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浅谈北方民生节目的创新和发展-以《新闻夜航》节目为例.docx
5页浅谈北方民生节目的创新和发展以《新闻夜航》节目为例 李梦《新闻夜航》创办于1999年,节目始终用最亲切的情怀关注着普通群众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宣传词直白地表达了这种情怀——“关注您生活中的世事百态,讲述您身边的大事小情”几年来, 《新闻夜航》始终坚持“关注民生反映民意”的报道理念,报道了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对民生民情的关注和关心也得到了认可,成为百姓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正是遵循这种新闻理念, 《新闻夜航》做出了许多与百姓贴心贴肝、让人备感温暖的报道当面对重大而严肃的题材时, 《新闻夜航》同样将百姓情怀和人文精神融入到报道之中,让严肃的主题报道充满浓浓的人情味,同时节目对弱势群体的关注也占了相当大的篇幅,比如,去年4月,哈尔滨市呼兰区部分小鞋厂普遍出现工人中毒现象,黑心老板置工人健康于不顾, 《新闻夜航》仗义执言,终于促使主管部门查封鞋厂7月, 《给梦想插上翅膀》栏目圆了300多贫困学子的大学梦8月,疯狂大货车在全省各地屡屡肇事,成为交通公害, 《新闻夜航》的报道持续百余集,促使社会各界出台多项措施,大力整顿了大货车的秩序9月到11月,先后跟踪报道白血病患者王福家、刘根梅、孙冰城得到志愿者捐献的造血干细胞,重燃生命之光的新闻,在社会上掀起捐献造血干细胞、救助白血病患者的热潮。
正是《新闻夜航》让人备感温暖的报道,使其赢得了很多的荣誉:五一劳动奖状、中国电视新闻奖一等奖、十佳栏目、全国百佳电视栏目、中国广播影视大奖“荣誉新闻栏目”等等2007年1月1日开始, 《新闻夜航》节目从卫星频道转移到地面频道播出;2007年3]月12日, 《新闻夜航》由30分钟扩容为60分钟它坚持“平民视角、民生内容、民本取向”,加强直播与互动环节,努力做到内容由观众提供,表达适合观众心理,以观众视角分析和观察生活,内容、形式上更加贴近观众心理,在节目包装、报道理念、报道手段上更具时代感播出时间改为18:25,直播后重播两次,使得观众能够更便捷地收看到节目6点半正是许多人下班回家饭后休息的时刻,这个时候一家人围坐观看,其乐融融,更加贴近受众的收视心理央视索福瑞媒介公司发布的收视调查报告显示,在全省,每天晚上至少有五百万人收看《新闻夜航》,收视率最高点达到13%,观众满意度连续七年达到95%,在全省所有电视节目中名列第一改版后的《新闻夜航》仍然保持其严肃的新闻操作理念,保持对生活和民众的贴近性,增加了与观众互动的环节,观众可以通过短信和的方式直接参与到节目中来,观众想说的话、想咨询的问题会及时地出现在节目中,以便得到更快更好的解决。
《新闻夜航》的优点可以概括为六点:一是严肃的新闻操作理念;二是合理适度的题材选择;三是不断更新的生活资讯;四是贴近民生的平民视角;五是为民奔走的人文关怀;六是风格统一的编排思想水能载舟,亦能覆舟面向广大群众所创办的民生新闻栏目,只具有片面迎合观众这一点是不够的,要有个性、有深度、讲道理、深入民心民生新闻要实现可持续良性发展,报道题材的选择要既突出公共服务性、强化平民意识,又要突出舆论的导向作用:既给人以温情的人文关怀,又要给人以正确的媒体引导;既要借鉴各家媒体民生新闻之中的精良之处,摒除自身发展的不足,又要具有创新意识,跟随时代发展步伐一)节目主持人个性化及品牌意识民生新闻的主持人需要在个性特点中体现节目特点、节目创作意图和主持人的自身魅力,像很多民生新闻节目一样,创造品牌效应,达到给观众以“节目即人,人即节目”的直观感受,让观众感觉节目是和主持人有着紧紧相关的联系电视品牌的本质是向观众提供特定的内容、利益和服务,更多体现为一种文化所构筑的感觉和氛围,因此它所带来的确定感、信任感可以让观众在纷繁多变的视听选择中迅速做出判断,培养起持久的收视习惯,产生较高的忠诚度,为电视媒体带来稳定的收视率,进而提升电视媒体的竞争力。
二)创新栏目,扩大报道范围民生新闻应该博采众长,广泛吸取时政新闻、社会新闻、国内国际新闻等诸多新闻类别中的优点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及时了解更多的新闻和资讯固然是人们的渴求,但对一个新闻事件的全方位解读和剖析乃至观点的提供,更是绝大多数受众的愿望,这也是一家媒体整体实力和新闻敏感度的具体体现独家报道、深度报道既是许多报纸的强项,也是读者忠诚于报纸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这方面值得电视媒体的借鉴三)广告在栏目中的使用广告大多是令观众又爱又恨的,一方面它能够给予观众好的品牌推荐,另一方面繁杂的广告内容又让观众感到烦心,建议栏目在广告播出安排上,全面权衡利弊,找到一个平衡点,注意广告内容的选择,既让观众舒服地观看节目,又能够得到丰厚的广告收入可以提高家居广告和公益广告的播出条数,这样更能贴近百姓生活,让人易于接受参考文献】①对“电视民生新闻”现象的理论阐释——以安徽电视台《第一时间》为例,孟建、刘华宾,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4②谈谈电视民生新闻现象——以深圳广电《第一现场》为例,王萍,新闻传播2003③从“民生新闻”到“公共新闻”——论民生新闻的品质提升与自我超越[J],赵虎、王欣,新闻前哨,2005④《提高民生新闻质量之策》,王贵平,新闻前哨,200]5⑤《民生新闻的魅力“三要素”》,程瑶、李丽梅,新闻传播.2006⑥《民生新闻≠社会新闻≠新闻娱乐化》[J],李幸,中国电视.2004⑦《传播学概论》,[美]施拉姆·波特,新华出版社,1984, 227⑧《宣传心理学》,[苏]肖·阿·纳奇拉什维里,新华出版社.1984, 84⑨《地域新闻表达方式中主持人元素解读》,吴郁,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4⑩《当代广播电视新闻学》[M],张骏德,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作者单位:黑龙江人民广播电台) -全文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