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对《双城记》中暴力革命的剖析文学评论论文.doc
2页对《双城记》中暴力革命的剖析_文学评论论文 摘要:狄更斯用人道主义的尺度审视、评价法国大革命他认识到了革命的必然性同时也被暴力革命所震慑他虽然对社会的命运做出了先兆性的反应,在自己的作品中融入了对人类命运的永恒关注,然而却不能彻底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关键词:《双城记》;法国大革命革命;人道主义 在《双城记》中,狄更斯借十八世纪法国爆发的资产阶级大革命表达了他对社会和人类命运的关注他赞同启蒙哲学家们所提倡的“自由、平等、博爱”思想一方面他承认起义是被压迫者的正义行为,另一方面他始终不放弃非暴力的主张因此,他反对带有血腥的暴力革命,试图寻找另外的方法来解决改变人民境遇这一根本性社会问题于是这就提出了一个问题:解救、改造社会,人道主义与暴力革命是否不能并存? 导致革命爆发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将近两百年的君主专制统治当法国放松对王权的约束时,它的行为举止加倍地放纵和残暴,达到毫无节制的地步;在观点和实践方面,侮慢地亵渎宗教;而且把种种祸国殃民的腐败——即通常由于财富和权力之争而引起的弊端——扩散到社会的各个阶层中去,就好似它把某种特权或秘密好处给赐予他们一样。
第二个原因则是因为政府的杂乱无章的状态机构的重叠,部门之间权限的冲突,这种情形对于任何一个国家来说都是潜藏着危险的然而,单是政府的专制、无能是不能促成一场全国性的革命的最具有决定性的政治原因是法国在十八世纪投入了灾难性的对外战争,最终导致了政府的破产正是那面对着一种负担不起的债务而处于束手无策的财政状态,直接导致了国王和中产阶级的冲突,其结果是爆发了革命 中产阶级作为一个新的经济集团,已经越来越不满他们所受的待遇和所能获得的利益与权力他们有信心,有经济基础,不仅仅要争取政治上的权力,还要求放弃重商主义政策,希望得到经济上的绝对自由为了自身能有效的获得利益,他们需要赢取大部分人民的支持受苦的大众正好成为了他们最好的支持者在革命以前,整个社会的经济基础是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严格的等级制度、封建主义的残余和税收上的不平等同样腐蚀着政府,同样加深了中产阶级的不满情绪 狄更斯是一个“就是要追求无情的真实” 的现实主义作家,他以为“这样做是一件很需要的、对社会有益的事情 他在《双城记》中倾入了自己的理想:他希望以发扬人类本性中的善良去战胜社会中罪恶他认为“如果盘踞每个人心中的愚昧能够撤退,自我尊重和希望就会占据每个人的心灵。
他大声疾呼:“人们应该作为良好的公民而融洽地生活在一起于是他反对血腥的暴力革命,以大量的篇幅来描写失去理性的乱民暴动 任何狂乱的思想都可能在人的头脑中产生,尤其可怕的是这种思想在一瞬间就能产生革命群众运动在这里失去了思考,纯粹是单纯的、无理性的报复行为他们的内心缺乏一种悲悯意识,没有对同类的关心和同情宣称要保卫个人权利和幸福,同情下层人民但是他又反对一切暴力和群众的革命实践他反对封建贵族对农民的迫害,也反对革命胜利后人民对封建贵族的专政,主张用点滴改良来调和阶级矛盾,以小人物的诚挚的温情感动上层统治者,唤醒他们的“良心”,不厌其烦的宣扬自己的道德理想,试图用博爱、仁慈去化解资产阶级的种种罪恶,他对社会现存的矛盾充满了忧虑狄更斯更是一个主张非暴力的社会改良家,所以他否定革命中的暴力行为,认为革命中的暴力不能解决根本性的问题,要建立一个新的秩序需要理智与宽容,需要仁慈与博爱梅尼特医生和卡顿的爱,正是他期望的理想的表现梅尼特医生为了女儿不计前嫌接纳了贵族子孙查尔斯,不管他如何宽容最后仍然卷入了革命的漩涡中 革命不同于改革,改革是温和的革命推翻旧的社会,建立新的制度,没有暴力的革命只能是对社会的改良。
起来反抗——这就是暴力的要求,力图不再受国家旧制度的约束 群众的高涨的热情淹没了狄更斯的博爱与仁慈因此狄更斯笔下的人民起义成了无理性的狂乱暴动,这些描写尽管在细节上具有很大程度上的真实性,但并不能代表社会和历史的主流和本质,他借用历史事件希望能从革命中找出合理的成分来化解暴力的残酷卢梭说“假如我只着眼于暴力,以及来自暴力的结果,我就可以说,当人民不得不屈服,因而屈服之际,那是恰当的;一旦他们能够摆脱羁绊,因而把它摆脱时,那就更恰当:因为人民据以恢复其自由的,既然就是曾经夺去他们的自由的那种权利,那就要么是人民有理由挽回其自由,要么是人们原来没有理由加以剥夺”当政府违反了人民公意时,人民就有权取消它,必要时甚至可以采用暴力的手段而这种手段是最有效果的人是生而自由的,可是现在他们却处处带着镣铐他们失去了自我保存的要求和自爱的本性,他们不再听从良心的指导和支配,任由狂乱的思想指挥自己的行为他们心中不再有道德感,不再有爱,他们处于自然人的状态却扭曲了自然人的本性 人道主义并不排斥暴力,暴力只是革命的一种手段,不是终极目的狄更斯是一位终生关心社会和人类命运的作家,即使在个人生活遭到烦恼和不幸之际,也未曾忘记自己的社会责任,想探寻一条解救社会的出路。
但是他只关注到了革命本身的表现,只看到了暴力革命中消极的一面从启蒙运动开始资产阶级就提倡自由、民主、平等以及“天赋人权”,思想武器——革命的另一种形式以“仁爱”精神对抗资产阶级的贪欲和冷酷,求得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这是狄更斯人道主义的核心梅尼特医生和卡顿是狄更斯笔下的两个最有代表的具有人道主义理想的人物,他们是“仁爱”的化身,但他们仅是少数要想以少数人之力求取民主与平等,求得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在一定程度上是很困难的 社会的进步有赖于社会制度的根本改革如果社会制度不及时进行改革,久而久之被压迫者必然会发动暴力革命但革命取得成功后仍然继续暴力是不行的,光靠“仁爱”维持政权也是不行的问题的解决在于多方面,暴力只是其中的一种手段自古以来人们总是渴望和平,希望不用战争就能解决当下存在的社会矛盾狄更斯的非暴力和人道主义并不能阻挡暴力革命历史进程,他所追求的理想其实也是人类长久以来所期望梦想,我们寄托这种理想于文字中而不管历史总在战争与和平之间交替前进的事实 革命、改革、暴力与和平,我们究竟该如何选择?我们只能在众多的方法中选取合适的、积极的、有作用的来糅合、解决问题而至关重要的是如何让这个社会得到改善,在人类文明、文化的历史的进程上真正地进步与发展。
参考文献: [1]张玲.《英国伟大的小说家——狄更斯》.北京:北京出版社,1983年 第7页 [2]张玲.《英国伟大的小说家——狄更斯》.北京:北京出版社,1983年 第10页 狄更斯,郭赛君 译.《双城记》.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1995年 第23页 [3]张玲.《英国伟大的小说家——狄更斯》.北京:北京出版社,1983年 第39页 [4]张玲.《英国伟大的小说家——狄更斯》.北京:北京出版社,1983年 第76页 [5]邢贲思.《论社会契约》. 《欧洲哲学史上的人道主义》,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 第43页 。












