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初中信息技术说课稿《函数的使用》.doc
4页初中信息技术说课稿《函数的使用》 各位领导、老师你们好! 我说课的内容为河北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初中《信息技术》第二册第三章电子表格第四节“函数的使用”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编写的目的就是通过Excel电子表格实例中求和、求平均值、求最大值和求最小值四个函数的使用,让学生能够利用函数独立完成简单表格的数据计算本节在Excel这一章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是Excel的核心内容之一函数是进行表格数据计算最方便、有效的工具,也是学习Excel的最终目的之一因此制定以下教学目标及重难点如下: 知识目标: 1、学生了解函数的概念、掌握函数的结构 2、学生掌握求和、求平均值、求最大值、求最小值函数的使用方法 能力目标: 1、提高学生分析数据、处理数据的能力 2、培养学生管理数据的能力 3、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方面: 1、培养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探索的精神 2、培养学生耐心、细致的学习态度 3、培养学生尊师重教的情感 教学重点:求和、求平均值、最大值、最小值函数的使用 教学难点:函数通用格式及单元格范围的选定 二、教法分析: 本节课在讲授过程中,如果仅讲授理论知识和例子中的操作,不可避免地会使学生觉得过于沉闷、无趣。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让学生解决与自己生活、学习密切相关的表格,让学生通过表格功能来解决身边的问题因此,我以任务驱动教学法为主以演示教学法、合作练习法、提问引入法为辅组织教学,并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教室环境等教学手段辅助教学,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任务型教学途径,让学生带着任务学习,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逐渐生成知识、形成技能、达到课堂活动目的,让学生掌握电子表格中函数的使用方法 三、学法指导: 八年级学生有了一定的计算机文字处理基础,但是对于表格的处理可以说还比较陌生我们的职责并不仅仅要讲授书本上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探索的精神,培养学生耐心、细致的学习态度,要教会他们一些做人的道理和做事的方法我针对学生都比较关心自己的学习成绩,引导学生使用函数对本班“期中考试成绩表”的进行相关计算在学习过程中,通过教师引导,师生互动,学生合作交流,计算自己的考试成绩这一学习过程,再加上其它一些课堂练习,从而使学生进一步从感性上认识到了电子表格中函数的用途 四、教学流程 1、导入课题 “期中考试结束了,同学们想知道自己的成绩吗?成绩表是怎么做出来的呢?”利用这一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出示“期中考试成绩表”,让同学们利用刚学过的公式法来计算自己成绩的总分,同学们的积极性一定很高!都会忙着去算!但此问题用公式去做会让学生感觉到比较麻烦。
利用这一点,教师总结:对于这个问题如果用公式去做,写起来比较麻烦,并且容易出错,引出利用Excel提供的函数完成计算,可以避免这样的麻烦由此引出课题——函数的使用 2、新课 提出函数之后,简单描述函数的概念,主要强调一下函数的结构:例如“=SUM(nuber1:nuber2)”,并进行解释同时让学生注意:(参数的格式要严格;符号要用英文符号,以避免出错 活动一(SUM):向同学演示一下求和函数的使用方法! 布置任务:让学生用这个函数去计算一下自己的成绩!并和公式法比较一下哪一个更简单教师巡视) 完成之后教师提问:这么多同学的成绩能不能利用自动填充功能简化重复的求和操作? 有些学生会想到利用填充柄进行相对引用填充!这样复习一下EXCEL中的重要工具——填充柄 活动二(自动求和与粘贴函数): 问题:不用手写能否求和呢?学生可能感到很惊呀?这时教师提出用EXCEL中的自动求和与粘贴函数求和更方便快捷同时给同学们演示使用方法,然后让同学们去体验一下教师巡视)通过实践和比较,同学们切身感受到自动求和与粘贴函数的使用方法更方便快捷 活动三(AVERAGE):教师介绍学生操作,求平均值函数是AVERAGE,它的使用方法与SUM函数完全相同。
并布置任务;打开“期中考试成绩表”请在工作表下面加入“科目总分”及“科目平均分”两项,并且用刚学到的SUM和AVERAGE求出来!也可使用粘贴函数,但要提醒学生注意选择数据区域的问题让学生去体验AVERAGE的用法同SUM函数一样,同学之间可以交流,看计算结果是否相同,学生操作时教师到下面巡视 操作中一些同学在用AVERAGE求学科平均时,可能把总分也包括进去 教师小结:教师根据学生出现的这些错误,强调如何更正,并给学生们演示这样,纠正学生操作中出现的错误同时学生们会认识到区域选择的重要性然后让同学们把自己的错误改正,让他们体验自己错在了哪里,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求平均值函数的使用方法 活动四(MAM与MIN):教师介绍最大值和最小值函数分别是MAX和MIN并布置任务:在“期中考试成绩表”下面添加“最高分”、“最低分”,然后利用两个函数求出最高分和最低分这次学生在实践计算过程中会吸取上一次的教训,注意到区域的正确选择,计算出最高分和最低分从而掌握求最大值函数和求最小值函数的使用方法 3、课堂练习 让学生打开准备好的“第一次月考成绩表”,让学生观察并布置任务:请同学们计算一下所有同学的总分、平均分、学科最高分。
看谁算的最快!算出成绩之后同刚才计算的期中考试成绩表比较一下!你的成绩进步了吗? 学生通过练习,进一步体验到常用的几个函数的使用方法也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 4、能力提高 教师展示“期中考试成绩表”,并提问: (1)你能按同学的总分排序吗? (2)你能根据示例算出其他科目的及格人数和优生人数吗? 你能解决上述问题吗?组织同学们讨论 之后教师演示解决办法 教师寄语:Excel给我们提供了十几类不同计算类型的内部函数,可以帮助我们完成不同的数据计算,对于更多的函数要想学精,还需要专业的学习,初中阶段我们就学到这里,希望有兴趣的同学今后深入学习 5、小结及作业 回顾本课所学 讨论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2)通过这两次成绩的计算、分析、比较,你有什么打算? 教师总结并布置任务:本节课主要学习了四个函数的使用方法,关键是函数的结构的数据区域的选择一定要正确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我们要利用学过的知识帮助老师完成成绩表的输入、格式化及计算等工作为老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五、板书设计 第四课 函数的使用 一、求和函数 1、函数格式:=函数(nuber1:nuber2) 2、使用SUM函数 3、使用自动求和粘贴函数 二、求平均值函数 三、求最大值、求最小值函数 六、教学评价 Excel函数的使用内容较多,比较抽象,操作比较复杂,对于八年级的学生接受还比较困难。
但只要把学生身边的事情联系起来,让学生有兴趣,多使用就能掌握熟练,上课时与学生亲切的交流,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会为每节课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教师在这方面还要注意,要发自内心的去表扬学生,要真情流露,关注每个学生,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不同层次的提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