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地理上册 第4章 第1节 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第2时)教案 (新版)商务星球版-(新版)商务星球版初中八年级上册地理教案.doc
9页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第2课时)【课型】新授课【课标要求】●举例说明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必要性和科学技术在发展农业中的重要性教学目标】1.理解影响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重点)2.举例说明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生产的必要性和我国建立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的重要性难点)3.了解科技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坚持走科技兴农之路教学模式】学案导学【教学方法】自主探究法、小组合作法、读图思考法【教具准备】地图册、多媒体课件、导学案【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图片欣赏:说出下列图片所属的农业生产部门2.考考你:A、B、C、D四处最适合发展的农业部门是什么?为什么? ABCD3.根据以上问题,讨论发展农业生产必须遵循什么原则?总结:通过以上问题,我们可以看出,我国各个地区都有农业发展上的优势和不足,发展农业必须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当地自然条件的优势,把不同的农业生产部门或农作物布局在适宜它本身发展、生长最有利的地区,才能实现农业生产效益的最大化 学生欣赏、交流、回答:1.种植业、畜牧业、渔业、林业2.A—发展林业,地形陡峭,发展林业可以保持水土。
B—发展畜牧业,坡度平缓,草场广布C—发展种植业,地形平坦,土壤肥沃,利于耕作D—发展渔业,河湖众多3.发展农业必须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学生复习回顾、学以致用,激发学生学习、探究的兴趣展示学习目标1.理解影响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重点)2.举例说明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生产的必要性和我国建立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的重要性难点)3.了解科技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坚持走科技兴农之路学生识读、明确学习目标及学习重点出示学习目标,使学生的学习更具目的性师生研讨与学习师生研讨与学习师生研讨与学习ABCD1.指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然后多媒体展示“北方某丘陵地形图”运用地图进行补充,引导学生进一步明确影响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自然条件,强调因地制宜发展农业首先要考虑自然特点2.运用课件展示我国南方某县地形图启发诱导学生如何根据该县不同的自然条件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组织学生讨论如果互换会产生哪些不利影响,进一步引导学生认识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必要性3.利用多媒体展示以下三则材料,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材料,了解影响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社会经济条件[材料1]北京郊区某村民原来种植小麦玉米,后来改种蔬菜,发展肉、乳、禽、蛋生产,由于距城区较近,因此每天都能以新鲜的农产品供应早市,很快发家致富。
[材料2]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严重,自实施退耕还林政策以来,很多地区林业、牧业比例提高,生态环境得到改善 [材料3]1973年,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的父袁隆平”在世界上首次培育成杂交水稻,将水稻产量从每亩三百公斤提高到五百公斤以上这之后,他最新研究的“超级稻”又实现每亩七百公斤以上的一期目标,从1997年开始攻关的二期目标为亩产八百公斤,计划2005年前实现 4. 展示我国某一丘陵地区图ABC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巡视点拨学生,并利用上图引导学生分析影响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探究如何在此条件的基础上合理布局农业,纠正、归纳,达成共识:B处选择①;原因:距城市近,市场需求量大,交通方便C处选择②;原因:离城市远,交通不便,位于河口三角洲,土壤肥沃,灌溉方便承转:因地制宜发展农业能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但我们经常在生活中看到一些不因地制宜进行农业生产的事例,你能举出一个反例吗?5. 巡视学生,参与讨论,及时点拨对学生的见解,及时给予评价、纠正、补充,并用多媒体展示一些事例从反、正两面进行讲解、分析6.展示我国九大商品粮基地图引导学生认识我国农业基地的建设同时组织学生就某一商品粮基地分析、讨论其建立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
针对学生的讨论和回答,引导学生进一步分析、总结自然条件: 地形平坦, 土壤肥沃, 水热条件配合较好 社会经济条件:市场需要,国家政策扶持学生自主认知、探究学案:三、农业基地建设1.影响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自然条件有哪些?学生读图回答:地形、土壤、河流、气候等2. 读课本P78图4-1-3我国南方某县地形,根据该县自然条件的差异,回答:(1)西北部适宜发展_______业,中部适宜发展______业,东南部适宜发展________业2)说说如果在西北部山区大规模发展种植业,会产生哪些不利影响学生参照课本,依据因地制发展农业的原则,学习小组间讨论、交流,最后形成结论:(1)林业;种植业;渔业2)如果西北部大规模开展种植业,会造成水土流失,甚至引发泥石流等灾害3.除了自然条件,因地制宜发展农业还受哪些条件的影响?学生阅读材料,分析、交流影响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条件,认识社会经济条件对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生产的必要性:市场需要、国家政策、技术进步ABC4. 结合身边实例,说说社会经济形势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A为城市中心区,B为郊区,C为远离城市的地区,B、C两地农民面临两种选择:①种植蔬菜、花卉,发展肉、乳、禽、蛋生产。
②种植水稻、小麦、玉米B地应选择哪一项?C地应选择哪一项?为什么? 学生根据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对农业发展的影响,分组讨论、交流,查找其原因:B处选择①;原因:距城市近,市场需求量大,交通方便C处选择②;原因:离城市远,位于河口三角洲,土壤肥沃,灌溉方便5.请根据个人的生活经历,你能举出一个生活中不因地制宜进行农业生产的反例吗?你有何好的建议学生交流自己的见闻:①部分村庄在公路两旁的耕地上栽种果树②西桥村、皇殿村南面把耕地挖掘、改造成湿地公园建议:通过国家政策全部退耕6.请选取一个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说说其建立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在学习小组间探讨、交流:自然条件:地处平原,土壤肥沃,多位于河流沿岸,水源充足社会经济条件:人口多,对粮食的需求量大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运用地图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通过学生读图、交流与合作,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学生探究、讨论、交流,培养学生学以致用和学习生活地理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通过学生交流与合作,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习惯承转过渡我国集中优势条件,因地制宜,大力发展农业,努力提高粮食产量,但最近几年,我国进口粮食的数量却越来越多,什么原因呢? 师生研讨与学习师生研讨与学习7.利用多媒体出示中国近年来大豆、谷物(水稻、小麦、玉米)进口量的变化趋势图。
指导学生交流、讨论、分析,总结其原因: ①人口增长速度快,对粮食的需求量不断增加 ②耕地面积减少,粮食产量降低 ③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农产品数量和质量的需求不断提高 进一步引导学生分析、认识我国粮食短缺的原因及解决粮食短缺的措施粮食短缺的原因:①人口增长速度快 ②耕地面积减少 ③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④水资源短缺 ⑤自然灾害频繁 措施:①计划生育政策,控制人口数量 ②科学种田,发展高产、高质、高效的农业 8.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农业科技和科学生产的图片,并对其中部分图片内容作以简单介绍同时,补充我国最著名的两位种子专家的材料,培养学生爱国情感[材料1]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报纸上曾引述农民的话说:“我们吃饱饭,靠的是两‘平’邓小平和袁隆平 中国有九亿农民,他一个人,相当于干了两亿农民的活有人预估,他的种子共创造效益5600亿美元假设其中分零头给他,那么他的资产就会大致与世界首富比尔盖茨587亿美元相当[材料2]杂交玉米之父—李登海在我国育种领域,有“南袁北李”之说南袁”是指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北李”就是指李登海,紧凑型玉米研究的创始者,被称为“杂交玉米之父” 在李登海研究、培育玉米的30多年间,他先后选育玉米高产新品种30多个,6次开创和刷新了我国夏玉米的高产纪录,这些新品种获得了大面积的推广,累计为国家增产粮食1000多亿公斤,增加社会效益1000多亿元。
四、走科技兴农之路7. 读课本P79图4-1-4中国近年来大豆、谷物(水稻、小麦、玉米)进口量的变化趋势,说说我国大豆、谷物进口量近年来的变化趋势,结合我国人口增长、耕地减少、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等因素简要分析其原因学生结合课本读图,讨论、交流:变化趋势:不断上升 原因:①我国人口多,增长快,对粮食的需求量大 ②耕地面积减少,粮食产量低 ③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农产品数量和质量的需求不断提高 8.结合我们的生活请举例说明科技在我国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学生谈自己的见闻和理解:①农业的机械化,如播种机,收割机的使用②种庄稼的选种问题③化肥、农药的使用④冬季利用塑料大棚种植蔬菜学生观看、了解我国在农业方面取得的科研成果学生阅读材料,感受我国两位科学家的科研精神,了解两位科学家为我国乃至世界做出的突出贡献培养学生读图、用图和交流、讨论、综合分析问题的学习能力通过学生列举、交流身边的生活实例,学习身边的地理,感受科研成果给农业的发展带来的影响,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通过学生阅读材料,感受科学家的科研精神,培养学生爱国情感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农业基地影响因素 基本原则——因地制宜发展农业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走科技兴农之路地形土壤 水文气候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农业推广与应用良种培育、节水灌溉、农产品精深加工等科技成果市场需求技术进步国家政策知识构建与梳理通过知识建构对本节课知识进行梳理,让学生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培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