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高三历史复习专题:中国古代政治知识点归纳.docx

10页
  • 卖家[上传人]:1980****057
  • 文档编号:274766638
  • 上传时间:2022-04-09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16.92KB
  • / 10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高三历史复习专题:中国古代政治知识点归纳 ★★★★★中国古代政治 (本专题为高考超星级核心考点,几乎每年必考,请同学们务必重视) 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与演变(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二.中国古代选官制度 三.中国古代监察制度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1.夏:王位世袭取代禅让,家天下取代公天下 2.商:国家大事通过占卜来决定,王权和神权的结合(甲骨文) 3.西周:分封制、宗法制 分封制⑴目的:进行有效统治⑵对象:王族、功臣、先代贵族的后代⑶影响:积极:巩固王权、加强统治;消极:诸侯在自己的封地内享有相当大的独立性,随着诸侯国势力的壮大,到西周后期,分封制遭到破坏 宗法制:核心:嫡长子继承制;三种宗法形式:家谱、宗祠、族规 4秦: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⑴秦始皇首创皇帝制度 ⑵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三公:丞相(百官之首,帮助皇帝处理政务)太尉(管理全国军务)御史大夫(副丞相,监察百官) ⑶地方行政制度:郡县制 5西汉 ⑴中央集权:汉初郡国并行,封国常与中央抗衡;汉武帝:推恩令,解决王国问题 ⑵君主专制:汉武帝:内(中)外朝制度削弱相权 6唐 ⑴中央集权问题并未很好的解决,唐朝后期藩镇割据,节度使作乱(安史之乱) ⑵君主专制:三省六部制 三省:中书(草拟、颁布政令)、门下(审核政令)、尚书(执行政令)三省长官均为丞相六部:吏户礼兵刑工 7宋 中央集权 ⑴军事:杯酒释兵权;地方精兵强将编入中央禁军 ⑵行政: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设通判监督 ⑶财政:设转运使,地方财政大部分运往中央 特点:重文轻武;分割权力,相互制约;强干弱枝,守内虚外,积贫积弱 影响:积极:加强了中央集权。

      消极:三冗(冗官、冗兵、冗费) 君主专制 ⑴宋初,设中书门下(最高行政机构)最高长官行使宰相职权 ⑵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分割宰相行政权、军权、财权 8元 ⑴中央集权(行省制度) 中央:设中书省(最高行政机构)——代替三省 地方:①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或省)总揽地方军政大权 ②边远民族地区设宣慰司进行管理 ⑵君主专制 ①中书省为全国最高行政机构,其长官行使宰相职权 ②后期相权过大,甚至左右皇帝废立 ※唐代中书省与元代中书省的区别 ⑴唐代中书省负责决策和草拟诏书(中书省的长官是宰相之一) ⑵元代中书省是全国最高行政机构,中书省长官就是宰相 9.明 ⑴中央集权 中央:废中书省,权分六部;地方:废行省,设三司(布政司、都指挥司、按察司) ⑵君主专制 明太祖废宰相,成祖设内阁,后来内阁大学士拥有票拟权 ※票拟:阁臣用小纸条写上对奏章的处理意见,呈送皇帝 批红:皇帝用朱笔对票拟内容给出决策性意见了解即可) ★明朝内阁与前代丞相的区别 ⑴丞相制下:丞相是百官之首,被赋予决策大权。

      ⑵内阁制下:阁臣只是皇帝的侍从,为皇帝提供咨询、顾问,本身并无决策权尽管有的阁臣一直大权在握,但权力来自于皇帝的支持与信任,与以往的丞相相比,权力相差甚远,更谈不上制约皇权 10.清 ⑴清初:设内阁、置六部、议政王大臣会议 ⑵康熙:设南书房,参与机要削弱议政王大臣会议权力) ⑶雍正:设军机处,军政大权由皇帝一人掌握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达到顶峰)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 1.夏商周:世袭制 2.战国商鞅:军功授爵 3.两汉:察举制(标准:举孝廉) 4.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标准:家世、门第) 5.隋——清(1905):科举制 ※科举制的形成和发展 ⑴创立于隋①文帝:分科考试②隋炀帝设进士科科举制正式形成 ⑵唐完善①贞观时:增加考试科目,以明经、进士科为主②武则天:首创殿试、武举③开元: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科举地位 ⑶宋发展①严格规定科举考试程序,殿试成为定制②考试科目减少,进士科成为最重要的科目③考试实行糊名法④北宋中期,王安石变法,废除明经诸科;进士科不再考诗赋,专考经义和时务策;设明法科,考律令、断案。

      ⑷明清:八股取士; ⑸1898年,百日维新,废除八股取士 ⑹1905年,清末新政宣布废除科举制 科举制的影响:积极⑴扩大了统治基础,加强了中央集权⑵把读书、考试、做官紧密结合起 来,有利于社会文化水平的提高⑶提高了官员素质,提高了办事效率消极:明清八股取士严重束缚了知识分子的思想;严重阻碍了科学文化的发展,是近代中国自然科学落后的重要原因之一 √中国古代监察制度(2022热点问题链接) 1.秦:御史大夫(监察百官) 2.汉:刺史(监督王侯、地方高官) 3.北宋:通判(监督地方官吏) 4.明朝:提刑按察使(监督地方行政与司法) 高考真题链接 (2022年全国卷II) 26.武则天时期,将中书、门下三省名称分别改为凤阁、鸾台,通过加授“同风阁鸾台平章事”头衔,使低品阶官员得以与凤衙、鸾台长官共同议政,宰相数量大增,且更替频繁这一做法的目的是 A.扩大中书、门下二省的职权B.为官员提供迅速晋升的机会C.便于实现对朝政的全面控制D.强化宰相参政议政职能(2022年全国卷I) 25.据学者研究,唐朝“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的藩镇基本情况如表2所示。

      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藩镇 A.控制了朝廷财政收入 B.彼此之间攻伐不已 C.注重维护中央的权威 D.延续了唐朝的统治 (2022全国卷II) 27.明初朱元璋严禁宦官读书识字,但中后期宦官读书识字逐渐制度化,士大夫甚至有针对性地编纂适合宦官学习的读本由此可以推知,明代中后期() A.中枢决策过程发生异变 B.皇帝权利日趋衰落 C.内阁议政功能已经丧失 D.宦官掌握决策权力 (2022全国卷II) 25.加强政府对官吏的监督,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成为强化皇权,巩固封建统治的手段两汉实行州郡推荐、朝廷考试任用的察举制;经魏晋九品中正制,至隋唐演变为自由投考、差额录用的科举制,科举制更有利于() A. 选拔最优秀的官吏 B.鉴别官员道德水平 C.排除世家子弟入仕 D.提升社会文化水平(2022全国卷II) 25.汉宣帝曾称:“与朕共治天下者,其唯良二千石(郡太守)乎!”后来的帝王反复重申上述观念,这主要体现了() A.地方吏治是国家安定的重要因素 B.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间的矛盾 C.汉代地方行政制度为后代所沿用 D.历代帝王将汉宣帝作为治国榜样 (2022全国卷II) 24.周代分封制下,各封国贵族按“周礼”行事,学说统一的“雅言”,促进了各地文化的整合。

      周代的“雅言”最早应起源于现在的() A.河南 B.河北 C.陕西 D山东 27.明初废丞相、设顾问性质的内阁大学士,严防权臣乱政明中后期严嵩、张居正等内阁首辅操纵朝政,权倾一时这表明 A.皇权渐趋衰落 B.君主集权加强 C.内阁取代六部 D.首辅权力失控 (2022全国卷II)41.(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提取材料中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从建筑与政治关系的角度进行中英比较 ※老师按: 1.考点: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和英国君主立宪制是政治史部分的长效热点 2.注意:比较要符合史实 3.思路解析:⑴描述可以在材料中得到的信息,要体现出知识点⑵概括总结:写出一条一般性的规律作为概括总结句 (2022年全国卷) 24.汉武帝设置十三州刺史以监察地方,并将豪强大族“田宅逾制”作为重要的监察内容,各地财产达300万钱的豪族被迁到长安附近集中居住这表明当时() A.政权的政治与经济支柱是豪强大族 B.政治权力与经济势力出现严重分离 C.抑制豪强是缓解土地兼并的重要措施 D.经济手段是巩固专制集权的主要方式 28.清代内阁处理公务的案例“积成样本四巨册”,官员“怀揣摹此样本为急”,时人称之为:“依样葫芦画不难,葫芦变化有千端。

      画成依旧葫芦样,要把葫芦仔细看这反应出当时() A.内阁职权下降导致官员无所事事 B.政治体制僵化官员拘泥规则 C.内阁机要事务繁忙官员穷于应付 D.皇帝个人独裁官员惟命是从 29.梁启超在论述中国古代专制政治发展时说:“专制权稍薄弱,则有分裂,有分裂则有力征,有力征则有兼并,兼并多一次,则专制权高一度,愈积愈进”从中国古代历史整体来看,这一论述中可以确认的是() A.君主专制是维系统一的主要条件 B.分裂动荡是专制权力产生的前提 C.专制程度随历史进程而不断加强 D.武力夺取政权是专制制度的基础 参考答案:CDADACBCBC 4:答案示例: ⑴太和殿高大雄伟,象征皇权至上白金汉宫工整威严,显示君主立宪制下的国王享有尊贵的地位;唐宁街10号平实素朴,却是英国行政中枢,体现民主政治风格8分) ⑵历史上的一些建筑可以看做是当时政治制度、权力结构和政治文化的反映此外,结合材料联系现实可以得出,时代的发展会影响建筑功能的改变今天的中国已经告别了君主专制时代,走上了民主的发展道路,因此太和殿也从皇权至上的象征转变为供游人参观的古迹。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