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上册 第二章 第1节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新版)新人教版.ppt
36页第二章 声现象第1节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1.声音的产生•(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固体、液体和气体都可以作为声源;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如敲锣时,用手摸一下锣面会感到它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跟着停止•注:①“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不能表述为“振动停止,声音也消失”,这是因为振动停止,只是物体不再发出声音,而原来发出的声音仍继续向周围传播•②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没有振动的物体一定不会发声•(2)常见声音的来源•2.声音的传播•(1)声音的传播需要 声音可以在气体、液体和固体中传播•(2) 不能传声•真空罩里面放闹铃的实验、登月的宇航员无法直接交谈的现象都说明真空不能传声•(3)声音在介质中以 的形式传播介质真空声波•3.声音的速度:声音在不同物质中的传播速度是不同的一般情况下,声音在液体中的传播速度 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 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在1个标准大气压、15℃时,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 m/s大于小于340•4.声音的接收:物体振动产生的声音在气体、液体和固体中以 的形式传播。
声波引起耳中的• 振动,然后通过听觉神经传到大脑,我们便听到了声音声波鼓膜•1.归纳法:发声的声带在振动,发声的音叉在振动,发声的琴弦在振动……经过归纳总结得出,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2.转换法:不易观察的现象通过易观察的现象体现出来发声的音叉看不到振动,可以通过细线悬挂的乒乓球的跳动来体现、也可以通过水花四溅来体现,这是一种转换法的思想,乒乓球或水花在实验中起到将微小振动放大的作用•3.对发声与振动的关系的理解•(1)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但振动不一定被人们看到•不论科技多么发达,都没有任何一种不振动就能发声的物体;敲音叉或敲桌面发声时的振动看不到,需要通过转换法来体现;•(2)一切振动的物体都发声,但声不一定被人们听到•振动发声有的是超声或次声,不在人的听觉范围内,故听不到;有的声音响度很小,故听不到•4.判断传声介质的种类:例如,隔墙有耳、土说明固体可以传声;电子捕鱼、说话声吓跑鱼说明液体可以传声;人平时交谈说明气体可以传声•5.声速340m/s的条件是15℃的空气中,温度和介质不同时其数值也不同•6.光速比声速快,所以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百米赛跑时听枪声计时比看枪烟计时晚0.294s。
•7.固体传声速度大,能量损失少,所以通过固体传声能及早地听到,并且更加清楚•知识点1 声音的产生•例1 下列关于声音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B.只要物体振动,我们就能听到声音•C.没有听到发出声音,物体一定没振动•D.物体的振动停止后还会发出很弱的声音A•1.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B.所有生物都靠声带振动发声•C.振动停止,发声停止•D.敲击课桌发声,是由于课桌振动发声B•2.如图2-1-1所示,小华将正在发声的音叉触及面颊,而不直接观察音叉是否振动的原因是 当小华用手捂住正在发声的音叉后,小华 (选填“能”或“不能”)听到音叉发出的声音,这是因为 音叉振动幅度小不能振动停止,发声就停止•知识点2 声音的传播•例2 如图2-1-2所示的实验中,佩铃用手指甲轻轻地在木板桌面滑动,附近的其他同学听不到声音但绍洋把耳朵贴在桌面上却听到了声音,这个实验肯定能说明( )•A.空气能传播声音•B.台面上的笔能传播声音•C.台面上的书本能传播声音•D.木板桌面能传播声音D•3.如图2-1-3所示,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罩内的空气,听到声音逐渐变小,再让空气逐渐进入罩内,听到声音又逐渐变大,这个现象说明( )•A.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B.声音的传播不需要介质•C.空气阻断了声音的传播•D.玻璃罩阻断了声音的传播A•4.小明晚上在睡觉时,将机械手表放在枕头下,他的耳朵贴在枕头上听到手表秒针走动时发出的“嘀嗒”声比在空气中更清晰,这一现象说明( )•A.只有固体才能传声•B.声音在固体中传播的能力比空气中强•C.固体能将声音放大•D.声音在固体中传播时速度比空气中快B•知识点3 声速•例3 子弹在离人34m处以750m/s的速度离开枪口,若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
问:当人听到枪声时,子弹已前进了多少米?•5.在100m赛跑时,终点的计时员如果是在听到发令枪响才开始按表计时的,则记录下的时间比运动员所用的实际时间( )•A.偏大•B.相同•C.偏小•D.都有可能C•6.科学考察工作者为了测海底某处的深度,向海底竖直发射超声波,经10s收到回波信号,该处海水深 m(v海水=1500m/s),这种方法 (选填“能”或“不能”)用来测量地球和月球之间的距离7500不能•1.小纸片会在发声的扬声器的纸盆上跳动,发声的音叉接触水面时会激起水花,风吹树叶哗哗响,树叶在振动这些现象说明了( )•A.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B.声音能在水中传播•C.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D.声音能在空气中传播A•2.(2017苏州模拟)下列有关声现象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声源处的物体一定在振动•B.声音在真空中也能传播•C.声音不能通过头骨传播•D.声音在不同物质中的传播速度相同A•3.在敲响古刹里的大钟时,有的同学发现停止了对大钟的撞击后,大钟仍“余音未绝”,大钟余音不止原因是( )•A.大钟的回声•B.大钟在继续振动•C.人的听觉发生“暂留”的缘故•D.大钟虽停止振动,但空气仍在振动B•4.如图2-1-4所示,将悬挂的乒乓球轻轻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观察到乒乓球被音叉多次弹开;声音消失,乒乓球便会停止运动,此现象表明声音( ) •A.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B.可以通过固体传播•C.不能在真空中传播•D.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A•5.能说明“液体可以传播声音”的事例是( )•A.我们听到雨滴打在雨伞上的“嗒嗒”声•B.我们听到树枝上小鸟的“唧唧”声•C.人在小溪边听到“哗哗”的流水声•D.将要上钩的鱼被岸边的说话声吓跑D•6.古代打仗的士兵为了及早发现敌人骑兵的情况,常把耳朵贴在地面上听。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马蹄声不能由空气传入人耳•B.马蹄踏在地面时,会使地面振动•C.马蹄声可以向四面传播•D.土地传播声音的速度比空气快A•7.(2016阜新)课堂上老师讲课的声音是由声带的 产生的,它是通过 传入我们耳中的振动空气•8.小提琴声是通过琴弓与琴弦的摩擦使琴弦振动(如图2-1-5所示),琴弦将振动传递给木质的琴码和琴箱,再使琴箱内的空气振动,最终传递到听者耳中的这一振动的传递过程说明 和 都能传声固体气体•9.如图2-1-6所示,在空气是否传声的实验中,先让电铃发声并放入玻璃罩内,再用抽气机把玻璃罩内的空气逐渐抽出,发现电铃的声音将逐渐 (选填“变大”或“变小”),然后把空气 ,会发现声音将逐渐 (选填“变大”或“变小”)变小又逐渐地通入玻璃罩内变大•10.暖水瓶的瓶胆夹壁中是真空,小明想利用它来探究真空能否传声他把音乐贺卡里的电子发声器放入瓶中,根据听到的声音进行判断。
在他设计的下列几组比较因素中最合理的是( )•A.塞上瓶塞和不塞瓶塞进行比较•B.用一个完好的和一个已经漏气的瓶胆进行比较•C.把瓶胆放在近处和远处进行比较•D.将音量大小不同的芯片先后放入瓶胆中进行比较B•11.拍手发声时,鱼儿被吓得惊慌,小明就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提出了两种猜想猜想1:鱼的惊慌可能是由声音引起的;猜想2:鱼的惊慌可能是由拍手的动作引起的随后,他在鱼缸中放入一条鱼,用黑布挡在鱼缸和手之间(如图2-1-7所示),然后拍手,发现静止状态的鱼开始游动由此他( )•A.只能验证猜想1•B.只能验证猜想2•C.既能验证猜想1,又能验证猜想2•D.既不能验证猜想1,又不能验证猜想2A•12.聂利同学在一个养蜂场看到许多蜜蜂聚集在蜂箱上,双翅没有振动,仍嗡嗡地叫个不停她对《十万个为什么》中“蜜蜂发声是不断振动双翅产生的”这一结论产生怀疑蜜蜂的发声部位到底在哪里?•下面是聂利同学的主要探索过程:•①把多只蜜蜂的双翅用胶水粘在木板上,蜜蜂仍然发声;•②剪去多只蜜蜂的双翅,蜜蜂仍然发声;•③在蜜蜂的翅根旁发现两粒小“黑点”,蜜蜂发声时,黑点上下鼓动;•④用大头针刺破多只蜜蜂的小黑点,蜜蜂不发声。
•请回答:•(1)聂利同学在实验时,采用多只蜜蜂的目的是 •(2)从实验①和②可得出的结论是 避免实验的偶然性蜜蜂发声不是由双翅振动产生的•(3)“用大头针刺破多只蜜蜂的小黑点”基于的假设是 蜜蜂可能是靠小黑点振动发声的•13.声呐就是利用声波对水下目标进行探测、定位和通信的电子设备,声呐不仅可以探测海洋的深度,还可以探测过往的鱼群当然,如果需要,它还可以探测冰山或暗礁的存在•(1)如果声呐向暗礁发出超声波信号10s后接收到返回的波,超声波从发出到接收共走了多少路程?暗礁到船的距离至少有多远?(假设这种波在海水中传播的速度为1500m/s)•解:(1)15000m;7500m•(2)小明知道“嫦娥三号”卫星正在探测月球的消息后,他想把声呐也装到“嫦娥三号”卫星上,从而增加一种探测的手段你认为他的想法可行吗?为什么?•(2)不可行;因为在月球上没有空气,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