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林木遗传育种学》课程大纲.docx
15页《林木遗传育种学》课程大纲一、课程概述课程名称(中文):林木遗传育种学(英文):FOREST GENETICS AND FOREST TREE BREEDING课程编号:14241016课程学分:4.0 课程总学时:64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二、课程内容简介 (300 字以内)林木遗传育种学是争辩林木遗传与变异的规律,并以遗传学的基本理论为指导研 究选育和繁育林木良种的原理及技术的学科遗传学部分主要介绍遗传的三大基本规律及其 细胞学基础,遗传变异,分子遗传学,群体遗传学以及数量遗传学的基本理论和争辩方法; 育种学部分主要介绍林木选育技术基础,遗传育种资源和林木引种,种源与优树选择,杂交 与倍性育种,无性系选育与生殖造林,种子园以及遗传测定三、教学目标与要求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同学把握遗传学的基本理论和林木良种选育与生殖的理论及技术, 培育同学综合运用遗传学与育种学基本理论学问来分析和解决林木遗传改良上的科学争辩问题与生产实际问题的力量要求同学系统和有重点地把握遗传学基本原理、林木 选育和良种繁育原理及技术四、教学内容与学时支配绪 论 (2 学时)1. 教学目的与要求:目的: 使同学明白遗传学是生物科学的最前沿,林木育种的特点和重要性,从而引导同学对本课程产生深厚的学习争辩爱好。
要求:了解遗传育种学争辩的对象和任务,遗传和育种工作的历史、现状和进展趋势, 以及遗传学和育种学在科学和生产进展中的重要作用2.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遗传育种学的定义(概念)、争辩的对象和争辩的任务难点:遗传育种学在科学和生产进展中的作用林木遗传学部分 (31 学时)第一章 遗传的细胞学基础 (2 学时)1. 教学目的与要求:使同学牢固地树立新陈代谢、世代演替、遗传变化等都离不开生物细胞的生疏理解遗传物质在细胞的染色体上,染色体的行为是遗传三大定律的基础;把握细胞的有丝分裂规律2. 教学的重点与难点:重点:细胞核结构、染色体的超微结构;有丝分裂及有丝分裂的遗传学意义难点:有丝分裂及有丝分裂的遗传学意义第一节 细胞的结构和功能1. 细胞膜2. 细胞质的结构,3. 细胞核其次节 染色体的形态和数目1. 染色体的形态和结构2. 染色体的数目第三节 细胞有丝分裂1. 细胞周期2.无丝分裂(直接分裂) 3.有丝分裂的过程4. 有丝分裂的遗传学意义第四节 细胞的减数分裂1. 减数分裂的过程2. 减数分裂的遗传学意义第五节 雌雄配子的形成和受精1. 雌雄配子的形成2. 受精3. 直感现象4. 无融合生殖第六节 生活周期与世代交替1. 低等植物的生活周期2. 高等植物的生活周期3. 高等动物的生活周期其次章 分别定律和独立安排规律 (4 学时)1. 教学目的与要求:① 把握分别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的基本概念、内容、实质及验证方法;② 理解把握遗传学数据的统计处理方法及数据所反映的遗传现象。
2. 教学的重点与难点:重点:多基因杂种及其后代的遗传分析,二项式的开放及应用,卡方测验难点:多基因杂种及其后代的遗传分析,二项式的开放及应用第一节 分别规律1. 分别现象2. 分别现象的解释及其实质3. 分别现象的验证4. 分别比例实现的条件其次节 独立安排规律 (自由组合规律)1. 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2. 独立安排现象的解释3. 独立安排规律的验证4. 多对基因的遗传5. 独立安排规律的应用第三节 统计学原理在遗传学中的应用1. 概率的应用2. 二项式的开放及应用3. 卡方测验第四节 孟德尔规律的补充和进展1. 显隐性关系的相对性2. 复等位基因3. 致死基因4. 非等位基因间的相互作用5. 多因一效和一因多效第三章 连锁遗传和性连锁 (2 学时)1. 教学目的与要求:把握连锁遗传规律,连锁遗传的分析方法2. 教学的重点与难点:重点:把握连锁与交换的原理,交换值及其测定,基因定位和连锁遗传图,伴性遗传的概念及特点,从性遗传难点:交换值的测定,特别是自交群体的交换值测定第一节 连锁与交换1. 连锁2. 交换其次节 交换值及其测定1. 交换值2. 交换值的测定第三节 基因定位与连锁遗传图第四节 性别打算与性连锁第四章 遗传物质的分子基础 (4 学时)1. 教学目的与要求:把握DNA 复制,RNA 的转录、加工等基础学问;2. 教学的重点与难点:重点:DNA 复制,RNA 的转录; 难点:RNA 的转录过程。
第一节 DNA 作为主要遗传物质的证据1. DNA 作为主要遗传物质的间接证据2. DNA 作为主要遗传物质的直接证据其次节 核酸的化学结构1. 两种核酸及其分布2. DNA 的分子结构3. RNA 的分子结构第三节 染色体的分子结构1. 原核生物的染色体2. 真核生物的染色体第四节 DNA 的复制1. DNA 复制的一般特点2. 原核生物DNA 合成3. 真核生物DNA 合成的特点第五节 RNA 的转录及加工1. 三种RNA 分子2. RNA 合成的一般特点3. 原核生物RNA 的合成4. 真核生物RNA 的转录及加工第六节 遗传密码与蛋白质的翻译1. 遗传密码2. 蛋白质的合成3. 中心法则及其进展第五章 基因的表达与调控 (3 学时)1. 教学目的与要求:把握基因的概念和原核生物基因表达调控,了解真核生物基因表达调控2. 教学的重点与难点:重点:基因概念的进展;原核生物基因表达调控难点:原核生物基因表达调控(乳糖操纵子) 第一节 基因的概念1. 基因的概念及其进展2. 基因的微小结构3. 基因的作用与性状的表达其次节 基因的调控1.原核生物的基因调控2. 真核生物的基因调控3. 翻译水平的调控第六章 基因工程和基因组学 (2 学时)1. 教学目的与要求:把握基因工程的原理和应用,了解基因组学和后基因组学的内容和应用。
2. 教学的重点与难点:重点:基因工程的原理和应用难点:基因工程的原理和应用第一节 基因工程1. 基因工程概述2. 限制性内切酶 3.载体 4.基因的分别与鉴定5.基因工程的应用 其次节 基因组学1.基因组图谱的构建2. 基因组图谱的应用3. 后基因组学第七章 基因突变 (2 学时)1. 教学目的与要求:把握基因突变的概念、特征与鉴定;把握基因突变的分子基础;了解基因突变的诱发2. 教学的重点与难点:重点:基因突变的性状表现、变异类型和基因突变的分子机制难点:基因突变的鉴定、基因突变的生物学防护与修复第一节 基因突变的时期和特征其次节 基因突变与性状表现1. 显性突变和隐性突变的表现2. 大突变和微突变的表现第三节 基因突变的鉴定1. 植物基因突变的鉴定2. 生化突变的鉴定3. 一个基因一个酶学说的形成第四节 基因突变的的分子基础1. 突变的分子机制2. 突变的修复第五节 基因突变的诱发1. 物理因素诱变2. 化学因素诱变第八章 染色体变异 (4 学时)1. 教学目的与要求:把握染色体结构变异的遗传效应及在育种中的应用;把握染色体数目变异的类型及遗传效应2. 教学的重点与难点:重点:染色体结构变异的遗传效应;染色体数目变异的类型及遗传效应。
难点:染色体结构变异的遗传效应;染色体数目变异的类型及遗传效应第一节 染色体结构变异及其应用1. 缺失2. 重复3. 倒位4. 易位其次节 染色体数目的变异1. 染色体的倍数性变异2. 非整倍体第九章 细胞质遗传 (2 学时)1. 教学目的与要求:把握细胞质遗传的特点,了解线粒体和叶绿体的遗传方式2. 教学的重点与难点:重点:细胞质遗传的概念的特点; 难点:细胞质遗传的概念的特点; 第一节 细胞质遗传的概念的特点1. 细胞质遗传的概念2. 细胞质遗传的特点其次节 母性影响第三节 叶绿体遗传1. 叶绿体遗传的表现2. 叶绿体遗传的分子基础第四节 线粒体遗传1. 线粒体遗传的表现2. 线粒体遗传的分子基础第五节 共生体和质粒打算的染色体外遗传1. 细胞共生体的遗传2. 质粒的遗传第六节 植物雄性不育的遗传1. 雄性不育的类型及其遗传特点2. 雄性不育的发生气理3. 雄性不育性的利用第十章 群体遗传 (3 学时)1. 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群体的遗传平衡的含义,把握转变遗传平衡的四个因素2. 教学的重点与难点:重点:哈迪-温伯格定律,转变遗传平衡的四个因素难点:哈迪-温伯格定律第一节 群体的遗传平衡1. 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2. 哈迪-温伯格定律其次节 转变基因频率的因素1. 突变2. 选择3. 遗传漂变4. 迁移第十一章 数量遗传 (3 学时)1. 教学目的与要求:把握数量性状的遗传特征和基础、遗传力的概念及其估算方法。
2. 教学的重点与难点:重点:数量性状的遗传特征和基础、遗传力的概念及其估算方法难点:遗传力的概念及其估算方法;第一节 数量性状的特征及其遗传基础1. 数量性状的特征2. 数量性状的遗传基础其次节 数量性状遗传争辩的基本统计方法第三节 遗传力的估算及其应用1. 遗传力的概念2. 广义遗传力的估算方法3. 狭义遗传力的估算方法4. 遗传力在育种中的应用林木育种学部分 (31 学时)第一章 林木选育技术基础 (4 学时)1. 教学目的与要求:把握选择育种的一般原理,影响选择效果的因素2. 教学的重点与难点:选择育种原理,影响选择效果的因素第一节 物种和生物进化1. 生物进化和自然选择2. 物种及种内分类3. 种内多层次变异其次节 影响基因频率变化的因素第三节 遗传参数及其估算1. 遗传力2. 协作力与育种值3. 遗传增益4. 遗传相关和表型相关5. 影响选择效果的主要因素第四节 选择与选择方法1. 人工选择和选择类型2. 选择方式3. 选育方式与生殖方式其次章 遗传育种资源和树木引种 (2 学时)1. 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遗传资源及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把握林木引种的基本原理和技术2. 教学的重点与难点:重点:遗传资源的重要性,引种的技术和程序。
难点:引种的技术和程序第一节 遗传资源1. 遗传资源的重要性2. 国际林木遗传资源工作的进展3. 我国的自然爱护工作其次节 生物多样性和遗传流失1. 生物多样性的内涵2. 遗传多样性的检测3. 遗传流失及其危害第三节 林木遗传资源治理1. 搜集2. 保存3. 评价和利用4. 开发利用遗传资源信息治理系统第四节 乡土树种和外来树种1. 正确对待各类树种资源2. 充分开发利用乡土树种3. 乐观、稳妥地利用外来树种4. 我国林木引种成就 第五节 引种技术和程序1. 引种考虑的因素2. 主要生态因子剖析3. 引种程序4. 引种成功的标准5. 驯化措施6. 引种中值得留意的几个问题第三章 种源与优树选择 (3 学时)1. 教学目的与要求:把握种内地理变异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