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考历史总复习 中国古代史对外关系基础知识专题(六)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迁移.doc
3页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迁移 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主要发祥地,是中国开发最早的地区,人口集中,经济文化发达,成为最早的经济重心后来经济重心逐渐迁移,迁移的方向是经济重心的东移南迁,其中主要是经济重心的南移一、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发展的三个阶段古代不同历史时期经济发展是不平衡的可分为:第一阶段:从远古到西晋,特点是南北经济从同步发展进而到北方经济迅速超过南方在母系氏族繁荣时期,首次形成南稻北粟的农业格局到新石器时代晚期,因地理条件合适,黄河中下游地区首先过渡到奴隶社会战国秦汉时期,北方经济高度发展东汉、三国、西晋时期呈现出北方经济衰退和南方经济发展的特点但曹魏统一北方后,经济得到发展,北方经济力量仍超过南方,因此西晋得以统一南方第二阶段,从西晋末年到隋唐五代,特点是全国经济重心第一次在北方失而复得,并开始逐渐南移经济发展从北方和南方基本平衡到南方经济开始超过北方,使我国经济重心南移成为不可逆转之势西晋灭亡后北方陷入十六国混战,使经济重心第一次因经济衰退而消失直到北魏统一北方后采取均田制、租调制等措施后才使北方经济得到恢复北魏后来分裂为东西魏,又演变为北齐和北周西魏和北周进行过一系列改革,经济发展后,北周统一北方,从而使北方经济实力继续维持超过南方的局面,恢复了经济重心的地位。
南朝时,南方经济因局势相对稳定得到发展,并基本上赶上北魏,长江流域成为新的经济重心,南北呈抗衡局面但北方至隋统一前,北方再度成为全国经济重心,隋朝也得以统一全国隋唐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黄河流域的农业不仅恢复还有新发展,同时长江流域农业也获得很快发展,南北方经济处于高度发展时期但安史之乱后,经济重心又呈现出南移的趋势第三阶段,五代辽宋夏金元明清时期,是我国古代经济重心最终南移并得到不断强化的阶段由于社会和自然的原因,这一时期之初,北方经济继续凋敝,而南方经济包括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却更快发展,终于赶上北方,并使南北差距进一步扩大,经济重心完成南移进程,并不断巩固其中,五代时南方经济的发展,南宋时期南方商品经济的发展和海外贸易的发展,元朝为实现南粮北调而开辟漕运和海运,明清时期江南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时这种经济重心南移趋势的反映我国古代经济重心转移的规律:由北向南从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和江南一带;由内地向沿海逐渐转移2、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转移过程时期南方发展状况影响秦汉时期江南地区的社会生产比黄河流域落后我国的经济重心在北方,政治和经济重心相一致南北朝时期六朝时期,特别是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农业的开发从江东扩展到整个长江流域,进而波及到岭南和闽江流域江南经济开发使南北方经济发展趋向平衡,为我国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打下了基础隋唐时期江南地区的土地资源得到进一步开发安史之乱以后,我国的经济重心开始南移五代时期南方日益成为全国经济的先进地区,人口数量也超过北方经济重心继续南移南宋时期南方最发达的江浙地区长期成为全国的经济重心全国的经济重心已经由北方转移到南方明清时期南方的经济重心的地位得到巩固和发展南方的经济重心的地位得到巩固和发展3、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有:①北方战乱多,南方相对和平稳定,有利于经济建设和发展;②北方农民大批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并补充了江南的劳动力;③江南统治者为发展实力,比较重视发展经济;④南北方劳动人民共同辛勤劳动,开发了江南;⑤南方生产条件和自然环境比较优越。
从地理角度看:①气候影响,宋以前粮食主要以旱地作物小麦、粟为主,这些适宜生长在北方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北宋占城稻的引进,到南宋时成为主要农作物,明朝时产量提高、面积扩大,而水稻不适宜种植在温带大陆性气候区,适宜种植在江南地亚热带季风性气候区,这里光热条件好,雨热同期,水资源丰富,水利工程开发好②江南多以平原丘陵为主,土层深厚,易于开垦和种植,茶树、柑橘、甘蔗等经济作物易于种植③北方水土流失严重,自然资源遭到破坏,环境恶化,影响了农业生产这主要是人为的烧荒滥垦造成的,结果使水土流失严重,土地面积减少同时使黄河因淤积而经常泛滥,不适宜于农业的发展4、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特征:①北方农民的大批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经验,体现了当时生产力的最高水平;②南移趋势往往在国家分裂或割据战乱时期最突出;③政治重心的南移对经济重心的南移有一定影响5、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启示:①政治稳定是经济发展的基础经济重心的南移和南方经济的发展都是在北方战乱而南方相对稳定的条件下完成的;②生产力的进步是经济发展的最重要的因素;③经济的发展必须得到统治者的重视 注意:在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转移除了经济重心的南移以外,还存在一个经济重心东移的趋势,伴随着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兴盛,我国的经济重心逐渐东移。
特别是近代以来,,我国东部沿海经济发展较中西部地区快,从而形成了经济重心东移的格局造成近现代史上我国经济重心东移的主要原因有:1、自然原因:我国东部地区以平原、丘陵为主,地势平坦;西部地区以山地高原为主,地形崎岖,海拔较高;东部属于季风区,降水较多,为湿润和半湿润地区;西部属于非季风地区,降水少,有大面积的沙漠,受上述自然条件的限制,东部地区农业生产以种植业为主,土地生产力高;西部地区以畜牧业为主西部地区还存在着滥伐森林、过度放牧的状况,导致水土流失,沙漠进一步扩大沿海地区信息和对外贸易便利,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2、历史原因:第一,两次鸦片战争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打开了中国沿海门户,我国首先是沿海地区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解体,并产生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客观上有利于经济发展第二,西方资本主义企业、洋务运动的企业、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多数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交通便利,被开辟为通商口岸的沿江沿海地区开设工厂,这些地区涌现出一批近代城市,有利于经济发展和变化第三,我国东部地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较早,经济文化教育较内地发达第四,南京国民政府的企业以及新中国“一五”计划以后的重点建设项目主要集中于东部地区3、政治原因:东部改革开放较早,程度深,人们的思想观念较新,与市场经济较为适宜。
从人为原因来看,近代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东部地区基础建设投入较多6、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迁移所产生的影响1、 对于中国古代政治重心的迁移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2、 促进了中国古代文化重心的向南迁移3、 对中国古代人口的分布的变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4、 中国古代战争的分布变化也呈现出一种东移南迁的趋势5、 中国古代重要的水利工程建设分布受其影响6、中国古代城市发展的变化也呈现出一种东移南迁的趋势7、中国古代的对外交通路线也呈现出由西北向东南转移的趋势七、中国古代经济重心迁移与当前热点问题的联系1、 农民大量南迁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这体现了生产力的观点,说明充分利用外来的先进技术、生产工具、劳动力对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这对于当前引进先进技术,重视生产技术,合理解决剩余劳动力的问题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2、 南方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是经济重心南移的前提,这与当前提倡的政治安定可以相互联系3、 统治者采取的一系列政策、举措,有利于经济发展,这对当前经济政策的稳定也有一定的借鉴作用4、 隋朝大运河的开通,扬州、益州等城市经济的发展与经济重心南移有一定的关系,这对西部大开发等有一定的借鉴作用5、 在南方经济发展过程中,梯田、圩田的出现,对原始生态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等观点相联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