由、爱自然的情怀.这首词吸引我们的不是青笠绿蓑、从容自适的渔父,而是江乡二月桃花汛期时春江水涨、烟雨迷蒙的景色.春雨中的青山、渔舟、白鹭,以及两岸粉嫩的桃花,色泽鲜明而柔和,气氛宁静而又充满活力,这种艺术表达方式体现了作者的创作匠心,也反映出他冲澹、悠然、脱俗的意趣.此词吟成后,一时和者甚众,苏轼、黄庭坚、朱敦儒等都有摹写,如苏轼《浣溪沙》就这样写:“西塞山边白鹭飞,散花洲外片帆微,桃花流水鳜鱼肥.自庇一身青箬笠,相随到处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不仅如此,这首词还流播海外,为日本的汉诗作者开启了填词门径,嵯峨天皇的《渔歌子》五首及其臣僚的七首奉和之作,就是以此词为蓝本改制而成的.总之,由于我国古代是典型的农耕社会,以农立国,靠“天”生活,人们把一年的希望都寄托于春雨,雨润土膏才能五谷茂盛、春生秋成.春雨作为生命之水的意义积淀在人们的心里,成为春雨意象形成的基础.经过历代文学作品的描写,春雨意象的文学内涵和审美文化意蕴逐渐丰富,使春雨从一种气候现象而成为能够唤起全民族共同记忆的符号.康熙《题耕织图》“一年农事在春深,无限田家望岁心”,概括了数千年来我国农耕民族年复一年的切身体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