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研究:基于学业质量标准的过程性评价:以“文化自信”的学业质量为例.docx
12页基于学业质量标准的过程性评价:以“文化自信”的学业质量为例【摘 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描述了各学段的学业质量本文以课标中对第四学段“文化自信”的学业质量为例,从统编初中语文教材里分别选取与“传统文化传承”“多元文化理解”“当代文化参与”相对应的课后习题,分析其所承载的学业质量要素,并结合课标中的实施建议给出实施示例,示范如何依托教材中的习题设计,在教学中落实学业质量标准针对习题设计了相应的过程性评价方式,特别注重现代信息技术在其中的应用,以期依托数据的无感式、伴随式采集,实现常态的智能化评价关键词】学业质量标准,过程性评价,信息技术,文化自信《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2022年版课程标准”)描述了各学段的学业质量标准,并对语文课程评价提出了实施建议,其中过程性评价贯串语文学习全过程,对一线教师而言是难点所在2022年3月14日,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印发了《北京教育信息化“十四五”规划》规划指出:“以信息化创新评价方式”“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创新评价工具,实施多维度综合性数据评价”“开展无感式、伴随式数据采集,利用人工智能进行多元化、过程化大数据分析……实现教与学评价的智能化”。
[1]这一文件对信息化技术支持下的精准教学和精准评价很有启发意义文化自信”是2022年版课程标准提出的四个核心素养之一,指“学生认同中华文化,对中华文化的生命力有坚定信心”[2]从培根铸魂、启智增慧的高度来看,文化自信既是语文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更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必然要求,“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3]从学业评价的角度来看,相比于“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而言,“文化自信”更加难以通过纸笔测试来监测其发展水平,如何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来突破其测评难点,是亟待探讨和解决的“卡脖子”问题本文依据课标对第四学段“文化自信”的学业质量的规定性描述,结合信息化技术在教学实践中的现实运用,依托数据的无感式、伴随式采集,例谈如何依托统编教材中的习题设计,实现过程性的学业质量评价一、学业质量标准对“文化自信”的描述及实施建议学业质量是2022年版课程标准中新增的重要内容课标描述了四个学段的学业质量标准,本部分仅摘录第四学段对“文化自信”这一核心素养的描述与实施建议一)学业质量标准的相关表述学业质量标准紧紧围绕核心素养,对不同维度、不同学段的目标作了差异性描述,强调对学生学业成就具体表现特征的整体刻画,描述了学生在每一学段能够完成的学习行为和学业表现。
这里以核心素养中的“文化自信”为例,摘录课标中第四学段的描述如表1所示:(二)学业质量标准的实施建议实施建议中的评价建议指出:“过程性评价贯串语文学习全过程”,坚持有助于教与学的及时改进、统筹安排评价内容、发挥多元评价主体的积极作用、综合运用多种评价方法、拓宽评价视野等原则[5]具体来看,2022年版课程标准中分别对课堂教学评价、作业评价和阶段性评价提出了实施建议(见表2)文化自信”排在四个核心素养的第一位,表明它对立德树人这个课程总目标的特殊贡献尽管2022年版课程标准在学业质量描述部分尽可能对“文化自信”进行了可操作的、纸笔测评考查方式的描述,但“文化自信”的内隐、难以观察的特性,也决定了它很难在限定时间内,借助传统的纸笔测试进行评价如果在教学中借助无感式、伴随式信息技术进行常态化的过程性数据采集和分析,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完成对某个群体或个体学生的考评如评价学生的文化自信,可从评价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入手,恰当融入和运用信息化技术,通过相关数据的采集和分析,客观地反映学生对中华文化的接受和认同程度二、过程性评价在教学实践中的落实路径统编初中语文教材的课后习题,从形式上可归属于学习任务或学习活动,可根据教学需要直接使用,也可改编使用。
要说明的是,对习题的使用并非只是让学生解答该题目依据2022年版课程标准的理念,评价是其中不可或缺的环节通过习题落实对学业质量的过程性评价,首先要明确该习题所对应的核心素养要素,然后设计相应的实施方案在实施中,应注重恰当运用信息技术,以发挥大数据在分析和诊断学生学业表现上的优势下面分别选取与“传统文化传承”“多元文化理解”“当代文化参与”相对应的课后习题,分析其所承载的学业质量要素,并结合课标中针对不同应用场景提出的实施建议给出实施示例,示范如何依托教材中的习题设计,依据学业质量的评价标准,在教学中落实过程性评价一)利用可视化工具,呈现学业表现的评价结果1. 原题呈现作者说:“我们走过了金沙江、大渡河、雪山、草地以后,才觉得老山界的困难,比起这些地方来,还是小得很课外阅读反映红军长征的文章,如杨得志《大渡河畔英雄多》、杨成武《越过夹金山,意外会亲人》等,进一步加深对这段伟大历史的认识统编初中语文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老山界》“积累拓展”第五题第二小题)红军长征铸就了伟大的长征精神,长征精神是文化自信的重要源泉该题旨在通过让学生阅读讲述长征故事的文章,加深对长征的认识,从伟大的长征精神中汲取文化力量,树立文化自信。
2. 学业质量要素“能通过口头或书面方式,向他人推荐革命文化作品[7]3. 实现路径(1)学习任务【改编后的习题】作者说:“我们走过了金沙江、大渡河、雪山、草地以后,才觉得老山界的困难,比起这些地方来,还是小得很在智能学习系统中,从五篇反映红军长征的课外文章(王树增《血漫湘江》、杨得志《大渡河畔英雄多》、杨成武《飞夺泸定桥》、杨成武《越过夹金山,意外会亲人》、杨成武《突破天险腊子口》)中自选三篇阅读,并将其中的一篇以口头形式推荐给班里的同学,2分钟以内改编后的习题,突出了智能学习系统对学习资源的支持,增加了口头推荐环节,强调对传承与弘扬的双重落实,不仅要求学生对长征文化进行内化吸收,同时让学生在推荐和分享中传承与弘扬长征文化,在传承与弘扬中坚定文化自信2)学习活动在《老山界》一课的“互文比读”文章中,选择三篇自主阅读,并批注以下内容:推荐指数(1~5星);推荐理由(1~3条均可)每位同学将自己所标星级最高(如有相同,则任选一篇)的一篇以口头形式推荐给班里的同学,给出1~3条推荐理由,2分钟以内使用智能学习系统中的“朗诵录音”小程序开始口述,录音结束后点击“保存”并提交3)学习评价从全班同学提交的音频文件中任选5个,认真倾听同学的口头推荐,作好记录,并在智能学习系统中填写推荐评价的合作表格(见表3)。
改编后的《老山界》一课的习题示范了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落实“传统文化传承”学业质量标准学生的口头推荐以录音形式完成,既便于学习数据的采集和保存,也实现了学生的全员、全程参与学生的阅读记录以自主阅读和批注的形式完成,可实现教师对学生学习轨迹的同步监测以及有针对性的反馈同伴互评通过填写智能学习系统中嵌入的合作表格这一评价工具来完成,以实现学生学习数据和评价数据的同步即时采集在学生完成合作表格后,填入表格中的文字内容可由词频统计分析工具生成词云图(见图1),以此来捕捉学生的点评要点,并判断该学业质量标准的落实情况二)发挥智能学习系统优势,实现多种评价方式的融通互补1. 原题呈现园林在人类历史中出现得很早,经过长期的发展,形成了不同的园林体系它们风格各异,“表现着美感的民族特点”(宗白华语)查找资料,了解并比较中国、西亚和欧洲古典园林的主要特点,用表格或思维导图的形式呈现你的认识统编初中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苏州园林》“积累拓展”第五题第二小题)树立文化自信不是盲目排外,而是在与其他民族国家的文化和谐共生中,要有保持自身文化独立性和自主性的自觉、自信该题旨在让学生积极了解人类多元文化的基础上,更好地认识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树立理性的根基深厚的文化自信。
2. 学业质量要素“能归纳总结出一些文化现象[8]3. 实现路径(1)学习任务【改编后的习题】园林在人类历史中出现得很早,经过长期的发展,形成了不同的园林体系它们风格各异,“表现着美感的民族特点”(宗白华语)小组合作,从智能学习系统的“学习资源推荐”(从资料形态看,有视频资料、资料、文字资料等;从资料内容看,有园林资料、背景资料、解读资料等)中选择相关学习资料,比较中国、西亚和欧洲古典园林的主要特点并探究原因,小组合作录制5~6分钟的“微讲座”视频(含演示文稿)呈现小组的独特认识,在智能学习系统的相应位置上传并点击“提交作业”改编后的习题,体现了智能学习系统中学习资源的多样态特点,同时变查找资料为在系统中筛选资料,以此锻炼学生对信息的筛选、分类、概括、整合等能力另外,改编后的习题改变了学生呈现学习成果的方式,变表格和思维导图为小组合作录制微讲座视频,该形式能够从更多角度训练和考查学生跨媒介创意表达的能力2)学习活动筛选演示文稿需要的素材资源并整理分析要求:小组合作分工,从智能学习系统的“学习资源推荐”中筛选相关资料,通过对资料进行整理分析来比较异同和探究原因制作演示文稿并录制讲解视频上传提交。
要求:演示文稿必须包含的要素有题目、小组成员、小组分工表、三个/组园林的相关资料、三个/组园林的异同点(2~3处)、造成这种异同的原因(2~3个);视频时长为5~6分钟3)学习评价数量化评价(定量评价):组织全班同学在智能学习系统中依次观看各小组的“微讲座”视频,并填写“微讲座”评分表(见表4)描述性评价(定性评价):从智能学习系统的“学习资源推荐”中选择相关学习资料,比较美洲、非洲和大洋洲古典园林的主要特点并探究原因,写一份500字以上的专题研究报告改编后的《苏州园林》的习题示范了在作业布置中落实“多元文化理解”的学业质量实施方案中,借助信息化平台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数字化学习资源;学习评价环节则借助信息化平台设计了多样化的评价方式,综合运用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其中,定量评价的数据为结构化数据,可生成可视化图表,以全班同学(本组成员除外)为第5小组的评分为例,图2的柱状图直观地呈现出了该小组的“微讲座”在所有评价维度上的得分情况对比满分和平均分可见,该小组得分在“要素数量”和“时间控制”两个维度上,均为满分;在“资料内容”和“讲解表达”两个维度上,接近满分;在“异同点捕捉”和“原因阐释”两个维度上,与满分相对差距最大,但绝对差距仍然较小,这不仅反映了该小组在这一任务上的学业质量,也表明了“‘微讲座’评分表”较强的可操作性。
图3则通过对比雷达图呈现了第1小组至第6小组在各个维度的得分对比情况,据此可清楚地判断出各小组学习成果的质量描述性评价则设计了与原作业相似的学习任务,以检验学生对学习目标的达到情况,学生所写专题研究报告为非结构化数据,通过内嵌的学习分析工具对其进行文本分析,也可生成相应的可视化图表,如词云图(参见图1)即是其中的一种,从而获取学生的学习表现情况三)拓展学习空间,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互动1. 原题呈现这篇文章总结了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决定因素课外查找资料,或根据自己的观察、体验,为课文补充一些例证,还可以探究一下是否有其他决定因素,与同学交流统编初中语文教材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大自然的语言》“积累拓展”第五题)该题为“积累拓展”类题目,旨在通过让学生查找资料,补充例证,对物候有更加全面的认识,但是忽略了学生切身体验这一学习方式的独特价值和物候现象背后所蕴含的丰富的教育价值2. 学业质量要素“能与他人分享自己获得的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通过合作,能综合运用绘画、表演、创作等多种活动样式开展校园活动和社会活动”[9]3. 实现路径(1)学习任务【改编后的习题】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古人通过对自然物候的长期观察和。

卡西欧5800p使用说明书资料.ppt
锂金属电池界面稳定化-全面剖析.docx
SG3525斩控式单相交流调压电路设计要点.doc
话剧《枕头人》剧本.docx
重视家风建设全面从严治党治家应成为领导干部必修课PPT模板.pptx
黄渤海区拖网渔具综合调查分析.docx
2024年一级造价工程师考试《建设工程技术与计量(交通运输工程)-公路篇》真题及答案.docx
【课件】Unit+3+Reading+and+Thinking公开课课件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pptx
嵌入式软件开发流程566841551.doc
生命密码PPT课件.ppt
爱与责任-师德之魂.ppt
制冷空调装置自动控制技术讲义.pp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