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浅论《汉志》对《七略》的继承与发展.doc
4页浅论《汉志》对《七略》的继承与发展【摘要】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说明《汉书?艺文志》是在《七略》的 基础上经过增删后而成的,考订了《汉书?艺文志》对《七略》的目录学思 想、结构、辨伪方法三方面的继承与发展,以及《汉书?艺文志》存在的不 足关键词】《七略》;《汉志》;图书目录;继承我国古代的书籍浩如烟海,著作极其丰富,经过秦始皇焚书,秦末农民 起义和楚汉战争,到汉初时所剩无几直到惠帝四年(公元前191年)秦遗 留下来的禁书令才正式废止他先后进行了三次大规模的求书运动,使国 家图书得以恢复《隋书经籍志》对此有如下记载:汉氏诛除秦项,未及下车,先命叔孙通草绵?之仪……惠帝除挟书之 律[1]《汉书艺文志》(后简称《汉志》)中记载:至成帝时,以书颇散亡……会向卒,哀帝复使向子侍中奉车都尉歆卒 父业于是总群书而奏英七略,故有《辑略》……有《方技略》[2]故产生了我国最早的图书目录一一《七略》《七略》是在《别录》的 基础上完成的,二书均已不存,但我们可以通过清朝学者马国翰《玉函山房 辑佚书》、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姚振宗《师石山房丛书》、 洪颐煩《问京堂从书》等知道二书的部分内容庆幸的是班固的《汉志》 基本上保留了《七略》的内容,关于二者的关系详述如下:首先,班固继承了刘向父子的目录学思想“辨章学术,考镜源流”。
我 们可以看到《汉志》在每种之后都有一段说明文字,主要用来阐述源流和 师承关系清代姚振宗《师石山房丛书》中的《七略别录佚文》载刘向《列 子叙录》:护左都水使者光禄大夫臣向言:所校书中书《列子》五篇……书可缮 写列子者,郑人也……号F1道家孝景皇帝时,贵黄老术,此书颇行于 世……⑶这段文字介绍了列子的生平以及《列子》一书的内容及其流传情况校 书情况,《汉志》在著录《易》时写道:凡《易》十三家,二百九十四篇,伏羲……于是重《易》六爻,作上下 篇孔氏为之《彖》、《系辞》……传者不绝汉兴……传者不绝汉兴…… 二家Z说[2]《汉志》的这段文字记载了《易》的起源、发展情况,汉兴以來《易》 的师承关系及流传情况,我们不难发现《汉志》对《七略》目录学思想上 的继承第二,从结构上看,《汉志》对《七略》进行了调整,《七略》本来有 七部分,首先是《辑略》其后是《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兵书 略》、《术数略》、《方技略》班固从形式上取消了《辑略》却保留了它的 内容,把它们散置在每“种”每“略” Z后的说明中,使得原来的图书著录 与后面的说明文字联系得更紧密便于阅读在《汉志》中,班固用了 “岀”“入” “省”,对《七略》的内容做了一些调整。
出”即移出,表明这部分 内容不适合在此类,《汉志》在著录时将其移出此类如《汉志》云:凡《乐》 六家,百六十五篇,出淮南刘向等《琴颂》七篇所谓入,就是移入或新增 入内容,也就是《汉志》新增的书籍入”有班固新加入的书籍,也有从 彼处析出加入此处的情况,如《汉志》云:凡《书》九家,四百一十二篇,入 刘向《稽疑》一篇,这是班固新增入的从彼处移入此处的有:六艺略?礼 类:凡《礼》十三家,五百五十五篇,入《司马法》一家,百五十五篇这是 从《兵书略》的兵权谋类移出来的所谓“省”就是省略,因为重复或其 他原因,《汉志》在著录该书时,从《七略》中省略如《汉志》云:六艺 略?春秋《春秋》二十二家,九百四十八篇,省太史公四篇可以看出班固 在《七略》基础上,对一些书籍的不妥处进行了更改和修正第三,辨伪方法的继承《汉志》中关于伪书及辨伪方法的记载,基本 上继承了刘氏父子的辨伪学传统《汉志》中关于伪书的记载正如郑良树 在《古籍辨伪学》中云:辨伪方法不外只是从三个不同层面着手而已,即作 者、本书及流传如《力牧》二十二篇六国时所作,托之力牧力牧,黄 帝相是从编著者的虚实来辨伪的如诸子略?杂家:《大禹》三十七篇 传言禹所作,其文似后世语。
是从从古籍本书的文字和思想来辨伪的如 诸子略?小说家:《鬻子说》十九篇后世所加主要是从流传过程的实际 情况来辨伪通过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汉志》出现伪书的情况有十九处, 六艺略、诗赋略、数术略和方技略中没有伪书,只有诸子略中的道、阴阳、 杂、农、小说小类和兵书略中的兵阴阳小类中有伪书六艺略Z所以没有 伪书,是因为书籍多是先秦古籍,又被世人奉为经典,由此可以看出儒家的 思想是当时社会的正统思想在诸子略中的儒、法、名、墨、纵横五小类 中,也没有伪书的记载,这与它们的内容和时代背景相关,其次,诗赋略、数 术略、方技略没有出现伪书的记载,因为它们记录书籍的内容大多是关于 客观形式及方法技巧的,当时并不存在造伪的动机班固在著录《汉志》时继承了刘氏父子编撰书籍的方法,同时做了很 多调整工作,在追求简短的同时,也没有疏漏掉对伪书的辨别,但是《汉志》 还是存在一些问题:首先,《汉志》与《七略》前后时间相差30年,《汉志》 没有对这30年间所出书籍广泛收录,而是仅仅以《七略》为底本,补录了 扬雄、杜林、刘向三家,清人姚振宗收集了《汉志》失收的书籍有三十四 种,二百八十五家,三百一十部其次,《汉志》中没有设史籍类,而是附在 “六艺略”中“春秋”类的后面。
这表明当时的史学还不很发达,直到《隋 书经籍志》才正式确立“史部”第三,《汉志》中篇卷的称呼极不统一, 在一类的著录中有的称篇,有的称卷,即使在同一条著录中,前面称篇,后 面却称卷《汉志?六艺略?春秋类》记载:《春秋古经》十二篇,《经》十 一卷公羊、谷梁二家第四,《汉志》是以《七略》作为底本的,而《七 略》作为我国第一部综合性的图书分类日录有很多不足,如分类不明等《汉志》作为我国最早的一部综合性国家图书目录,它的存在对考证 先秦汉代的典籍,研究古代学术源流有极大的价值《汉志》所提出的图书 分类法对后世也有极大的影响持续到二十世纪的“经、史、子、集” 的分类法,其源头则可以推到《汉书?艺文志》参考文献】[1]《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3[2]《汉书》[M] •北京:中华书局,1962⑶《续修四库全书》[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