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络教研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共享).doc
8页网络教研促进教师专业成长论文关键词:网络教研教师专业成长 论文摘要:网络是信息时代的i个标志网络教研是网络发展下的一个 产物,也是一种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新型的教研模式我校在教研模式 上寻求新的突破,网络教研已成为引领我校教师专业成长亮丽的景点二十一世纪的到来,带给我们的除了机遇,还有新的挑战,如何创 建学习型学校,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已成为教育科研T作的必然趋势 我们学校在省教育学院的带领下逐步走在了网络教研的前列,依托山西 省小学教育论坛和新浪比“小学教研”房间的有效载体,为我校教 师与全省各地市老师的平等交流搭设了一个很好的平台南里小学一大 批骨干及年轻教师就是在这样浓厚的学习氛I韦I中逐步成长起来的,学校 内部也逐步形成了自己的一套网络教研和学习系统现将我校在开展“网络教研”活动时的一些经验作如下汇报:一、以网络教研为载体,带动教师专业成长1. 加强组织领导,健全校本教研网络为推进校本教研力争把教师专业化发展与之相互结合,我校把网络教研工作纳入了管理的重要内容,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主管校长为副组长,以教育教学领导为主要成员的网络教研领导小组,下设一个网络 教研委员会聘请有能力、工作责任心强、有丰富教学经验的骨干教师 和教学能手为兼职研究员,从组织和人员上得到了充分的保证。
2. 创新教研形式,坚持与校本教研相结合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课改对教师索质要求越來越高,教师对 教研要求也越来越高,新老教师之间的教研协作与成果共享也越来越迫 切然而,由于地域、经费的限制,实验教师的横向交流不够通畅,人 数少、时间短的教研活动仅起到了在点上的交流作用,过去那种“走出 去,请进来”的面对面交流研讨方式,己经远远不能满足广大教师对课 程实施及发展的需要因此,我校在教研方式上寻求新的突破,网络教 研成为引领我校教师专业成长亮丽的景点二、搭建网络交流平台,形成教研合力1.建立教师博客群,记录教师成长的足迹我校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率先建立博客家园,并带动其他教师, 目前我校已建立数十个“教师博客”许多教师辛勤耕耘自己的博客家 园,讲述着工作、学习、生活的酸甜苦辣,细说着学校管理、教学工作、 教研交流等方面的体会感受,记录着教育叙事、教学反思、教学案例、 问题讨论等教研足迹,为学校、教师提供丰富的教学教研资源和个人成 长经验因为我们的坚持,因为我们的执著,我校越来越多的老师走进 网络这个更为宽阔的学习平台,与大家勤交流共成长,在网络教研中很 多年轻的教师迅速成长起来张婿老师就是其中的代表,他现任我们小 学网络兼职教研员。
在2014年6月24日由我学校承办的网络教研活动上,张婿老师主 备了人教版四年级下《鱼游到了纸上》一课,在大家的帮助以及我们南 里小学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下,本次教研活动取得了圆满成功通过这 次活动,让我们感受到了网络教研中平等、和谐的研讨氛围,为我们开 启了网络教研的一扇天窗,体会到网络团队的力量2.开展UC、网聊教研,教研沟通无界限除此之外,我校数学创新小组的教师每周五晚上必到"UC小学教研 ”去学习,这是省院小教部数学室在小学教研语聊室安排的网 络教研活动这个活动象一盏指路灯在教学上为我们照亮了前进的道 路每次看完录像课,我们都会对共同关心的问题发表意见,展开讨论, 互相启发,使彼此都能从中获得对课程和教学的新的理解在这里,我 们获得了丰富而全面的信息,它是有效反思和有效决策的前提和基础 我校教师借助这个平台实现了异地“零距离”的研讨,实现与名师“零 距离”的接触同时我校还建立了 群,大家利用自己的课余时间互相交流,互 通有无,取长补短如本学期,我们就自发的选择了一个大家比较感兴 趣的话题,通过网聊即兴进行讨论,收到了不错的效果3. 创建BBS论坛,储存交流信息温故知新"BBS论坛”能够解决众多教师参加教研活动的时间不一致的问 题,实现异步交流,与“教师博客” “网聊”实现优势互补。
2013 <|<,我校在原有“教研论坛——呼吸新课程”的基础上改版, 拓展了网络研讨空间,开设BBS教研论坛,设置了专题活动、教研咨询、 语文教学、数学教学、教研天地等15个栏目,每一个栏目都有版主, 负责文章的质量把关和板块安全教师根据自己的教育实际和学科教学 在相应的板块上发表自己的文章,跟帖回复、交流互动老师们在这一 平台上发表教学设计、教学随笔、教育论文,交流自己的想法,区教研 员以及兄弟学校的老师也积极地参与论坛研讨活动,如闫丽清老师看了 陈丽老师《关于简便计算》,她及时回复跟帖,交流了她对简算的看法, 给我校教师很多的引导和启迪4. 网络教研制度化,提高集体备课的实效性为了让网络集体备课有效开展,我校制定了《南里小学网络集体备 课方案》,成立了领导组、对我们的数学创新小组的每一位教师分别提 出了要求:一是履行职责,督查审核备课组长(版主)负责该组该年级学科 集体备课的组织实施、任务分解(每一位教师精备2—3课,每一所学 校精备1—2单元)、教案审核等工作,并督促每一位教师提前一周把 设计好的教案(学案)上传到网上二是设计教案,及时发布各位教师必须根据各学科备课组长安排 的内容,深入研读课标、分析教材、钻研教参、了解学主实际,精心设 计符合新课标理念的教案(学案),在规定的时问内及时发布到“教研 论坛”相应学科的“集体备课室” O三是参考教案,个性修改。
教师可到相应年级学科“备课室”里学 习参考教案,在自己充分研读课标、吃透教材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教学 实际及学主的实际,编写出个性化教学设计方案四是交流研讨,教学反思各年级各学科教师在研读网上备课室教 学设计的同时,要积极参与网上研讨活动,对他人教案提出建议,并在 网上进行跟帖回复研讨或在学区安排的现场集体备课中交流每位教师 每个月至少要有一篇教学反思(随笔)发表于“教研论坛”上学期末, 学区将在各个备课室里分别评出最佳教学设计奖我们多次利用网络平台向兄弟学校的老师展示我校的教学探索,都 得到了广泛的好评随看我校BBS论坛、UC教研、教研、教师博客这儿个网络教研 平台的不断完善和深入开展,正在改变着教师的教学生活,咫尺天涯的 专业成长在跨越时空中启航,I木I惑愉悦的思想情感在真诚碰撞中闪光 教师的教学研究观念正在发生着根本的转变,教研热情不断增强,逐步 走向“自主开放、协作创新”的发展成长之路5. 网络教研专题化1 开展“以研促教活动” O比如针对低年级学生的思维以直观形象 思维为主,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年龄小,动手操作能力不强,经常会令 预设的活动超时这一问题我校教师借助网络这个广阔平台,结合各自 教学点滴收获总结出低年级数学课堂教学应让学生借助学具动手操作, 充分调动学牛手、脑、口、眼等多种感官并用,促进思维发展的这一方 法。
通过在网络悬挂专题研讨主题教案设计,听取各位专家、一线教师 的教学建议,不断修改完善,上课后及时把课堂上的收获及存在问题再 次在论坛上沟通研讨交流,使我校课堂教学研究更有时效性、U的性贞 正达到精益求精1 开展“目标式备课”它的核心是“确定目标、抓准问题、研究 学法、预设有效教学流程” O要求每位教师在集体备课中做到:“脑中 有课标、心中有目标、课堂耍达标” o在备课中教师可利用网络教研平 台把根据教材、教参、以及学生的实际,确定单元的教学目标和每-课 的教学冃标建立共享文件有了冃标,和网络这一沟通无界限的服务于 目标的基本操作媒介,每一位教师利用根据教学内容提出能够引发学生 思考、直奔教学重点、落实教学冃标的有价值的问题再根据教学冃标, 研究学生的学法指导,最后“预设出有效的教学流程”,形成最佳教学 预案三、网络教研校本化,实现学校可持续发展教育是一种很特殊的工作,除了自我探索外,与人合作不仅可以增 加教师Z间的团结性,也可以为整个教学活动提供一个可以延伸的体 制通过网络教研活动,我校许多教师都有了自己的博客,更有教师为 了网络教研,自己买了电脑,在网上与众多同行进行互动学习,并在课 余与同事共同交流网络教研的心得,促进了校本教研的发展,形成了良 好的研讨氛围,达到了资源共享,互相学习的目的。
同时我们还发挥自己的优势把师徒结对等活动在网络上开展起来, 建立起以张女青老师为师傅,杨凡和申锦涛老师为徒弟的“青蓝组合成长 H记”丰富了网络备课的思路,开阔了教研的视野,真正起到督促成长 的作用在推进网络教研的过程中,我们也遇到许多困惑因为网络教研需 要硬件条件、掌握网络技术,而相当一部分老教师在技术和观念上还跟 不上,这些因素或多或少地制约着网络教研的顺利开展如何为教师创 设网络教研平台提供更多的便捷条件?如何激发教师参与评论跟帖互 动的积极性?如何加强传统现场教研与网络教研的联系?等等,时刻成 为网络教研管理的焦点面对种种问题,我校不断探索、寻求着校本教 研的最优化本学期,我校加强“网络教研与现场教研”相结合,努力 做到“网络教研与现场教研”互为补充在实行“网络化集体备课”的 同时,安排了三次的分年段分学科共36场的现场集体备课研讨活动; 开展了两场市级“把准口标 提高实效”课堂教学专题研讨活动;举行 T “骨干教师与教师对话”研讨以及教师“常态课”等现场研讨活动 在现场活动之后,主讲者、执教者及时把讲稿、教案、实录、反思上传 到学区网站的“教研论坛”上,把有限的现场研讨延伸到无限的网络研 讨中。
感谢山西小学教育论坛,感谢网络教研,它穿越了空间的界限,实 现了零距离教研;它突破了时间的界限,实现无阻碍沟通交流;它打破 了地域的界限,实现资源共享我们南里人会在网络教研中撑起一片蔚 蓝的天空!参考文献:[1]张文新.儿童社会性发展.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⑵陈帼眉.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6[3]傅道春.教师的成长与发展.教冇科学出版社.2002, 4⑷教冇司编写.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人民教冇教冇出版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