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emiotics-2012-6-双轴关系.ppt
104页第六讲:双轴关系,文本与理解符号学三分科莫里斯三分科o莫里斯认为人的活动涉及到三个基本方面,即符号体 系(Signs),使用者集群(Users),和世界( World),就出现了六门学科:ØR(S,S) = 符形学(syntactics)ØR(S,W) = 符义学(semantics)ØR(U,S) = 符用学(pragmatics)ØR(U,W) = 实践学(praxeology)ØR(U,U) = 社会学(sociology)ØR(W,W) = 物理学(physics)符形学(syntactics)o莫里斯解释说:“包括感知符号,艺术符号 ,符号的实际使用,以及一般语言学”o中文翻译成“句法学”,可能造成混乱o符号的组成千差万别,一幅图画,一曲音乐 ,一首诗的符号形态之间,几乎没有任何明 显可以比较的地方o符形学至今没有如语言的“词法-句法”那样 清晰的形态学论说 符义学 Semanticso如何才能产生意义:从感知(perceived ),到注意(noted),到识别( recognized),到解释(interpreted ),到理解(understood),到再述( translatedo实际上是一个“无级”的深入过程。
o为讨论方便,分成三步:感知,接收,解释 接收三步:内化o“被感知”为第一步,感知不一定导向认知o解释者生活在各种各样刺激的海洋中,这些 刺激都能被感知,但是没有多少被识别,而 被解释的更少o例如驾车者必须马上从感知中筛选出一部分 ,需要判断其意义的感知,予以接收;被排 除出接收的感知,是所谓“噪音”o接收是才是接收者有意向的处理:这样接收 者才能进入理解 艺术延迟识别o缩短识别,对于艺术符号来说,是最不合适的接收 方式:o读了开头就知道结果,这样的小说“缺乏艺术性”o艺术是理解的缓刑,这个过程越费力越让人满意,o哪怕最后找不到理解,这个寻找过程本身,而不是 理解的结果,让人乐在其中:o理解艺术作品,停留在感知和识别上时间越长,艺 术作品就更令人恋恋不舍理解o理解是一种“内化”即是把原来关于世界的经 验,变成关于自己的经验,即使用自己过去 的经验积累,对自己说明符号意义:Ø给出一个想法,Ø采取一个行动,Ø说出一句回答,Ø写一篇论文,Ø做一个白日梦,o从而开始一个新的表意过程理解 = 不去理解 o“学习理解,就是学习不理解” To learn is to unlearn.o对感知以最快速度“不假思索”地解释,就是 对符号自动化地反应。
o在艺术欣赏的例子中,不理解就是努力推迟 理解,过程本身就是艺术欣赏,解释意义反 而是第二位的 符用学 pragmaticso符用学研究符号与接收者之间的关系,研究 接收者在什么样的条件下,会求得何种意义 ,接收者如何使用这个意义o凡是必须考虑到使用者的问题,都落在符用 学的领域Ø是否考虑发送者与接收者?Ø是否考虑发送者的意图,与接收者的解释?Ø是否考虑符号的语境?Ø是否考虑使用符号而施行行为? 符用学成为重点o符号学界原先认为,符用学的地位是成问题 的,有人甚至觉得符用学是符号学的“垃圾 箱”,什么问题解决不了,就可以往里扔, 不再理睬o有些论者至今认为符号学的核心应当是符义 学,毕竟两词同根o到现在,符用学成了符号学最重要的领域, “使用中的意义” 最为复杂,是符号学最广 阔的天地法国vs英美o法国学派依然偏重符形学与符义学,o英美符号学的核心是符用学,o这与发生在叙述学中的情况非常相似:o法俄学派重点在“情节语法”形态研究,o而英美学派重点在“隐含作者”、“不可靠叙 述”等解释研究o符号学的索绪尔原则与皮尔斯原则,也一样 英美派”言语行为”o维特根斯坦主张“言也是行”(Words are also deeds)o奥斯汀(John L. Austin)1955年在哈佛大学 作的系列演讲,在他去世后,1962年的集成 《如何以言行事》(How to do Things with Words)一书出版,该书成为言语行为理论 (Speech Act Theory)的奠基之作。
o这个学派实际上是从言语是一种行动,词语 是行动的结果Ludwig WittgensteinJohn L Austin语言游戏论(Sprachspiel)o德里达与奥斯汀的争论o奥斯汀的贡献是用具体的言语行为分析,来 补充维特根斯坦难以分析的“语言游戏” 理 论o艾布拉姆斯赞同维特根斯坦与奥斯汀:这个 理论与他关于文学“卷入人的世界”立场相符 o艾布拉姆斯站在奥斯汀一边认为“这个游 戏的名字就是人性”M H Abrahms双轴与理解组合轴/聚合轴(syntagmatic/ paradigmatic )o任何符号表意活动,必然在这个双轴关系中 展开o这两个源自希腊文的术语,意义晦涩o在索绪尔理论的四个二元对立中,这一对观 念在今日的符号学中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o组合关系就是一些符号组合成一个有意义的 “文本”的方式索绪尔把这个轴称为“联想 关系”(associative relations), “凭记忆而组 合的潜藏的系列”,不全面Selection/Combinationo雅柯布森在五十年代提出:聚合轴可称为“ 选择轴”,功能是比较与选择;o组合轴可称 “结合轴”,功能是邻接粘合。
o比较与连接,是人的思考方式与行为方式的 最基本的二个维度,也是任何文化得以维持 并延续的二元o雅柯布森的术语非常清晰易懂,可惜未能在 符号学界通用无纵横o中文文献译成“纵聚合轴”与“横组合轴”,似 乎有一横一纵关系o聚合轴完全谈不上方向,o而组合轴也不是横向的,o只有语言这种线性展开的符号文本才有纵横 (即索绪尔说的“序列关系”),也只有西方 语言是从左到右“横”向展开o楼房建筑,飞机驾驶,衣装搭配等,符号文 本的组成经常是立体的,多维的双轴关系的普遍性o符号文本的双轴操作,在任何表意活动中必然出现 :Ø橱窗的布置,Ø招聘人才,Ø会议安排,Ø电影镜头的挑选与组接,Ø舞台场面的调度与连接,Ø论文章节安排,Ø故事起承转合,o任何符号表意,绝对不可能没有这双轴关系聚合的特点o聚合轴的组成,是符号文本的每个成分背后 所有可比较,从而有可能被选择(有可能代 替)的各种成分o聚合轴上的成分,不仅是可能进入符号发出 者的选择,也是符号解释者体会到的本来有 可能被选择的成分o聚合轴上每个“可选择”因素,是作为文本的 隐藏成分存在的o它们是文本组成的隐方式聚合=排除o聚合是文本建构的方式,一旦文本构成,就 退入幕后,因此是隐藏的;o组合就是文本构成方式,因此组合是显示的 。
o聚合是组合的根据,o组合是聚合的投影o就一次运作过程而言,文本一旦组成(例如 一桌菜点完),就只剩下组合搬上桌来o“聚合关系中的符号,选择某一个,就是排 除了其他”多系聚合o组合的每个成分都有若干系列的“可替代物” o最后选中某一种,是基于某几种标准的选择 o这标准可以千变万化,可以多重叠加o其中唯一不变的标准,是“结构上可以取代” (structurally replaceable)此成分 o注意不是“意义上可以取代”o而是“结构上可取代”(即可以在文本系统中 占据相同位置) 解释的双轴操作o接收者感知到的,只是文本组分,o他必须明白已经隐藏(选下)的聚合系列是什么Ø例如明白诗句中为什么不用别的词,选用了这个词 ;Ø明白对方球队为什么在这个位置上不用别的球员, 选用这个队员;Ø汽车为什么不用别的零件,选用如此的配置;Ø理解春晚,就必须明白为什么上了这个节目,没上 那个节目双轴同时操作o双轴是同时产生的,组合不可能比聚合先行 :不可能不考虑组合轴的需要进行聚合轴的 选择,而也只有在组合段成形后才能明白聚 合的作用o双轴同时进行:写诗时要选字,但是选字时 要明白诗句这个位置需要一个什么字;o一场春节晚会,要决定某个节目选用何人的 表演,但同时要明白晚会节目单如何布局。
o这是一个来回“试推”的操作,没有先后次序 之分双轴操作是实践?o任何实际活动,不都有挑选与组合的配合?为什么 一定是个符号学问题?o科学家配备一个工作室,o新领导上任后组织一个办事班子,o都有选择与配备两方面的关系这些是实际需要的 操作 双轴操作必为意义活动o一旦有所挑选组合,就是按某种意义在操作o组织一个办事班子,挑选某人任某职,是根据 此人的经验,名声,历练,气质o装修房子,就铺地一项,必需在各色地板地毯 之中选择o就墙面一项,必需在各色涂料墙纸瓷砖等选择o选择的众多标准之中,一个必然出现的标准是 意义:o挑选,是按一定意义标准进行的符号活动选择幅度造成的风格变异动物与人类的双轴活动o动物在求偶,繁殖,寻食活动中,一样有选 择组合,这是它们初步使用符号的地方o只是动物的选择标准是进化累积的本能o人与动物的区别,是可以更改这些标准o动物的意义行为,基本上只在组合轴上延伸 (例如生殖繁衍)o动物能改变选择,但是难以审时度势改变标 准例如不可能门当户对以延续家族财富 地位)组合是聚合的投影o一旦文本组合形成,聚合轴就退出操作隐藏起 来,但并不是没有留下痕迹:o哪怕已被“推入幕后”,也可能在解释中被唤出 。
聚合轴的影响始终存在,而且始终影响着文 本的各种品质o在任何文本中,每个成分都是聚合选择的投影 o某个单元背后的聚合异常扩大,会给这个单元 浓重的投影 如何知道组合段影响风格?o不同文本背后的聚合段宽窄不一,甚至同一文本的 每个成分背后的聚合段也是宽窄不一o如果文本风格与经验中的“正常情况”相比,变异较 大Ø诗歌“用险韵”,Ø房子设计“怪异”,Ø绘画风格“峻奇”,Ø故事叙述“不可靠”,Ø老板用人“不拘一格”宽幅vs窄幅o哪怕摆出来的一桌菜数量是相同的,依然让 人觉得某些“菜系”丰富,某些相对较单调;Ø一套传统服装,与一首现代青年的服装;Ø一首现代先锋诗比一首传统诗“宽幅”得多, 也就是可供选择的词语多得多;Ø某些画,某些舞蹈,某些装饰,某些节庆, 某些演出,o宽幅导致风格多样化另类婚礼宽幅窄幅文化o宽幅文化允许更多的选择o与传统文化相比,现代文化是宽幅的o电影《》中严守一等人少年时期的生活 是严重窄幅:二八圈大架自行车,手摇 ,蓝棉袄;o电影的悲喜剧故事,发生在这些人进入宽幅 时代时,选择过多造成秩序混乱o电影中的人物费墨大彻大悟:“不是 ,是手雷!还是农业社会好” 双轴同时显现于文本的可能第一种:菜单难题?多层次双轴操作o巴尔特说:菜单既提供了聚合轴的挑选可能 ,又提供了组合轴的连接可能。
o整个文化是多层次的双轴运作:菜单是饭店 经理的作品,菜单产生时已经作了选择;o然后,一桌菜则是另外一层组合 ,从另外一 套聚合进行的选择;o然后,每个菜又是另一层o只要可以看成为一个文本,就是一套聚合与 组合的双轴交叉作用 多层次选择组合的普遍性o全运会之前的各省初选,进入全运会的运动员名单 已经是省级选拔的结果,全运会最后的优胜者名单 ,是在这个名单里选择更高层次的组合名单o童蒙课学写诗,课本上说明诗词格律规定,这是组 合训练;课本上也说明某字可选的平仄,某句可以 押的韵,某字对偶的可选择范围,这是聚合训练o显然课本本身的写作,是另一个双轴操作的结果o任何显现的文本,只能是另一个聚合与组合操作而 成第二种:“语言两个方面,失语症两种类型”o雅柯布森指出组合关系是邻接(contiguity )o而聚合各组分的关系是相似(similarity) o从中可以推论出重要的符号学原理:o邻接只有一种关系,即文本组合关系,o而相似可以在不同方面相似,因此同一组分 背后可以有多个聚合段o只有同时进行选择与组合,人的思维和表达 才有可能 比喻vs转喻o依靠相似性形成关系的,正是比喻( metaphor)的方式,因此聚合轴上各组 分,互相之间是的关系类似比喻。
o邻接的组分之间,形成转喻(metonymy ,雅柯布森说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