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会控制理论视角下中学生校园欺凌成因及预防对策研究.docx
22页社会控制理论视角下中学生校园欺凌成因及预防对策研究 李玲 张兵娟 王涵摘要:该研究选用西部103所中学学生质量监测数据,以赫希社会控制理论为分析框架,运用回归及结构方程模型等统计方法,分析社会控制四要素对中学生欺凌行为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社会控制各变量对欺凌行为影响显著其中,学校依恋、奉献、信念和同伴依恋对欺凌行为有显著负相影响,参与、家庭依恋和老师依恋对欺凌行为有显著正向影响由此提出,预防校园欺凌学校要“管”“育”结合,加强学生思想教育,优化学校教育教学管理要重视德育教育,引领学生思想价值方向;开展生涯规划教育,引导学生树立人生目标;落实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规范学生实践参与同时,关注学生与父母、同学、老师、学校的依恋联结,以此,增强学生与社会的联系,从而抑制学生的欺凌行为关键词:社会控制理论;中学生;校园欺凌:G434 :A少年强,则中国强中小学生是祖国未来的花朵,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接班人,中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关系着千家万户的幸福和社会和谐稳定,关系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校园欺凌对欺凌者和被欺凌者均会产生心理健康方面的危害,长此以往,将不利于学生发展,不利于学校教育教学活动正常开展,不利于基础教育人才培养,因此,探究学生欺凌行为的影响因素,并提出切实有效的预防措施是十分必要的。
为解决校园欺凌问题,政府部门和学术界都进行了相关探索继2016年《关于开展校园欺凌专项治理的通知》和《关于防治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的指导意见》发布之后,2017年,教育部等十一部门印发《加强中小学生欺凌综合治理方案》,文件中明确界定了校园欺凌的概念,明确了积极有效预防学生欺凌的措施诚然,政府对于校园欺凌等危害学生权益的行为越来越重视,在多项政策治理之后,欺凌问题得到明显改善,但仍然严峻学术界从教育现实问题中寻找有效应对校园欺凌的教育措施校园欺凌问题其实是一个悠久的世界性教育难题国外有关校园欺凌问题的研究开始较早,已形成较完整、系统的防治体系,相比之下,我国校园欺凌问题研究开始较晚,目前关于校园欺凌的讨论和研究呈快速增长的趋势,涉及法学、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等学科,从法律构建、心理适应、家庭教育、规则教育、逃离文化等角度探究了校园欺凌的现状、成因、影响因素及防治措施等问题,但目前还未形成体系,相关探讨还不够成熟鉴于校园欺凌问题的影响因素具有复杂性、不确定性等特点,单一学科视角对于防治欺凌问题缺乏指导意义因此,本研究将从社会控制理论的视角,以社会控制理论四要素依恋(Attachment)、奉献(Commitment)、参与(Involvement)、信念(Belief)为分析框架,通过实证研究的方法深究校园欺凌的成因问题。
一、理论基础与研究假设(一)赫希社会控制理论赫希以社会联系为其理论的核心概念,以“人为什么不犯罪”为研究起点,运用实证研究方法,通过数理分析得出犯罪与社会联系的关系具体来说,该理论认为只要是人就会有潜在犯罪的可能,而“为什么不犯罪”是因为个人与社会的联系有效的阻止个人做出违反社会公共准则或秩序的越轨行为或是犯罪行为;同理“人为什么犯罪”,就是个人与社会联系弱化,社会联系对人的牵制作用削弱,人便随意的进行越轨或犯罪行为该理论在西方得到了大量实证研究的检验国外的实证研究结果大多验证了该理论的核心观点,得出社会控制要素依恋、奉献、信念与越轨行为呈显著的负相关的研究结论目前,运用赫希社会控制理论研究失范和犯罪行为的文献较多,主要研究预防青少年犯罪、流动青少年越轨、高校暴力预防、研究生学术不端等问题,这些都是个人在社会化过程中与社会联系减弱而产生的越轨行为其中,关于青少年犯罪预防的研究居多,且都是运用社会控制理论分析青少年犯罪原因,有针对学校工作提出建议,也有从社区矫正人手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相关研究多为经验性的研究,而香港中文大学沈吟徵和钟华用2011年广州市中学生生活调查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得出流动学生越轨行为多于本地学生、社会联系弱于本地学生,增强社会联系可预防和减少两者的越轨行为。
本研究认为社会控制理论适用于犯罪和越轨行为研究,而校园欺凌行为是一种违反校园规范的行为,也是一种违反社会规范,乃至触犯法律的犯罪行为因此,将社会控制理论应用于校园欺凌研究具有可行性可以从社会控制角度人手,探究欺凌者与社会的联系,以社会控制理论为研究框架探究如何解決校园欺凌这个教育难题二)研究假设社会控制理论假设人性中潜在的有犯罪动机,每个人都是潜在的犯罪人,而之所以没有犯罪是因为社会对人的有效控制类比到学校欺凌问题,每个学生都是潜在的欺凌者,他们之所以没有发生欺凌行为是因为他们在社会化过程中与父母、老师、同伴、学校、社会等产生联系,这些联系有效地控制了他们的欺凌行为本研究以校园欺凌作为因变量,社会控制四要素作为自变量,展开校园欺凌行为成因研究依恋是指个人与传统社会或者是个人与他人的情感联系,依恋也是个人对他人的情感的关注,中学生的依恋主要体现在父母依恋、同伴依恋、老师依恋和学校依恋四个方面其中,对父母的依恋是学生感受最深刻,也是对学生的约束效果最为强烈的社会联系同学依恋表现为同伴群体在个人社会化过程中具有参照作用老师依恋体现教师对学生学习状态、心理状体及家庭情况的了解,对学生发展动态越了解,可及时发现问题,预防欺凌行为发生。
中学生对学校和社会等有良好的依恋,他们就会学习和接受正确的价值观,遵从传统的社会行为法则,接受学校和社会规则的约束良好的依恋关系能够加强对中学生的控制作用,防止校园欺凌行为的产生本研究将验证父母依恋、同伴依恋、老师依恋和学校依恋对校园欺凌的影响因此,提出假设:假设1:依恋对学生校园欺凌行为具有显著影响假设1.1:家庭依恋对学生校园欺凌行为具有显著影响;假设1.2:同伴依恋对学生校园欺凌行为具有显著影响;假设1.3:老师依恋对学生校园欺凌行为具有显著影响;假设1.4:学校依恋对学生校园欺凌行为具有显著影响奉献是指个人在进行传统活动过程中付出的精力、努力和时间,以求达成当下的目标和实现对未来的期盼对于中学生来说主要是对学习的投入,当学生更关注于如何加强学习、增强自身能力以实现个人目标时,就会在学习方面投入更多的精力、努力和时间,与此同时,学生产生影响学习的行为或参加破坏学习目标的活动的可能就越小因为在实现目标过程中投入的时间精力是可贵的,若有违反规范的行為会让已有投入失去价值,破坏目标,为实现目标途中不容有所差错,学生就会自觉主动地接受社会法则的约束因此,提出假设:假设2:奉献对学生校园欺凌行为具有显著影响。
参与是指学生花费时间和精力参加实践活动中学生参与日常校园活动的时间越多,参加越轨活动的时间越少,校园欺凌行为发生的几率就越小在赫希的调研中表示,大多数参与犯罪行为的青少年都是虚度光阴的如果中学生参与日常活动的校园活动的时间少,相应的参与其他活动的时间就会增加,那么学校对他们的约束力就会减弱,并且这一时期的学生自控力不够,发生校园欺凌行为的概率就会增加本研究主要验证参与实践活动对于校园欺凌行为的影响作用因此,提出假设:假设3:参与对学生校园欺凌行为具有显著影响信念是指学生对社会规范的认同和履行,以此表现学生对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的赞同、承认和相信中学生在学校应当尊重、相信学校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只有信念一致,参与校园活动的积极性才高,产生校园欺凌行为的概率就低大量校园欺凌事件表明,校园欺凌者对学校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内化程度不高,导致他们抵触学校,产生校园欺凌行为因此,提出假设:假设4:信念对学生校园欺凌行为具有显著影响综上所述,本研究的理论模型如图1所示二、研究设计(一)数据来源与样本分布本研究采用2017年西南大学教育政策研究所进行的“西部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质量监测项目”数据该项调查采用整群抽样方法,从西部6区县随机抽选了103所中学,选中的学校在9年级随机抽取一个班作为一个整群参加研究,共发放调查问卷6027份,剔除无效问卷,回收到的有效问卷为5082份,有效问卷率为84.32%。
有效问卷中男生2262人,占比44.51%,女生2820人,占比55.49%,男女比例较平衡研究所选地区位于中国西南部,截止2016年末,该区域城镇人口60.48万人,乡村人口348.66万人,按照区县经济发展水平确定抽样数量,最终回收问卷中,农业户口学生占89.28%;该区域有汉族、壮族、苗族等23个民族,其中,少数民族人口约占总人口的10.24%,本次抽样中少数民族学生占比13.18%,基本符合该区域人口分布特征本次抽样基本符合随机抽样原则,样本具有代表性(如表1所示)二)变量描述1.因变量校园欺凌问卷以多角度朋辈欺凌问卷为基础工具,修订后形成校园欺凌调查问卷问卷采用5点评分,学生根据题项内容所述事情在过去一个学期内发生的频率作出评分肢体欺凌,指对受害者进行拳打、脚踢或其他某些方式让其身体受伤;社交排斥,指刻意排挤受害者,拒绝和他/她说话,让其他人不跟他/她说话,尝试让其他同学反对他/她,令受害者与他/她朋友不和;言语欺凌,指用言语咒骂或是取笑受害者,用外号称呼受害者,取笑受害者外表或者取笑其他方面财物破坏,指故意破坏受害者的财物,未经允许取走受害者东西,或是毁坏受害者的东西;网络欺凌,指借助、微博、电子邮件等社交网络取笑、侮辱、用威胁恐吓的言辞欺凌受害者。
0是“从不”,1是“一次”,2是“两次”,3是“三次”,4是“三次以上”对校园欺凌量表进行因素分析,KMO的值为0.925,且通过了巴雷特(Bartlett)球形检验(p<0.001),适合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信度检验分析后发现量表内部一致性系数α系数为0.957,问卷信度较高2.自变量根据赫希的社会控制理论,本研究的自变量指学生与传统社会的各种社会联系,包括对父母、老师、同伴和学校的依恋、奉献,参与以及信念1)依恋父母依恋测量题项主要借鉴北京师范大学罗良等人编制的父母教育卷入问卷中的亲子交流和父母监项目本研究中用4个题目测量父母依恋:“父母与我交流我感兴趣的事物(如电视节目、故事或书籍等)”“父母和我分享他们上学时的故事”“父母会向我解释禁止我做某件事的原因”“父母与我交谈我在学校里的表现”(1=“从不”,2=“有时”,3=“经常”,4=“总是”),内部信度系数为0.821老师依恋的测量主要是指学生是否觉得可以和老师交流自己的问题、是否感受到老师关心自己以及学生是否感受到来自教师的鼓励,用3个问题测量老师依恋:“在学校老师关心我的学习”“老师了解我家庭的情况并经常跟我家人沟通”“老师了解我的学习及心理状况并经常跟我沟通”(1=“非常不同意”,2=“比较不同意”,3=“同意”,4=“非常赞同”),内部信度系数为0.782。
学校依恋指学生对学校总体的正面态度这部分问题借鉴《学校归属感量表(PSSM中文版)》,该量表包括归属感、认同、学校依恋三个维度本研究中用“我感觉自己好像这所学校的一份子”“这所学校的人对我很友善”“我得到了和其他同学一样的尊重”“这所学校的老师尊重我”(1=“完全不同意”,2=“不同意”,3=“基本不同意”,4=“基本同意”,5=“同意”,6=“完全同意”)4道题来测量学生对学校的依恋程度,内部信度系数0.805同伴依恋的测量是询问调查对象好朋友的情况,用“学习成绩优良”“学习努力刻苦”“想上大学”测量同伴依恋,内部信度系数为0.8212)奉献本研究中奉献主要指接受教育,在教育方面的投入,学生在接受教育方面的志向越高,就会越希望获得学业的成功,就会在学习上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对教育的奉献的测量,选择Schaufeli编制的学习投入量表(UWES-S),国内相关研究验证了学习投入量表(中文版)各量表的内部一致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