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鉴赏心得1200字.docx
44页美术鉴赏心得1200字 心得学习了三周的美术鉴赏与批评,让我受益匪浅老师的授课方式也比较特殊,先讲课然后让学生制作PPT展示,这种授课方式让课堂有更多的乐趣,也是任何学科无法媲美的经过这几周的学习了解了许多伟大画家,以及他们艰难的创作历程美术鉴赏与批评课,一堂可以让自己完全放松的课,喜欢老师的授课方式通过学习我也慢慢的学会了如何去看一幅画,以及自己在今后的作画中应该注意哪些以前没在意的东西老师首先给我们介绍了形式主义分析法,了解绘画的形式包括形、色、空间、立体、肌理、材料等艺术形式美学的分析,还有它的艺术形式代表人物再给我们讲解了几个大师的《最后的晚餐》,达·芬奇的主题明确、光明、对称、戏曲化场面,丁托列托的像是民众的一次聚会,场面热闹没有宗教气氛让我们学习到同一个主题用多种方式来表达以前每次作画前都要想好要怎样的构图想很久,这次了解到构图是造型艺术的术语,美术创作者为了表现作品的主题思想和美感效果,在一定的空间安排和处理人、物关系和位置,把各处和局部的形象组成艺术的整体学到了在构图时我们要使画面平衡与和谐,又要对比统一在学习构图后看珂勒惠支的《反抗》,这幅画与《圆洞门里的的武装》有一种联系,不仅是内容上的联系,也是感情上的联系,圆洞里的压抑的力量在这幅画中得到了爆发,这种爆发是通过画面中的构图得到体现的,没有一条是令人不安的斜线,整个画面中心几乎充满画面的人群组成了一个上下大小近似倒置三角形的外形,外形边缘则由于感情的颤抖,不像《耕夫》或《圆洞门里的武装》那样规则,倒置三角形给人不安,正是画面的构图形式在人们视觉上引起了共鸣,这种共鸣也成为作品具有感染力的基础。
还有一些作品表现出了某一个时期特定的社会现象,蕴涵着社会矛盾,反映了社会底层劳动人民的生活状况,尤其是在战争时期,也有一些作品是人们无法了解的只能凭感性去认识画家的意图,这些通常具有宝贵的文化和研究价值,例如梵高晚年的作品,他晚年精神失常,画的一些画总是让人匪夷所思,而如今他的画举世闻名,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在我们中国画里我们称构图为章法,我们讲究起、承、转、合的韵律在学习艺术的表现元素时我最喜欢老师PPT中梵高的那句话:“我不是极力去描绘我眼前所看到的东西,而是完全随心所欲地使用色彩,以便更有效地表现我自己的感情在学习了社会学分析法后我们在看古代大师的作品时更能理解画中所蕴含的感情和表达的主题还有图像学分析法,它被称为“读图工具”,是揭示、确定艺术作品中描绘的图像表达的内涵总之,作为美教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美术鉴赏与批评课的开设,对提高大学生的素质,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塑造健全人格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美术鉴赏课的学习发展大学生形象思维,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培养高雅的审美品位,提高人文素养,提高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促进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为培养文明合格的下一代,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二篇:唐代美术鉴赏心得体会 25000字唐代美术鉴赏心得体会作为唐文化形态之一的绘画,继承了六朝绘画的优良传统,又加之统治者的开明政策,在安定繁荣的情况下有了很大的发展据《隋书·经籍志》记载,隋炀帝时曾在宫中设宝迹台,专门收藏古画而唐朝建立后,继承这一政策,在集贤殿书院设画直负责古今图画的收藏,有工作人员八名(见《唐六典》)杨昇的《望贤宫图》,张萱的《少女图》、《鞦革迁图》皆收录其中这无疑有力地鼓励了画家们的创作热情唐代绘画计有人物、山水、花鸟、鬼神、鞍马、屋宇等分科专题分科在古代绘画发展上是题材扩大和技术进步的迹象,也标志着唐代绘画在历史上进入全新的发展阶段唐代处于封建社会上升时期,封建经济日益发达,为了更好地适应上层统治阶级的审美趣味和爱好,唐代人物画获得了更进一步的发展,其中,道释画、肖像画、仕女画风靡一时在初唐和盛唐时期分别涌现了一大批杰出的人物画家,如代表初唐美术新水平的人物画家阎立本、尉迟乙僧,盛唐时期寺观壁画的代表画家吴道子,反映仕女生活情态的画家张萱、周昉此外,花鸟画,山水画也出现多种风格,并逐步趋向成熟、繁荣在画史上颇具影响力的花鸟画家有画鹤名家薛稷,“花鸟画之祖”边鸾以及鞍马畜兽画家韩幹、韦偃、曹霸等。
山水画家有青绿山水名家李思训、李昭道,诗画合一的文人画家王维等由于统治阶级宣扬政治的需要,唐代的宫廷衙署及寺观壁画也占相当大的比重,褒扬功勋的功臣画像仍继续流行,如阎立本的《凌烟阁功臣像》石窟及寺观壁画较之南北朝,无论规模之宏伟,还是技艺之卓绝在历史上都是空前的如敦煌莫高窟壁画中的《西方净土变》,画面的繁复与盛大既给人敬畏与向往,宣扬了佛教精神;又给人以美感与享受,充满世俗的欢乐在佛教壁画中,西域画风仍有流行,但具有鲜明中原画风的作品占了绝对优势敦煌莫高窟130窟的乐庭瓌夫妇的供养像,其中的乐妻王氏像,丰腴秾丽,悠然自若,呈现了一派唐代社会的大气雍容唐代的画论著作有彦悰的《后画录》、李嗣真的《续画品录》、裴孝源的《贞观公私画录》、朱景玄的《唐朝名画录》、张怀瓘的《书断》等最具有代表性的著作是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它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系统的、完整的,关于绘画艺术的通史张彦远认为,绘画艺术不仅是艺术门类的一种,同时还是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并强调了如何对待绘画艺术的传统性以及绘画内容的现实性问题,《历代名画记》是对唐代以前中国绘画理论和历史研究的总结概括,并为以后的研究奠定了基础,在中国绘画史学的发展中,具有无可比拟的承先启后的里程碑的意义。
唐代社会的整体精神蓬勃向上,社会氛围积极开放,在时代赋予的丰厚土壤之上,唐代美术必然获得空前的发展而绘画作为唐代美术的首要代表,亦充分体现了对外交流的辉煌成果唐代的人物画发展已走向成熟阶段就绘画题材而言,画家们不仅善于描绘上流社会,宫廷贵族仕女等的生活情态 ,外来题材也非常流行,这恰恰是当时对外交往活跃的真实写照著名的人物画家阎立德、阎立本兄弟就很擅长表现外来题材唐朱景玄《唐朝名画录》云:“阎立德《职贡图》异方人物诡怪之质,自梁、魏以来名手,不可过也《职贡图》记录了外国和边疆少数民族的使节到唐朝朝贡的场面,共有波斯(今伊朗)、百济(今朝鲜)、倭国(今日本)等国使节12人在每个使者的旁边,都用楷书记录了这个国家的地理位置、山川地貌及风土人情等情况全图主要采用高古游丝描来刻画人物形象和表现服饰纹理阎立本的重要传世作品《步辇图》记录了贞观十五年唐太宗李世民会见吐蕃使臣禄东赞的重大历史事件唐太宗的雍容大度有气魄,禄东赞的谦卑有礼又自信的神态皆刻画的生动传神《步辇图》不仅歌颂了唐太宗的英明睿智,体现了泱泱大国的宏伟气魄,还记录了汉、蕃两族的友好关系,说明了唐人的开放气魄据史载,阎立本还画过《职贡狮子图》、《西域图》等反映中亚题材的绘画作品。
活跃在盛唐时期的两位仕女画家张萱和周昉都曾画过外来题材据《宣和画谱》记载,张萱画过《日本女骑图》,周昉画过《天竺女人图》周昉长于仕女画、肖像画和佛像画后人将周昉的人物画特别是仕女画和佛像画的造型尊为“周家样”,是中国古代最早具有画派性质的样式,为历代画家所推崇周家样”的艺术影响不仅遍布于唐代中国本土,其艺术魅力还大大倾倒了邻国新罗(今朝鲜半岛中部)的画家贞元年间(785-805),新罗人到周昉曾活动过的江淮一带以善价求购他的画迹,传为一时佳话日本奈良时代的佛教造像、今藏于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的《吉祥天女像》明显是唐代周昉的仕女画风格以及《鸟毛立女屏风》其仕女画造型更是直取“周家样”之型新疆吐鲁番古墓中也曾发现类似周昉风格的仕女形象,皆衣着艳丽,体态丰腴,反映了“周家样”风格的流传之广 论唐代绘画品质内容摘要 :唐代是中国古代社会最繁盛的时期,在宽容开放的时代精神孕育下,各种文艺形式勃兴,绘画亦是如此本文对唐代画家及其绘画进行了具体分析,以讨论唐代绘画的品质关键词:唐代绘画 时代精神 品质唐代政治强大,社会稳定,经济、文化繁荣昌盛,对外交流日益频繁,其科技与文化对邻国甚至欧洲影响深远异域文化也从不同的领域影响着唐王朝并被接纳,文化与文化之间得到了广泛的交流与融合。
思想文化领域的儒、释、道“三教”并立与合流是这一时代的一大特征和总的发展趋势崇实尚文的美学思想实现了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有机结合,发展并丰富了民族艺术传统,赋予作品新的内容和形式,给作品带来了新的气象诗文、乐舞、书法、绘画以及文论莫不繁荣昌盛宽容开放的时代精神蕴育了绘画艺术步入焕烂而求备的辉煌时代,绘画如同文学领域中的诗歌一样,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把当朝与前代的绘画作品做了对比,认为初唐、盛唐的作品是“焕烂而求备”他所指的是绘画精神、美学追求、艺术表现和包括构图、造型、笔墨、色彩等技术因素在内的完美统一,魏晋南北朝的绘画完成了“迹简意淡而雅正”向“细密精致而臻丽”的演进过程,尚未达到“备”的境地而富有创造精神的唐人则在继承前人传统的基础上,大踏步地进入了绘画表现领域的完备期,使民族绘画体系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历代帝王图》描绘了13个帝王像,画家阎立本力图通过帝王的各种形象特征来表现其精神状态,嘴部的表情,疏密软硬的胡髭,眼睛的大、小、尖、圆,目光的上视、平视、低视,人物的坐立变化等动态都是画家依照绘画主题和创作思想精心处理的线条的粗细、轻重、坚柔,运用得体,精练准确,生动传神,极富表现力,起到了深化主题的作用。
我们可从其作品中了解13个帝王的功德差异,感受到作者的良苦用心尉迟乙僧的《降魔变》是一段生动的佛教故事,描绘了释迦牟尼得道前与魔王波旬作斗争的情景在段成武的《洛寺塔记》里,对其作品有这样的描述:“四壁图象及脱皮臼骨,匠意极险,又变形三魔女,身若出壁很显然,作者把画面中的形象进行了有意识的艺术夸张,把释迦牟尼画成了魏晋南北朝时期骨瘦如柴的苦行僧模样同时又以色彩的晕染强化和突出三女魔的立体感,产生了“身若出壁”的艺术效果使观者在正道与魔道,老朽与青春、骨瘦如柴与肉体丰满的艺术对比中判断现实生活的是是非非尉迟乙僧以自己的色彩方式和凹凸画法丰富了唐代绘画“焕烂而求备”的内涵画圣”吴道子的《天王送子图》、《地狱变相图》是其人物画中的杰作吴道子在用笔和线型的表现上改变了顾、陆以来巧密细润作风,吸收了汉以来民间绘画夸张、自然的优秀传统,正如苏东坡形容的“当其下手风雨快,笔所未到气已吞”,行笔磊落大胆、自由豪迈,有“吴带当风”的艺术感染力,丰富了线的美学因素,增强了线的表现力和生命力当朝的张彦远说他画的人物“虬须云鬓,数尺飞动,毛根出肉,力健有余这说明了画家观察生活之深入,表现技巧之高超吴道子运用色彩也有自己的特点,元代汤垢在《画鉴》里概括他的用色方法 :“其傅彩也,于焦墨痕中薄施微染,自然超出绢素,世谓之吴装。
吴带当风的气派“吴装”的形成,体现着吴道子的美学思想和审美标准北宋米芾对唐代绘画作了这样的总结:“唐人以吴道子集大成而为格式,故多似”足可见其绘画风格对当朝和后世的影响唐代的“绮罗人物画”一改前人“不近闾里”之习,将仕女画创作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梁武帝曾有一首《咏美人观画》诗 :“殿上图神女,宫里出佳人,可怜惧是画,谁能辨真伪??”可见唐之前就已经出现了不少仕女画佳作仕女画发展到唐代,时风所趋,愈益广泛无论是宫廷还是民间、无论是卷画还是壁画,都是以现实生活中的妇女为绘画主体安史之乱后,经济衰败,但在江南和西蜀新兴的大地主、大贵族大发“战乱财”,他们营屋造舍,绘画自然而然成为他们的奢侈品之一,黄金和美女是他们的共求荆南商贾纷纷前往西蜀买“川样美人”画,用以妆点庭堂和自赏仕女画也开始落入世俗,走进市民阶层以张萱、周为代表的绮罗人物画派也在这种社会条件下应运而起,写下了中国仕女画史中光彩夺目的一页《虢国夫人游春图》是张萱的代表作,描绘了杨贵妃的姐妹虢国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