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会转型中的瑶族生育意愿研究.docx
20页社会转型中的瑶族生育意愿研究 【摘 要】本文是一篇关于一个广西瑶族村落生育意愿转变的质性研究首先,笔者通过对收集到的访谈资料进行量化处理,对老、中、青三代之间生育意愿进行对比,发现了这个地区代际之间生育意愿存在的明显差异,表明当地生育意愿正经历着一场由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此外,通过深入访谈的资料分析,笔者探讨了该地区生育意愿转变的缘由,及其这个转变给当地社会生活所带来的一些影响在笔者看来,生育意愿的转变与当地社会转型、社会生活出现全面而又深刻的变革密不可分,而生育意愿在内的社会观念的转变又反过来作用于人们现实的社会生活,给人们现实生活带来了新的矛盾和冲突关键词】社会转型;瑶族;生育意愿【作 者】王钰文,华中农业大学文法学院在读研究生武汉,430070C913.15 A 1004 - 454X(2016)01 - 0094 - 009一、导言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婴儿出生性别比就迅速攀升在一次国务院新闻发布会上,卫生部曾任副部长刘谦表示2010年我国新生婴儿性别比高达118.08[1 ]而2011年国家人口计生委也指出,一些遏制出生性别比失衡的综合治理措施取得一定的成效,但出生性别比仍高出警戒线 10 多个百分点。
[2 ]因此性别比失衡仍然是今天的一个严峻话题,对于这一问题,仍须给予持续的关注和重视性别比与生育意愿之间有着复杂而又紧密的联系,一个国家或地区生育意愿中的性别偏好是影响该国家或地区婴儿出生性别比的最主要因素关注出生性别比问题不可避免地需要关注生育意愿的问题生育意愿既是一种意识形态,也是人们生育观念的直接体现和集中代表,它能决定或支配着人的生育行为,并对一个社会的人口结构有着重要的影响[3 ]生育意愿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形态和社会生活的变化而不断发生着转变的中国社会正处在一个急剧转型的时期,社会生活方方面面正在经历着一场场深刻的变革包括生育意愿在内的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处在一个动态调整的转变过程当中学术界关于生育意愿的研究并不鲜见,但很少有把这方面的目光投向偏远的农村地区,尤其是偏远的农村少数民族地区在祖国的南疆大地上,一个偏僻的瑶族小山村同样也在经历着一场场社会生活的变革在那个地方,人们的生育意愿又经历了怎样的转变历程?这个转变过程缘何出现?它是如何与人们社会生活的其他方面交织在一起的呢?二、方法介绍(一)研究方式本文采用社会科学研究方法中的实地研究方法,对该村落民众的生育意愿转变的过程进行考察研究。
本次研究通过选取了一个广西的瑶族村落作为考察地点,以当地生活的居民作为研究对象,把半结构式访谈作为本次研究资料收集的主要方法;根据研究的需要,考虑到需要通过代际间生育意愿的差异来反映当地生育意愿的转变过程和机制,所以我们在20岁以上的不同年龄段,各选取了一定比例的调查对象,了解他们的生育意愿,从而便于把握不同年龄段生育意愿的特征同时对他们进行深度访谈,以深入理解影响其生育意愿的因素最后,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整理、分析之后得到数据资料和文字资料两部分其中数据资料用于简单描述苗村生育意愿的现状特征,而收集到的文字资料则用于深入分析生育意愿转变的缘由及其影响二)该村概况该村落是其所在行政村的村委会所在地,也是行政村中人口最多最集中的自然村该村落所在的行政村地形以山地为主,距离乡政府所在地十几公里,远离城市,以种植竹子、木材、罗汉果为主要经济作物行政村共有14个自然村,总人口1227人,90%以上为瑶族人口,是典型的瑶族聚居地该村落是附近村落中社会变迁最明显的自然村,与其他13个自然村有着很大的不同其很多特征都表现出它正在经历着从传统农村社会向小城镇社会的蜕变经过几十年的发展,该村落已成为附近村落的经济、政治、文化中心。
该村落既是其所在行政村的地理中心,也是附近几个行政村的地理中心,且有国道经过该村,交通相对便利据当地居民和村干介绍,该村居民多是周边村落居民迁居而来,该村人口最初仅84人,19户由于这里的地理条件比较好,周边村落的农民在此汇集交换买卖商品,不少人因此迁居于此,现在该村总人口达到350人,73户该村落居民以从事小本买卖和务工为主,闲暇时会从事少量的农业生产活动,这是该村居民与周边村落居民区别最大的地方据我们的调查了解到,周边村落的居民仍然以从事农业生产为主,其经济收入的来源主要是通过种植竹子、木材、罗汉果得来,到了农闲时节,便会在当地的竹子粗加工厂干活或外出务工另外该村拥有附近方圆十多公里范围内的村落中唯一的一所小学——庙村小学,周围村落的小孩都在这里读小学,很多家长为了照顾孩子,也迁居于此做生意或在此暂居打工同时通过我们的走访观察发现,该村还拥有1个网吧,3个竹子粗加工厂和4个医务室,其功能辐射到附近的村落三)访谈对象简介该自然村共73户350人左右我们共选取了26位瑶族作为访谈对象,其中60岁以上的老年人7位,40岁到60岁的中年人11位,20岁到40岁的青年人8位从性别来看,男性10人,约占访谈对象的38.5%,女性16人,约占访谈对象的61.5%。
就婚姻状况而言,其中有1人丧偶,1人未婚,其余都是已婚,另外,已婚中有3人与配偶处于分居状态就受教育程度而言,1人接受高等教育,占访谈对象的3.8%,4人上过高中或中专,占访谈对象的15.4%,8人接受过初中教育,占访谈对象的30.8%,剩下13人只有小学及以下的文化水平,占访谈对象的50%资料显示,受教育程度的平均水平与年龄成反比关系,青年人平均受教育的程度最高,中年人次之,老年人最低四)概念界定本文对生育意愿概念的界定如下:学术界关于生育意愿的定义有很多,而本文主要遵循“三维”生育文化观指导下的生育意愿对“三维”生育意愿的研究,以顾宝昌和伶新为代表,本文将主要采用伶新的“三维”生育意愿概念,主要包括三方面:一是生育目的,即个体生育子女的动机为何;二是生育数量的看法,即生育子女的理想数量是多少;三是性别偏好,即关于生育子女性别的看法[4 ] [5 ]74 另外本文还会提到传统生育意愿和现代生育意愿两个概念,伶新指出所谓传统生育意愿主要表现为“多生生男”的特点,而现代生育意愿则具有以下三方面特征:倾向少生、没有性别偏好、重视子女质量[5 ]76三、当地居民生育意愿的现状生育意愿包括三方面:一是生育目的,即为什么要生育子女;二是生育数量的看法,即生育几个子女为理想子女数;三是关于子女性别的看法,即希望生育什么性别的子女。
这一节当中,我们将主要从这三个维度对该村村民的生育意愿进行考察,以此来探索该地区农民生育意愿的现状一)生育目的学术界现有的观点普遍认为传统生育观中的生育出发点是“家庭本位的”,认为个人的生育紧密地与家庭、家族联系在一起,而直接关系到家族的孝道、与家族的绵延、势力的增加[5 ]76其中一句古话“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便是家庭本位主义生育观最真实的反映中国传统的生育是典型的“家庭本位的”而现代生育观中的生育动机是“个人本位的”传统的生育观中生育的目的强调的是“养儿防老”,而现代生育观中生育的目的更加强调多元化那么,瑶族农村地区居民的生育观中的生育目的又是怎样的呢?在访谈中,总共有18人回答了“养儿防老”这个问题对收集的资料整理分析后发现,对“养儿防老”这一说法“非常同意”的有1人,占访谈对象的5.6%;表示“基本同意”的有2人,占访谈对象的11.1%;表示“难说”的人数最多,有9人,占到访谈对象的50%;表示“完全不同意”的有6人,占访谈对象的33.3%从数据中我们可以看出:当地人的生育目的发生了转变,不再是传统的纯粹为了养老而生育子女这一点在不同年龄段之间并没有显著差异在对他们进行深入的访谈后了解到,虽然大部分人都希望以后老了和自己的子女在一起生活,但是他们也表示不想给自己子女增添负担,只是单纯想和他们生活在一起,希望能通过自己存钱或者买养老保险来养活自己。
这就说明他们生育孩子,不再纯粹是为了养老这一物质动机,而也是为了一种情感的依靠,是出于一种精神动机二)生育子女数量的看法生育子女数量的期望是生育意愿的最为基础的一个组成要素,也是对一个地区生育意愿、生育水平进行衡量的一个重要标准在子女数量的期望上,传统社会高于现代社会,落后地区高于发达地区,农村社区高于城市社区已经成为学术界的一个共识[6 ]那么目前这个瑶族小村庄民众对生育子女的理想数又是多少呢?对资料的整理和分析后我们发现:关于这一问题回答的人数有19人,其中希望自己有一个孩子的,有5人,占总数的26.3%;希望自己有两个孩子的人数最多,有8人,占总数的42.1%;希望自己有三个孩子的,有4人,占总数的21.1%;希望自己有三个以上孩子的有2人,都是60岁以上的老年人,占总数的10.5%从数据中我们可以看出:1. 子女的期望数量有所降低大部分人希望自己有两个子女这是符合国家政策规定的,另外也有相当一部分人只愿意要一个小孩,在访谈中他们表示就算国家允许他们生两个,他们也不愿意再生第二胎2. 子女期望数量上有明显的代际差异希望子女数量在两个以下的人数最多,占总数的66.4%,其中都是青年人和中年人;而希望有三个及三个以上子女数量的多是以老年人为主,这就说明当地老年人与中青年之间关于子女期望数量上有明显的差异,中青年人对子女期望的数量更少。
三)对子女性别的期望性别期望是指是否存在性别偏好,包括男孩偏好、女孩偏好、无偏好及儿女双全[7 ]李银河认为,传统生育文化强调传宗接代,因此有着浓厚的男孩偏好[8]121那么在今天的瑶族地区情况又是怎样的呢?根据对资料的整理和分析显示:对于“是否一定要生育一个男孩才行”这个问题,共收到24个有效回复,其中选择“不是”和“不一定”的共23人,只有1位80岁的老年人选择“是”,明确表明必须生育一个男孩因此我们从数据中很难看出这个地区生育意愿中有明显的性别偏好然而,在另一个问题所收到的数据中,我们可以看出一些端倪在对于“经济紧张,你会送谁上学”这个问题中,共收到15份有效回复表面上看,这15份答复中,我们也几乎看不出有任何的性别偏好,因为在这些有效回复中,并没有一份是明确指出送男孩或送女孩去上学但是,这个问题只有大约50%的回答率,以及当访问时大多数拒答者,神情紧张局促的场景,让我们有理由怀疑受访对象是刻意在回避问题无疑,这确实是一个道德抉择的难题,很多人不愿意去面对然而正是这样的道德困境,才更能够体现出人们内心深处最真实的意愿想法在一个男性占主导的社会,提倡性别平等,潜台词实际是在提倡尊重女性。
当这样尊重女性成为一种主流价值观被提倡时,这些受访者所回避的,更大可能是与这主流价值观相悖的抉择,所以我们有理由推测出,这部分拒答的受访对象实质倾向于选择“男孩”上学通过进一步分析数据,我们发现在对这个问题的拒答中,有4人是40岁以下,占该年龄段人数的33.3%,有7人是40岁以上,占该年龄段总人数的50%因此,从数据上来看,40岁以上的人比例明显高于40岁以下的人,也就是说中老年比青年人的男孩偏好更明显四)小结1. 对子女的数量期望呈现代际递减的趋势希望自己有两个子女的中青年人数最多,这是符合国家对当地的生育政策的同时也有相当一部分中青年只愿意生一个小孩,即使在政策允许生两个的情况下,也不愿意生两个,可以说多子多福的观念在他们身上显现得不明显而老年人不同,他们普遍希望自己的孩子数量在三个及以上,多子多福观念仍然比较浓厚2. 生育目的有了变化生育目的的家庭本位色彩趋于变淡,个人本位的色彩趋于变浓而人们的生育动机的工具性色彩减弱,并呈现出了多样性当地人已经不再简单地将生育视为传宗接代、养儿防老的一种手段,认为生育更是夫妻双方情感表达,是一种个人重要的人生选择,也是自我生命价值的延续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